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描写

论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描写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凡是优秀的人物报道,均有令人们记忆犹新的细节描写,细节是决定新闻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人物报道中的地位如今日益受到新闻工作者们的重视。(二)人物报道中的细节的特点为彰显新闻人物特殊的思想品格服务。人物报道区别于事件报道或其他报道中的细节有以下特点:1.人物报道中的细节体现人物性格。

论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描写

img108

李维,女,200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现任中国环境报文化教育部环境教育版责任编辑。曾多次参与环境教育领域重大采访报道工作,2009年,获得教育部评选的2008~2009优秀教育新闻(版面类)。

摘 要:人物报道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它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而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是突出这一特征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凡是优秀的人物报道,均有令人们记忆犹新的细节描写,细节是决定新闻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人物报道中的地位如今日益受到新闻工作者们的重视。

本文以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描写为研究对象,阐释了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特点以及形式,通过分析优秀人物报道作品中的细节,探讨了人物报道细节的表现方式以及如何抓住并表现细节。

关键词:人物报道 细节

一、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特点和作用

近年来,不论是传统的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意识到“人”这一新闻要素重要性,开展人物通讯的写作报道,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报道作品。在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均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地位日益受到新闻工作者们的重视。

(一)什么是人物报道中的细节

对于细节的理解,《辞海》中是这样说的:“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这里所说的细节虽然指的是文艺作品,但对新闻同样适用。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可其中的一两个生动的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其中的一两个情节却永远地记住了……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是真实、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本色的小镜头。采访中,能够使你心弦一振,使你脑海中打下烙印的一刹那、一句话或是一种神态、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人物的语言、行为、背景等对主题、思想、感情和性格刻画有着强烈的修饰作用。充分认识细节对于刻画新闻人物的作用,努力掌握获取这种新闻细节的途径,认真研究这种新闻细节的表现手法,是在人物新闻中展现新闻人物个性化特征的重要环节。

(二)人物报道中的细节的特点

为彰显新闻人物特殊的思想品格服务。同新闻事件相比,新闻细节虽然只是细枝末节,但它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发挥的作用则是以小见大。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虽然发表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文章中那些能够展现新闻人物特殊思想品格的新闻细节,却让读者永远难以忘怀。

人物报道区别于事件报道或其他报道中的细节有以下特点:

1.人物报道中的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区别于其他报道中细节反映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本色的作用,人物报道中的细节,能够表现某一个或某群人物的思想、性格和魅力。

2.人物报道中的细节不可复制。可以说,相当一大部分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产生的,是不会再发生或很少有机会发生的,因此不可复制,独一无二。

3.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更有美感、更具有亲和力。由于人物报道是新闻写作中最富有艺术和文学色彩的一个品种,因此,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更具有文学美感。另外,“人”作为新闻报道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使得人物报道中的细节更加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

(三)人物报道中的细节的作用

人物通讯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它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而突出这一特征,仅靠叙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叙述的任务是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去概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很难同时做到具体、生动、可感,而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则更加无法做到形象性,唯有细节描写才能使通讯中所表现人物的言行、神态、情绪变化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细节,便没有人物通讯。

由于生活是由众多的有机结合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因此生活的画面才那么五光十色,才那么富有让人目凝神迷的色彩。优秀的新闻记者都是擅长细节描写的,许多新闻名篇都因为有闪烁着熠熠色彩的细节而令人叹服。

细节描写最突出的作用有:

1.可以生动地反映人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细节描写往往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灵。正如著名作家杜鹏程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那样结实有力,如果能恰当地选取几个细节,一个人物就出来了。”

2.能使人物报道生动活泼起来,具有“催化剂”的功能。没有细节,就容易产生一般化和概念化。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胜过作者的许多议论和渲染的笔墨。

3.新闻报道有了精彩动人的细节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读者的大脑要产生感觉、知觉和神经冲动,就必须接受刺激,引起反射,才能产生心理上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应变活动。精彩动人的细节,便是一种刺激,由此能使读者产生阅读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且能增强记忆力。

二、细节的类型和表现方式

(一)人物报道中细节的类型

1.语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特征。教授的语言肯定不同于文盲,孩子的语言肯定不同于成人。如果一篇人物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让读者分不清是教授讲的还是文盲讲的,是孩子的话还是长者说的,那这样的语言肯定是没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肯定是失败的描写。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新闻人物的语言特征追踪采访,同样可以获得新闻人物个性化特征的细节。[1]

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个性。把新闻人物带有细节的对话、谈话等原汁原味地搬到新闻作品中,类似于电台强化新闻宣传真实感、烘托现场感的录音报道。使用这种表现方法简洁、明快,读者在阅读细节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当然,这里说的对话、谈话,不是指新闻人物的一切对话、谈话,应该是最有意义、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备细节要素的言谈。

2.动作。在许多优秀人物通讯中,捕捉并描写好人物的动作这一细节,对突出通讯的主题,特别是塑造生动、丰富并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2]

3.神态。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准确、细致入微的神态描写能够达到“以外显内”的效果,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

4.环境。人都在一定的空间生活,人的特点、性格的形成,除去其他因素外,跟人生活、工作的空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这些环境,同样可以找到表现新闻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细节。

(二)人物报道中细节的表现方式

1.语言。鲜明有特色的语言细节能够塑造在《我们的父辈是八路军——访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子女》中,朱玉描写贺龙的女儿贺晓明:[3]

贺晓明带着女儿来到了卢沟桥。女儿站在桥上,凝望着昔日的宛平城外,“日本鬼子是从那边来的吗?”贺晓明威风凛凛地回答:“狗日的就是从那边来的!”

一句话,透出了贺晓明骨子里面的东西,那是我们熟知的贺龙气质。

在艾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做笔记。显然,他的肝疼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2.动作。《南方人物周刊》《丁磊不惑》一文开头,也有对丁磊的一段动作描写:[4]

就这样,百亿富豪丁磊先生穿着黑T恤和牛仔裤,大咧咧地从机场的通道口溜达了出来,背着一个双肩的电脑包,拖着一个黑色拉杆箱。

简单几个白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没有架子、心态平和的形象。

在新华社记者朱玉采写的《袁隆平:从科学家到农民——在两极之间驰骋》文中,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5]

袁隆平坐在主席台上接受献花,接过花束后,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横放在台面上,反而顺手一立,像立一捆大葱一样,将它立在自己的脚边——这个动作引起了台下人的轻笑,这老爷子真是童心未泯。

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把袁隆平朴实、童真的性格表现无遗。

3.神态。《中国青年报》《五叔五婶》里,五婶亮相时有这样一段神态描写:[6]

一个面色焦黄的女人,垂着头,扶着墙,吃力地迈过门坎,一步一步从里面挪出来,她冲我咧了咧嘴,无力地坐在角落里的小木椅上,不再抬头。蓬乱的头发,盖着浮肿的脸。已是六月天气,她还穿着旧棉衣,灰色的破棉絮,从两边袖口耷拉出来,肥大的旧裤子,补着颜色不相衬的大补丁。聚拢来的乡亲,都用怜悯的眼光看她。

采访五叔五婶的记者曾说过一句话:“活在北京,我有罪!”如此真实的感情流露,让我们感觉到五叔五婶一家人的贫困与无助。对五婶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弱多病,极度贫困的五婶形象。不用过多的语言,就让读者有了切肤的辛酸,和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4.环境。《中国环境报》有一篇人物通讯《少年强国家强》,写的是北京清华附中学生汪浩源成为第三届中国环境大使,被邀请到中南海和国家领导人交流。作为一个中学生,受到如此的待遇,汪浩源很激动也很紧张,因此,作者以这个中学生的视角写了一段去中南海路上的环境描写:[7]

送汪浩源去中南海的车行至西单,沿着长安街的路北,到前方不远处的天安门城楼之间,是一堵百米多长、六米多高的红墙,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在一排绿树和红灯笼的映衬下,这堵红墙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红墙外,游历至此的路人正忙着留影纪念。

红墙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中南海。

初进中南海,汪浩源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车窗外的风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透露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这段环境描写,似乎带有汪浩源本人的视角,写出了他的激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人物报道中如何抓住并写作细节

在写作中,记者要知道什么是好细节,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细节。对细节的采访是否饱满、使用是否恰当,是记者采写人物的基本功是否过硬的根本体现。

(一)人物报道中细节的选择

1.选择真实的细节。恩格斯在论及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时,曾提到“细节的真实”。对于反映真人真事的人物通讯来说,更应该十分注意细节的完全真实。人物通讯中只要有一个细节不够真实,就会给人物形象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独臂英雄丁晓兵》一文中,对于丁晓兵切掉自己右臂的一串动作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为反映人物鲜明的个性给予了补充。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丁晓兵身上。

他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突然他发现,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后撤,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他又一次拔出了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8]

“拔出匕首割断右臂”“插在腰带上”……是何等的坚强的意志让丁晓兵能够做出这样两个动作,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丁晓兵血性的气质,让一个军人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南方人物周刊》一期《史兰芽包装我,我还不愿意呢》,虽然是一个访问式的人物报道,但文章开头一段细节描写平实无华,但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了史兰芽这个演员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特点。

“这茄子挺好吃的,多吃点儿”“呦,蚊子叮你”“他不会是要去埋单吧”……人艺边上的小饭馆里,史兰芽麻利地接受采访,眼疾手快,同时照顾好几件事,譬如一边模仿爷爷奶奶或者东北大忽悠的声音神态(真是出色的表现力),一边抢着埋单。然后,准时出现在人艺剧场的化妆间里,穿上日本人做的、好几斤重、价值万元的灯笼袖大袍子,由徐昂演的克劳狄斯牵着,走上那个深邃的舞台,走向17世纪的艾尔西诺堡——这个秋天,人艺大戏、新版《哈姆雷特》让她欢快:“演话剧多锻炼人啊。”[9]

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每个典型人物都是不同的,人物个性特点越鲜明,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因此人物通讯中选取的细节必须是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外貌、职业、性格等各个方面,应该代表方向,超出一般。

《南方人物周刊》曾有一篇报道《张娇:北京“山大王”》,介绍了张娇这个昔日的城里“富婆”承包了北京延庆郊区的一片荒山,试图让荒山保持自然状态的故事。其中对主人公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10]

初见张娇,是在2008年的5月份。她把头发胡乱在头上挽个蓬乱的发髻,很泼辣,嗓门够大,会对着泥泞山路上几乎要滑下去的汽车喊:“赶紧,男的,都给我下车推车;女的,拿着行李往后坐,压车。”

看到这些细节,我们似乎就能知道,张娇这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北京姑娘,为什么能够顶着多方的压力保护一片山林了。几个动作、几句话,揭示出了张娇鲜明的个性特点:倔强、霸道、粗鲁,也正是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了人物。一个强悍、耿直、泼辣的形象立在面前。

在《传奇吴孟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动作描写:[11]

拎着衣领,老人把后背开口的手术服向空中一抛,两只胳膊向空中一举,同时穿过了袖管。

穿手术服这个看似普通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职业特点、外形展示得一览无余。这样的穿手术服的动作,是其他人不具备的,能展现这位医务工作者特有的个性特点。83岁吴孟超医生这熟练的一套动作揭示了他医术的高明和办事的干练麻利。通过这个动作细节,使人物形象真实、个性突出。

3.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通讯中任何细节描写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所以细节描写不能偏离主题。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一文,介绍了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在文中,2005年8月3日,华益慰因患晚期胃癌,要进行第一次手术。文中有这样一段语言的细节描写:[12]

华益慰拱手相托:“麻烦你,给我预约的一位病人道个歉,就说我自己要动手术,不能再给他做手术了,对不起……”

作为一名医生,华益慰比常人更明白自己病情的凶险。然而,在即将躺在手术台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生命的安危,而是对患者的承诺!这样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救死扶伤的高贵品质,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在《科技日报》记者陈磊采写的《忠诚铸就大写的人》这篇通讯中,为体现牛玉儒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主题,作者选取了牛玉儒同志不顾重病召开呼和浩特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的细节:

玉儒的额头上开始冒出豆大的汗珠,不仅是因为累,更是因为热,在他那宽大的西装下还包裹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内衣。手术使他体重掉了26斤,2尺9的腰围已变成2尺3,为了不使大家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他想出这么个主意。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对牛玉儒的这些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小中见大,三言两语便起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牛玉儒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细腻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主题意图,深化了主题思想。

人物通讯的生命就在于细节描写。《解放军报》的著名记者江永红写的《孙铁锤传奇》之所以成为名篇,最主要得益于他成功驾驭了细节描写。据说,在这之前有许多作者写作孙铁锤这个“傻得可爱,憨得在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都显得有些血肉不足。江永红独辟蹊径,不走别人走过的路,紧扣“传奇”这一主题,重点从交代主人公如何传奇入手,突出主题,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他一顿能吃连队的包子24个,力气过人,在山沟当饲养员时,几只狼来叼猪,他追着狼打,抓住一只小狼崽,攥着后腿一撕两半。不久,在山上打草的两个小姑娘被几只狼包围,他闻声冲上去,一只胳膊一个姑娘,冲了出来。

《孙铁锤传奇》到底“奇”在哪儿?作者就是用以上的细节描写说话,最终达到呼应主题的效果。[13]

4.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论著《与元九书》中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中国青年报》《五叔五婶》这篇通讯中,写五叔五婶因为疾病和贫困没钱吃药,没钱看病,但是仍然要供孩子上学时,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他娘得这病该吃点营养,买不起。医生开的药也吃不起。前两年她还能硬撑着帮我干点,现在咬牙也干不动了。每天只能躺着,就这么熬着。孩子天资好,不供他们上学,当父母的良心上过不去。”五叔吸着鼻子,边哭边说,伸直胳膊,用脏衣袖擦眼泪。五婶在旁边默默听着,一声不吭。

“当父母的良心上过不去”只言片语,朴实无华,但两个质朴善良的农民形象立刻呈现给读者。接下来两个主人公的动作细节,也反映了他们生活得贫困艰辛和无奈,宣泄了悲伤的气息。

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通讯中,写李月华深夜为大娘的外孙看病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

这两条脚印的细节描写选择得典型、深刻、感人。正是这星星点点的细节描写,是整篇通讯的灵气所在,刻画了人物的兢兢业业,让读者深受感染。

很多时候,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性质、意义,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

场景描写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为写场景而写场景,也不是为文章做得美而渲染场景,好的场景描写都是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景现而牵心的。

5.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不单纯的是向读者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历,还要透过这些事迹探索人物的内心思想,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物的内心是一个广阔、复杂、神秘多彩的领域,有些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虽然高大,但缺少亲切感、平实感,就是因为忽视了人物内心思想的深究,让读者无法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可望而不可即,这必定削弱人物通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起不到什么大的教育作用。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写孔繁森最后一次入藏前有这样的描写: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冰水。”

想到这可能是同年迈多病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多保重啊!”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这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干部,这样顾全大局的好母亲,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那样轻柔的动作,那样质朴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繁森。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体会他内心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细节描写将高大的人物形象填充得有血有肉,真实亲切。先进人物并非不要家庭,也不是六亲不认,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父母妻儿,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之所以先进,被人爱戴,并非因为他们无情地舍弃了这些,而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了顾全大局。孔繁森为了大局毅然赴藏,但内心仍然充满着对家人的爱恋。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思想世界,在这种思想斗争中凸显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表现了孔繁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思想境界。

(二)如何抓住细节

细节是瞬间发生的,如何捕捉细节,写好细节,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脑勤。在平时的采访中,怎样才能捕捉到有用细节,怎样才能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开说话僵局,这是需要记者开动脑筋,花一番心思的。比如采访艾滋病人,面对手持话筒的记者,他们还是不愿意开口。记者要分析他们的心理,以关心他们态度、平易近人口气和他们讲明了采访目的后,他们便能愉快地接受采访。

2.眼勤。善于观察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人物表情、动作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而一个眼神、一个神经的抽搐,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真实表白。所以采访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要留意观察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努力摄取最能表现主题的、表现人物个性的、形象的、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

3.手勤。采访中话筒记录的是人物的语言或人物发出的任何声音,比如,抽泣声、喘气、笑声等等,而人物说话时的神情、瞬间的一个动作等是话筒无法记录和表现的,所以这些都需要记者先用脑子逐一地把它们记下来,采访后用笔把它们写下来。如条件允许,也可随时发现,随笔记录下来。采访时要记、聊天时要记、拉家常时也要记。因为往往是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被采访对象容易说真话,情感也会自然真实地流露出来。

4.嘴勤。采访过程中,记者处于主导地位,应积极主动地多问,善于提问,善于调动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善于把握时机问话,调整对方紧张情绪。在看似不经意的聊天过程中,你就了解和掌握了鲜活的且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往往是你最需要的,最真实可信的。

【参考文献】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4

[2]张征.新闻采访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

[3]徐列.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手册.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6

[4]徐列.在追问中逼近真实: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6

[5]刘彦军.新闻细节与新闻人物http://www.pladaily.com.cn/item/xwycc/200403/txt/18.htm.2004-3

【注释】

[1]刘彦军.新闻细节与新闻人物.军事记者,2004(3)

[2]童俏.动作细节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新闻知识.2001(4)

[3]朱玉,白瑞雪.我们父辈是八路军——访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子女

[4]张欢,丁磊.不惑:南方人物周刊,2009-6-8

[5]朱玉,丁文杰.袁隆平:从科学家到农民:在两极之间驰骋

[6]蔡平.五叔五婶:中国青年报,1995-6

[7]周文新.少年强国家强:中国环境报,2008-9-3

[8]朱玉,张东波,冯春梅.独臂英雄丁晓兵:人民网,2007-6-24

[9]李宗陶,史兰芽:包装我,我还不愿意呢:南方人物周刊,2008-11-21

[10]李珊珊,张娇.北京“山大王”:南方人物周刊,2008-11-4

[11]朱玉,胥金章.传奇吴孟超

[12]武天敏,王士彬,刘明学,郭建跃,邹维荣.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13]陈磊.忠诚铸就大写的人:科技日报,2004-1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