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隶书的代表

汉代隶书的代表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隶书虽然破坏了传统的“六书”理据,但是它简化了汉字的结构,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发展到汉隶阶段,它以全新的结构和笔法形成了另一种风格的书法美。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字作品,《曹全碑》就是其中之一。《曹全碑》系晋王敞等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里面的内容包括详细记述的曹全的生平,王敞、王毕等人建立石碑的经过。曹全碑出土后被转移保存在郃阳县孔庙东门内。

汉代隶书的代表——曹全碑

img117

汉代曹全碑

“汉隶”指的是汉代的隶书,由秦代的隶书演变而来,而秦代的隶书又是从秦代的篆书发展出来,人们把秦篆的笔画和结构都进行了精简改造,为了书写简便迅速,在书写手法上,把篆书圆转的笔画改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把象形字变为形意字。这一变化始于战国时代,汉朝时已经被普遍推广开来,成为普通用字。晋朝的卫恒曾在《四体书势》中这样说过:“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意思是,隶书只不过是奴隶、刑徒们把小篆写草率而形成的一种字体,这种说法并不可信。隶书到了汉朝,再经过加工改造,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字体,这就是“汉隶”。汉隶在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不同,西汉的隶书笔画相对秦隶要简单,但是还没有波磔(捺笔挑势)笔法;一直到了东汉时才开始有波捺,后人归结起来叫“八分”。汉隶的字体最后一笔通常有“波势”和“挑法”出现,目的是增加书写出来的美观程度,用以弥补小篆线条由曲变直之后失去书法美的这一缺陷。隶书虽然破坏了传统的“六书”理据,但是它简化了汉字的结构,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发展到汉隶阶段,它以全新的结构和笔法形成了另一种风格的书法美。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字作品,《曹全碑》就是其中之一。

img118

曹全碑

img119

群臣上寿刻石 拓片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二十一日,碑身高273厘米,宽123厘米,是明代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挖掘出来的,篆额佚失不存。刚刚出土的时候是完好无损的,一个字都不缺,直到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后,中有断裂,到了今天已经有少数字残缺了,但是在出土的汉碑当中、像曹全碑这样碑文内容丰富、文字书法精美者,仍然是极其少见的。

img120

熹平石经跋片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里面的内容包括详细记述的曹全的生平,王敞、王毕等人建立石碑的经过。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他的弟弟分忧,放弃当官还乡,又遇到了禁锢之祸,于是只能和家里人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其中还包括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郃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碑文有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曹全碑出土后被转移保存在郃阳县孔庙东门内。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这块碑石漆黑明亮,好像涂过一层油一样,甚至可以像镜子一样照出人来,这上面的字都是用隶书写成。文字笔画清晰,结构层次舒展,字体优美俊秀,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钢劲,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地显示了汉隶的精髓和风范。自从出土以后,碑上的文字一直被作为书法学习者临摹、研习汉隶的楷模。

img121

衡方碑 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