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

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一、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从已有的文献来看[1],我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政策性资源配置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产出的明显不均衡,使得公众进一步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政策提出强烈的质疑,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公共政策的首要政策趋向。

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_中国义务教育政策

一、义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政策原因分析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1],我国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政策性资源配置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产出的明显不均衡,使得公众进一步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政策提出强烈的质疑,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公共政策的首要政策趋向。

具体来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是以财政性经费的占有量衡量的。2006年,生均义务教育总经费前四位的是北京(13596元)、上海(12997元)、天津(5479)元、浙江(5061元),后四位是贵州(1312元)、河南(1353元)、江西(1644元)、广西(1653元),区域之间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城乡之间,2007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低于300元的有3省:贵州194元、江西281元、安徽285元;农村初中低于500元的有9省:贵州309元、江西368元、安徽382元、甘肃424元、云南427元、广西455元、湖北459元、青海478元、海南490元;而全国最高的小学达到3000多元,初中达到6000多元,差异之大,也非常悬殊。

校际之间,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各个县域内普遍存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分,学校之间在师资、教学设备配备、校舍等必要的教育条件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学生来源的分布上,也因为这些差异而存在不均衡分布。(www.guayunfan.com)

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比较明确地归结为过去历史阶段,由于可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教育资源比较稀缺,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的政策导向,即强调了教育的筛选功能,然后才是育人。

从我国有关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办学的政策轨迹来看,从1952年起,我国就开始强调“一个县要重点办好一个重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政策,这个“一个地区一个重点学校”的政策一直持续到2000年的示范学校政策。尽管2000年以后的示范学校,采取的是多所学校达标验收,一定程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但毕竟资源有限,仍然有大部分学生不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普及基础教育,采取教育普惠政策的现代社会,这种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先选拔后育人的政策显然必须革除。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强调育人的功能,强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到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筛选和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专业发展才能有机地结合。在这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转变下,义务教育阶段着重强调公平,甚至是均等的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