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要求推理正确

演讲要求推理正确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理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要做到推理正确,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推理形式符合逻辑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则。演讲者常常借助类比推理来论证某种看法。演讲者进行类比推理时,应尽可能从本质方面多找一些对象间的共同点,否则,结论就不可靠,不能使听众信服。尽管这样,但它所揭示的道理却应是正确的。

一、演讲要求推理正确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演讲不能是概念的堆砌,也不能是一些简单的判断的罗列。不论是叙事性的、抒情性的还是说理性的演讲,都离不开根据某些已知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判断。特别是议论性的演讲,可以说整篇都是论证过程。

论证和推理有密切联系。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而论证是推理的应用。任何论证都要借助于推理进行。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构成。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的形式。论证是先有论题后找论据,再用论据对论题进行论述证明,而推理则是先有前提后有结论。因此,要使演讲获得成功,必须学会推理,做到推理正确。

推理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要做到推理正确,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推理形式符合逻辑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则。例如:“自然科学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为,只有那些为特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直接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它不属于上层建筑,它可以为任何社会制度服务。”这段议论就是一个演绎论证,论证了“自然科学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议题的真实性。其推理过程是:

只有为特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大前提)

自然科学不属于上层建筑,它可以为任何社会制度服务。(它不是为特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小前提)

所以,自然科学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结论)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它的大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否定前件,因此,结论否定了它的后件。这个推理两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推理形式也符合逻辑学的有关规律。因为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之一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所以,结论是真实的。

事实上,在平常的语言交谈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的省略形式。在演讲过程中,为了使听众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为了最大限度吸引听众,演讲者也常常运用推理的省略式,使语言显得简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归纳推理在演讲中也是经常运用的。例如陶铸根据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的《松树的风格》中有这样一段:

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以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这是一个正确的归纳推理。在这个归纳推理中,作者分别从松树的干、叶、脂液、根和枝叶等个别性的特点,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这虽然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但很有说服力。

在演讲中也经常运用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运用类比推理能起到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演讲者常常借助类比推理来论证某种看法。

例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新疆讲学,谈到我国新疆发展远景时,作了如下的类比,他说:

19世纪初,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落后的地方,后来人们利用淘金和工业积累了资金,继而建设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开辟了农业区,最后使加利福尼亚成了美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新疆不但有金矿,还有铂族金属矿和宝石矿,也可以用这个办法积累资金,建设水利、电力工业,开辟荒原,发展农牧业,这样新疆完全能够建设得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更美。

这段话从新疆与加利福尼亚两地区各种条件的相同中,推出“新疆完全能够建设得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更美”的结论。

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不像演绎推理思维过程那样从一般到个别,也不像归纳推理思维过程那样从个别、特殊过渡到一般,而是由已知的相同点推出未知的可能的相同点,其思维过程是从特殊过渡到特殊。它是或然性推理,它的前提并不必然地制约它的结论。在类比推理中,共同情况越多,结论就越可靠。演讲者进行类比推理时,应尽可能从本质方面多找一些对象间的共同点,否则,结论就不可靠,不能使听众信服。

与类比相近的还有喻证法。喻证法的论证过程相当于类比论证过程,只不过它的论据是比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例如,有这样一段演讲:

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瓜田里,有无数的西瓜。它们有很多很多,有的很大,而且很好。有一个西瓜恰好生在路边。于是,它很容易被人发现了。与瓜田里的其他西瓜比起来,这个生长在路边的西瓜或许并不算大,并不算好。但是,由于它被人发现了,所以受到了一连串的称赞:“好瓜!好瓜!”

那么,这个西瓜应该怎么想呢?如果它在赞扬声中飘飘然起来,真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它便是一个大傻瓜;如果它以为自己的成长完全是凭自己,而忘记了园丁们的培养、浇水、施肥,那么它也是个大傻瓜;如果它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继续生长,力追同伴,那么,它才真正是一个“好瓜”。

我,就是这个生长在路边的,已被人发现的,很大的瓜田中的瓜。

这段生动的喻证,先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路边的西瓜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生长,才算好瓜;然后以自身进行类比,说“我,就是这个生长在路边的,已被人发现的,很大的瓜田中的瓜”,结论不言而喻: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段形象的演讲,生动活泼,富有说服力。

显然,类比论证用做类比的依据是真实的事件,而喻证法所用的比喻则可能是夸张或虚拟的。尽管这样,但它所揭示的道理却应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推理论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