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文字功底

语言文字功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言文字功底新闻工作者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新闻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人民群众要求去除新闻中的陈言套语。在新闻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有这样的硬功夫,比如说邓拓同志,他是我党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在新闻写作方面,他也是著名的快手。

二、语言文字功底

新闻工作者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新闻语言是采编人员向读者、听众、观众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是新闻作品赖以成形的工具。新闻作品能否引人入胜、令人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否过硬、语言技巧是否娴熟。对于新闻采、写、编、播人员来说,新闻语言、文字功底就像武器对于战士一样重要,应该下苦功夫学习和研究。

(一)反对新闻八股

新闻八股大抵有以下几种表现:语言概念化——不是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报道生动的内容,而是用一套固定的老套子和概念化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或用概念搭架子,里面填充材料,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结构公式化——新闻报道的布局谋篇、报道手法与技巧,基本上是老套子、老办法,如写领导讲话的消息总是按照“某领导指出、某领导要求、某领导强调、某领导最后强调”的格式来套;标题雷同;越写越长;“大”而无当等。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存在上述毛病,并想办法努力克服。

(二)掌握新闻语言的特点

1.新闻语言要力求准确。新闻素材采访到手后,如何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首要的问题。如果用语不准确,例如,把“较好”写成“最好”,把“较大”写成“极大”,好的新闻素材,也会写得走了样子,使新闻的真实性大受影响。新闻语言力求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用语讲究分寸,恰到好处;第二,新闻用语意义明朗,没有歧义。

2.新闻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新闻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闻写作虽然不像文艺创作那样要求语言“个性化”,但是,“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毕竟是一些好新闻的特点。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写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过程只有几句:“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里,“风平浪静”衬托了“万船齐发”,“直取”又是“齐发”的铺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又是“直取”的具体描述,“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下子扣了题。这一段描写生动形象,环环紧扣,用语极精,恰到好处,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3.新闻语言要力求通俗。写新闻,既要力求生动、形象、准确,又要让人家看得懂,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少用或者避免使用陈词古字或生僻字眼、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译音、专业技术用语等,免得让读者、听众和观众为难。

4.新闻语言要力求去套求新。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如果一个人不在语言上下功夫,不会写得生动、新奇,那他最好是改变自己的职业,在新闻界他是站不住脚的。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人民群众要求去除新闻中的陈言套语。很多词,一开始是新鲜的,如“人梯”、“余热”,但你用我也用,碰到热心培养青年人的意思,一律用“人梯”的字样;说到老同志继续为革命出力,必用发挥“余热”。形容慧眼识人,除了“伯乐”好像没有别的词;形容不畏压力、坚持原则的人物,便不假思索地冠以“黑老包”的称号。像这样用词造句不思创新,总是随大流,套现成,“众口一词”,群众怎么能喜欢

(三)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的特点,就是内容新,反映快,否则,事过境迁,就失去了新闻价值,所以,从事新闻写作,非得笔头快——倚马可待。在新闻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有这样的硬功夫,比如说邓拓同志,他是我党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在新闻写作方面,他也是著名的快手。据说,邓拓同志给《前线》杂志“燕山夜话“专栏写稿时,写一篇杂文往往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候稿的编辑在他家抽一支烟、喝一杯茶的工夫,邓拓同志的杂文就能脱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