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当今主流经济报刊中国际经济

试析当今主流经济报刊中国际经济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析当今主流经济报刊中国际经济 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听雨,1982年出生,北京人。试图说明,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报刊新闻报道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流财经报纸之一,为强化国际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国证券报》社成立了单独的“海外新闻编辑室”,专门负责报道国际经济新闻。

试析当今主流经济报刊中国际经济
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img4

陈听雨,1982年出生,北京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9年3月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新华通讯社所辖《中国证券报》报社“海外新闻编辑室”,记者,目前负责欧洲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经济新闻在社会政治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把国际经济新闻的报道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本文主要以《中国证券报》为背景资料,通过记者的亲身工作经历,分别对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在《中国证券报》的地位、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选题策划、报道功能以及采写特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尚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试图说明,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报刊新闻报道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闻 经济新闻 中国证券报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009年12月8日,最先始于希腊而后蔓延至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以牵动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规模庞大的救助机制而告暂缓;2010年6月30日,由于美国分析机构下调对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引发当日中国A股暴跌,并拖累远在美国的道琼斯指数跌破万点大关;2010年8月5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导致当天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9月合约暴涨11.45%,创下历史纪录……

如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的联动性与依存度日益增强,国际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普通百姓投资理财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信息,在主流经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地位

以《中国证券报》为例,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显现出范围不断拓宽、深度不断加强、报道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等特点,国际经济新闻在报刊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发显得重要。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保险信息以及信托公司信息的报纸。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流财经报纸之一,为强化国际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国证券报》社成立了单独的“海外新闻编辑室”,专门负责报道国际经济新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2010年《中国证券报》共出刊185期;其中以“海外财经”“海外专题”“跨国公司”“海外视野”“海外理财”“新闻焦点”以及“特别报道”等不同版面刊出的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专版共计236版;另有69篇国际经济新闻文字报道和57篇国际经济图片新闻见诸《中国证券报》头版。

二、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

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选题密切关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及时把握了国际经济变化中的热点问题,尤其关注全球经济活动中与我国经济密切关联的新闻线索,《中国证券报》的“海外财经”努力让国际经济新闻报道成为企业经济发展和百姓投资理财可信赖的经济顾问

第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新闻报道首先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正确反映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焦点,认真探索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从希腊蔓延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时期以来世界经济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进入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虽然逐渐走出衰退的谷底,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甚至导致某些国家政权更迭,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为此,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展演变成为各大财经媒体这段时间以来在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最为关注的焦点。以《中国证券报》为例,截至8月20日,2010年推出的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关的专题报道共计32版。报道跟踪危机的演变,系统介绍了危机的起因、发展和现状,以及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尤其关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此背景下经济政策的变化。

第二,及时报道热点问题。普利策曾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国际经济新闻报道须密切注意国际经济变化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某些尚处于萌芽阶段新闻线索,记者应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及时发现并及时报道。

2009年12月,希腊作为欧元区较小的成员国,债务问题率先曝光。然而在问题初始阶段,一些国际经济媒体通过对欧元区成员国债务数据的挖掘和研判,首先提出了“欧洲五国”(PIIGS,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的概念,指出债务危机最可能在这五国爆发。果然,不出几个月,上述五国债务问题依次显现,希腊债务危机正式升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次事件中,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及时揭示了欧元区高负债国家债务真相,预测了债务危机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政府、机构投资者乃至个人投资者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关联性和依存度与日俱增,然而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分歧,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要体现在不仅报道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同时还应该诠释现象背后复杂的成因,揭示其本质。

例如,欧债危机爆发后,虽然欧盟成员国最终一致同意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台了规模浩大的金融稳定机制,如期向希腊施救。但由于欧盟创立伊始就存在先天性缺陷,达成政策统一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各成员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围绕财政制度这一核心矛盾进行了反复激烈的博弈,在各国的互相妥协下,希腊虽然最终幸免“国家破产”之灾,但由于决策时间过长,延误了最佳救助时机,增加了救助成本。

就此,《中国证券报》2010年5月18日发表题为《欧债危机“发酵”欧元跌跌不休》的文章,报道了欧盟成员国在救助希腊问题背后的矛盾与斗争,文章写道:

虽然欧盟出台了规模为7500亿欧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不过此前,欧盟最主要的成员国德国一直坚决反对救助希腊。德国总理默克尔5月16日指出,正是欧元区成员国间‘经济实力和债务水平的巨大差异’,才让针对欧元的投机行为成为可能。德国政府要求,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应出台类似德国平衡预算法的财政方案。该法案比欧元区现行的成员国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3%的规定更为严格。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施塔克认为,救助计划治标不治本,‘我们争取到的只是时间,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他指出,只有欧元区成员国实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减少赤字,这场浩劫才能最终平息。

第四,提高国际经济报道与我国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立足点虽是“国际”,但着眼点应该是“中国”。只有把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吸引读者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削减支出的紧缩财政政策,公共部门裁员减薪、就业市场低迷,严重制约了当地市场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服装、鞋帽及小商品的出口,同时对当地华人商铺的经营和生活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2010年5月22日,《中国证券报》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刊载《寅吃卯粮PK量入为出——债务危机改变欧美消费理念》的文章。文中写道:“近期,由希腊蔓延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洲高负债国家纷纷出台严苛的财政紧缩政策以减少赤字。为避免重蹈希腊覆辙,美国也陆续出台经济改革措施,大刀阔斧地削减财政开支。在减薪、失业、资产缩水的重重压力下,欧美人举债度日……”

由于文章内容与我国经济发展及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此文发表后,包括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中金在线等知名网站以及各级地方网站,甚至国外媒体的中文网站在内的等上百家网络媒体广为转载,受到广泛关注。

三、国际经济报道的功能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国际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归纳起来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一些。第一,传播国际经济信息,分析全球经济形势。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社会雷达”和“社会监视器”,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而在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反映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以及各国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传播国际经济信息,应该是其首要功能。第二,及时准确报道有价值的经济新闻,为各类投资者提供重要的投资参考依据。全球资本市场联动性极强,为方便读者及时获悉海外市场变化情况,《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开设了“截稿消息”专栏,专门由“海外新闻编辑室”负责关注海外资本市场走势中的异常波动情况。例如:2010年6月30日,《中国证券报》头版刊发题为《逼近2400点沪综指创14个月收盘新低——道指跌破万点大关全球股市集体下挫》的“截稿消息”写道:“世界大企业联合会6月29日宣布,由于‘计算错误’,将中国4月领先经济指标由上升1.7%向下大幅修正为上升0.3%,升幅低于3月的1.2%。除上述因素外,受中国A股下跌拖累,截至北京时间30日0时30分,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2.24%至9911.11点,标普500指数下跌2.59%至1046.75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99%至2154.29点。”第三,正确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以传播国际经济信息为己任。然而,就如同任何新闻报道都不是仅以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为唯一职责和使命一样,国际经济新闻记者在传播消息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客观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用正确的见解和观点影响和引导受众。

一个时期以来,金融衍生品交易吞噬了不少无辜投资者的资产,包括一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都未能幸免。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高盛公司在资本市场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提出指控。

为向我国广大读者揭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2010年5月8日,《中国证券报》就高盛欺诈丑闻刊发《高盛案揭示衍生品风险》的文章,节录如下: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催化剂,着实促进了全球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繁荣。但随着国际金融资本不断疯狂追逐利润,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表面上看投资风险被无限分散,实际上隐蔽的风险越来越大,以至有些衍生品的资质已无法从实判断。买家看到的,只是投行在合约中提供的虚拟数字,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投资者巨额财富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衍生合约即刻变成废纸。”

此文章被读者广为阅读,对投资者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

四、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

首先,从本质而言,采写国际经济新闻与其他题材的新闻报道基本相同,都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区别在于,完成国际经济新闻的报道除需具备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报道国际经济新闻不能脱离国际语言背景,工作要求记者每天阅读大量的海外媒体新闻,有时还需要和跨国公司及海外机构交流接触,掌握熟练的外语能力,是做好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其次,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字信息,尤其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要求记者工作态度要更加严谨。普立策的座右铭就是:“准确,准确,再准确!”一个数字或者计量单位的错误,都将会因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2010年5月,在对华尔街巨头高盛“欺诈门”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财经网站转载了这样一段话“2008年1月,正如保尔森基金预期,Abacus债务抵押证券中99%被调低评级,市场价格闻风下跌,苏格兰皇家银行当即损失8.41美元,德国工业银行损失1.5亿美元……”而实际上苏格兰皇家银行当即损失了8.41亿美元。

再次,国际经济新闻采写中对语言通俗、生动的要求也是不能忽视的。《中国证券报》社长兼总编林晨,曾经针对经济新闻报道的通俗化问题指出:“《中国证券报》虽然是一家专业的证券类报纸,但必须要保证不同文化水平的普通股民都能看懂。”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巧遇网络媒体飞速发展,双重压力对平面媒体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同为平面媒体的报刊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主流经济类报刊同样不能幸免。这就给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兼顾专业性、及时性、准确性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语言的通俗性、趣味性,让国际经济新闻报道更加出彩,更加吸引读者眼球。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证券报》“海外新闻编辑室”抓住世界杯开幕与闭幕的时机,及时策划了两次以世界杯为题材的国际经济新闻专题报道,尤以7月9日世界杯闭幕前一天刊发的题为《高新技术钱途无量顶级赞助商踢出“世界波”》的文章,收到了异同凡响的效果。文章开篇写道:“第十九届南非世界杯就要接近尾声了,以足球场为核心的商战也将暂告一个段落。盘点盈亏,国际足联(FIFA)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顶级赞助商阿迪达斯、索尼、Visa等强势企业无论赢多赢少,都不会赔本赚吆喝。最值得一提的,是各大赞助商借助足球,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第一次通过最时尚的索尼3D技术、欣赏了阿迪达斯‘史上第一个最圆的足球’、在世界最优秀的球员脚下酣畅传递。”

最后,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让报道锦上添花。

2010年5月,《中国证券报》驻外记者有幸亲临了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2009年股东大会,该公司由颇具传奇色彩的“股神”巴菲特执掌。记者通过极具现场感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向读者展现了“股神”老顽童般的鲜明个性。

文章刊发在5月4日《中国证券报》“焦点”版,开篇就直击大会现场:

“两位白发也没剩下多少的老头,一张放着巧克力和可乐的长条案桌,五个小时的你来我往的精彩对答。

5月1日,在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芒格的主持下,近4万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又享受到了一次投资理念的饕餮大餐。年已80岁的巴菲特宝刀不老,口舌如簧,对各种或尖锐、或有趣也或无聊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记者仅用这些简朴的文字,就把读者带进了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的股东大会现场,领略了世界顶级投资大师的独特风采。

五、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新闻报道在我国主流经济报刊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和提高,读者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从一线记者的角度出发,感觉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滞后性是目前我国经济类报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国内经济新闻报道不同,国际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线索,较少有机会得到第一手资料,大部分新闻信息来源于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记者每天不停地大量搜索国际各大新闻媒体信息,尽可能地争取在第一时间翻译报道。同时,对于时间上滞后、但内容重要的国际经济新闻,可以从深度上寻找“第二落点”,进行深度报道。

其次,进一步明确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定位。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新闻给人的感觉是严谨但乏味,一眼看去满篇的外国人名、外国企业名和各种枯燥的数字,无形中可能会减少阅读兴趣。为广纳读者,不同层面的国际经济新闻可开辟不同形式的专栏,以适应更多类型的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张征.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辉锋.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6]饶立华,杨钢元,钟新.电子媒介新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