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演讲的“兴奋点”设置
演讲兴奋点,是指散落在演讲稿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听众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词句。演讲兴奋点,在写作演讲稿时就要预先“埋设”进去。
在演讲稿中设置兴奋点,不但能有效地引发演讲者的深入联想,有利于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使演讲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听众时刻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转动。这样,台上台下就会形成讲与听的整体效应。
具体来讲,有以下一些技巧:
(一)掌声点设置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给听众以陶冶,使之更加认真投入。
掌声不会凭空产生,掌声来自于演讲中产生的强烈的现场感染力。是听众感情波澜的自觉体现。如朱镕基就任总理时的激昂演讲辞,其铿锵的话语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掌声的兴起对于演讲者而言是可以设计和控制的。起草演讲稿时,应特别留意那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往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这些语言应总体分散但相对集中,总体分散是针对整个演讲稿而言,如在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分布;相对集中是就某一段而言。通过连贯、肯定、高亢的语调,一气呵成,然后保持短暂的语音停顿。
(二)兴奋语言穿插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语言的范畴。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穿插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应注意的是,“埋设”一定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了广播演说,他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兴奋有加,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标新立异破常规
人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
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访问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
(四)语言强度刺激
从生理学角度讲,在额定域值内,人的感官接收外来刺激的强度越大,神经兴奋的程度就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观愿意记住的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
听众对演讲反映强弱,或者说演讲对听众兴奋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语言的强度。演讲语言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演讲者对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事物的感悟程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和现实立场的鲜明程度。演讲者要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看得透彻、准确、鲜明,始终给听众一种压力感和责任感。
如泰戈尔的清华演讲,相对陌生而又清新雅致的诗句从诗人的口中缓缓流出,哪一个青年能不为之动情动容,继而被他的连珠妙语所吸引?他由此生发开去的保持纯净灵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讲自然就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