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似研读二十载

胜似研读二十载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约记者十年间 胜似研读二十载——“我与《大公报》”往事感怀简瑞年今年6月17日是《大公报》创刊100周年的喜庆日子。的确如此,到《大公报》当了特约记者之后,有一种如鱼得水、天地广阔、游刃自如的强烈感受。《大公报——特约记者8年间》所收录的文稿,是我人生这一站的一个回顾与总结,是我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退休后笔耕不辍、勤奋耕耘的结晶。

特约记者十年间 胜似研读二十载——“我与《大公报》”往事感怀

简瑞年

今年6月17日是《大公报》创刊100周年的喜庆日子。百年老报,盛世庆典,自当是一桩严肃、喜庆、隆重、意义深远的盛举。作为年逾古稀的我,有幸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荣任特约记者已届十载,与百年相比,只占img1,但对我来说正如本文题目所示:特约记者10年间,胜似研读20载。垂暮之年有过如此充实生活,做到事业更新、老有所为、对新闻事业有所贡献,感到欣慰和自豪。

从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我就肩负着新闻事业的重担,奔波在吉林省白山黑水间,作为省报记者一干就是30多个年头,直到90年代初退休。此时心怀壮志,岂能消闲度日?用余辉谱写“夕阳无限好”的年华!命运之神赐予我良好机遇。正在这时,昔日报社同仁、时任《大公报》东北办事处主任的邵干鼎力推荐,荣获港馆批准,成了一名特约记者,一干又是10个年头,至今仍迎峥嵘岁月,墨海弄潮,笔耕不辍,撰文立说,诚如邵干在我于1999年出版的“自选文集”《大公报——特约记者8年间》写的“序”中所说:“《大公报》客观、平实的风格,似乎特适合简公抒情而写实的文风,或者说简公的文风很符合《大公报》对稿件的要求,8年来他的稿件几乎是百发百中。”我深感,知我者,邵干老弟也!的确如此,到《大公报》当了特约记者之后,有一种如鱼得水、天地广阔、游刃自如的强烈感受。我除了发挥在省报30年一贯制的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人熟事详的优势,尽情地把吉林省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名人要事传播出去以外,还把视野投向政治、经济、医药、体育等各个领域。10年耕耘,10年拼搏,10年甘苦,终有所获,担任《大公报》特约记者,是我新闻生涯的“第二个青春”,是新闻事业跃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大公报——特约记者8年间》所收录的文稿,是我人生这一站的一个回顾与总结,是我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退休后笔耕不辍、勤奋耕耘的结晶。

人们习惯把对自己教益深刻、影响较大的人与事称之为“良师益友”,10年来,《大公报》以她优良的传统和不断飞跃发展的现实,对我来说称之为“良师益友”是再恰当不过了!

多年来,我受到的教益多多,感触尤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拓宽报道领域,把经济报道作为主线,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对我来说,面对的是个新领域、新课题,自称是“老记者碰到了新问题”。由于广交朋友,虚心求教,加之港馆和办事处同仁的帮助和指点,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从观念到行动上的转变。此其一。

二、增强全局观念和时效观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写。在时效上努力做到快中求质、求多,量多质高成为我写稿的奋斗目标。

三、在文风上继承《大公报》传统的客观、平实、求真,抛弃不着边际的乱形容、乱拔高,不以报道去谋取个人的任何好处。

四、严以律己,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个让港馆领导放心、办事处信得过的合格的新闻记者。

如今,我虽年事已高,但体健志豪,不服老。一年到头,朝夕伴霞,秉灯夜读,执笔成文,笔耕不息。半年前,为了喜迎本报百年报庆,作为特约记者发挥我在省内外书画界广交朋友的优势,与定居北京的书画家姚俊卿、胡忠元等电话相邀,希望他们自拟贺词、构思画境,以新作佳品祝贺。我也深怀自豪之感、祝福之意、乐为效力之情,在完成征集书画家贺联的同时,自己抒发对《大公报》百年伟业的仰慕和祝贺的情怀,录旧作一首《满庭芳·贺百年老报并赠杨总》。原因是2001年春节前夕,杨祖坤总编曾以个人名义向全体同仁发来签名贺卡,表示慰问和贺意。当时,因感成诗记之。一年后,又是新岁之际,始与杨总有书信往来,虽未晤面,但有神交,故录旧作书赠,以表贺意和敬佩之情。现将全词抄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满庭芳·贺百年老报并赠杨总

新年伊始,红笺频至,遥寄深情如织。紫荆绽放,梅开凝香脂。网页字字珠玑,天下大公称福祉。跨世纪百年老报,风云汇一纸。

情满五大洲,盛誉如虹,再书新史。环球读此报,怡情砺志。高唱时代劲曲,东风喜报第一枝。著华章,锦上添花,标新世称奇。书此致贺,略表心迹。

2002年2月21日写于长春寓所 

(原载2002年3月18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