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第七届全国法制节目收视率第一

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第七届全国法制节目收视率第一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品牌节目——以《法治进行时》为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说法》很大气,布局和采访都非常到位,但是在北京的收视率并不高,远没有《法治进行时》这么理想。《法制进行时》2005年上半年播出了一档竞技类特别节目《真实体验》,这对于《法制进行时》的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互动的。

三、品牌节目——以《法治进行时》为例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说法》很大气,布局和采访都非常到位,但是在北京的收视率并不高,远没有《法治进行时》这么理想。法制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地方台的天下。

——《法治进行时》栏目主编陶继忠

电视媒体品牌的内在属性是节目赋予的,其品牌的构建必须始终以节目产品的优质为基础。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内容生产的巨大吸引力正在受到各方的关注,内容是联系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的载体,也是媒介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北京电视台几乎所有经营行为都是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如果失去了内容资源的竞争性,必然导致受众、广告和市场资源的流失。

北京电视台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节目制作能力,已培养出了一批日常播出的品牌节目,《北京新闻》、《特别关注》、《法治进行时》、《第七日》、《首都经济报道》、《七色光》、《真情北京》等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市场份额以及经营创收,都体现出了品牌节目的独特竞争力。品牌是如今企业的生命,同样也是北京电视台频道经营的生命,品牌节目是无形的资产,是带动整个专业频道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收入的主力军。品牌是电视台长期努力、大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的结晶,对观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它体现了媒体的形象和特色,是频道的象征。创意的领先性、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专业的创作队伍,是品牌节目创立的基本方面。

以《法治进行时》为例,2005年的广告招标达到10060万元令人惊奇的数字,已经占到科教节目中心全年栏目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收视率从开播时第一期的0.2%,上升到年平均收视率10.2%,其中最高单期节目收视率达15.9%。同时,观众的占有率也在稳步上升,最高单期占有率超过了60%,真正体现出一个品牌节目的高价值。

img16

《法治进行时》栏目片头快照

这个节目开播于1999年12月27日,当年开办的经费是60万元,是100%的自筹资金起家,一年下来创收240多万,由部门收编,然后400多万由台里收编,创收达到4000多万以后,全台进行广告招标,一下招出一亿多,具体数字是10060万元,午间节目能达到这个数的只有这个节目,而且广告没有套餐只是带两遍重播。现在节目时长为30分钟,每天中午12:00在BTV--3(科教频道)首播,节目制作经费基本是一分钟1000元。

每天的节目内容有不同的侧重:

周一,信息与专题(现场目击),是京城大案要案的侦破纪实。

周二,信息与专题(法治热线),是帮老百姓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

周三,信息和专题(现场交锋),是与犯罪分子面对面的访谈节目,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固定播出的针对犯罪分子的访谈节目。

周四,信息和专题(法治纪事),以庭审为依托讲述诉讼的故事。

周五,信息和专题(现场提示),是全国第一个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演骗局提高人们防范意识的节目。

周六,信息和专题(法网追踪),是征寻犯罪线索、电视通缉犯罪嫌疑人的节目,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电视通缉令节目。

周日,专题(治安播报),将北京市每周总的治安和刑事类警情公之于众,并针对某一具体警情做出具体分析及防范要领,这是全国第一个警情分析类节目。

img17

《法治进行时》创办人之一徐滔

徐滔和其他同事于1999年共同筹资创办北京电视台第一个日播的法制栏目——《法治进行时》,然后该栏目屡创收视奇迹,已进入全国所有电视台、所有频道、所有新闻专题类栏目收视率的前十名,并荣获两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法制栏目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金剑奖栏目一等奖,首届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

近年中国不少电视媒体都开办有不同类型的法治栏目,可谓各显神通。有重在说理的栏目,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它是对案件的报道和对案件的权威法律分析,有一定的时效性,侧重通过案件普及法律知识。有演播室讨论类栏目,以山东电视台的《举案说法》为代表,嘉宾往往并非法律专家,表达的是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平民的视角易于广大观众所接受。有益智类栏目,如凤凰卫视的《文涛拍案》、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这类节目以案情再现的叙事方式,重悬念,重推理,最后揭开谜底。还有庭审直播类,通过直播一些大案重案的案情审理过程,直观表达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直播过程中,穿插一些专家和观众的讨论。

《法制进行时》的品牌内涵,既有上述众多法治类栏目的一般性特点,还有比较鲜明的个性

首先,以“进行时”的理念为核心,十分强调时效性、纪实性。时效性、纪实性的要求几乎和发生的案件同步,甚至是现场目击式的报道。徐滔多次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衣随警“作战”在第一线,她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曾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在2001年5月13日发生的西站劫持人质案件中,徐滔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谈判9个小时,并协助警方成功地抓获犯罪嫌疑人,被誉为京城“战地记者”。2004年2月3日凌晨,演员吴若甫在朝阳区三里屯酒吧街遭遇绑架,嫌疑人向其家属索要200万元现金,并扬言自己身上带着手雷,谁抓他们,就和谁同归于尽,徐滔带领《法治进行时》节目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随警拍摄,当侦查员按倒怀揣手雷的犯罪嫌疑人王立华时,当特警全副武装冲进关押人质的房间时,徐滔和她的同事紧随其后,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其次,是服务性和互动性,在其节目内容中甚至告诉观众,最近在哪儿发生了几起抢劫案,引发人们的警惕性。《法制进行时》2005年上半年播出了一档竞技类特别节目《真实体验》,这对于《法制进行时》的风格来说是全新的、互动的。这是一档类似于真人秀的节目,节目组从所有报名者中筛选出9位入围选手,参加一个连续7天的电视比赛。比赛的内容包括对选手们新闻素质、现场报道、团队协作、挑战体能、机智应变等项目的考察,节目的涉猎领域非常广泛,涉猎到交警、刑警、特警等多个警种,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多个领域。获胜者可以成为《法制进行时》的特约栏目记者,还有进入著名高校传媒专业学习的机会。但是,创新实在不易,节目制片人和主编都反映只要是特别节目,其收视率就低,低于正常播出的节目。

其三,节目的地域性、实用性很强,在地方电视台有较大生存空间。创办之后的两年里只有公安,两年后开始有法院,再以后开始有检察院,再以后开始有工商、城管,一直到现在全面开花。所有执法单位、所有与法律有关系的部门都在栏目的视野范围之内。该栏目主编陶继忠认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说法》很大气,布局和采访都非常到位,但是在北京的收视率并不高,远没有《法治进行时》这么理想。法制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地方台的天下,除了惊天大案全国人民都关心,溜门撬锁这样的内容就应该是办给地方台或城市台观众看的。

其四,在创意上强调法治角度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和报道深度,而不是单纯的案件纪实、猎奇,这样就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并且具有不少忠诚的观众。比如有一位年轻人失业了,女朋友和他分手了,自己说一个人喝了一箱啤酒,然后怎么也想不开,倒上汽油要自杀,但是要自杀之前想到给《法治进行时》打个电话,于是栏目记者说你等我两个小时等我赶过去再说,你先别点,拿了机器就冲过去了,同时栏目这边就报案了。记者赶到后对方早被民警“请”去了,然后记者架上机器和这名年轻人聊了半个多小时。信任和距离所产生的美感有时是难以理解的,有一名热心观众,从节目开播一直对节目喜欢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自费每年给栏目组每个人发来明信片,每年都给栏目送牌匾。

其五,全方位做公安题材。该节目关注公安题材的方式,有现场目击、现场交锋、现场提示、法网追踪、治安播报等。现场目击主要是报道北京大案、要案的侦破过程,强调的是现场故事。现场交锋则是现场直接和犯罪嫌疑人面对面打交道,探索犯罪嫌疑人在犯案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现场提示就是让演员把诈骗的故事演出来,在表演中把诈骗的细节利用艺术的、夸张的手法加以展现,这也是国内由《法治进行时》最早开创的形式,这是一种电视小品式的再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拟再现,是利用人物、情节还有音乐的演绎,经常是请一些喜剧明星如梁佳、范蕾、潘长江依据剧本进行表演,这和普通的模拟再现是不同的。一般的模拟再现的典型表现是比较随意请一个人开始表演“小偷小摸”,然后镜头跟随。法网追踪,是征寻犯罪线索、电视通缉犯罪嫌疑人的节目,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电视通缉令节目,从1999年开播一直坚持至今。治安播报有些类似于公安局的“天气预报”,如果案件能够及早发出,老百姓就可以及时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加以注意,比如过某些天桥或走地下通道时能够加以小心。

其六,不断创新的意识。该制片人李利影认为讲故事的艺术是栏目最欠缺的,但几乎每期节目都要求大家努力探索。节目的主要要求还是重在说事。一个节目难免有两个问题很难去处理,就是可视性和教育性,领导一般认为教育性是大于可视性的,在展示法律细条的时候怎么让人懂和怎么让它准,老百姓可能只需要知道对不对,而专家却可能说节目中少了一句话,说没有加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某法律第多少条。栏目在前期设计中要求记者会讲故事,变化叙事方式。曾经自创的“公安体”:某年某月某某派出所接到某某举报……这种方式很直白,直接告诉观众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案件,但经常是这些,实际上等于除了换了人名和派出所名,感觉没有新意,现在已在有意识打破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要求的是一定要抓细节、讲故事。冯小刚的作品中提到过审美疲劳,其实叙事的创新就是克服审美疲劳。如今非常重视文字,强调陈述句、短句、口语化,不许有形容词,但是首先强调的是记者尽可能的给与现场画面和现场的同期这些最逼真的手段。由于节目组成员中学专业新闻的很少,书面语现象要完全克服是很费心血的。该栏目的公众印象是比较辉煌的,但实际上由于每日的播出、一共才20多名记者、书面语现象等因素,所以节目制片人、主编非常辛苦,主编陶继忠的桌前挂着的是“莫生气”。节目现在做的风格是民生、贴近,在这个极致上还需要提高的是沿着表达的艺术、镜头的运用、工整规范等技术操作层面的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