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州电视台台长王晓峰简介

温州电视台台长王晓峰简介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州电视台台长王晓峰简介王晓峰,毕业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我刚任温州电视台台长时,认真考虑了事业发展的规划。当时的温州电视台不是一个新办的电视台,已经拥有15年的发展历史,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

温州电视台台长王晓峰简介

王晓峰,毕业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曾任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中共浙江省苍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港镇委书记,温州市广播电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温州电视台台长,温州市影视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主编《思索电视》一书,40万字;副主编《解放思想学习手册》,22万字;联合策划、出品电视短篇剧《邓小平在会昌》和长篇电视连续剧《明末风云》、《中国母亲》等。

访谈导航:

在采访原温州电视台台长王晓峰的时候,他一再强调说明他是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之前原温州电视台的台长,现在的他是总台副台长。在前期沟通中,我们感受到他的一种低调和平和。这也愈发引起我们对温州电视台考察的兴趣,去看看一家城市电视台是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激烈竞争的。

采访中,王台长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温州台有什么的话,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就是它的特色。体制改革都到了自我毁灭走向改革的地步,撤了我的‘正台’,成立总台,这是拿着乌纱帽来进行改革的。到现在,有些台长还是不同意的,但我支持,尽管要首先拿下我的乌纱帽。正台长和副台长区别是很大的,中国有句俗话,‘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所以要首先自己革新,来革出一个新的东西。再就是理念的创新。现在看来,节目没有什么不可以做,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就以此作为本篇采访的引言和概括。

小 序

记 者:您是什么时候来温州电视台工作的?

王晓峰:我是1999年来这里的,我来的时候恰逢温州电视台建台15周年之际,温州台事业发展已经建立起很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一是相对地方台来说,它已经建立了一支很好的队伍,第二,也有了相当成行配套的设施和设备,设施包括办公用房和发射台、演播室等等,设施很配套。第三是广告的创收在全国同一类的电视台里是排在前列的。到现在,原温州电视台已经走过21年的发展历程,当然,我们现在进行了体制改革,2005年2月25号,我们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挂牌。

记 者:在我们前期沟通的时候,听说温州电视台进行总台改制,您由台长变成了副台长,所以您想放弃这次访谈。具体是怎样的一次改革呢?

王晓峰:根据2004年9月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24号文件,在全国一些地区进行广电系统成立“总台”的改革试点。那么,广东和我们浙江是两个试点省。此外,还有重庆和北京、西安、沈阳等4个城市。我极力主张建立广播电视总台,取消原来台长的职务设置,现在我已经不是台长,再做台长访谈就不太合适了。当然,如果你们的访谈录是以2004年度为时间跨度的话,作为当时的温州电视台台长,我可以接受你们的采访。

技术创新就是生产力

王晓峰:这几年来,对于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没有很新的名词,也没有很高的调子,但是我们实事求是。

记 者:从您对这次改革的态度可以明显的看到您对待改革的一种气魄和大度。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动力的城市里,温州电视台都进行了哪些创新活动?

王晓峰:我说到温州电视台的基础本来就很好,那么怎么进一步促进它的发展?回顾这几年,总体来讲是瞄准一个新的发展态势,还是在创新上做文章。我们首先是把技术创新摆在第一位。我刚任温州电视台台长时,认真考虑了事业发展的规划。当时的温州电视台不是一个新办的电视台,已经拥有15年的发展历史,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这种发展理念的树立来源于我对“电视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产业”的认识。过去,往往是把技术作为保障,把宣传作为中心。我认为,技术的保障作用是毫无疑义的,同时,电视技术一定是电视事业的先导,是生产力。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电视工作中,每一次技术提升都意味着一次电视事业的拓展。如果一个电视台没有高速摄像机,那么这个台就拍不出好的慢动作。(地方台拥有高速摄像机是很少见的。温州台现在就有两台,在浙江省包括省台在内,也是我们最多)。没有数字化摄像机,就难以提高画面质量。没有非编系统,就难以提高制作水平。没有虚拟演播室,就难以提高节目制作的效果。我觉得只有技术到位,才能真正发挥电视记者的能动性。电视记者跟许多媒体的记者是不同的。设备、装备对于电视记者,对于电视事业发展来说,都是太重要了。我们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把技术建设作为温州台的战略发展基础。

很有意思的是,我恰恰不懂技术。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你太熟悉一种东西了,反而不一定能够突破。你越不熟悉的,反而会越重视它。越重视以后也许就能有所突破。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

记 者:那就请您进一步谈一下温州电视台在技术创新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晓峰:这几年,温州电视台在技术创新上是不遗余力的。依靠这几年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播控系统、演播系统、制作系统、微波传输系统这些大的方面都实现了数字化。按照总局原计划,如果要在2005年全部实现数字化(当然,现在的时间表是已推后了),温州台已基本具备了这种条件。目前除了无线的还不是数字的之外,其他的系统都已数字化。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上高清数字。电视技术革新从来都是这么快。它的速度之快,成熟之快,它的变化之大,都超出我们的想象。技术就是生产力,就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推动器,必然是我们多年狠抓不放的重点。

记 者:技术创新给温州电视台带来了哪些收益?

王晓峰:这几年,技术创新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帮助。比如,今年我们就在全国广电行业获得了一个技术创新二等奖。这在我们台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于一个地方电视台尤其难得。还有,这两年在浙江省内,我们获得了两个科技创新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其中,我们的数字转播车是一等奖,是4+1讯道数字转播车,有两个讯道是高速摄像机。另一个一等奖授予了我们的虚拟演播室,我们采用以色列奥微的产品。这套系统以网格式方式调整机位,在半秒或半分钟内就能把聚焦调节好。而国产的机子一移动机位,半天都调不好,特别麻烦。我们的数字播放系统荣获浙江省广播电视科技创新二等奖。这是我们的收获,我们的荣誉,同时锻炼了队伍,鼓舞了我们队伍的士气。

记 者:这些科技奖项是单纯就设备的技术含量而言吗?购买高科技设备可以算是一种创新吗?

王晓峰:你别看这些设备是买来的,如何配置这些设备,如何发挥他们的功能,尤其是结合温州的特点来装配,这是需要有创新性的。现在温州的道路好多了,过去的路窄,如何让我们的转播车行使在这样的道路上,这里面大有文章啊。比较日本和欧洲的产品后,我们决定采用欧洲产品。在充分考虑温州的道路比较窄的特点后,我们要求欧洲厂家将转播车的车头和车身设计成连体的;在车内工作区域的设计上,也从我们的实际工作要求出发,以使空间利用最大化为原则,合理设计车内各功能区的设置。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市台和我们拥有这样的数字转播车。

img84

温州电视台数字虚拟演播室

记 者:您刚才提到只有技术到位了,电视记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具体业务的推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晓峰:这是我们这几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进事业的发展。我们获得了几个科技创新奖,这几年来,也正是我们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我们的节目技术质量大大提高。浙江省每年都有一个评比,以前我们并不好,但2002年,浙江省十个一等奖我们拿了五个。这个奖项的评比分两部分,一个是主观分,就是看完你这个节目主观感受,一个是客观分,就是你的设备及其测量,测量后评比的单位到小数点后3位,可见技术质量竞争的激烈。

从2003年开始,我们的节目技术质量开始进入全国排名前列,后来在全国获得了一个一等奖,总局的金帆奖,一个二等奖。这等于我们在与包括中央台和省级台的所有电视机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很不容易。

去年,在全国虽然没有拿一等奖,但是拿了四个奖项。还有一个电视作品到欧洲的一个电视节参评。

img85

温州电视台数字播出中心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一个地方台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里面凝结了全台职工的辛勤汗水与智慧。当一个又一个奖杯捧回来时,全台职工都很高兴。我们的队伍也是为之鼓舞,觉得这几年抓技术创新很出成效。对于温州台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技术创新转换生产力:有线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网络电视

记 者:技术方面,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谈的是硬件设备的技术创新问题,技术就是生产力,那么除了您说到的用技术提高节目质量之外,你们有没有想过怎样更好地把技术转换为生产力,也就是再创收?

王晓峰:你提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说的是技术装备,第二个就是技术的事业发展。电视和其他媒体不同,它就是要依靠技术手段把媒体功能发挥到最大的极限。温州这几年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首先,我们温州有一个广播电视网络中心,这个中心是和总局的中国网络中心联合一起做的,这个中心已经在温州推出了有线数字电视。

记 者:这个中心是温州台的下属单位吗?

王晓峰:现在下属于总台,原来属于我们广电局。推出后,目前温州有88套数字电视。中央台所有的频道都已经进入数字平台,以前我们的模拟频道前端比较少,所以不能接受中央台所有的模拟频道,但现在有了数字频道,我们能完全容纳,因为我们数字频道的前端多。目前,已经有1万多用户。

记 者:除了数字电视,你们还在开发其他新业务吗?

王晓峰:利用技术推广数字电视,这是其一。第二呢,我们注意利用网络来提高我们覆盖率,传输我们的自办节目。最近,总局也批了,同意温州的新闻网传输温州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现在,我们有两套无线节目上到温州新闻网,这是我们在技术方面的第二个事业上的拓展。

一打开网页是我们独立的网站,我们的两套节目实现了网上直播。同时,我们的新闻可以在晚上在线回放。假如你前天没有看到温州新闻,今天到网上,你照样可以点播。目前,我们上网直播以后效果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温州在外地的人很多,全国各地都有。而且,温州人在海外的很多,他们想了解家乡的事情,他们也对家乡的这些电视节目有着特殊的情感。看报纸的话,传递速度太慢,一张报纸从温州送到欧洲要多长时间,至少半个月20多天,而网络电视是实时的,你把时间差掌握好就可以了。我们的事业发展由此也得到了促进。温州有200万人在外地,在世界各地,温州台与时俱进在这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记 者:也就是说温州的网络电视还处在最初期的摸索阶段,那在移动电视方面有什么举措吗?

王晓峰:除此之外,我们第三件事情抓的就是数字移动电视。两年前,我们就到上海做了一次考察。之后,我们把数字移动电视的方案和商业运作的方案已经作出来了。国家广电总局到目前为止对移动电视的标准还没有确定。目前,国家好像倾向于两种制式并存,一个是上海交大的,一个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我们原来想等制式统一后再上。目前看来,这种统一在短期内还没有希望。我们也请示了省局,省局的意见是我们先做起来。以后即便要统一的话,肯定会有过渡的办法。今年,我们可能会上数字移动电视。

记 者:你们的数字移动电视将会在哪些终端布点?

王晓峰:第一批的对象肯定是公交车,公交车是最好展示移动电视的一个载体。其次,是私家车和出租车。第三,是广场、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这个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温州的数字频道,而且将提升温州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做好的话,意义很大。但是,作为电视台,在短期内肯定是收不回投资的,刚开始肯定是投资为主,第二步才能达到平衡。现在,我们在温州市的布点已经做好。这是这几年来我们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没有技术的先导,想把事业做成什么样,那是不现实的。

体制创新:整合资源、推行频道制

王晓峰:如果说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话,体制也是生产力。或者说,体制的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记 者:技术兴台,资金保障是基础,我们知道您在这方面不遗余力。但同时,没有好的机制,技术的创新也会滞后。温州电视台在大力发展技术的同时,在体制或机制上有没有新的举措?

王晓峰:这几年来,温州电视台非常注重的就是一个体制的创新。如果说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话,体制也是生产力。或者说,体制的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前几年,刚来的时候,刚好是根据中央的精神,温州电视台和温州教育电视台合并。人都是有怀旧情感的,刚合并的时候,每次开大会,教育台的人都自发的穿着一身黑,好像是因为怀旧,我认为这是正常的,怀旧证明这个人是有感情的。当时,我们有两套节目中心,对于平稳推进两个台的融合,整合两台的资源确实发挥了好处。但两年后,我们发现这样也不好,这样的话,两个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

记 者:没有化学反应,就是简单的1+1。

王晓峰:所以,两年后我们就推行了一套新的改革,撤消两个节目中心,实行台、部门、栏目三级负责制。然后,把新闻部和报道部合并,把综艺部和文体部合并,彻底实现了温州台和教育台人力的大融合,物力的整合,最可贵的是,节目资源的共享。

后来,我们有迎来又一项挑战——总局要求无线和有线要合并。虽然温州于2001年就完成了两台合并,但坦率而言,形式大于内容,无线和有线的人、财、物都是独立的。由于体制不顺,到2004年,广告收入出现明显下滑。从横向比较看,2001年,杭州台广告收入是1.2亿,我们是1亿元,差距不大;到2004年,杭州收入是3.3亿元,而温州4个频道才是1.7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各个兄弟台去学习。2003年,我们就开始主动推行频道制。频道制的确对我们新一轮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记 者:能具体介绍一下你们实施的这套频道制吗?

王晓峰:以前,我们的有线和无线并没有实质上的合并。当时我们拿出无线的两个频道作为宣传的平台、创收的平台、管理的平台。广告权下放到频道,形成有线台与无线台两个频道竞争的局面。

这种内部竞争在当时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第一,因为对频道实行经营指标管理,效益与分配挂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第二,全台年收入增加。第三,责任到位,管理到位,现在是一级抓一级,台长就抓你的频道总监,频道总监去抓底下的工作,一级一级职责非常明确。

记 者:每个频道又是怎么去争取广告客户的呢,会不会采取降价策略争取客户?

王晓峰:不是降价。我认为,广告的科技含量很高,首先取决于收视率,客户看我们的收视率做广告;第二是公关,人际关系和信任度,他们觉得你们的服务很好,效果很好就在你那里做。我们也是这样,比如喝咖啡,经常去某家咖啡厅,觉得不错会经常去。开了一家新的也会去尝试,好的话会去,道理是一样的。第三,积极性的问题。分开以后目标非常明确,频道的广告部做得不好的话,收入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样一来,职工的责任心重了。如果恶意降价的话,一年的指标是完不成的。所以,有个指标在控制。我们的频道制改革为2005年2月广电总台的成立积累了经验。

理念创新:理论宣传7年不动、走近“温商”、贴近百姓

王晓峰:改革创新的确很累,要求你要有事业心,而且不是一个人,要求你整个团队要有这个事业心。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 者: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体制创新都需要理念的支持,温州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是什么?

王晓峰:在理念上,温州台是“永不满足,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第一,注重民生新闻,注重挖掘地方节目资源。我们先后派多批职工向南京台学习相关经验。结合温州实际后,推出了《温州零距离》,节目开播后立刻在温州老百姓中掀起收视高峰。老百姓觉得电视变了,以前,电视上老百姓的事情不多,现在多起来了,这是最明显的变化。

我们还有一档方言新闻叫《白晓讲新闻》。整个新闻节目收视率最高的就是这档方言节目。温州方言在温州很有特点,它就局限在温州这么大一块地区,温州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交通闭塞,很多老一辈温州人听不懂普通话,即使新一代温州人也有一些普通话讲不好,所以这个方言新闻推出后很受欢迎。

另外,既然温州的商人全国闻名,我们就为“温商”开办了一个节目叫《温州商人访谈录》,它的对象都是温州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或在外地的温州籍企业家。栏目组内部还出了一本《思想就是资本》的书作为尝试。目前,这档节目在温州受到了好评。

所以说,地方台的特色和竞争力就来自于“地方”这两个字。尽管中央台和省台大兵压境,但我们仍满怀自信。

第二,坚持时政新闻,坚持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给百姓。我们非常注意把时政的声音通俗化传递给老百姓,最典型的是我们在两个频道分别与市人大常委会和温州市的政协委员会各合办了一个栏目。与市人大合办的是《时事面对面》,我们基本上做两块工作,一是采访报道,把人大代表关注的问题进行采访报道,然后再请有关的人大代表和嘉宾来访谈。同时也监督政府的工作,这个节目办得比较好。后来全国人大有关代表和专家到温州来开了一次会议,对这个节目评价非常高。认为这种形式既为人大的监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媒体的监督开辟了新路。他们认为这是双赢的。与市政协合办的栏目叫《政情民意中间站》,顾名思义它就是发挥一个桥梁的作用,报道市委最近要做什么,对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现场有普通百姓观众和政府官员,就市委要推出的、百姓最关心的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

这两个节目在温州比较有特点,在全国起步也比较早。节目的开播的确给相关部门带来了压力,他们感觉舆论监督时时都在督促、检查他们的工作。我觉得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一个文明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个理念上的创新是,我们坚持7年办地方台的理论宣传节目,我们有一个节目叫《求是论坛》,这是一个理论宣传节目。这档节目受到了总局和中宣部的充分肯定。这个理论宣传节目,我们已经坚持了7年,很不容易。以前省台有,现在也没有了,其他地方以前有现在也不多了。在温州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地方,竟然能把一档理论宣传节目办了7年,有它的必然原因:

其一,越是经济活跃的地方,越是需要政治理论的导向宣传。这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媒体宣传理论。这也是我们温州电视人的责任。

其二,这档节目其实也是温州观众的需求。尽管温州人调子不高,但是温州人重实际、重理性。所以我们的理论节目在一部分普通百姓心中,一部分干部心中扎下根。

记 者:刚才,您提到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三个方面,您能简单概括一下温州电视台创新的特色所在吗?

王晓峰:如果说温州台有什么的话,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就是它的特色。体制改革都到了自我毁灭走向改革的地步,撤了我的“正台”,成立总台,这是拿着乌纱帽来进行改革的。到现在,有些台长还是不同意的,但我支持,尽管要首先拿下我的乌纱帽。正台长和副台长区别是很大的,中国有句俗话,“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所以要首先自己革新,来革出一个新的东西。再就是理念的创新。现在看来,节目没有什么不可以做,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当然,我们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下,政治家办台的这样一个框架内搞创新。

记 者:在改革创新的同时,您认为目前或今后地方台的发展会面临哪些压力?

王晓峰:最后,我感觉地方台生存的压力的确越来越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入WTO后,国外媒体进来后,对国内媒体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能不肯定。国外媒体的制作理念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的节目也许会很受老百姓欢迎。

第二,数字电视普及以后,频道达到100多个,如果我们地方台不能实现品牌化、对象化、个性化的话,将失去生存的条件。现在意识到这一点,抓得早一点,还会有机会,到最后起步晚了就没有机会了。数字电视普及后,地方台如何占有市场,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广电科技日新月异,如果网络电视普及了,又会对地方台带来怎样影响?

上述问题给我们地方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不是地方台就无法生存了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首先从政治体制来讲,中国允许地方台的生存,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特别强调统一思想,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温州1700万的人口,怎么去统一?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曾当过中国农民第一村的书记,我要和老百姓沟通,不可能总是通过底下干部层层传达,我也不可能总开什么万人大会。我当时通过“镇办报纸”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么一个小镇都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何况有1700万人口的温州。所以,从政治体制来讲应该允许地方台生存,它是不可缺少的和地方老百姓沟通的桥梁。

从观众的收视习惯来看,地方百姓对本地节目有特殊的喜好。你看在我们温州外地报纸很少,尽管外地频道很多,但本地频道占据的市场仍然很大。所以,我们要注意考察市场,未雨绸缪,不断创新,革新理念来发展好我们的事业。我们一直很关注其他台的改革。作为地方台,温州应该吸收它们好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做到这些,的确很累,要求你要有事业心,而且不是一个人,要求你整个团队要有这个事业心。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附录

温州电视台简介

温州电视台创建于1984年,下辖4个频道、2个发射台,节目采用无线、有线同步传输,信号覆盖以温州市11个县(市、区)为主,并覆盖浙南、闽东等有关地区,总覆盖人口超过900万人。2004年还实现整套节目上网直播和新闻节目网上点播,受到海内外温州人的欢迎。

温州电视台节目自制能力强,现自办栏目30多个,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金童奖、金桥奖、“五个一工程”奖、金帆奖等。

温州电视台紧跟时代步伐,重视技术改造,现拥有配套的数字摄录采编设备、数字播控中心、10+1讯道数字转播车、800平米数字演播大厅及数字虚拟演播室、数字新闻演播室、数字谈话节目演播室等,技术设备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台领先行列。

温州电视台现有在编员工5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30多人,中级职称110多人,涵盖新闻、播音、灯光、舞美、音响、作曲、导演和电视工程技术等领域,队伍力量雄厚,朝气蓬勃,素质过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