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点运用解答_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知识点运用解答_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本案例中,学生的厌学倾向主要与家庭、社会存在的“重钱轻学”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就学校而言,可利用主题班会、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重钱轻学”问题展开讨论,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具有厌学倾向的同学,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此外,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通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效的方法。

知识点运用解答_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知识点运用解答

上 篇 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中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案例一

(1)上述材料中,思想家们指出了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属性:其一,教育应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如孟子的“尽性”“存心”“立命”,“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发挥各人最优长的本能”;其二,教育应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即“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亲亲”和“仁民”“养子使作善”“替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等。(www.guayunfan.com)

此外,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上述思想,既揭示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成才),又反映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成人)。

案例二

(1)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慢慢地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大多学生失去神圣的梦想。

(2)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放飞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3)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本案例中,学生的厌学倾向主要与家庭、社会存在的“重钱轻学”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纠正这种厌学倾向需要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密切配合。就学校而言,可利用主题班会、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重钱轻学”问题展开讨论,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具有厌学倾向的同学,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此外,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通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效的方法。就家庭来说,邀请学生干部或学习好的同学定期来家,与厌学的孩子一起合作学习,对于增进厌学孩子的学习欲望会有一定帮助。就整个社会审视,需要不断加大“科教兴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宣传力度,切实营造“读书为荣”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重钱轻学”的不良风气。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发展心理

本案例描述的手淫问题在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中经常会碰到。手淫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手淫行为本身对身体健康的损害,而在于由此产生的严重心理困扰。因此,帮助手淫的学生克服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困扰:一方面要指导他们了解青春期性成熟的特点,消除对正常性成熟表现的疑虑和担忧;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和其他有益的课外活动,尽量避免外界不良性刺激的挑逗。

第四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本案例考生的焦虑症状主要表现在考前紧张,过分担忧,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应侧重于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和应试技能指导,努力使其增强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掌握重大应考时的技能和技巧。此外,也可进行必要的认知调整(如运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中 篇 中学教育基础

第一章 中学德育

(1)杨老师采用了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2)利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的教育技巧的意义。

第二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案例一

(1)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③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④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2)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的方法:

①严格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规;

②利用其特长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

③将“在野学生领袖”转化为“正式学生领袖”。

案例二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吵闹现象应该明白: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威结构转变。

第三章 课 程

(1)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属于典型的学科课程名称;体育、综合1、综合2属于典型的活动课程名称。

(2)语文、英语可以统整为语言类课程;物理、生物、地理可以统整为科学课程;政治、历史可以统整为社会课程或公民课程;音乐、美术可以统整为艺术类课程。

(3)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科素养的整体教育问题。学科素养包括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经验,前者属于课程知识问题,后者属于课程经验问题。比如像物理、生物、地理等属于科学课程的范畴,应该设置科学实验课程。

第四章 数 学

1.(1)学情分析;(2)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分析,包括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如何突破重难点的策略;(3)教学环境分析;(4)教学过程分析;(5)教学设计分析。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并预留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2.(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3.(1)反思教学设计;(2)反思教学实施;(3)反思教学评价;(4)提出该节课堂教学改进的具体策略。

下 篇 小学教育基础

第一章 小学教育基础知识

(1)蜡烛角色体现的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即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学生。这个比喻的不妥之处在于,蜡烛往往带有浓重的自我牺牲、自我毁灭的色彩,而实际上教师应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工作与学习中体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2)园丁的工作是基于“花朵”的本性,顺其自然进行,不能对它“拔苗助长”。而教师不仅要挖掘儿童潜在的能力,而且有责任把社会要求通过特定的途径与方法传递给儿童。此外,园丁可以剔除一些不好的“花苗”,但教师不能对“差生”不闻不问。

把教师比喻为“工程师”“一桶水”等角色,亦值得商榷与批判。

第二章 小学生指导

案例一

(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贯彻疏导原则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案例二

(1)这位教师综合有效地运用了以下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

(2)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论法、谈话法等。(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案例三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也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小妮,老师对她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他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一侧面颊变得硬梆梆的,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案例四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作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第三章 班级管理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第四章 学科知识

(1)①学习方式多样化;②学习方式个别化;③知识应用的综合化;④学习小组成员年龄差异化;⑤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综合学习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范畴,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被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重新得到组建、改造、生长和整合。

(2)①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探索人类生活的方式,建立感性、价值理念与身体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②重视具体的、直接的社会参与及与他人的协作;③培养以“参与”为媒介的交流能力以及作为参与者的协作、学习能力;④培养问题解决所需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加工、运用等“信息活用能力”;⑤整合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倡导以学习者强烈的内部动机为动因的学习方式,其学习内容包括所有的学科和知识领域。

(3)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①协调学习环境能力;②组织课题探究能力;③整体把握综合课程能力。

第五章 教学设计

(1)①教学目标的设计;②教学起点的设计;③教学内容的设计;④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⑥教学结构设计

(2)①认知特点的影响。在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思想使得幼儿用自己的观点看一切事物,不知有别人的观点。而且幼儿在同一时期内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思维缺乏可逆性,还没有守恒概念;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已有可逆性使得儿童有了守恒概念,但可逆性的两种形式即逆向性和互反性还是互相孤立的,因此运算还有局限性,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随着去中心化的发展,儿童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也就消失了,开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利用别人的观点来鉴定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正确。

②儿童生活经验的影响。儿童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已经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即使遭遇新的问题,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③儿童学习经验的影响。儿童的学习经验是指在常规的学习方式作用下个体已经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风格。其中,儿童的学习方式对课堂学习结果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

(3)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性质,选择信息收集、处理和表达的途径与平台;其次,分析有哪些教学媒体可以使用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良好的教学设计应是对现有多种媒体条件进行最优良整合,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包括传统媒体、多媒体等。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其局限性。

(4)①评估内容略高于学习目标;②评估技术选择合理,可靠有效;③评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属于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评估多采用描述性语言;⑤评估及时、具体、准确。

第六章 教学实施

(1)学生的认知心理总是遵循有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情境的直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二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①生活性;②直观性;③问题性;④学科性;⑤情感性;⑥参与性。

(3)①创设生活情境;②创设故事情境;③创设质疑性情境;④创设学生参与性情境;⑤创设知识应用和迁移情境;⑥评估学生对情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4)①体现学科特点,注意学科学习目标的性质和层次;②关注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及其认知特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学习的意义;③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指导儿童学会信息收集、处理、表达的策略;④发挥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鼓励儿童参与课堂活动。

第七章 课堂教学评价

(1)①标准化测验的优点:有助于建立常模;易于组织实施;评分客观。其缺点是:能力测试的片面性无法真实测试被试的真实能力水平。

②替代性评估的优势:评估的依据是被试的行为和能力表现;能够反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缺陷是难以大规模组织实施操作,对评估技术的选择以及评估人员的评估素养要求较高。

(2)①目标清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②基于数据支持,且数据信息公平、有效、可靠;③经常评估,反馈及时,所指具体;④经常使用清晰的描述性语言评估,很少直接使用评价性语言评价;⑤课堂评估的依据是学生的表现,学生表现有成绩、作业或作品、行为(言语、动作技能)、情感(兴趣;态度;价值观)。

(3)评估是有标准的,而且评估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习者关于学习结果的信息。通过评估能够准确反映出学习者之间的不同层次和水平。(不同意;根据评估标准给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