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知识修养

文化知识修养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反,那些胸无点墨、目不识丁、不学无术的演讲者,尽管他们冒充斯文,附庸风雅,登台演讲,其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应当不断地、广泛深入地吸取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加强文化修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据统计,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超过以往两千年的总和,并以每十至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增长。与知识爆炸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

二、文化知识修养

演讲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励之以意,导之以行。因此,就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味。要达到这种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之境界,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为底蕴。这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轶事趣闻这些早已列入人类文明宝库的生活常识;也包括反映历史、描绘今天、塑造未来的文化常识;还包括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处理的深刻见解。

一个大学生应当广泛吸纳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充实自己。要向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百科全书;要向书本学习,书本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浓缩。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演讲者虽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领域,但还是应当在哲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修辞学、教育学、文学、伦理学、语言学、文章学、朗读学、表演艺术等领域具备一定的学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涌现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也才能“焯焯文采话天下,凛凛雄风上讲台”,使演讲的内容充实而完美。

与之相反,那些胸无点墨、目不识丁、不学无术的演讲者,尽管他们冒充斯文,附庸风雅,登台演讲,其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有一目不识丁的军阀叫韩复榘,有一次他在齐鲁大学的演讲中这样讲到:[1]

诸位、各位、在座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咧,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了的不说,没来的举手!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要互相原谅。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学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从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增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对牛弹琴。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

今天我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有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

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弱了。

第三个纲目,学生篮球赛,肯定是总务长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领笔钱,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了。

粗略一听,这篇演讲着实用了不少的词,主要讲了三点问题,貌似清晰完整,但稍有知识和学问的人便会感到荒谬之极。

由此可看出,知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意欲取得成功的演讲者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演讲家的经验都证明,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演讲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应当不断地、广泛深入地吸取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加强文化修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

历史上,从古希腊的德摩西尼到美国的林肯再到中国的孙中山,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他们之所以成为出类拔萃、流芳千古的政治家、演讲家,除了他们具有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以外,还因为他们同时也是学识渊博、才气逼人的学者,他们有着透辟的学识,深刻的见解。所以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纯熟地运用辩证法,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谈吐自如、入木三分,能够抓住听众的心灵,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马克思曾经评价英国前首相约翰·罗素为“一个最可怜的庸才”,并说:“作为一个演说家,他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独到见解,没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一点真知灼见,没有一处鲜明的记述,没有一点美妙的思想,没有一个生动的隐喻,没有一点幽默的描写,没有一点真实的情感。”[2]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的文章和演说,其资料的详实,逻辑的严密,论证的有力,知识的渊博与精深,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知识,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各种实践斗争中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西方最早的知识体系,把各种知识都包罗在统一的哲学之中;近代著名的知识体系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他把人类知识分为历史、艺术、哲学三大类。21世纪以来,各种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层次、有序列的复杂综合体,组成了庞大的知识网络系统。

据美国加州大学的专家统计,到2005年,人类知识总量已达1014GB,如果记录在今天的DVD光盘上,其光盘叠合起来的厚度可绕地球六圈多。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增长不是呈算术级数增长,也不是呈几何级数、指数级数增长,而是像原子裂变般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超过以往两千年的总和,并以每十至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增长。全世界一年有八十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一天读一本,我们就得花两千多年才能读完一年所出的这些书。这还仅仅是一年的书籍,一年的刊物、报纸,又要花去几千几万年!与知识爆炸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即使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学的是最新的知识,待到四年后毕业时,已有90%所学的知识显得陈旧了。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当代的大学生如何去吸纳并提高知识的广度呢?书,我们不可能一本本挨着去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实现“学习的革命”,并有效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约翰·普拉特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说过:“当前变革之巨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如果我们仍然将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层面,那么所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知识爆炸而陈旧、过时。学习的革命,就是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获取知识靠能力,运用知识靠能力,创新知识更要靠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想象力就比知识更重要,其他的许多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更是比知识重要得多!

当代的大学生还要将“博”与“专”的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吸纳并提高知识的广度并不是指要穷尽一切知识,而是指有针对性地、有一定选择性地阅读前人知识成果的精华,并通过即时查询、即时通信等手段获取当代的知识共享。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才能将自己“纵”的和“横”的知识有效扩充。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博与专的关系是,只有专到了一定的程度,博才有用;只有博到了一定的程度,专才能益进。

总之,知识储备越充实、越广泛,演讲时的底气也就越足,演讲时的效果就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