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字和词

新闻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字和词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字和词错字虽然与正字形似,但不是字,比较容易判别。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应当使用不同的词语。误用成语的实质是破坏了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完整性。现将新闻稿件中常见的容易出错的字、词语和成语列举如下,以供新闻从业人员写作和编辑当中参考。

新闻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字和词

错字虽然与正字形似,但不是字,比较容易判别。而别字则不同,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似是而非,判别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判别别字,要从字义入手。词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误解了词义。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应当使用不同的词语。误用成语的实质是破坏了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动。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它的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构成成分的意义经过概括而形成的、带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质。现将新闻稿件中常见的容易出错的字、词语和成语列举如下,以供新闻从业人员写作和编辑当中参考。

(以拼音为序)

A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安详”不能写成“安祥”。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4.“黯然”不能写成“暗然”。

B

5.“按部就班”不能写成“按步就班”,“按部就班”的“部”指门类。“三部曲”不能写成“三步曲”,“三部曲”的“部”指部分。

6.在表达埋怨这个意思的时候,不要把“抱怨”写成“报怨”。

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涉及新闻信息时提倡用“报道”。

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非典型肺炎作为一种急性流行病,应用“暴发”,不用“爆发”。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也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9.“辨”与“辩”。凡与区别、辨别、分辨有关的,用“辨”不用“辩”;凡与言辞、辩论、辩解有关的,用“辩”。如“分辩率”应为“分辨率”;“被告辨护律师”应为“被告辩护律师”。“辨明”与“辩明”“辨证”与“辩证”等含义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如“辨明是非”是指辨别清楚是与非;“辩明事理”是指辩论清楚道理。中医所说的“辨证施治”(区别病人的不同征候进行治疗)显然不能用“辩证”。

10.“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

11.“表率”一般不写做“表帅”。作动词时,用“统率”不用“统帅”;作名词时,用“统帅”不用“统率”。

12.“部署”不能写成“布署”。

13.“备加”“倍加”“备受”“倍受”都是可用的词,其中“倍”与“备”主要区别在所表示的程度不同。“倍”指加倍,有更加、格外的意思,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有极而言之的意思,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倍”字不能用于表示减少的场合。“减少了一倍”是错误的用法,应写做“减少了一半”“减少了50%”或“减少了五成”。

15.“薄”与“簿”。“薄”指单薄;也指轻视、看不起,如“厚此薄彼”;也可指迫近,如“日薄西山”。“簿”指本子、账本,如“发文簿”。“练习簿”不能写成“练习薄”。

16.“拨”与“拔”字形差异不大,容易出错。如“财政拔款”应为“财政拨款”;“拔通电话”应为“拨通电话”。

17.“板”与“版”。“板”特指较硬的片状物体,如板凳、板车,也可引申用来形容呈片状的物体,如“板块”;“版”本义指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主要用于印刷、出版。“经济板块”不能写成“经济版块”, “雕版”不能写成“雕板”。

18.“完璧归赵”“珠联璧合”不能写成“完壁归赵”“珠联壁合”。“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

19.“淡泊名利”不能写成“淡薄名利”。

20.“博弈”是指下棋,“博弈论”由此意引出,这个词里没有对打的意思,“博”不能写成“搏”。

21.“舶来品”不能写成“泊来品”。

22.“脉搏”不能写成“脉博”。

C

23.“长年累月”不能写成“常年累月”。

24.“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5.“彩”与“采”,都是多义词,应根据不同的义项加以辨别。一般来说,在表示具体事物时用“彩”,如“节目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兴高采烈”。

26.“窜改”与“篡改”。“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一般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重大、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经典、理论、政策等。

27.“川流不息”不能写成“穿流不息”。川,江河,“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如同流水络绎不绝。穿,本义“破透”,无“流水”义。

28.“才”与“材”。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29.“成规”与“陈规”。“成规”指久已通行的现成规矩;“陈规”则指陈旧的、不适用于现实情况的老规矩,如“陈规陋习”。“墨守成规”不要写成“墨守陈规”。

30.“不耻”与“不齿”。“不耻”指不以为耻,即不感到可耻。一般不单用,可组成“不耻最后”“不耻下问”等,多含褒义。“不齿”则指羞与为伍、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瞧不起,如“人所不齿”。“不齿”指不愿意提到或羞与为伍,常用在“为……所不齿”格式中,含贬义。

31.“察”与“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检察院”不能写成“检查院”。

32.“筹”与“愁”。“一筹莫展”不能写成“一愁莫展”。

33.“精粹”不能写成“精萃”。

34.“曾几何时”的误用。“曾几何时”意指时间过去没多久。但许多行文中都出现类似“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的错误用法,因为“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是远古时代的事。

35.“貂蝉”不能写作“貂婵”。在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D

36.“的”“地”“得”。最常见的误用现象是滥用“的”字。“的”用在定语后边,表示修饰、领属关系,如“可爱的家园”;“地”用在状语后边,修饰限定动词或形容词,如“高兴地说”;“得”用在补语前,如“跑得非常快”。

37.“订”与“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没有“签定”这个词,应该用“签订”。

38.“摄氏度”三字不拆开用。表示温度时,用“25摄氏度”“零下25摄氏度”,不能用“摄氏25度”“零下摄氏25度”。

39.“度”与“渡”。这两个字都含有“通过”的意思,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假村”等;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渡江”“渡河”。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如“引渡回国”。“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是指度过“汛期”这个时段,所以用“度”。

40.“叠”与“迭”。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能写成“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能写成“叠”。

41.涉及汽车的“换挡、挂挡”中的“挡”不能写成“档”。“好搭档”“大排档”的“档”不能写成“挡”,“挡车工”不能写成“当车工”。

42.“第一”“第二”不能写成“第1”“第2”。

43.“灯火阑珊”的误用。许多人在写作中把一个词语误用为“灯火通明”的意思,比如有人写:“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其实,“阑珊”,指暗淡之意。“灯火阑珊”,意为灯火暗淡。例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44.“豆蔻年华”的误用。“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女子,用来比喻女青年不合适。比如“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

E

45.“偶尔”不能写成“偶而”。

F

46.“翻番”与“加倍”。“翻番”是两倍两倍地增加,如果基数是3,翻1番就是6,翻2番就是12。“翻几番”就是基数乘以几个2。“加倍”表示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去乘以某数。如3的1倍是3,3的2倍是6,3的5倍是15。“翻番”比“加倍”的增长要快得多。

47.“法人”并不是人,不要把厂长、经理等担任“法人代表”的负责人写成“法人”。“法人”与“自然人”相区别,是指法律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代表”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48.“蜂拥”不能写成“蜂涌”。

49.现在不少人常将“分”写成“份”。如“份内事”应为“分内事”;“有着特殊的份量”应为“有着特殊的分量”;“犯罪份子”应为“犯罪分子”。“身分”是符合字义的词汇,但因为公安部门发放身份证时使用了“身份”这个词,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词。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分量”不能写成“份量”。另外,“凑分子”应为“凑份子”。

50.“肤浅”与“浮浅”。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比“浮浅”用得多。“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

51.“扶养”与“抚养”。“扶养”的意思就是“养活”,其对象既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平辈或晚辈。“抚养”的意思是“爱护并教养”,其对象多是晚辈。

52.“复”不是“覆”的简化字。凡有“遮盖”“翻转过来”意思的词语都用“覆”,如“覆盖”“覆灭”等,不用“复”。

53.“副”与“幅”。对字画习惯用“幅”,而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如“一副对联”。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的汤药时,用“一服药”。

54.“伏法”与“服法”。“伏法”指罪犯被执行死刑,不能用在被判死缓及以下的罪犯身上;如果指罪犯认罪,可用“伏罪”。“服法”是指服从法院判决,如“认罪服法”。

55.“赋予”与“付与”。“赋予”中的赋予者应是尊长高贵的一方,如“人民、宪法历史、时代、组织、大自然”等。“付与”指给予、交给,所给的对象多是一般人或具体事物,所付的东西也多指钱款和具体物品。

56.“妨碍”不能写成“防碍”。

57.“举一反三”不能写成“举一返三”。

G

58.“竿”“杆”“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现在多用塑料来做,但仍沿用“竿”字。“杆”是指细长的棍状物。“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能写成“秸杆”“麦杆”。

59.“甘拜下风”不能写成“甘败下风”。

60.“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61.“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62.“该”。如“该工厂”“该学校”中的“该”,是旧时的公文用语,现代的公文已很少用,发稿中提倡使用“这个工厂”“那所学校”这样的通俗写法。

63.“贯穿”与“贯串”。有时可通用,但“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

64.“赅”与“骇”。“言简意赅”不能写成“言简意骇”。

65.“鼓”与“股”。“一鼓作气”不能写成“一股作气”。

66.“食不果腹”不能写成“食不裹腹”。

67.“气概”不能写成“气慨”。

68.“悬梁刺股”不能写成“悬梁刺骨”。“悬梁”典出《汉书》:“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典出《战国策》:“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69.“故里”与“故地”“故居”的区别。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70.“宫保鸡丁”不能写成“宫爆鸡丁”。这道菜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他家的厨师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取名“宫保鸡丁”。

H

71.“合龙”与“合拢”。“合龙”特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因为施工中的桥梁或堤坝的中间一段称做“龙口”,所以这种接合工作叫“合龙”。“合拢”可指堤坝、桥梁以外一般事物的闭合。

72.“宏大”与“洪大”。“宏大”指规模巨大、志向宏伟,如“规模宏大”“志愿宏大”。“洪大”一般指声音和具体的情状,如“钟声洪大”“水势洪大”。“鸿篇巨制”不要写成“宏篇巨制”。

73.“候”与“侯”。如“等侯”应为“等候”;“侯选人”应为“候选人”;“那时侯”应为“那时候”;“侯车室”应为“候车室”。“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

74.“划”与“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规划”“计划”等写“划”。

75.“会合”与“汇合”。“会合”含有相会、见面的意思,如“两军会合”;“汇合”没有相会、见面的意思,而且多用于水流聚集或类似的喻义,如“三江汇合”“人民的意志汇合成巨大的力量”。

76.“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也指因特殊需要而改变装束、容貌,如“化装成特务”。

77.“荟萃”是指英俊的人物聚集或精美的东西汇集,不能写成“荟翠”。

78.“轰然”与“哄然”。“轰然”形容声响巨大,如“旧楼轰然倒塌”;“哄然”形容人声又多又大,如“哄然发笑”。

79.“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憾”是指失望、不满足。“震撼”这个词经常用做“震撼人心”,不要因为与“人心”有关就写成“震憾”。

80.“凑合”不能写成“凑和”,“和盘托出”不能写成“合盘托出”。

81.“哄堂大笑”不能写成“轰堂大笑”。

82.“内讧”不能写成“内哄”。

J

83.“竟然”不能写成“竞然”。

84.“竣工”不能写成“峻工”。

85.“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能写成“一年之季在于春”。“计”在这里指计划、安排、打算。

86.“简朴”与“俭朴”。“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87.“接合”与“结合”。“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如“城乡接合部”;“结合”比较抽象,如“理论结合实际”。“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

88.“截止”“截止到”与“截至”。“截止”“截止到”是某过程停止、终止;“截至”是到某过程的某个时候。“截止今天”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用法是“截至今天”或“截止到今天”。

89.“界限”与“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90.“几率”和“概率”是一个意思,不能写成“机率”。

9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不、一定不的意思,多强调主观态度,如“决不让步”;“绝不”则含有“绝对不”的意思,多强调客观上必定不,如“绝不允许”。

92.“即”与“既”。“即”有“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然如此”“既往不咎”。

93.“记”与“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一般不写做“记行”。

94.“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用“忌妒”。“嫉”本身就有“忌妒”的意思。不要把“嫉贤妒能”写成“忌贤妒能”。

95.“家具”不能写成“img21俱”。

96.“请柬”的“柬”不能写成“简”。

97.“精简”一般不写做“精减”。

98.“娇纵”与“骄纵”。“娇纵”指娇养放纵,动词,可带宾语,如“娇纵孩子”。“骄纵”则指骄傲放纵,形容词,如“骄纵惯了”,不能带宾语。

99.“ ”“已”“己”字形差异微小,尤其是使用字形输入法打字时出错后不易分辨。“ ”一指地支中的第六位,二为“时”,指上午9点到11点;“已”指罢了、已经、后来、过分等;“己”一指自己本身,二指天干的第六位。

100.“键”与“健”。“健”从人字旁,指形体强健,如“健康”“健美”;“键”从金字旁,指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引申为重要的部分,如“关键”。

101.“界”与“届”。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上届委员”;又有“界”的概念,是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学校里常有“级”与“届”的用法,“级”按入学年份确定,“届”则按毕业年份确定,如“七八届”。

102.“浆”与“桨”。“桨”指划船的用具;“浆”指比较浓的液体,如纸浆。“螺旋桨”不能写成“螺旋浆”。

103.“间谍”是指为敌方或别国进行刺探、窃取情况工作的人,而不专指别国。因此,可以使用“台湾间谍”这样的说法。

104.“挖墙脚”不能写成“挖墙角”。

105.“不胫而走”不能写成“不径而走”。

106.“一诺千金”不能写成“一诺千斤”。

107.“迫不及待”不能写成“迫不急待”。

109.“一如既往”不能写成“一如继往”。

110.“矫揉造作”不能写成“娇揉造作”。

111.“饮鸩止渴”不能写成“饮鸠止渴”。

112.“不假思索”不能写成“不加思索”。

113.“汗流浃背”不能写成“汗流夹背”。

114.“草菅人命”错做“草管人命”。菅,一种茅草,茅和草都是不值钱的,“草菅人命”比喻视人命如茅草而任意残杀。“菅”字与“管”字形体近似,且“菅”字不常用,而“管”字常用,许多人不知“菅”字的含义,故常将“菅”错写做或错读做“管”。

115.“念紧箍咒”不能写成“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K

116.“空穴来风”,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意思是有了通风的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有的词典解释为有根据、事出有因;有的则说是表示子虚乌有、没有根据;有的词典干脆把两种相反的解释一并列出。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117.“凯旋而归”,“凯”,意为胜利的乐曲;“旋”,意为归来。“凯旋”,即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之后加“而归”显然多余了。

L

118.“厉害”与“利害”。“厉害”有难以对付的意思,“利害”则有利益和损害两个方面的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这个人很利害”。

119.“再接再厉”的“厉”不能写成“励”。“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就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先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写了两句诗: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句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砺。“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做“再接再厉”。“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人们不知“厉”字的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做“励”。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120.“俩”是“两”“个”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121.“连”和“联”。“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成“联”;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成“连”。

122.“瞭望”不能写成“了望”。

123.“了了”“寥寥”。如“了了数件”应为“寥寥数件”;“了了无几”应为“寥寥无几”。“了了”指清楚、明白,如“心中了了”;也指聪明,如“小时了了”。“寥寥”指很少。没有“廖廖”这个词。“廖”字仅用于姓氏。

124.“另”不是“零”的简化字。“零件”“零售”“零散”“零碎”的“零”不要简写成“另”。

125.“啰”与“罗”。“啰唆”的“啰”不要写成“罗”。

126.“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有关、与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就与炼丹有关。“练字”有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创作诗文时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成“体育锻练”。

127.“澜”与“斓”。“波澜”不能写成“波斓”;“斑斓”不能写成“斑澜”。

128.没有“美伦美奂”和“美仑美奂”,只有“美轮美奂”。“轮”指轮囷,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在这个成语中指高大;“奂”指众多。“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众多而华美。

129.“不利”与“不力”。“不利”指不顺利、有害处,如“出师不利”;“不力”指不尽力或不得力,如“领导不力”。

130.“权利”和“权力”的含意不完全相同。“权力”经常做“行使”“使用”等的宾语,而“权利”经常做“享受”“享有”等的宾语,二者不能互换。“权力”可构成“权力机关”“权力部门”,而“权利”则不能。

131.“临”与”邻”。如“相临的吧街”应为“相邻的吧街”;“邻街建筑”应为“临街建筑”。“临”指到来或挨着的意思,如“身临其境”“临河”;“邻”指接近、附近,如“邻居”。

132.“打蜡”“蜡染”“蜡纸”“蜡梅”的“蜡”不能写成“腊”。

133.“痉挛”不能写成“痉孪”。

M

134.“迈”是“英里”的音译词,不是指公里。

135.“谜团”不能写成“迷团”。“一个谜”不要写成“一个迷”。

136.“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为它如蜜一样甜而联想写做“哈蜜瓜”。

137.成语“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说菊花明天就要过节令了,要珍惜今天的相逢。这里的“明日”是相对写诗的“今日”而言。后来,“明日黄花”所指范围扩大,由“过季”“过时令”的意思引申为“过时的事物”。“昨日黄花”是误用。但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典故性成语会朝着表意明确、通俗的方向发展,据此预测“昨日黄花”会越来越流行。(类似的情况有:庄子中的“每下愈况”原比喻“越往下越明显”,而后来此成语意义变化,指“情况越来越差”,宋代开始就有了“每况愈下”的用法,逐渐流行。)

138.“明”与“名”。邮政用途的“明信片”,不能写成“名信片”;人与人互相介绍身份、联系办法时用的“名片”重在名字,不能写成“明片”;“明星”是借用明亮的星星的意义,不要因为他们名气大写做“名星”。

139.“萎靡不振”不能写成“萎糜不振”。

140.“大拇指”不能写成“大姆指”。

141.“墨守成规”错做“默守成规”。“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劝阻。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做“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N

142.关于“年”的写法。书面语中,年份一般不要简写。近年流行的一种年份简写法——’99,是从英文出版物引进的,一般限于某项活动标题式的名称中使用,如:’99全国足球比赛。“我公司’99出口较多”属于不当用法,应使用“我公司1999年出口较多”。

143.“哪里”常常错为“那里”。“那”是指示代词,“那里”指比较远的处所。“哪”是疑问代词,“哪里”有一个词义是泛指任何处所。“首长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不能写成“首长指向那里,我们就打到那里”。

P

144.“蓬”与“篷”。不要把“帐篷”“顶篷”“遮阳篷”中的“篷”写成“蓬”。“篷”是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的、张盖在上面遮日光挡风雨的东西;“蓬”是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散乱。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如“篮子”多以竹篾编成,即使是草编的也不能写为“蓝子”。

145.“平添”不能写成“凭添”。

Q

146.“青”与“轻”。“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

147.“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起航”“启航”都可以用,但现在一般多写做“启航”。

148.“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气化”是中医学的专门术语,指人体三焦之气的运行变化。“蒸汽”指水蒸气,“蒸气”指的是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如“水蒸气”。“暖气”指把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中,散出热气,使室温增高。“汽暖”则是指上述供暖方式。把煤气压缩成液体,称“液化气”;“汽水”“汽酒”却用“汽”。这几种情形,并不合字的本义,而是人们使用中约定俗成。

149.“情节”与“情结”。“情结”是指内心的情感纠葛,一般用在人身上,如“乡土情结”“文学情结”。“情节”是指故事的发生、演变和经过,一般用在事情上。

150.“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名,即心宿。每年农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渐渐偏西,这时暑热开始减退。语源:《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历法的七月;流,运行;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运行。此时的华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热尽退,秋凉已至。所以,这个成语表示“天气快凉了”,不要误用它来表示“盛夏烈日,暑热难熬”。

151.“出其不易”不能写成“出奇不易”。

152.“青睐”不能写成“亲睐”。

153.“声名鹊起”不能写成“声名雀起”。

154.“入场券”不能写成“入场卷”。

155.“亲眼目睹”的错用情况。《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所以在其前再加上“亲眼”二字,便是多余之举。

R

156.“熔”“融”“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

157.“尽如人意”中的“如”是指符合的意思,“尽”是指程度。“不尽如人意”有时被误用成“不尽人意”,这里的“如”字不可省,使用时应写全;如果不强调如意的程度,也可把“尽”字省去,写做“不如人意”。

158.“困扰”不能写成“困绕”。

159.“修葺”不能写成“修茸”。

S

160.“手”,股票和期货交易时使用的最低的整数单位。如现在深沪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每100股为1手。

161.“启事”与“启示”。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启示”则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162.“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比较窄,如“共商国是”。“国事”指国家的大事、政事,如“国事访问”“关心国事”。

163.“擅长”不能写成“善长”,没有“善长”这个词。

164.“生”与“身”。“终生”多用在事业上,如“终生当医生”“终生禁驾”;“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出生”指生下来,如“出生于1995年”;“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和身份,如“出身农民家庭”。

165.“事迹”不能写成“事绩”。没有“事绩”这个词。

166.“首当其冲”不是指“首要位置”“领头作用”等意思,而是指处在冲要位置,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如“洪水袭来,这个村首当其冲”是正确的;而“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首当其冲”“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等用法是错误的。

167.“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168.“诵读”不能写成“颂读”。没有“颂读”这个词。

169.“ ”是水汽、云雾、雨露的凝结物或冻结物,“雾”“雨 ”的“ ”字不能写成“淞”。“淞”字平常只用于江苏、上海的“淞江(吴淞江)”。

170.“无所适从”不能写成“无所是从”。没有“无所是从”这个成语。

171.“拴”与“栓”。“栓”是名词,如“消火栓”“枪栓”等;“拴”是动词,指用绳子系,如“拴马”。

172.“授权”与“受权”。这是一组相对的词汇,其差别在于“授权”意在给予,“受权”意在接受。如“人大常委会授权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受权播发这部法律”。新华社在播发的通稿线路挂栏目时统一使用“授权发布”,不用“受权发布”。

173.“有恃无恐”不能写成“有持无恐”。

174.“谈笑风生”不能写成“谈笑风声”。

175.“鬼鬼祟祟”不能写成“鬼鬼崇崇”。

176.“人情世故”不能写成“不情事故”。

177.“莘莘学子”的误用。“莘莘”,意众多。而有些行文中写道“这位莘莘学子终于走进清华大学。”或“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显然,“这位”与“莘莘”是矛盾的。“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是同义词。“莘莘学子”之前不能加“之位”,之后也不能加“们”。

178.“海上生明月”不能写成“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T

179.石油产销中经常使用计量单位“桶”,7.3桶为一吨。使用时一般不用换算成“吨”。

180.“通信”与“通讯”。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

181.“蒜薹”“菜薹”不能写成“蒜苔”“菜苔”。“苔”是指长在潮湿地方的一种隐花植物。“薹”字没有简化,“苔”字不是它的简化字。

182.“金榜题名”不能写成“金榜提名”。

183.“叹为观止”的误用。“叹为观止”语出《左传》,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舞“韶”时,不禁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的意思是“好到了极点”,“尽善尽美”,是褒义词。但有人行文中就用成了贬义词,比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

184.网络中,“帖”与“贴”经常混用。网上经常把“发帖子”“读帖子”误写为“发贴子”“读帖子”。“帖”的核心意思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贴”的意思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故不能写成“贴子”。

W

185.“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好高骛远”也可写做“好高务远”。

186.“惟妙惟肖”这个成语也有人写做“唯妙唯肖”“维妙维肖”。作为语气助词,“维”“惟”“唯”本可通用,但这个成语规范的写法是“惟妙惟肖”。

187.“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罪犯、敌对势力等场合;因为自称多用谦词,因此“位”不用于第一人称的场合,如“我们两位来主持会议”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188.“诬蔑”与“污蔑”。“诬”有“ ”旁,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

X

189.“像”和“象”的混淆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1964年中国文改会颁发的《简化字总表》中确认“像”简化为“象”,但又说在“像”与“象”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像”,这样实际上成了让用字者自行决定该用哪个字。“象……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通行的规范用法,胡乔木同志1986年建议将它统一改为“像……一样”,国家语委在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将“象”与“像”彻底分开,“象……一样”以及类似的用法从此就不正确了。

2001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召开研讨会议,确定:“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录像”“音像”“声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遗像”“影像”“摄像”“显像管”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脉象”“气象”“景象”“天象”“观象仪”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

“像”“象”“相”。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用“象”“真相”用“相”,是约定俗成。

190.“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

191.“暄”指阳光温暖,“喧”指大声说话,“寒暄”是指见面时问寒问暖,而不是指声音很大。“寒暄”不能写成“寒喧”。

192.“笑眯眯”不能写成“笑咪咪”。“笑眯眯”与眼神有关,故用“眯”。

193.“泄”与“泻”。“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如“泄密”“泄愤”。“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如“上吐下泻”“一泻千里”“倾泻”。

194.“萧瑟”“萧条”不应写做“肖瑟”“肖条”。

195.“斜”和“邪”。“斜”指方位不正,“邪”多指行为、品德不正。

196.“学历”与“学力”。“学历”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学力”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197.“形”与“型”。如“蟹型建筑”应为“蟹形建筑”。“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98.“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199.“霄”是指云、天空,“宵”则是指夜晚。“夜宵”“元宵”不能写成“夜霄”“元霄”。

200.“宣泄”不能写成“渲泄”。

201.“旋律”不能写成“弦律”。

202.“洁白无瑕”不能写成“洁白无暇”。

203.把“丙戌”年误写成“丙戍”年。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指防守,和地支无关。

Y

204.关于“月日”在专项名词中的用法。月、日之间,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加“·”(间隔号),再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如“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批示。如涉及十月,也可用“一○”,如“一○一二”,可不加“·”。事件或文件等现象的月日简称,如果知名度大,可不加引号和“·”,如:五四青年节、九一三事件、十一国庆节等用法都是正确的。用阿拉伯字母表示月日时,中间加“·”(间隔号),不用“.”(齐线墨点)。205.“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如“向王队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授于”则是从被授的东西着眼,如“把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于王队长”。

206.“萤”与“荧”。“萤”一般用于“萤火虫”。“荧屏”“荧光”不能写成“萤屏”“萤光”。

207.“树阴”“林阴道”的“阴”可否写做“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现代汉词规范字典》的解释不一。《规范字典》明确提出,“树荫”“林荫道”应写做“树阴”“林阴道”。我们发稿中两种写法都应可用,但同一篇稿件内以统一用法为宜。在“柳荫街”“柳荫公园”等固定地名中,只用“荫”。

208.“一起”与“一齐”。“一起”侧重于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一起去吃饭”;“一齐”侧重于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到达终点”“一齐鼓掌”。

209.“哺育”与“抚育”。“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教育,对象范围较窄,不包括植物,如“井冈山是哺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抚育”是指抚养教育,专指照料培育,对象可以是一切生物。

210.“反应”与“反映”。“反映灵敏”应为“反应灵敏”。“反应”是指有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又指事情发生后引起的看法或做法,如“反应迟钝”。“反映”的本意为映照,比喻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与表达。

211.“世外桃源”不能写成“世外桃园”。

212.“滥竽充数”不能写成“滥芋充数”。

213.“神采奕奕”不能写成“神采弈弈”。

214.把研究《红楼梦》的“索隐派”误写成“索引派”。

215.环境“幽雅”不能写成环境“优雅”。“幽雅”意为幽静而雅致。“优雅”主要指优秀、高雅之意,比如“优雅”漂亮的空中小姐。

Z

21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成“帐”,如“账目”“账号”。

21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九州”不能写成“九洲”,“九州”是九个行政区域,不是九个大海中的陆地。“九州”典出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将天下(华夏大地)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称做“九州”,后世用“九州”作为华夏的代称。

21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219.“装潢”与“装璜”。“潢”是指颜色,“璜”是指一种玉。用于表示房屋装修等,一般用“装潢”。“装帧”不能写成“装祯”。

220.“住”和“驻”。“住”泛指居住,“驻”特指为执行公务而留住某地。

221.“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内容抽象或书面色彩重的词,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内容具体或口语色彩重的词,一般都用“做”,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成“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成“作贼心虚”。

“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实践中很难规范,建议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统一的用法。

222.“增值”用于指资产时,不能写成“增殖”。

223.“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字,“公之于众”不能写成“公诸于众”,“诉诸法律”不能写成“诉诸于法律”。

224.“坐落”不能写成“座落”。“座垫”应为“坐垫”;“毛主席座像”应为“毛主席坐像”。“坐”用作动词,如“坐班、坐落”;“座”用作名词,如“茶座、座次”。

225.“赃”与“脏”。“销脏”应为“销赃”;“人脏俱获”应为“人赃俱获”。“赃”有贝旁,一般指钱、财、物等,多用于指贪污或偷盗所得到的财物,如“赃款”;“脏”指不干净,如“衣服太脏”。

226.“只”“支”“枝”。“只”作量词时,多指飞禽走兽,如“两只老虎”;“支”作量词时,用于队伍,如“一支队伍”;“枝”作量词时,用于细长和杆状的东西,如“一枝粉笔”。

227.“坐镇”指驻在某地镇守;也指重要人物亲临现场,稳定局面。没有“坐阵”这个词。

228.“针砭时弊”不能写成“针贬时弊”。

229.“自暴自弃”不能写成“自抱自弃”。

230.“坐月子”不能写成“做月子”。

231.“蛰伏”不能写成“蜇伏”。

232.“旁征博引”不能写成“旁征博引”。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 ”的简化字,义为“搜集”。“旁征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做“旁证博引”。

233.“恣意妄为”不能写成“姿意妄为”。

234.“炙手可热”的误用。“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但十有八九用错,把贬义词误做褒义词,把“炙手可热”比喻行时、走红、抢手。比如某报标题:《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报标题:《清华学子炙手可热》。“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炙手,灼手。“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丞相即杨国忠,杜甫用“炙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大势盛,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行时、走红、抢手不相干。

235.“祖国”和“新中国”指意不同,不能混用。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36.“降半旗志哀”不能写成“降半旗致哀”。志哀是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如“向死难烈士致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