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形式到内容的报纸产业链

从形式到内容的报纸产业链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从形式到内容的报纸产业链报纸发行量的加速下滑是全球性的。报业市场的竞争,同样也是以“改版”为其重要的外在表现方式。大致说来,美国报纸版式的演变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前工业化时期、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该次调查选择了10个城市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20家大报为阅读样本,它们分属不同的所有者。这股版式改革大潮仍在继续之中。

第一节 从形式到内容的报纸产业链

报纸发行量的加速下滑是全球性的。报纸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定的市场而不被淘汰,就必须全方位进行变革,从报纸的版式到内容,到新闻的时效性、易读性、深度报道、图文表结合,从报纸经营模式、机构联系,到与网络和手机的整合等角度进行探索。

一、外形:报纸外包装革命

在外观上,报纸的变化主要是报纸版面的变革。报业市场的竞争,同样也是以“改版”为其重要的外在表现方式。实际上,占市场主要份额的主流报纸都在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前提下,主动根据传媒市场、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同步进行着报纸的外包装革命。

1.报纸版式改革

(1)从报纸的色彩配图方面进行的包装

下面以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为例加以分析。

从1690年美洲新大陆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Publick Occurrence,Both Forreign and Domestic)出现,300多年间,美国报纸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业初创时期,报纸在形式上全盘模仿图书,而现在,美国报纸版式风格多样,图画、图表、线条、色彩等版面元素得以充分运用。大致说来,美国报纸版式的演变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前工业化时期、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彼时特定的经济、技术状况和报纸在媒介环境中的角色变化相关,以至于有人说:“报纸在形式上的变化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变化”[2]

1970年代,美国各报普遍认识到好的版面是吸引读者注意的重要一环,便纷纷开始试验采用新的版面。在这个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纽约时报》聘请艺术指导Lou Silverstein进行改版。此前,《纽约时报》的头版一直因视觉上的灰色、枯燥和拥挤而不得好评。而改版的时报放宽了新闻栏数,增大了字体,同时也扩增使用大幅有新闻性的照片与图片,灵活运用多栏标题及版面组合,使时报新闻版面活泼了许多。[3]根据1984年的调查,专业版式设计者及编辑都将改版后的《纽约时报》视做全美设计最佳的报纸。《纽约时报》改版的成功使更多的报纸开始接受“版面设计”这一概念,尤其是严肃型大报。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也在这股潮流的裹胁下进行了大规模改版。

1983年,研究人员对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报纸的编辑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是编辑认为各种版面要素对读者分别具有多大的吸引力,调查共列出版面整体设计、字体、报头、图片、栏数、色彩等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地图(maps)”,75.4%的受访者给地图打满分;而排在第二位的是“最大照片的摆放位置”,72.8%的受访者给它打了满分。第2年,研究人员又调查了读者如何看待各版面要素的吸引力。该次调查选择了10个城市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20家大报为阅读样本,它们分属不同的所有者。调查结果是: 90%的被访者认为彩色照片是最吸引人的版面要素,位列第一。[4]

(2)从报纸的版式上的变革

最典型的莫过于报纸的“模块式版面”设计。

img26

图5-1 美国报纸主流版式

20世纪60年代,编辑开始将文字、图片等材料安排在规则的区域内,并尽量避免稿件的穿插。70年代初,模块式版面成为美国报纸版面的主流,甚至促使广告部重新设置广告大小规格,以便为新闻留下更多的规则的版面空间。1970年,《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Minneapolis Tribune)改版,全面采用模块式版面,自此,该种版面成为美国报纸的主流版式。这种版面的特点是:每条新闻的所有要素(正文、标题、美化手段等)形成一个规则的矩形。“模块”即指一则新闻,或一组稿件形成的规则矩形,可以用围框与其他稿件加以区分,或者仅凭四周的空白加以区分。如图5-1所示。

美国学者认为,使用模块式版面有以下优点:一是模块式版面是一种更简洁的版式,清晰、规则,符合现代审美观;二是模块式版面中,稿件与稿件之间的区分明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发生串行、误读现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三是模块式版面方便编辑操作,因为矩形可以放在版面的任何位置,编辑的排版工作更为简捷,同时,在必要时,如有突发新闻,编辑可以快速地进行调换。[5]

2.报纸外形变化

指报纸外形打破常规尺寸而进行的外形变化,其中“瘦报”最为时兴。“瘦报”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挺拔,摆在众多报纸堆里,更因它长出一截而更加醒目。“瘦报”起源于美国。1976年9月,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当时的《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贝格称:一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二是降低生产成本。与《纽约时报》变窄同期,《华盛顿邮报》也将报纸宽度缩减。这场报纸“减肥”运动逐渐波及欧美,《泰晤士报》、《国际先驱论坛报》、《今日美国》等都先后改为“瘦报”。例如《今日美国》的版心宽度只有25厘米左右,与普通4开报纸的宽度相似。在中国,2006年元月1日,《湖北日报》全面实施改版,采用对开720mm宽的“瘦报”报型,走国际流行版式路线,制订了严格的版式设计规则,合理地利用了模块分割稿件,加强“快读”功能。一系列举措,为《湖北日报》增色不少。加上《南方日报》、《重庆日报》、《吉林日报》、《湖南日报》,国内目前有五家省级党报多已“瘦身”。这股版式改革大潮仍在继续之中。

img27

图5-2 《湖北日报》“瘦报”版面

总之,报纸通过版面的改变和调整,分栏清晰、简洁流畅,由于版面留白增多,显得整个版面疏朗大气,轻松透气。再加上彩色图片的悦目和标题横竖搭配的美观,更便于引导读者阅读视觉。我国报纸外观的设计目前还处于划版阶段,强调的是版面外在风格的美观、和谐、平衡。但新创刊或新改版的报纸,已有不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企业(产品)形象识别系统(CIS)导入报纸版面设计之中。比如《成都商报》就推出了新的报徽,以简单的文字概括出报纸的运作理念,并把它们设计在报头区中。《都市快报》有意识地将宋体(笔画极细)用于肩题或副题,与大黑体的主标题形成强烈黑白对比,凸现别具一格的版风。《广州日报》的主标题全部用正方体标准字号,既同人们对汉字的审美传统相一致,同时也体现出编辑的文字功力和版面庄重和谐的大报风范。更有一些报纸在引入工业设计概念时,使用了同报纸内容没有多少关联的纯形式的东西,以强化读者的形象识别。如《都市快报》选用了欧美流行的狭长型版式,《经济观察报》选用橙色纸张印刷,用色彩来“述说”报纸的品位。这实际意味着我国报纸已走上尝试将报纸作为工业产品来设计和包装的新路子了。

3.报纸厚度增加

1883年普利策到纽约办报,买下了《纽约世界报》。起先报纸只有对开8版,后来才逐渐增加到12版以至14~16版。创办《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时,普利策从一开始就锁定在20版,逐渐扩展为36~ 44版。10周年纪念日时出了100版,25周年纪念日时出了200版,开了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膨胀,读报人数也随之攀升。报纸市场决定着版面规模。为了迎合都市化、大众化时代的要求,报业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以满足不同水平读者口味需求,面对不少报业经营困难、盈利下滑的状况,许多报纸从报纸盈利上采取了一系列尝试性补救措施,其中,报纸越办越“厚”便是一例。

厚报可以通过不同的专版,将信息分门别类,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也促使报纸从所谓的“暴利时代”进入了“微利时代”。厚报主要集中在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和有关的专门报纸。如《扬子晚报》、《齐鲁晚报》、《楚天都市报》等综合性大众化报纸,已是越办越“厚”。举我国部分综合性大众化日报(2007年8月20日~9月2日)的版面数量为例,见表5-1所示。

表5-1 我国综合性大众日报版面数量[6]

img28

从表5-1中可知,我国厚报以四开的增多版面为主要特征。但国外厚报则以对开为主,主流大报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德国的《世界报》与日本的《朝日新闻》均对开;如美国《今日美国报》为78版左右,英国《太阳报》一般80个版面。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厚报也以对开为主,如《联合报》、《苹果日报》。我国内地厚报除了《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个别报纸之外,均为四开。厚报扩版增容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受所在地的社会成长与经济发展制约。因为报纸成本需要资金,二次赢利模式将报纸增版与社会的广告投入量挂钩。而报纸的内容倾向又与本地经济相捆绑,因而有连带的效应关系。但是,无论如何,纯粹以增加版面来扩大报纸信息量的“厚报”在多媒体时代特别是与互联网信息相比,显然已不具备绝对优势。又因为厚报加重了报纸成本,若广告经营额达不到成本价之上,报纸将难以承受成本负担。另外,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报纸有效可读时间越来越少,单纯在厚报投放,无疑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精明的广告商也不会只关注报纸的厚度,而是将主要投放目标精准地锁定在对口读者群中的强势报纸,以此作为平面媒体的代表。而读者群也会更加细致地挑选那些信息对口、质量更高、服务更好的报纸,而不仅仅是“厚度”的庞大。这就导致报纸为适合不同读者的兴趣与需要,开办专刊或专版品种报纸。而有的报纸干脆改为专业报,因为随着民众对经济关注和政治关注的增长强,越来越多地消费到了经济财经类信息,因而,近年来国内的专业报尤其是经济、财经类报纸就多起来了。同时,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加大报纸版面设计,一方面使报纸分量上越来越像西方一样开始走“厚报薄读”的道路,另一方面内容却是越分越细了。

img29

图5-3 《今日美国》大开本“瘦报”版面

4.报纸幅面缩小

面对厚报经营窘境,许多报社也被迫减版以减少成本、从而实现增收节支,于是,小报版本悄然盛行。一般来讲,主流大报如《华尔街日报》等都以大开张版面宽39、高55厘米为主(类似《人民日报》),而新锐一点的报纸如《今日美国》等则主要是大开本瘦报宽34、高55厘米,高度相差不大,变化主要在宽度上。

小开张报纸就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而进行单独设计的报纸,大多随主报发送或者单独发行。由于小开张报纸的内容多为比较专门的服务性资讯,考虑到重复翻阅和保存的方便,大多为骑马钉装订成册的本报。小开张报纸都在自己的印刷厂完成,用的也是印刷大报的纸张,因此其尺寸就是大报尺寸的一半,一般是32~39×25.5厘米之间,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设计上杂志化倾向十分明显,封面设计更注重创意,色彩鲜明,图形运用比较多。如图5-4。

img30

图5-4 小开张报纸

在英国,传统意义上的大报与小报不仅存在报纸样式上的差别,同时也是报纸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003年9月30日《独立报》在继续出版大报的同时还出了一份同样内容的小报版本,两报在市场上同时销售,价格也一样。《独立报》的小报版本迅猛地提升了报纸的发行量。2003年11月26日,为求变图存的《泰晤士报》紧随其后,在伦敦地区推出了小报版本,内容与价格与大报一样,只是规格样式不同。2004年11月15日的《泰晤士报》就是4开式样的小报版,价格50便士,共有104个版面。小报式样的报纸方便每天乘坐交通工具的上班族读者阅读,更受妇女、年轻人这些广告商追逐的重点人群青睐。对于美国报纸来说,欧洲的报纸总是领风气之先。虽然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尚未考虑出版小报版本,但美国新办的一些报纸几乎都是以小型报的样式出现的。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透露的信息看,很多分析认为,“小型报”是国际趋势的一部分,即重新审视“大小等同于质量”这一传统观念。鉴于小型报纸可加快阅读、容易携带,逐渐为读者所喜爱,得过国际报纸设计奖的Mario Garcia接受访谈时说,在20年之内,所有的报纸都会是小篇幅的。[7]

二、促销:免费报纸的兴起

免费报纸,指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开发行,以刊载新闻、广告等信息为主的,无需付费即可获得的报纸。而不是指企业、机关或其他办事机构内部流传的信息刊物,或随意向路人赠送的宣传单小册子等。世界上第一个经营成功的免费报纸是发源于1995年瑞典媒介公司的《地铁报》。1995年至2005年,地铁报的广告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1%。目前,该报已经成为从属于卢森堡法律管理的国际地铁报股份公司。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7年公布的调查统计结果,过去5年中,全球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翻了一番多,从1200万份增长到2800万份,提高了137%。[8]

我国的免费报纸起源于2002年6月,瑞典传媒集团Kinnevik凭借其在欧美成功的办报经验,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免费报纸《都市日报》。到了2005年8月1日,香港出现了第二份免费报纸《头条日报》,由星岛新闻集团创办,发行量40万份。在我国,2004年3月16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I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成为大陆第一张免费发行的有正式刊号的报纸,该报目前在上海轨道交通3条线上57个站点共有120个大型报架,供读者阅读,主要的公交汽车站点也有免费派送,《I时代报》目前日发行量为25万~30万份,而每周更有超过210万人次的传阅量。[9]2007年8月,上海的另一份全新的地铁免费报纸《现在金报》开始在地铁站口发行。

报纸发行量与纸张等固定成本成正比,大量的免费报纸附带着的是管理费用的大幅提升,从免费报纸的经济角度看,超过了报纸盈亏平衡点的派发量就会让报纸亏本。所以,免费报纸目前在国内的市场还远没有打开,多限于地铁、公交车等场所。同时,为使免费上的广告有更好的广告效果,必须加大宣传免费报纸以提高它的阅读率,以扩大免费报纸附载的广告效果而增加广告收入。

三、并购:挽救报纸生存的无奈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报纸占有的分类广告份额渐被蚕食。根据美国互联网广告协会的统计,2005年报纸自办网站得到的广告收入占整个互联网广告收入的16.7%。整个2005年,标准普尔美国报纸行业指数下降了15%,而整个大盘有3%左右的涨幅。其中,著名的道琼斯公司(《华尔街日报》的出版商)股价下降了17%,纽约时报公司则下降了35%。除了《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少数全国性大报有来自大品牌广告主的收入外,其他的地区性报纸都得从本地分类广告市场找饭吃,分类广告占据了地方性报纸收入35-40%的份额,二手车买卖、房地产中介、招聘等又是分类广告中的大户。但互联网出现后,首先蚕食的就是报纸的分类广告市场。互联网广告收费更便宜、手续更简便,并且非常直观,读者查找方便。据此有专家估计,如果报纸的分类广告份额被侵占70%,那么很多报纸将会破产。[10]

报业集团面临经营危机的生存挽救措施之一就是同行间的合并与收购。由于报纸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担任记者、编辑、研究员、艺术编辑、摄影记者以及各种各样的兼职撰稿人多是“知识分子”,这一特点决定了管理者必须是更强的同行才行。从经济角度来讲,即使一家公司控制着多家报纸,也无法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靠规模效应来提高利润,因为大多数报纸都是独立运营的,而运营一份报纸集团需相当专门的技术。因此,挽救一家报纸集团的最佳方式是出售给同行——这就是合并或收购。

2000年6月底,GANNETT公司开出26亿美元,收购CENTRAL NEWSPAPERS有限公司,这一交易仅次于TRIBUNE公司出资约80亿美元收购了TIMES MIRROR集团的交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报业收购交易。同时,它还出了11.3亿美元,从THOMSON公司手中购买了21份报纸的产权。在加拿大,2000年9月,加拿大最有实力的两大公司——BCE公司和THOMSON公司合并。新公司的互联网业、报业和广播业资产总值约为40亿加元(合27亿美元),拥有加拿大最负盛名的日报——THOMSON公司下属的全国性日报GLOBE AND MAIL、GLOBE INTERACTIVE VEB网站,并将控制ROBTV商业电视频道50%的股份。此外,还有BCE的全国性电视网CTV和SYMPATICO门户网。如今,THOMSON公司正在出售其余的30份日报和周报,只留下它在多伦多的主要日报GOLBE AND MAIL。2000年4月,HOLLINGER国际有限公司也开始出售其所有的300份日报和周报。[11]

2006年3月13日,美国McClatchy报业集团以65亿美元提出收购美国第二大报业控股集团Knight-Ridder公司。这又是一桩典型的以小吃大的案例。McClatchy拥有30家报纸,年收入11亿美元,而Knight-Ridder公司运营着30家日报和50家非日报,年收入30亿美元。[12]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专电美国两大知名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将合并国际新闻报道业务,这是因为它们所属的论坛报业集团正在进行破产重组,急需节省开支。

2009年3月24日,据《芝加哥论坛报》网站报道,新成立的国际新闻部将位于洛杉矶,负责向论坛报业集团下属的所有报纸提供国际新闻。此前,该集团已经合并了旗下各报在华盛顿特区的业务。受金融危机冲击以及互联网兴起的影响,《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近两年收入锐减,不得不进行裁员。论坛报业集团2008年12月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当时该集团资产为76亿美元,负债129亿美元,已经到了严重资不抵债的地步。[13]

业内人士分析,两家知名报纸合并进行国际新闻业务,有可能既保留其报道国际大事的传统,又加强对美国当地新闻的报道力度,对挽救报纸行业,是一项资源优化的合理之路。

四、对接:传统报纸搬上网络

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许多传统报纸纷纷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将原版报纸搬上网络,开通报纸网站。传统报纸在不回避互联网带来危机的处境下积极与互联网对接,在保持传统媒体庞大受众的基础上,有效推出网络报纸,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从而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来,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布网络版报纸的实践起始于1994年,至1994年底,共有78家报纸发行了网络版。到1997年,网络报纸已发展到1900多家。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的网络报纸已增长至4295家,1998年底增至4925家。中国报刊中第一家上网的是1995年1月开始进入网络发行的《神州学人》。而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的正式上网,不仅标志着中国国内第一家日报上网发行,也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14]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网络传播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入,网络报纸从简单到复杂有了二次变革:一是电子版阶段。即网上所有内容都是印刷版的再现,电子版阶段的报纸起到了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国际知名度的作用,在设计上只是单纯的传播途径的延伸,内容与纸媒体并没有实质的差异。二是超链接阶段。网上报纸与印刷版内容并不一致,而且在形式设计上已注重网络传播特点,对关键字或相关背景建有超链接,能方便读者查阅该事件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报道等。同时还开辟有网上评论系统或邮件反馈等服务项目,方便受众与报纸的信息互动。同时,网上有专设的报纸平台,几乎全国各大报纸都有专门的链接,随时更新,受众查阅翻看极其方便。

“8点报电子报”是一家汇集了全国1900多家传统报纸且在互联网上每天八点准时免费提供阅读的报纸网络平台。它的阅读界面非常清晰简洁,与印刷体的纸质报纸外观一样,但安装上阅读软件之后,即看即点,还可以一边看一边下载,完全免费而无任何条件限制。而且在当天报纸的发布覆盖地区(全国32个省)、当天报纸版面质量、看报软件的阅读习惯等性能上都保持着最领先的地位,因而很快享有绝对的优势。另一特点是网页上增加有“报纸搜索”,可自由查询往日旧报内容,还设有“用户交流群”、“作者加盟”、“合作专栏”、“联系我们”等与读者信息交流的特色服务窗口。这些交互信息有利于企业更准确地“预测需求”,并准确地“按需生产”,从预测需求走向按需生产,这是网络报纸发展的突出成就。目前这版免费网络报纸平台在国内尚未有竞争对手,见图5-5。

img31

图5-5 8点报电子报

五、融合:报纸数字新技术

报纸与网络、手机新兴媒体的结合,产生了许多功能强大的新媒介形式。这些新媒体拥有几种无可匹敌的整合力和兼容性,弥补和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某些缺陷,更具有新的市场竞争力。

1.电子报纸:由智能电子阅读终端显示的报纸

通过智能电子阅读终端显示器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传递的电子报,不包括传统报纸的网络版。这种电子报纸携带极其方便,可随时随地获知信息,并对内容进行互动评论,实现多媒体、多媒介的融合,可以说,电子报纸是未来新形态报纸的一种。2006年4月14日凌晨5时,全球第一张电子报纸《解放日报》问世,这种电子报纸阅读器像一本口袋书大小,轻薄小巧,可一握在手,只要轻触电子报阅器上的按钮,显示器上跳出“下载”的字样,下载完毕就可以浏览相关信息。珠海信息港数码频道2007年8月30日发布了《“电子报纸”开发成功,内藏Windows可上网》的消息:

最近,被称为“未来的报纸”的小型便携式信息终端由日本富士通FRONTECH公司开发成功,它采用厚度仅为12mm的彩色“电子纸”,可随时更新新闻内容。目前该产品已开始预售,并引发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在此领域相继跟进。

据《朝日新闻》报道,这款名为FLEPia的“电子纸”有A4和A5两种尺寸,厚度均为12毫米,最多可以连续使用50个小时。其最大的特点是普通笔记本电脑的液晶画面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无法显示,而“电子纸”即便切断电源,也能长时间连续显示画面,这就如同报纸一般,可以满足任何场合的阅读需求。

据悉,FLEPia是带有彩色“电子纸”的可携带信息终端装置首次在全球实现商品化,然而高昂的价格难免让人望而却步。目前A5机种的价格为15万日元,A4机种则为25万日元,富士通希望在正式批量生产后,将最终的产品价格分别降至4万日元和6万日元。

这种报纸将来可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互联网接入方式,内藏的Windows系统使其不仅能够浏览网页,还能发送电子邮件。与普通报纸的固定容量不同,“未来的报纸”外接4GB的SD存储卡,最多可以将全年的报纸内容或约100册杂志的图文信息收纳其中。

富士通FRONTECH公司常务董事、SYSTEM事业本部部长利根广贞表示,“电子纸”最适合人们在上班或上学途中使用,它的大容量、小身材、兼具PC功能的特点,使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取代报纸、杂志,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

“电子纸”的风潮眼下已席卷全球。早在去年春天,比利时的报社就尝试采用PDA终端的方式,向读者发送全版报纸内容。法国经济类报纸《回声报》也即将推出可无线传输的小型“电子纸”阅读器,并计划于2008年开始发行电子报纸,读者透过无线网络传输,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可下载共约44页新闻内容。[15]

img32

图5-6 富士通“电子报”

继日本富士通FRONTECH公司开发小型便携式信息终端成功后的一年多时间,英国也推出了更轻薄、更方便的无线上网“电子报”。据《中国出版网》2008年9月9日《英国推出轻薄方便携带的无线“电子报纸”》报道:

img33

图5-7 “梦幻设备”

轻薄可携带、有如屏幕、内容不断更新的电子式报纸阅读器终于问世。英国塑料逻辑(Plastic Logic)公司8日新推出的“梦幻设备”,大小如A4影印纸,通过无线连结[16],可以储存数百页报纸、书籍与文件的内容。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塑料逻辑公司的新设备尚未正式命名,使用的是“电子墨水”(E Ink)公司研发的显示器,有黑白两色、清楚易读,该公司选择在芝加哥市举行的新兴科技展上公开展出这款阅报器。

img34

图5-8 塑料逻辑公司的电子阅读器

塑料逻辑公司执行长[17]亚裘列塔表示,新推出的设备大小足以刊出报纸版面格式;原本定位为显示商业文件之用,但外界最想要的则是电子式阅报器。塑料逻辑的电子式阅报器将在2009年上市销售。然而,要到09年元月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时,塑料逻辑才会宣布哪些报社会使用该款阅报器来发布新闻内容。

这种新型的电子阅读器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浏览,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无纸化阅读。

2.手机报纸:瞬间传递新闻精华的“拇指台”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杭州移动公司联手推出的手机报纸网站(www.hangzhou.com)给出的手机报纸定义是:“将报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第一时间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显然,这个定义是指手机报的初级阶段,即手机版报纸,内容完全取自纸质报纸,只是以手机为媒介载体传递信息。未来的手机报将被视为非传统报纸意义的新媒体性质的手机报纸。手机报纸与手机版报纸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像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有专门的信息提供商,而媒介是只用手机和无线通讯网络硬件设备,从形式与内容均与手机版报纸或网络版报纸有鲜明的区别。

自2004年7月18日中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之后,各大报纸也纷纷尝试技术涉入,并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这是借助于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获知当天发生的新闻信息。2006年11月7日新华网《新华手机报开通,点亮永不落幕的“拇指”新闻台》[18]报道称:

img35

图5-9 《新华手机报》

“新华手机报”汇集了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国际先驱导报》和《瞭望》、《半月谈》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报纸、杂志的精彩内容,并根据手机的特点进行了摘选和浓缩。每天5分钟,即可概揽天下风云。

“新华手机报”首批开通的栏目有聚焦、时事、国际、财经、观察、军事、社会等,“聚焦”荟萃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时事”展示国内重大时政新闻、人事任免及其他受权发布新闻,“国际”报道全球重大新闻及分析解读,“财经”聚焦财经、证券最新新闻,方便用户随时了解动态,“军事”展现环球军事动态,“观察”汇集时评网评,“社会”集合民生新闻、时尚趣闻,此外,还提供“为您服务”等服务信息,为读者播报天气预报、民航信息、股市动态,介绍新歌、新书、新车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新闻时效性更强,且简洁方便。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随时阅读也是特点之一。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存贮量,可像电脑一样以虚拟存贮状态容纳信息。在形式上,可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在使用上,能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同时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消除了编读之间的隔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交流互动。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