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手法人格化

写作手法人格化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写作手法人格化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而这个事实必定是有人参与或者与人紧密相关的事实,脱离了与人的关联,新闻事实也就没有新闻价值了。新闻写作人格化具有个性化和人情味的特点。[25]显然,新闻人格化很容易使受众在心理上将传播者当做“自己人”。

二、写作手法人格化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而这个事实必定是有人参与或者与人紧密相关的事实,脱离了与人的关联,新闻事实也就没有新闻价值了。所以无论从开掘新闻价值,还是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传媒必须要抛弃那种为事件而报道事件,为主题而报道主题,为经验而报道经验,见事见物不见人的抽象、空洞、概念化的新闻报道方式;而要确立以人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视点,尽力追求新闻报道的人格化,要尽量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新闻事件,运用一些富有人情味的词汇和人性化的细节,让受众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其吸引、与其共鸣,从而提高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所谓新闻人格化,是指用加进人的因素的方法,使新闻更具人性化和戏剧化。依据新闻传播中受众的“求近心理”,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如果感到传播者的思想、情感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把他视为“自己人”,也就很容易接受传播的内容,从而提高传播效果。人格化的新闻报道说到底就是通过开放的、互动的精神关注,通过尊重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好地被受众认同和接受,是新闻报道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手法。

我国新闻写作长期受“新华体”的影响,新闻作品读起来枯燥、单一和僵化,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带有浓厚的官方本位宣传的色彩,日益引起读者的不满。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阅读偏好的改变,“新华体”逐渐式微,在表达上更加生动、灵活,富有趣味性、人情味的“人格化”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新闻写作人格化具有个性化和人情味的特点。新闻报道个性化并非要求记者一味地搜罗离奇古怪的人物或事件,传递某些耸人听闻的猎奇内容,而是要求记者面对看似类同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语言叙述、别具一格的结构、独具匠心的细节刻画,去发掘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取得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的人情味指新闻报道要契合人类的基本感情,从人的角度切入、发掘、表现那些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围绕人们的生活、情感、心理、道德、欲望等展开报道,从而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作品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人情味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自19世纪30年代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以来,一直被西方学者列为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国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将人情味视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要素,并指出:“运用富有人情味的词汇和细节,是实现可读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报道是给人看的,从新闻价值观,到新闻报道的内容、主题,到采访、写作的方法、技巧,都需要体现人情味这一基本的要素。”[23]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由于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容易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易受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论断:“记者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报道事件,即用个人遭遇的戏剧性情节来代替生硬的叙述。就是说,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记者完成这个任务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记者用加入人的因素的办法,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24]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信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和他自己或者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25]显然,新闻人格化很容易使受众在心理上将传播者当做“自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