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负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自负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负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3.自负心理涵义一般认为,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说,自负心理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学生的自负心理是认知上的一种缺陷,对人的发展、教学认知的促进、心理动力系统的建构都是不利的,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这是自负心理上的过度防御现象,它与自尊心有着一定的耦联关系。这一自负心理的原因是自尊心过分敏感而自我掩饰的表现。

自负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3.自负心理

(1)涵义

一般认为,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说,自负心理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学生的自负心理是认知上的一种缺陷,对人的发展、教学认知的促进、心理动力系统的建构都是不利的,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负心理。自负,伴随着人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缺失的。在教学认知发展过程中,自负心理具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成分,其产生与扩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比较直接的作用,其调控的状态与效果都影响着教学过程,制约着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学习心理的成熟或完善。

在认知心理分析中,自负心理是同自卑心理相对应而存在的。(www.guayunfan.com)

(2)自负的一般行为表现

自负的行为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因自负而不能和同学正常地交流和友好地相处,甚至于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有的学生对同学、师长傲慢无礼,不尊敬长辈,瞧不起在一些知识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也有的学生因自负而不爱与人说话,少与同学交往,不愿意回答别人的提问,有的甚至养成了爱挖苦、讽刺、玩世不恭的不良习惯。

一般地,自负心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清高自满。在现实生活中,清高自满有三种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都与自负心理相关。反映在教学中,自负心理大多集中在学习状态比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

第一种表现是自视高雅而显得行为上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心理动因是在自我映象中,自己的形象被放大,自我价值定位过高,超出了实际情境,自我意识被不恰当地扩张,自视过高。第二种表现是利己性,与人交往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怎么样,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很少关心别人,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与他人关系疏远。第三种表现是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超过别人,总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倾向,别人知道的自己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自己也知道,显得很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情愿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

——承受挫折能力差。由自负导致自满,使学生逐步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一旦遇到学习状态的不顺利,抵御挫折的能力就很不够,这就很不利于学业的发展。自负心理容易使儿童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例如,有一个平时在数学学科上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被选拔去参加市教研室举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考试时因为过于紧张,不小心答漏了一张试卷,自然得分与自己的理想分数差了一长截。这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都很优秀,学习状态一帆风顺,在夸奖、赞美、得意之中早已形成了浓厚的自负心理,对这一次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太弱,考试失败便失去心理平衡,在自我追悔之中许多天不出门。

——心理防御过度。在一些优秀学生中常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对学习状态好、学习成绩超过自己的同学具有一定的嫉妒;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或者当别的同学在学习中面临挫折、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时,却明里暗里表现出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帮助或任何有益的信息。这是自负心理上的过度防御现象,它与自尊心有着一定的耦联关系。自尊心可以活化心理动力机制,激活心理的内在动力,扩张心理能量,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本应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需要自我把握,调控适度。当别人在学科学习中超越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应该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它并不表示自己的水平低下或无能为力。事实上,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一个竞争环境,在教学中呈现出你前我后、你后我前的交织状态推进着教学本身,有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如果产生妒忌之心,极力去贬低他人,排斥进步,这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3)形成自负的原因

——学习情感偏差。一些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或与学习水平高于自己的优秀学生交往时,其情绪可能会发生偏移,进而产生学习情感的偏差。这通常会产生两种现象:自我封闭和意识逆反,这两种都属于自负心理的范畴,共同存在于学习心理之中,既相对又相容,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良之处。其积极之处在于: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起着保护作用。

自我封闭心理是通过行为上的自我隔绝来实现的,暂时停止原来的行为,或改变原来的活动计划,以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伤害。而意识逆反则是避开自己本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不谈,而指责问题存在的不合理性,这样,心理也就进入不切实际的逆反状态。通过心理逆反形成的自负心理,会使得自我形象的有限性放大,获得自我意识不足的补偿。

例如,一些学生在某一门功课上学习认知的状态不是很好、平时也不用功,担心被认为是智商上的原因而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便装着是对某一学科学习的满不在乎,竭力向同学表明:不是自己学习上不行,而是自己根本就对这一学科不屑一顾,自己的智商是很高的。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该门学科优秀的同学。

这一自负心理的原因是自尊心过分敏感而自我掩饰的表现。

——自我评价过高。在一些优秀学生、有专长或认知发展水平超前的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负心理。自负者竭力缩小自己的缺点、短处,夸大自己的优点,把长处看得十分突出,能力的自我评价水平过高。反之,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这自然就产生了自负心理。当一个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意识,并容易形成自负的个性品质,这在教学中是很值得反思的。这样的学生往往喜欢吹捧、自吹自擂,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读书的天赋,而忽略主观努力,这将影响后来的学习进步。

同样,在学习上遇到一时间的状态不好,成绩没有上去,则归咎于教师的讲授不对以及班级教学环境不利于自己等客观条件,这些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对这类学生的导教有一定的难度,要侧重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我认识与环境认识的错位。

学生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老师说我行我就行,老师说我比别人能干,那别人就不如我,往往具有较强的盲从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暗示,“你比他们好”、“你最优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不良心态,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老师让大家对某位同学的表现作评价时,一些学生站起来会说同一句话:我觉得他读得不流利、他写得太慢、叙述有错误……在自己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而不是优点,别人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激励不当。处于认知发展时期中的青少年,都缺乏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如果教师、家长着眼于激励、鼓励,对其评价不适当,颂扬的多,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像人家说的那样毫无瑕疵,这是环境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学习认知的评价中,一些教师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你真能干”、“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谁都能干”……这些激励语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常都会用到的。孰不知,激励性评语用得不恰当,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会产生负面影响。激励不当,会诱发学生的自负心理。

例如,在教学生做思考题和拓展题时,常说:“看谁最聪明,能自己独立把这道题做出来。”其实能做这类题的,一般也只有几个特别好的学生,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一些没有做对的学生也环顾左右而举手。教师在表扬时,没有加以区分,一些没有懂、举了手的学生一并受到表扬,而没有懂但诚实、没有举手的学生则受到了伤害。慢慢地,一种不良认识便在不当激励之中产生了。

不管做对与否,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能虚心地向能做的同学学习。而能做的同学心里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对不对都一样能得到老师的夸赞,今后也可能是这样。价值观的建立就偏离了基本的为人为事准则

同时,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不经意地犯这样的错误,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愿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和称赞。为了得到称赞,学会了用撒谎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能干”、“行”。

——家庭过分娇宠。家庭环境的作用能造成自负心理的产生和强化。家庭环境与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坐标。父母的过分宠爱、不恰当的表扬、文过饰非的夸奖,都会使青少年飘飘然,远离客观实际,时时处处会觉得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产生优越感。

——缺乏挫折训练。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会助长自负意识,产生自负心理。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当多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在生活中遭受过一些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心理产生的时空。而生活中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普遍优越,是家庭里的“小太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克服自负意识、正确调控自负心理则是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个值得充分关注的问题。

(4)正确认识自负

事实上,自负心理的存在并非都是不好的,都对学习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在许多情况下,自负心理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对学习心理的改善和学业发展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不能没有自负,自负心理可以促进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对抵御教学过程中的劣性刺激、不良学习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一些相对处于学习状态不佳、经常受到教师指责、同学的“白眼”、家长的指责的差生来说,自负心理的存在,是很需要的。

对认知学习状态适宜、认知发展水平正常的多数学生而言,自负心理的存在是需要的,并且还应该有一定强度的自负心理。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某些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自负心理适度等条件下,自负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学业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念,使教学过程顺利运行与发展。

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能帮助学生成就一个好的学业,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对现实中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影响,并影响到健康的学习心理的正常发展。

(5)克服自负的负面影响

矫正学生过度的自负心理,其措施是比较多的。

——改善评价方式。逐渐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先决因素。对学业、智能、德育等的评价,应客观实际,“无原则的夸奖是廉价的负面效应,根本无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一方面有成绩,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这需要辩正地看待。这一点对于有效教学认知、促进心理动力生成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子女的成长与进步,不要因为溺爱而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

——适当引入批评。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批评是调控学生自负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不情愿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适度的批评并不是让自负学生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彻底服从于他人,而是要求其能够听取不同方面的话语,自己去分析、去判断,从而接受别人话语中正确的一部分,通过这一番心理活动,改变自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意识。

给予自负学生适当的批评,还包括教育者对学生表扬的配合使用,以及对学生的批评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一味指责,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肯定评价的同时,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自负。

——经受挫折磨炼实践。自负的学生长期生活在顺境之中,对于环境提供的各种方便,顺理成章地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享受者,在心理上也就不能够遭遇挫折。在这一情况下,需要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个人是渺小的,教师和家长所提供的挫折教育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例如,让学生多感受学习需要付出辛苦、物质生活的艰辛、未来生活中各种挑战、困难必然存在等。如果可能,家长给子女创设一些遭遇挫折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其步行上学、限制零花钱、做必要的家务劳动、在吃穿上养成朴素的习惯等。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加趋于成熟,不至于过分自负。

同时,通过一些社会实践磨炼,让学生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当他们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天外有天”、“强中还有高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自负。逐渐地,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具有了一些虚心的成分,能够与别人平等相处,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认识自负心理的形成动因,不能孤立地去评价,而应该放在社会中辩正地去考察。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就未免失之偏颇。

教育者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应该看到,学生的自负一定是由于教育不当造成的,学生身上的自负心理是由于教育者的理念、方式、条件等因素的不正确所产生的,责任还在于教育者方面。无论是学生的自理能力差,还是学生的意志软弱、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教师、家长过分地迁就、无原则地保护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过程应该理性,在教学行为选择面前应当理智、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