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网络新闻尤其是网络新闻专题,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对党报的深度报道发生着作用。问题驱动再次成为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创新的原始动力。深度报道立意追求“深度思维”,让新闻站得更高。深度思维来自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确立报道思路。

第三节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广播的夹击下,深度报道让报纸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其立在传统媒体佼佼者之列,后来虽有电视、广播借鉴报纸的深度报道,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深度报道样式,对报纸深度报道产生强烈的冲击,但没有撼动纸媒深度报道的标杆地位。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迅速崛起,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传媒市场新旧媒体的激荡沉浮,以时效和信息量竞争为主要竞争内容的新闻市场面临又一次大调整与大整合。受众在分流,传统媒体弱项迅速凸显,纸媒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不断削弱,以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而独具魅力的党报深度报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网络发布新闻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以及网络平台触角近乎无限的“宽度优势”,即互联网搜索“抓眼球”新闻的强大能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专题迅猛发展、急遽膨胀,其拥有的“超文本结构”、“强大的数据库功能”、选题广泛和多元化的阅读方式等传播信息的特性充分展现,以其开放、多元的传播信息的新形式,对以深度和广度见长的报纸深度报道产生致命性的现实冲击,严重威胁着其生存空间。不少人预言互联网不仅将对纸媒新闻,而且将对深度报道的文本形态、传播内容与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冲击[50]

事实上,网络新闻尤其是网络新闻专题,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对党报的深度报道发生着作用。党报深度报道编辑的价值取向、深度报道记者采写的选题思路,以及深度报道策划的结构安排,或多或少地受到网络新闻的影响。今天,深度报道记者同样被要求抢抓时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第一时间赶制出长篇大论,甚至被要求在新闻发生之前“感知”新闻。报纸深度报道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深度报道采写从通常模式“深入深出”转向追求最高境界“深入浅出”,易读性被突出强调。在报道策划上,服务性、必读性被看成构成深度报道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党报似乎找到了对付网络新闻专题的克敌之道。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深度报道新闻的影响力呈加速度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优势进一步显现。凭借声音、图像、视频等手段,对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力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和点评,网络平台近乎无穷的容量足以将一个报道的相关新闻一网打尽,同时将独具形态优势——视频点播发挥到极致,现场采访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权威人士,使报道极具现场感。

问题驱动再次成为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创新的原始动力。

扬长避短,依靠党报深度报道原有的“深度感、权威性、原创性、高品位”的特性打出“组合拳”,打造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形势下党报做大做强深度报道的明显特征。

一、以深度优势弥补速度欠缺,提供深层阅读

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来说,速度优势与生俱来。网络的介入使得信息一经产生便迅速扩散,地方乃至全国、全球的突发事件瞬间传播开来。报纸还没来得及采写,电视节目还没来得及制作,受众已经获得详尽信息。报纸如今很难找到网络无法快速涉足的空间。借助新闻策划,网络的现场直播使得“新闻与事实同时发生”,甚至可以“等待新闻的发生”。这一现象似乎超越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昨日新闻”的魅力正在被“即将新闻”和“即时新闻”所取代。

时效是新闻报道生命线,但传统党报由于纸媒形态“定时性生产”的特征——准时截稿、印刷、发行,决定了网络在时效性上永远占据上风。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由于进入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低,成本不高,导致新闻传播者从业门槛降低。但也正因网络媒体能够通过降低对传播者的限制而较快地获得新闻事实,导致其常常在关注时效的同时忽略了新闻的深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知其然”的层面上,而更希望“知其所以然”,希望看到对事件的全方位剖析和深度解读,能够给受众呈现一个清晰的世界。

在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已经越来越难,而“独家解读”实际上成为新形式的独家报道,理当成为传媒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党报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历史优势、人才优势实际上已经合力构成报道的深度优势。对于深度新闻的挖掘能力,网络媒体较之党报自然也要逊色得多。党报聚集了中国新闻界最优秀的新闻人才,党报的主要读者对象也是当今社会上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的群体。这使得党报做强深度报道,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通过独特的深度潜力,党报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独特卖点。

作为一家副省级城市党报,《宁波日报》为应对网络大潮冲击,较早提出“策划制胜,观点当家”理念,致力于选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成果、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其重大行动、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突发性事件以及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揭秘,用深度优势弥补速度的“短腿”。深度报道立意追求“深度思维”,让新闻站得更高。深度思维来自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确立报道思路。报道过程立足于“深度采访”和“深度写作”。“深度采访”要求记者全身心投入一线,贴近实际,但并非采访工作量的简单叠加,而更需要对新闻事实究根探底地“追问”以及适当的采访技巧。“深度写作”是指不满足将事情按逻辑顺序简单地叙述,而经常别出心裁地创新文本结构模式,如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情感冲击力的“白描”入手,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跟随作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从情感到理智的多重交流[51]

宁波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公共资源相对不足,近些年开始出现就医难、行车难、住房难、就业难(简称“四难”)。同时宁波要实现建成现代化港口国际城市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简称“四优”)。2004年12月8日,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解四难创四优”动员大会,把“解难创优”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应当也是宁波市民相当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大会当天,多家网站上立即在醒目位置发布了这一信息,在时效上抢得优势。为在报道质量上超过网络新闻,《宁波日报》一改通常做法——腾出版面刊发大会文件,而是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政府准备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成强大的报道阵容,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对“解难创优”作深度解读。在报道内容策划上动足脑筋,连续刊发“四难”和“四优”8个专版主题报道,每一个又分成“热点访谈”、“记者调查”、“经典事例”、“相关措施”、“群众呼声”、“目前现状”、“难题破解”等若干个小栏目,既避免了长篇大论和生硬地说教陈述,又让读者得以深度了解市政府的这一关注民生的重大行动。此组系列解读深度报道读者好评如潮,同时得到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批示表扬。

二、以原创信息弥补信息量上的欠缺,坚持内容为王

同传统纸媒相比,网络媒体的又一绝对优势莫过于其理论上无限的容量,凭借这一特点,网络媒体能够轻松地将方方面面受追捧的信息一网打尽。网民可以凭借链接的无限,获取“无限”的信息。有人预言,网络很快将会成为一个信息最丰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图书馆,因为它可以容纳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能以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的资料,而且查阅方便。可是传统纸媒却不能。文字本身的记录功能就相当有限,再加上版面的限制,可以说报纸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根本无法与网络相提并论。

但是,在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由关注信息本身渐渐转向了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网络媒体的确给受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不是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受众可能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多元阅读才能获悉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了解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报纸深度报道则可以对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进行二次梳理,制作成简洁、凝练、全面、条理清楚的文本,从而满足读者这方面的信息需要,为读者节省更多的时间[52]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多数网站至今并没有独立的采访权,其绝大多数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几乎24小时不间断地来自其他媒体内容的转载和剪裁。这就决定了在原创信息领域,报纸的优势至少在目前同样让网络媒体无法企及。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web2.0的到来,博客等个人媒体形式火热升温,为网站带来了大量的原创性信息。一方面是原创信息被网络无情转载,一方面是网络原创信息的蓬勃兴起,新的问题再次摆到报纸尤其党报经营者面前——能否让自己的“原创”成为“独创”?

2006年元旦前后,一封来自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点燃了包括北京日报集团、新华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内的全国39家报业集团对网络的不满情绪。随后作为发起人的《解放日报》再度表态支持控制转载的定价权,39家报业集团联手向网络争夺“内容定价权”的斗争大有从“纸上谈兵”转入“短兵相接”阶段之势。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党报,尤其是地方城市党报来说,网络对报纸原创信息转载并不能带来太大冲击。原因首先就在于,既然是转载,在新闻的生产消费链中,网络永远处于报纸下游,取得第一杯羹的仍然是报纸而非网络媒体。其次,党报的原创信息绝大部分属于本埠新闻,多年的品牌影响使其拥有大量忠实读者群,忠诚度不会在短时间丧失。再者,正是网络的触角将报纸高质量报道广为传播,为许多地方党报走出地方广为宣传提供了免费通道,所以,反过来说,宽广的网络平台倒是对扩大报纸影响大有裨益。

由此看来,坚持内容为王,发挥党报固有优势,以高质量的原创深度报道和主流新闻筑就大报风范仍然是党报应对新形势、弥补信息量欠缺的上策。《宁波日报》的做法是:越是抓独家报道困难,就越要注重独家报道,越是做强深度报道难,就越要重视深度报道。《宁波日报》从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鼓励记者做强原创报道,全力配合支持记者采写独家报道,尤其是独家深度报道。同时,大大加强评论在深度报道中的分量,让报纸加强自己的声音。2006年,《宁波日报》先后策划杭州湾跨海大桥自主创新系列报道和宁波汽车南站3561服务班系列报道,同时配发大量的评论,每一个主稿都配有本报评论员文章,大大地加重原创信息的分量。这两组独家深度报道都取得较大的社会反响,被国内多家大型网络媒体争相转载。

三、以权威的声音增强自己的公信力,主导舆论方向

网络媒体至今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网络媒体天生的互动特性以及网络管理员在巨大信息浪潮冲击下的力不从心,使得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接近新闻事实本来面目的事件亲历者、目击者,甚至道听途说者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内容的源头。去年一种叫“恶搞”的传播方式,凭借真真假假的内容和古怪的表达手法,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恶搞”被评为2006年网络最流行的十大词之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只狗”的网络时代,“真事实假新闻”的传播现象屡见不鲜,网络媒体的“守门人”力量相对薄弱得多。无论是严肃庄重的硬新闻,还是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甚至充斥着暴力、耸人听闻的假新闻,都有可能占据网页的醒目位置。如此泛化的新闻内容既预示着人类传播自由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承认,同时也必然带来思想、观念、认识的相互冲突。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它又没有能力控制它所提供的异常多元的社会现象。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受众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权威、正统,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声音,这种声音无法产自网络,而却能产自报纸。报纸可以通过深度报道的新闻形式,传达纸媒对新闻事实的看法,为受众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与清晰的社会发展认识,以深刻的论述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直至今天,党报在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方面优势仍然不可撼动。我国的党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党报,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饱经历练,承担着较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由此比其他类型媒体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曾有一种说法,《人民日报》的社论会影响股市的起落。与网络媒体相比,党报有着严格的“守门人”制度,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整个流程都十分规范和严谨。正如丁柏铨教授认同的那样,在党报报道中内容真实可靠、毋庸置疑,体现出网络无法与之相比的权威性,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权威,对事实、对现象的分析有独到之处且令人信服,关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洞察力,能经常地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53]

党报深度报道为地方政治和经济等重大新闻的权威发布、解读提供了平台。党报能够接触当地政府和一些核心部门,采集到很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新闻,再加上深度、权威地从受众角度解读新闻,就能够成为网络媒体判明真伪的标尺。“社会热点分析还是看党报”成为众多读者的共识。

2007年1月12日,北大教授阿忆在其博客中撰写了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文章。文中称大家耳熟能详的刘胡兰烈士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之下。阿忆在文章中介绍说,当时因为要制作一档名为《翻阅日历》的节目,所以栏目组的记者就来到刘胡兰牺牲的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调查和采访。阿忆在文章中除了对刘胡兰的勇敢无畏表达了钦佩,也在文章中披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次采访最令人震惊的是,老人们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逼迫他们去铡刘胡兰,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事后,有的老乡精神失常。”但在后来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宣传资料中,却“完全剥除了这个事实”,大家读到的只是刘胡兰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等类似的细节了。

文章一出,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而阿忆的这篇博文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20多万。阿忆的文章可信吗,他所谓的《翻阅日历》栏目组记者进行的调查是真是假?

《解放军报》随后派出记者赶赴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深入调查,还现场采访了仍然健在的当年刘胡兰就义场面的两个目击者——高二成和白天广,通过他们的讲述证实历史真相:刘胡兰抬头挺胸走到阎匪军的铡刀前英勇就义。

类似的事件,总是通过党报的权威深度报道还事实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性并不代表高高在上、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自得其乐式的态度,相反,按照“三贴近原则”,从平民化的角度报道和解读成为党报发展的根本要求。

2006年上半年,宁波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上半年的GDP发展速度列浙江省11个地级市最后一位。作为浙江省甚至长三角发展龙头之一的宁波,发展速度排倒数第一前所未有。省统计局相关公报一经媒体公布,引起不少宁波市民议论纷纷。《宁波日报》立即派出记者深入采访,从平民的视角对宁波总体经济形势作深度分析,发出权威信息,并请省内权威的经济学专家进行点评。到年终岁末,又连续在一版醒目位置刊发《迈向又快又好》、《留住绿水青山》、《共享和煦阳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民心工程》、《创新激发活力》、《奏响和谐乐章》等一组共6篇长篇述评,从经济形势、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让宁波市民了解到宁波经济不是越来越差了,而是越来越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了,老百姓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了。

四、追求高品位的深度新闻,引导受众口味

娱乐新闻在网络新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已成为网民阅读最多的新闻内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上网阅读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占到65%,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新闻。在阅读娱乐新闻的网民中,年龄层次在16~24岁之间的网民最多。由此可见,网络娱乐新闻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受众,并且受众大多是“一群具有极强社会行为能力的年轻人”。娱乐新闻作为网络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过不少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娱乐新闻。

但是,调查同时显示,人们对于网络新闻尤其是娱乐新闻的信任度则大大低于其他传统媒体。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娱乐新闻存在诸多低品位的不良倾向。首先是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倾向严重。当今一些“娱记”热衷于“腥”、“星”、“性”新闻,时刻关注的是明星的“绯闻”、“丑闻”。一个明星开演唱会或者出席一些商业活动,见诸报道的往往是明星在演出过程中因动作幅度过大而被摄影记者捕捉到的“走光”照。有的甚至采取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手段编造假新闻。其次是借助网络的强大影响力炒作“奇闻轶事”。有的网站将一些在网络聊天或BBS上看到的网友言论随意作为新闻发布,引起各大网站和传统媒体的转载和炒作,各种“版本”四处流传,甚至出现在同一网站的娱乐新闻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截然相反的情况,以致引发“造谣—辟谣—再造谣—再辟谣”的循环。

网络新闻媚俗化倾向,表现在标题制作方面就是极度煽情,用媚俗甚至是恶俗标题来“卖座”。根据不久前公布的网络新闻TOP100排行榜显示,《藤原纪香的‘奶’谁能比?》一文以7 367的点击数高居榜首。然而点进网页一看,其实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动态消息:“日本某神奇文胸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做了一个调查报告,选出演艺界胸部线条最美的女星。”

这些不良倾向的根源就在于普遍缺乏“深度”并远离了人文关怀的高品位追求。大多娱乐新闻拒绝“深刻”与“慎思”,过分夸大其趣味性和“娱乐成分”,急功近利于“眼球”的争夺。各类明星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被拿来炒作,大大小小明星隐私被不断曝光,甚至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

在当前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这些“不良倾向”甚至影响到了传统媒体。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眼球”,提高发行量,不经过认真采访和确认是否属实,将网络上的娱乐新闻不负责任地直接或改头换面刊登在报纸上,扩大了这些不良娱乐新闻的影响面,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虚假的娱乐新闻也常常引起法律纠纷。在这种形势下,素以坚持严肃报道、注重新闻的思想内涵、弘扬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己任的党报,应当担负起引导受众阅读趣味的重任。许多党报通过调整深度报道着力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追求高品位报道,并以此作为党报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撒手锏”。在Web2.0时代,这一特点日益凸显。

今天,党报深度报道首先被定位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手段,而不是取悦读者、哗众取宠的工具。在采访和报道社会深度报道时,党报记者通常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弘扬先进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促进社会进步上。

《宁波日报》坚持高格调的大众化,高品位的通俗化,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了主旋律,又体现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宁波日报》的深度报道定位于:追求的是视野、视点、视角,提供的是观点、观念、观察。首先强化导向意识。党报肩负着向其他媒体和受众传达党的声音、指导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任,这就要求党报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娱乐化的新闻内容偏重于煽情性、刺激性的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这与党报应具备的舆论导向作用严重冲突。因而,《宁波日报》在新闻娱乐化的倾向面前,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强化导向意识。深度报道选题注重民生新闻,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纬度上进行严格取舍,诸如价格听证、消费者权益、社会治安等问题都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进行解析性报道。其次是强化读者意识。党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各级党政干部、知识群体、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等。他们要从报纸中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大事和社会发展动向,他们更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而不是一些娱乐化的新闻,这些决定了党报应该是高层次、高水平、高品位的报纸。《宁波日报》把读者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了解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在娱乐化媒体竞争中“争”一口饭吃。再者,坚持“三贴近”原则。《宁波日报》把“贴近”作为一种办报理念,不是要提供一些怪异、可资一笑或令人称奇的新闻,而主要在于如何真正符合受众的需要,树立一种信息服务、政策服务和思维服务的理念。比如讲政治,要探讨如何把政治讲得更艺术,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变成真实的、有用的东西交给受众,使党报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讲生活,可以适当报道一些与健康有益的,诸如如何锻炼身体、对一些书籍的推荐,以及新上市的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思考等[54]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定位,政府一有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宁波日报》总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立意深刻而形式活泼的深度解读。2006年3月7日,宁波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5年该市的发展蓝图。由于策划得及时,第二天《宁波日报》就开始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深度解读,请专家介绍规划纲要背景和内容;与读者互动,开展“我为实现‘十一五’宏伟蓝图贡献一策”有奖征文和“十一五”规划有奖知识竞赛活动;跟踪报道全市各级各部门推进“十一五”规划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由于报道紧扣读者的切身利益,且形式活泼生动,报道均被宁波市各大网站连续转载。

五、嫁接传媒新技术,提升深度报道影响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媒体整合、优势互补的观念。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各媒体的特点,实现媒体间共生的系统效能渐渐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共同认识[55]。面对新媒体日渐有力的冲击,党报除了扬长避短,还要取长补短。党报在打造固有“拳头产品”——深度报道时显现出“拿来主义”新趋向:一方面改变原有的宣传话语体系,突破旧的新闻宣传模式,另一方面借网络的特有表现形式、网罗优势、广泛传播为我所用。

第一,借用网络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注重与读者的“视觉沟通”与交流互动。

网络新闻的互动特性影响了党报深度报道编辑的价值取向。党报编辑开始考虑将在受众席上占据重要位置和较大规模的网民拉进报纸深度报道读者行列。

纸质媒体的缺点之一在于用静态的方式报道动态的新闻,而文字又具有极强的抽象性,网络媒体则融广播、电视的优点于一身,开通了“网上直播”、“视频报道”等栏目。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许多网站就开设了视频点播节目,如新华网“两会特别报道”中专门设有“视频版”;央视国际网设有“视听两会”、“视频点播”等。这些视频专区不但可以在新闻发生时进行“网上直播”,受众还可以在电视音画已消逝后的任意时间段不限次数地点播,细细品味,领略视听新感受。网络的视听优势激活了传统媒体的“视觉化思维”。夹缝中生长的党报无法在“直播”上与电子媒体竞争,却获得“灵感”,版面变得更加鲜活,深度报道开始大量使用图表、照片来强化视觉效果[56]。近几年宁波开“两会”期间,《宁波日报》“两会·聚焦”栏目都辟出整个版面刊登照片,去年日均刊发照片达8幅。

另外,双向互动传播是“第四媒体”的最大特征。网络为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创设了多种互动方式:网络论坛(BBS)、网上调查、网站热线、E-mail。这些互动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性、时效性强。特别是在网络“论坛”上,各种观点交汇。网络的互动平台起到了“上情下达、上下沟通”的作用,真实反映了受众的意愿与呼声。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使“受众本位”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党报深度报道一改“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架势,开始注重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并创设了多种方式鼓励受众积极参与互动。众多报纸相继开通了新闻热线、有奖报料热线,调动读者踊跃参与[57]

《宁波日报》借鉴网络互动的优势,几乎每次重大深度报道,总会提供新闻热线,促进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党报的亲和力,同时为报纸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和反馈信息开辟了重要渠道,使党报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更加紧密相连。

除了新闻热线,《宁波日报》在一组深度报道推出伊始,及时开通QQ聊天、MSN聊天等板块,并派深度报道组记者与网民在线对话,以最快速度了解受众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一些有价值的网民留言通常在接下来的连续报道中原文原名刊发。通过与网民在线对话,还常常能获得极为有价值的线索,推动深度报道全面走向深入。在2006年9月初《宁波日报》的一组“感念师恩”的深度报道中,邮寄书信、热线、QQ、MSN各显神通,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更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日报》联合中国宁波网共同举办的网上对话,将这一组深度报道推向高潮。若仅就这组报道来说,在与读者互动上,相比许多网络媒体,《宁波日报》做得毫不逊色。

第二,借用网络新闻网罗优势,拓宽信息资源。

处于海量信息大潮中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快餐式”的信息获得,而倾向于追求更深层次的内涵,追求Why和How。互联网的超链接方式,使深度报道文本从稳定封闭文本成为开放运动的多媒体文本。传播者通过有意设置链接点,能极大地丰富报道的背景信息资源,使受众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更多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的前因后果,甚至“背景的背景”,这些背景又通过互联,近乎无穷延伸[58]

网络新闻独有的网罗优势如今逐渐在被削弱。因为,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同样使得党报深度报道时空跨度骤然加大。借助网络,党报深度报道的三个意识得以空前强化: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新闻影响的展示意识,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59]。为使“深度报道”更有内涵,许多报纸开始使用“背景链接”、“资料链接”等手段来增加新闻的深度,“链接”成了新宠。这得益于受到网络媒体的开放性、易检性和超链接性为受众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解读提供了方便有效的途径的启发。如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遭袭击后,通过网络很容易就能搜索到大量的资料链接,如“巴方反应”、“以方反应”、“背景资料”、“各方评论”、“双方军力”等。通过这些“资料链接”、“背景链接”,新闻报道得以深化,信息得以透明化,传播方式得以多样化。于是,网络文体这一精华很快被传统新闻报道吸收,“新闻链接”被频繁运用于深度报道中,推动着纸质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逐渐走向深化。

《宁波日报》每周一“今日透视”专版登载的分析性报道中,通常配有相关“资料”或“新闻链接”。新闻链接的广泛运用,把网络媒体中的“受众立场”的观点内化到报纸的编辑理念中。它链接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新闻文本,也可以是新闻图片、示意图表等,改变了过去报纸读者在“导读”前提下平面化、线性阅读方式和一维的思考空间,为读者对新闻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

【注释】

[1]吴海民:《中国媒体大变局——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载《今传媒》,2005年第12期;转引自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2]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载《新闻界》,2006年第1期;转引自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3]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4]〔美〕布鲁斯·加里森等:《体育新闻报道》,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5]〔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3页。

[6]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7]秦军:《党报完全有能力做好热点难点报道——对〈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系列报道的回顾》,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2期。

[8]张志欣:《担负起主流舆论引导者的使命 努力提升党报权威性与影响力》,载《新闻战线》,2006年第8期。

[9]顾雷鸣:《让新闻厚重起来》,载《新闻通讯》,1999年第12期。

[10]祝谦:《主流新闻的激越交响》,载《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

[11]杨兴锋:《找准位置 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4期。

[12]如一:《“主流社会”质疑——评某些人对党报读者对象的定位》,载《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3期。

[13]刘立荣、马燕:《“精英”还是“平民”?——论党报的读者定位》,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20期。

[14]宋新桂:《党报与读者关系论》,载《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转引自刘立荣、马燕:《“精英”还是“平民”?——论党报的读者定位》,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20期。

[15]如一:《“主流社会”质疑——评某些人对党报读者对象的定位》,载《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3期。

[16]汪孝杰:《明确党报定位拓展党报功能》,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10期。

[17]马学清:《省市两级党报的定位探讨》,载《新闻界》,2006年第3期。

[18]吴辉:《来自西方大型传媒集团的启示》,载《山东视听》,2004年第9期。

[19]转引自孔祥武:《主流新闻:何以可能与可为?》,载《新闻采编》,2006年第2期。

[20]刘清敏:《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党报赢得读者的立身之本》,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6期。

[21]杨兴锋:《找准位置 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4期。

[22]转引自黄传芳:《党报改革的目标——更加纯粹的大报》,载《城市党报研究》,2002年第1期。

[23]杨兴锋:《找准位置 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4期。

[24]杨兴锋:《找准位置 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载《新闻战线》,2005年第4期。

[25]匡文波:《浅析网络条件下的舆论引导》,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4期。

[26]谢武军:《提高网络时代舆论引导水平》,载《人民日报》;转引自浙江在线www.zjol.com.cn,2005年5月18日。

[27]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转引自www.dfzb.cn/Read-News.asp?NewsID=95044,2006年4月6日。

[28]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饮冰室合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转引自李秀云:《梁启超的舆论导向观及其现代意义》,载新闻知识,2003年第12期。

[29]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转引自李秀云:《梁启超的舆论导向观及其现代意义》,载新闻知识,2003年第12期。

[30]《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564页。

[31]褚凰羽:《深度报道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访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毕政》,载《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0期。

[32]赵永新:《松花江的鱼可以吃了》,载《人民日报》,2006年1月25日。

[33]《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载《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3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

[36]刘赞、石蓬勃:《坚持“三贴近”改进省市级党报政策宣传策略》,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7]《解读医改四大基本制度》,载《扬州日报》,2007年1月10日。

[38]富子梅:《停止销售和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所有药品》,载《人民日报》,2006年5月13日。

[39]汪波、官颖:《假药案原因初步查明》,载《人民日报》,2006年5月15日。

[40]富子梅、张乐人:《致病“杀手”锁定“二甘醇”》,载《人民日报》,2006年5月16日。

[41]熊忠辉:《寻求信息与受众的关联——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哲学原理》,载《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4期。

[42]杜耀峰:《给读者引出洞察深层信息的视线——对党报搞好深度报道的思考》,载《新闻战线》,2002年第11期。

[43]《北京日报:民意怎样被发现和表达》,转引自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1/4651975.htm。

[44]王佳航:《浅析党报经济新闻的几个问题》,转引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7269/4539917.htm,2006年4月29日。

[45]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150页。

[46]吴辉:《要是没有舆论监督》,载《中国记者》,2001年第9期。

[47]徐国源、徐兴方:《论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兼论新闻评论的“意义模式”建构》,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8]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49]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23—24页。

[50]蔡尚伟、罗曙驰:《深度报道的革命——试析Internet对深度报道的影响》,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1期。

[51]赵晖:《党报深度报道的要素聚合》,载《传媒观察》,2006年第12期。

[52]刘也良:《深度报道——网络时代平面媒体的优势》,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18期。

[53]李蕾、李静:《党报走向市场的根本支撑点——丁柏铨谈党报发行》,载《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

[54]任奕葳:《党报如何面对新闻娱乐化倾向》,载《中华新闻报》,转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2/26/content_1333262.htm。

[55]芮晶:《网络时代的媒体激荡》,载《世界》,2006年第8期。

[56]赖浩锋:《网络文体推动新闻报道“变脸”》,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9期。

[57]赖浩锋:《网络文体推动新闻报道“变脸”》,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9期。

[58]王荣:《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优势》,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8期。

[59]高钢:《提高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策略探讨》,载《网络传播》,2004年第1期。转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4/30/content_144925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