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

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情感的张扬中萃取理性的思考-—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节目特点初探吴洁茹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栏目开办时间不长,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吸引了众多观众,知名度和收视率在全国电视访谈节目中也占据新高。和其他情感类访谈节目相比而言,《生活广角》节目的情感表述包含了强烈的冲突元素,有时甚至是失控的。

在情感的张扬中萃取理性的思考-—北京电视台《生活广角》节目特点初探

吴洁茹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栏目开办时间不长,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吸引了众多观众,知名度和收视率在全国电视访谈节目中也占据新高。

《生活广角》是一档情感类访谈节目,具体的节目形态是先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了解,并深入采访有关人员,在节目现场通过短片真实再现矛盾发生的过程。节目会邀请当事双方到节目录制现场当面对质,摆事实、讲道理。每期节目中还特别设置了调解员和相关专家,如社会学家、法律专家或心理学家共同参与节目,帮助双方分析矛盾根源,寻找解决办法,并就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权威解答。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栏目采用演播室为主、外景为辅的方式;从形式上说,《生活广角》并没有多大的新意,场景不奢华,也没有现场乐队的煽情催化;从内容上说,不是名人轶事,更多关注老百姓生活中情感的点滴困惑。然而它的秘诀在于“以特色取胜”。和其他情感类访谈节目相比,《生活广角》的定位更加精准,不是仅仅定位在对情感事件的理性分析上,而更多侧重于以“抚慰”和“帮助”为要旨。在揭示问题根结所在的基础上,提供方法帮助人们解决矛盾。《生活广角》的内容以“真实、真言、真情”为根本,真实展现事件矛盾的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没有虚构,没有掩饰,并保持谈话过程的原始形态,以原汁原味的跌宕情节,以及均是发自普通人的内心故事和情感经历,深深地吸引了相当数量和多阶层的观众。

一、资源的独特——丰富多样的平民化题材

每一类节目都要考虑节目的内容来源,《生活广角》在节目选题上可谓资源丰富。《生活广角》面对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而是紧贴普通百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困惑——家庭婚姻、人伦道德、情感困惑、子女教育、尊老养老、心理变异等等,都是节目考虑的范围。这样一来一方面节目题材的来源丰富多彩,选择的余地大,避免了选题的短缺或者和其他节目撞车的可能;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不可预见和不会穷尽的戏剧性,使《生活广角》在节目的可看性上做足了文章。

(一)充裕的选题

《生活广角》节目将选材的视线投向了平民百姓,关注普通群众的生存状态,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确,公众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等待出口的情绪、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抓住哪一个,都有故事可谈。《生活广角》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户,从平常人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上发现“聚焦点”,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种种故事,折射现今社会呈现的一些情感、道德、伦理问题,使节目起到透视人间万象、揭示生活真意、倾诉观众心声的作用。

(二)真实可信的来源

所有的题材都是面向普通观众征集的,通过三种途径:有电子信箱,通过求助信;有热线电话;另外还有看过节目的朋友推荐的当事人。绝大部分是当事人主动求助,事件往往都是涉及到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情感纠纷和矛盾,并以真实身份出现在屏幕上。节目还收集百姓生活中典型的家庭矛盾,涉及再婚家庭的生活、老夫少妻的现象等等,这些话题既有争议性,又具有普遍性,全是个人体验式的案例,内容曲折生动,使观众随之心情起伏,感慨不已。

(三)个性纷呈的嘉宾

作为以叙述情感纠葛为主的情感类访谈节目《生活广角》,嘉宾在其间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对于嘉宾的选择很重要。《生活广角》的嘉宾都是带着故事来的人,以当事者真人的身份出现,在这里经历是第一位的。

《生活广角》给普通人一个交流情感、倾吐烦恼的平台,使更多人得以走进荧屏,在这里上演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喜剧。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宽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屏幕谈论个人生活的尴尬遭遇和情感伤痛,借助媒介说出自己的故事,完成自己的一个诉说心愿。《生活广角》就为这些人创造了机会,它鼓励来自民间的声音,让这些带着故事和困惑的普通人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角,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一个又一个的当事人来这里诉说讲述,在证明着现今社会人们情感的复杂多变的同时也使节目具有平民化、市井化的特点。

但是据笔者长期的收看观察,客观地讲节目的选题也有同质化的倾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婚姻爱情和儿女的教育问题,出现这种雷同是有其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客观上家庭内部的矛盾多汇集于此,现实生活中会主动寻求节目帮助的当事人也多集中在这两类问题上;主观上为了节目的好看,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节目制作者们必然不会选择一般意义的事件,而更倾向于充满矛盾、火药味的情感纠纷事例,那么看似林林总总的事件就会归堆出现同一化的趋势。这是节目制作者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生活广角》明确自己的主打战场,用平民化的个案展示来吸引观众。这类节目会有卖点,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其中的道理十分浅显——对观众来说,这些看似琐碎、家长里短的事情很有普遍性,毕竟日常生活中都有绕不开的问题,每个人的个人经历,都可能成为其他人的借鉴。《生活广角》拥有广大的观众群,很多人还会对节目中的当事人和情感纠葛进行讨论,就是喜欢它的真实性,喜欢从这种节目里吸取处理矛盾和问题的经验。

二、具有戏剧效果的争议、冲突元素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冲突和争吵本来就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表现,在《生活广角》节目中虽然强调困惑的解决、心态的调适,也不回避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让当事双方展现彼此的差异对抗,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质疑、诘难、争吵、悲叹、无奈情绪的充分流露,都为节目增加了戏剧色彩。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说:“对话者之间的差异引发的交流和碰撞才使得节目称得上是真正的谈话节目。”(1)

和其他情感类访谈节目相比而言,《生活广角》节目的情感表述包含了强烈的冲突元素,有时甚至是失控的。比如一期题为《回家》的节目讲述16岁少年离家出走和母亲之间的矛盾,节目如实呈现失控的部分——激化了的矛盾,一切得以原生态再现:演播现场乱作一团,充满了情绪化和噪音;少年的愤然离去;母亲的悲愤哭嚎、以头戗地;主持人的无奈叹息;心理顾问的及时抚慰;现场观众的不知所措。所有的一切完全真实呈现,矛盾双方的神态、表情、动作与现场的气氛都得以传播,“争议性带来的矛盾冲突让这期节目始终处于曲折上升的状态,矛盾的出现、展开、高潮、结束贯穿节目过程之中,让观众跟随事情的发展内心起起落落,迎合观众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观看心理”,(2)可以说通过冲突争议抓住了受众的心。

但是节目对冲突过程的完整再现又让人觉得媒体这种不加选择的真实很残忍,把别人的痛苦完全呈现倒是会使节目好看,但是“以人为本”的关怀多少是有些欠缺的。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拿捏节目分寸应是制作者们继续完善的方面。

三、以悬念叙事的特点

《生活广角》节目的特点还在于它的叙事方式——由悬念构建出来的故事性:“采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用受众便于接纳的方式讲述事件,展示其间的矛盾冲突,揭示当事者的内心,对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积极作用”。(3)同时通过截取生活中的故事,发掘其中的情节和细节,来设置悬念,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对受众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一)未知的内容

《生活广角》情感访谈的过程充满意外和变化,究竟会发生什么连当事人也不清楚,如何交流,会牵扯哪些方面,涉及哪些人,面对问题可能出现什么反应,会有哪些突发因素事先都不得而知。

(二)开放的结尾

《生活广角》的结尾往往不是定性的而是开放的,所有人给予当事人的只是奉劝和建议,至于能否有所改变,谁也不能预料它的走向。比如《爱让我遍体鳞伤》、《女人不要沉默》结尾都是如此,只给出呼吁和期望,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完满结局。当然如果事先预告还有后续的采访或者追踪报道,就更加吊足了观众的收看欲望,去关注事件的发展动态。

(三)片断式的结构

在结构形态上《生活广角》所呈现的故事是片断、不完整的。有时借助前期采访或者真实再现的模拟,有时依靠当事人的现场讲述,整体由不同的叙事单元组成,结果对任何一方都是未知的。只是为说明问题而再现事件当中的人,表现了当事人的某一方面,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全貌不得而知。

(四)悬念意味的导视

《生活广角》的宣传片往往采取通过强化故事的局部或迹象向观众预先提示,制造悬念设计导视片头,使得节目真实可信,观众的期待就成必然。

总之,节目当中这些未知的因素对受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观众锁定节目。

四、主持人恰切得当的引导能力

担任着《生活广角》主持人的赵川和苏京平,在节目中以稳健的作风和机敏的反应能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基于前面阐述的情感类节目《生活广角》未知因素、冲突因素的影响,主持人的引导能力就尤为重要。两位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润滑剂,努力地维持了节目现场的人际平衡和信息导向,积极发挥了引发众意、循循善诱、促成共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现场对自身的把握和各种关系的协调上。

(一)恰切掌握话语权的分配

《生活广角》的主持人善于把握发言权,主动有效地掌控着节目的进程,起到了激发嘉宾的谈话欲望、转化矛盾冲突、强化交流成果的作用,在情感类节目中在什么时间让谁来说,不仅决定节目的走向,这也是对当事双方情绪调节的一种手段,在恰切的时机让心理专家、法律专家给予分析、点评、建议,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给现场观众的发言机会,也是根据事态的发展酌情安排的,比如《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这期节目将处于情绪激动的双方分别带到不同的空间由现场观众和心理专家进行开导、劝慰,使其渐渐平息下来,通过现场的适当变化来营造谈话空间影响谈话情绪,最终达到了公开道歉舒缓情绪的初衷,这也是主持人在节目真实性和可控性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方法,便于将现场的不确定因素降到最小。

(二)准确把握话语的走向

由于话题往往触及个人的情感生活,嘉宾在谈话过程中跑题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辞不达意,或钻到自己的情绪里自说自话,在这种时候《生活广角》主持人总能安抚住嘉宾的情绪,不是任其倾诉下去而是适时打断,入情入理地帮助嘉宾分析、梳理,耐心地进行劝说、疏导,及时地细化问题,帮助嘉宾整理思路回到谈话的正轨上。《爱要学会放弃》中的嘉宾就明显地陷入自己遐想的情景中,一味美化两人的交往过程,根本听不进外界的意见,主持人并不急于否定她的认识,而是让参与各方充分发表看法,把普遍的观点宣泄出来,然后层层剥笋式地剖析,通过预先采访、电话参与等手段的帮助,循循善诱引导嘉宾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最终达到认清骗子的面目,避免再次受到情感伤害的目的。

(三)明确平等的对话身份

《生活广角》的主持人始终采取的是平等的谈话位势,应该说这种平等已经成了主持人自觉的谈话习惯,这对情感类访谈节目而言是很重要的,在涉及私密话题时,主持人总是以朋友心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沟通交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让人感到中肯、坦诚。主持人没有高高在上以评判者身份自居,他们不是爱情专家,这里也不是道德法庭,只是让当事人在情感漩涡中认清自己。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及时向专家咨询、就教,借助现场的心理咨询师、律师的帮助共同探讨解决办法,比如在《情缘》、《爱人先要爱自己》这两期节目中都有这样的对话“对这件事我个人是无能为力了,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吧”,“李律师在您过去经手的案件中有没有见过像萌萌这样的例子?”“我知道心理学上有光环效应,胡老师不知他们之间是否也是这种情况?”“陈律师,这种情况法律上有没有相应的规定呢?”听到主持人耐心的说明、和蔼的语调,嘉宾更容易放松情绪,也使得节目环环相扣,不断抓住问题的关节点使谈话深入,这样朴素自然的方式也对改善环境气氛、促进情感交流、协调当事关系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五、节目的社会意义——适当的宣泄功能

《生活广角》不但给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交流沟通的舞台,同时因为节目话题和内容的社会伦理功能的发挥,给现在这个人心浮躁、人情淡漠的社会充当了润滑剂,在受众心目中也树立起有责任、肯担当的媒介形象。有人戏称《生活广角》节目成了大众的“心理诊所”,它的职能简直就是街道居委会里的调解员,只要有情感纠纷就可以到那里评理去。

“化解家庭矛盾,共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生活广角》节目的宣传语,节目为此也确实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社会生活中能遇到的情感纠葛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寻求《生活广角》帮助的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女人、老人、孩子居多。面对困惑很无奈,他们没有渠道和途径来解决,而《生活广角》提供社会学家、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的现场指导,嘉宾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既获得了帮助,也达到自我缓解压力、发泄愤怒的目的。除了针对当事人个体的帮助,也对更多的观众有启发作用。其实受众对媒体的需要不仅仅是听听看看,而是要通过媒体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申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故,他们既希望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大家,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又希望从别人的经验里找到一种平衡,来确认自己。

面对困惑,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生活广角》实际设置了一个社区议事场,在这里主持人与当事双方、现场观众、专家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谈话这种形式本身就包含着平等、沟通、倾诉、发泄等,通过让当事双方各自陈诉来发现问题,让现场观众对嘉宾的分开调解,能实现各方互动,“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协调、组合,就会比一般环境下快得多的速度形成舆论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就能在最短时间里整合众意,迅速形成现场的一种舆论认同,当事双方也能得到一种集体归属感。”(4)《生活广角》节目的“帮你解决问题”的服务职能实际还要通过“教你解决问题”的教化职能来完成,即在帮助当事人解决情感困惑的同时给更多的人上了一堂心理辅导课、法律普及课。

从积极方面讲,《生活广角》节目在缓释人们紧张心理上发挥了作用,运用得当不失为社会调节的一种重要力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重视人的价值、权力、利益,本来就是社会的目标之一。从消极方面看,观众需要宣泄渠道,需要满足探询隐私的欲望,节目所搜集的恰恰是当事者不知不觉裸露出的“原生态”,节目倒是好看了,却更多呈现了扭曲、失德的人群。比如个别内容的选择和环节的设置上都有这一问题,像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婚外情、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等,这就使得内容不可避免地走向琐碎化。还原百姓生活不意味着等同生活。笔者认为《生活广角》在某些选题上不仅要满足受众的收视需要,还要提升受众的精神境界。如果只注重把现象展示出来,而缺乏积极向上的引领,有时会导致方向的迷失,也背离了我们制作节目的初衷。

结语期望

情感类访谈节目《生活广角》中的谈话不是随意简单的谈话,而是以谈话方式进行的大众传播,是更广泛的社会交流,因此节目制作就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因为“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受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生活广角》也注重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注,表现在后期制作上的对嘉宾人身保护,不希望暴露容貌者、未成年人用马赛克处理或使其面部模糊,也启用了当事人戴墨镜出镜和背后拍摄,为的是不给其增加任何不必要的伤害,也使得很多当事人同意出镜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感到节目制作者类似的情感叙事和虚化处理都做得相当谨慎。

然而我们依然能够从节目中看到某些西方的影响,比如冲突要素的强化,隐私的暴露。在《生活广角》的节目中就有突然的电话袭击和密室录像,这些场景令人觉得像是在看电视剧,专门设置两个当事人沟通的密室,保留独处私谈的时间,这些也会有选择地在节目中播出,并在屏幕上出现“本段录像当事人同意予以播出”或者“当事人不同意播出”的字样,给人一种纪实感,笔者认为完全无必要采取这种手段和方式,更不要说公开其部分甚至全部内容了。因为“这实际正在培养观众通过窥视他人隐私和欣赏他人痛苦而得到愉悦这样一种恶劣趣味,而这种趣味的流行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对人的尊严的价值判断下降”。(6)

《生活广角》节目是本着引导受众给他们以信心和愉悦,引导受众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所倡导的情感也是一种真实的、美好的、给人以希望的情怀,那么在考虑感动观众的同时,节目还应注重有更多的启迪。好的电视节目满足观众并不等同于简单浅薄地取悦,而必须注入思想力量与观念力度,用深刻的内容让观众感兴趣,用真情实感使他们自然地哭自然地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1)转引自赵志刚、李薇:《争议性在谈话节目中的审美价值》,《现代传播》2004年第四期。

(2)赵志刚、李薇:《争议性在谈话节目中的审美价值》,《现代传播》2004年第四期。

(3)李兴国、余跃:《在悬念中叙事》,《现代传播》2003年第五期。

(4)毕一鸣:《谈话节目的场效应和场控制》,《现代传播》2004年第四期。

(5)黄爱萍:《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8期。

(6)苗棣:《话语的力量——美国电视的夜间谈话与日间谈话节目》,《现代传播》1998年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