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_教育的使命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_教育的使命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_教育的使命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美国移民服务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投资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3/4。在这些富豪海外投资目的中,子女教育因素占50%。他们所考虑的子女教育问题,正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不是考虑接受本科或以上教育,而是高中甚至初中及以下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_教育的使命

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美国移民服务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投资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3/4。而此前中国招商银行和贝恩资讯公司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称,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即那些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可投资产的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经快完成移民手续。在这些富豪海外投资目的中,子女教育因素占50%。他们所考虑的子女教育问题,正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不是考虑接受本科或以上教育,而是高中甚至初中及以下教育。与此相反,在201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首次代表中国参加测试的上海均名列首位,把美国甩在身后,令奥巴马总统也坐不住了。那么,中国富豪们为什么还会因为子女教育而揪心呢?我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新课程改革遭遇难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显然已经注意到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它所确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考试升学制度改革,都直指当下教育问题的要害。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各方阻力,进展缓慢。

例如,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遭遇了三大难题:一是学生积极,老师不积极。调查显示:63.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这使一些教师缺乏推动“新课改”的积极性。二是学校积极,家长不积极。深圳第二高中派了几批教师去“新课改”的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试图复制其“新课改”模式。“可惜搞了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学校不是不想搞,但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刘伟说。“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三是差学校积极,好学校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多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原本都是很落后的农村中学。一些教育专家戏称,这场教学改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不改就是死路一条。”崔其升说,改革之前,杜郎口中学人心涣散,学生辍学率很高:初三有一个班,开学时有五六十人,毕业时只剩11人。县里几次想要撤掉这所学校。那么,大城市的“好学校”能不能借鉴这些改革举措呢?“我们学校现在的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如果推行新的教学改革,一旦升学率下降,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改革动力不大。”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朱老师如是说。(www.guayunfan.com)

二、教育公平受到质疑

近来,一些学校出现的“颜色标签”颇为引人注目。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包头一中学给“好学生”穿红校服,山东一中学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这些做法,尽管其初衷可能是教育探索,激励上进,缩小差距,但在教育实践中,已然变形走样,甚至背道而驰。“颜色标签”已给一些孩子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颜色标签”,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看不见的教育差别标识。学校有重点校、普通校之分;班级有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之别;学生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之属;农民工子弟“入学难”背后是户籍制度下本地居民、外来人口的待遇差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难”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

在现实的困惑与改善的努力中,教育公平的逻辑越来越鲜明:教育发展需要量的丰富,但更要有质的均衡;需要技术的升级,但更应立足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三、素质教育受到围堵

“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但受高考模式限制,被称为“文化殿堂”的校园早已异化为“文化沙漠”。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名著,家长反对,班主任老师反对,他们众口一词:“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课堂的“文化趣味”上下工夫,课讲得好,学生喜欢,但学生考试成绩不一定好。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学生考试成绩却十分突出。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于是,许多满怀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残酷的应试背景下,放弃理想,屈从现实。

在考试阴影下,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需要。提倡学生自由练笔,但阻力重重。因为“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极有可能在高考中被定位为“另类”。在当今高考阅卷模式下,学生写作会永远以“稳”为主。雕章琢句的伪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板块组合”式议论文会得到一个“平安分数“。“个性化写作”是雷区。这样,学生硬着头皮去寻立意、明观点、找材料,形成“新式八股”的文风。司马迁、屈原、王昭君、苏轼成为高考作文中不断被大量克隆的“恒定”材料……

四、教师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在采访中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中学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等作为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三是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有人做过统计,从早晨6点左右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左右晚自习结束,一个老师在校时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小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耗费时间长,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工作的普遍状态。由此,带来不少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遇到某中学语文老师张某,就是其中一例。张老师今年41岁,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神经衰弱,常常失眠,夜里多梦、盗汗。上课迟到,被领导批评,遇上听课,讲课内容却完全忘记,是张老师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上课时也多次出现因体力不支昏厥的状况。而32岁的中学历史老师吴某,则表现出难以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合作,有时甚至发生纠纷。对待学生也态度粗暴,时常牢骚满腹。种种案例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五、教师的公信度降低

现在,老师最缺什么品质?调查56.4%的人首选“因材施教”,其次是“平等对待学生”(55.1%)。接下来还有诲人不倦(44.4%)、循循善诱(43.6%)、教学相长(35.5%)等。

公众对当今教师整体印象如何?调查中,55.6%的人认为“一般”,和其他职业没什么不同。26.9%的人感觉“很差”。也有17.3%的人觉得“很好”,老师值得尊敬。自古以来,社会形成了对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认为教师是道德楷模。但是,少数教师在工作上没尽责或有显著伦理缺点。比如,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被媒体过分关注和苛责,扩大了舆论对教师整体的不良印象。

六、教育生态破坏严重

如果说,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生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68.2%),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65.5%),应试教育体制制约(60.2%),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48.0%)等。丁邦平认为,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它是育人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向日韩学习尊师重教。他们从领导层到国民都有这一共识,并形成社会风气。在日韩,老师地位很高,对老师选拔和任用标准自然也非常高。”

七、学校管理遭受困境

温总理说:“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应该说学校领导正确对待教职工建议、批评,接受教职工监督,是治校的明智之举。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又有许多校长和学校领导对待建议、批评还要采取排斥,甚至压制态度呢?为什么一有建议、批评,就动辄以“影响学校工作”、“影响学校发展”、“闹不团结”等理由,对行使权力的教职工找岔子、扣帽子、打板子呢?究其原因,在这些校长和领导心里,他们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权力,唯我独尊。难道他们个人和小团体的“声誉”和政绩形象,比教职工疾苦冷暖更重要,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更重要?说白了,他们不是什么从“学校利益、学校发展”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为“个人喜好、个人私利”作打算。这种做法,只会使教职工离心离德,也会使小漏洞酿成大祸端,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八、校长治校着力点偏移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事实是,有些校长只抓学校硬件建设,不抓学校软件建设。有些校长只忙于协调外部关系,忽视内部管理。有些校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校长只知循规蹈矩,只求不出事,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这样的校长,如何去引领一所学校发展?

校长职责就是构筑高效课堂。目前,校长对课堂领导存在着这样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行政管理方式来实施课堂领导。校长对课堂领导专业含量不足,意识还停留在对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监控上,主要侧重于检查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导致对课堂领导在浅层次上重复。二是用学科研究方式来实施课堂领导。校长对课堂领导关注领域不宽,一方面比较注重对自己所在专业学科指导,另一方面则比较注重对毕业年级指导。前者容易囿于自身专业领域,后者则体现出较多功利色彩。如果从学校发展现实需要出发,这些行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容易陷入“为实效而实效”的泥潭。

总之,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撰文呼吁:我们必须从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审视我国教育改革。但愿眼下富豪们因子女留学问题而移民,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政府以坚定信心和果断行动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