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1.超越自我节目主持人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却又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央视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表示此后主持人在节目中犯低级错误将会得到重罚。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主持人文化传播水平的关键点。2.超越受众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主持人被时尚化的趋势让很多身处其中的主持人为之困惑并为此深深担忧。

三、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1.超越自我

节目主持人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却又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他们在节目中总是精心选择最美好的“曝光面”,电视媒介也千方百计进行“提升性包装”,这就使节目主持人在节目里难以“普通人”的面貌出现,而且精心的“包装”也把主持人推到公共性“具有道德典范意义的文化形象”的位置。既然主持人头上有着这样耀眼的光环,他们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否则,节目行为或社会公共行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受众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指责。

比如,有位主持人在央视二套12点的《全球资讯榜》中介绍国外一种大型飞机时,竟把“铆接技术”中的铆(mǎo)错读成了(liǔ),不少观众写信到央视反映该情况,并呼吁央视少出“白字先生”。央视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表示此后主持人在节目中犯低级错误将会得到重罚。可以说这位主持人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不具备,又怎么承担得起主持这样一个高素质要求的岗位[35]

因此,主持人必须根据节目的需要,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应该在原有的经验型和专业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节目需要的知识结构,实现自己的文化超越。当然,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非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把握某个知识门类的基本框架,扩大知识面,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来支撑自己主持的节目,克服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造成的节目内容概念化、推演公式化、结论简单化,以及缺乏说服力的现象,从而达到驾驭自由、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主持人文化传播水平的关键点。

2.超越受众

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是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慕林衫的气象预报别具一格,她把一些气象知识、专业术语,巧妙地融合到节目中,结合当时的节气或气候变化,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那些看起来似乎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术语、数字到了慕林衫嘴里就有了重点、有了变化、有了生命力,《天气资讯》节目因此更加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主持人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3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

3.超越时代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风尚。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主持人应该保持自己的趣味选择。趣味选择意味着创作主体要运用自己的判断,不盲目跟随时尚的变化而变化,密切注视着时尚中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整体氛围相一致的有益成分。主持人要善于分辨时尚当中符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要求的方面,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主流时尚、主导时尚;同时又要善于培植乃至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新趣味,使其发展为时代的新风尚。

超越时代的第二层意思是:跨越时代局限,针砭时代弊端。存在的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更不一定都是好的。主持人被时尚化的趋势让很多身处其中的主持人为之困惑并为此深深担忧。白岩松在纪念主持人诞辰20周年研讨会上说主持人这个行当经过20年的发展日益被塑造成娱乐圈的事儿,他非常反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主持人丹·拉瑟,长期以来坚持新闻节目和主持人的严肃性,反对其娱乐化。他说:“如果像好多台一样让新闻和娱乐节目界限模糊不清,我想那样是比较危险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局限,我们所经历的大众文化时代也是如此。指出时代的局限,针砭其弊端,不仅是人们基于切身感受的现实需求,也是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节目主持人作为公共舆论载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否则,就无法真正地超越时代,甚至无法超越一般观众。

【注释】

[1]〔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98—99页。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叶家铮:《电视媒介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4]老舍:《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转引自龙协涛:《鉴赏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6]老舍:《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敬一丹:《重在交流感》,载《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4期。

[8]〔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

[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0]〔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1]赵建国:《双重说服 情理交融——从说服学角度谈电视情感交流节目中的对话艺术》,《主持人》第9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90页。

[12]别列金娜选集:《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13]《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14]周宇红:《与王志“面对面”:职业责任让我无怨无悔》,载《解放日报》2003年5月14日。

[15]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6]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17]李力:《难能可贵是品格——感受沈力》,载《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18]转引自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19]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20]李筠:《简论主持人的职业方式与本色传播》,2001(5),http://www.chutianbs.com.cn。

[21]陶东风:《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载《南方周末》1996年1月12日。

[22]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23]黄旦:《8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基本走向》,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24]李筠:《简论主持人的职业方式与本色传播》,2001(5),http://www.chutianbs.com.cn/。

[25]转引自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26]李立:《尴尬与超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7]白岩松:《我们能走多远》,载《现代传播》1996年第1期。

[28]赵群:《荧屏之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9]徐洲赤:《技术的丰富与思想的贫困》,载《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30]张政法:《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31]张政法:《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32]《中国电视名记者谈采访》,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3]陈丽娟:《主持人应承载“文化传承”重任》,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11期。

[34]徐洲赤:《技术的丰富与思想的贫困》,载《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35]陈莉等:《〈半边天〉主持人被开除》,载《文摘报》2004年6月24日。

[3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