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的应用

媒介的应用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媒介的应用人之于媒介,是“绕”不开的,如同人之于空气和水,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仅仅能够理解媒介,显然只是基本的要求,还不能借助媒介达到自己的应用目的。因此,如何结合网络特点,通过媒介教育方式加以有效防范,是媒介教育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节 媒介的应用

人之于媒介,是“绕”不开的,如同人之于空气和水,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因此,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应用媒介。仅仅能够理解媒介,显然只是基本的要求,还不能借助媒介达到自己的应用目的。因而,对于媒介世界,如果掌握了更多关于媒介的知识,成为一个媒介素养水平较高的人,那么,便会在媒介世界里“游刃有余”,自由驰骋,而不是让媒介“牵着鼻子走”了。

一、传递信息与交流沟通

人类社会是群居的社会,沟通是人的本能和需要。任何人若独立于社会是无法生存的。在网络社会中,这种特征仍然存在。新媒介尤其是网络,更加容易实现“人以群分”的过程与功能。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即时地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各种情绪,达到观点的陈述和思想的碰撞,实现人与人的情感沟通。网上交友成为新媒介时代人们相互结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到目前为止,“网友”这个词也还带有一定的贬义。原因就是通过网络彼此结识,不具备来自传统结识渠道中的某种压力,也就失去了双方对传统中介环节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彼此之间既可能轻易地相信对方,也可能轻易地背叛对方,甚至向对方实施犯罪行为,其风险已有案例充分证实。

二、艺术创作与合作共享

数码设备的日渐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把有关个人的文字、图片和录像“晒”(Share)在网上,与他人共享。其实,个人创作的散文、小说、拍摄的图片、纪录片中不乏优秀的作品,由于公开发表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官方媒体中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网络便成为最好的无门坎的公共展示空间,人们在其中获得认同和满足,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然而,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网络犯罪时有所闻。有的人对虚拟世界的诱惑和风险不能有所估计,把属于个人或他人隐私的以及涉及单位、国家安全的各种内容放在网上,导致出现家庭危机、公司秘密外泄以致社会危机。因此,如何结合网络特点,通过媒介教育方式加以有效防范,是媒介教育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理性表达与和谐建设

无论是利用媒介发布信息、还是交流沟通,抑或是发布自己的媒介作品,都应当是理性表达。什么是理性表达?我们认为,理性表达就是负责任的表达、是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的表达,是建设性的表达而不是破坏性的表达。媒介既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有责任在利用媒介环境的同时保护媒介环境;否则,被自身“污染”的媒介环境在污染他人的同时,也必然会危及自身。

中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纯净的媒介文化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样,通过媒介教育,倡导和推进人们科学地、理性地、负责任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是促进人们道德水平提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没有和谐的媒介文化作支撑,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提升必然会受到阻碍,经济成果也必然会受到侵蚀。

四、媒介意识与社会控制

随着大众媒介的日益发展,人们意识到“媒介”对人类自身产生了某种“压力”和“威胁”,借助媒介排解情绪、表达意志即是人们媒介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通过媒介有效地对意识进行引导即是实现社会控制。

1.媒介传播意识的形成

伴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普及,人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媒介既是国家、社会集团所拥有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借助媒介实现自己的某些理想,这就是媒介传播意识的形成所转化成的行动。譬如,利用网上开店实现经济价值,利用网上发布信息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政治人物可以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观点的互动与讨论,实现政治信仰传播价值;自己的文化作品通过网络发布实现与他人的分享。通过网络还可以实施求助、救助等公益行动;通过参与选秀实现理想,等等。

2.媒介对社会的控制

媒介是社会的重要控制和引导力量。表现在经济方面,媒介可以引导和促进某种消费,当然也可以抑制某种消费;表现在政治方面,媒介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使社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广泛的关注,引导公众对某些问题看法的形成或改变;表现在文化方面,媒介可以生产和传播社会倡导的文化产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抑制和荡涤腐朽文化,用媒介的力量强化和传播主流观念、主流意识和一切人类美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向着人类理想的目标发展。媒介通过这些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

【注释】

[1]参见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同上。

[3]参见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1页。

[4]同上,第48页。

[5]参见http://www.edu.cn/20041225/3125246.shtml2008-2-25。

[6]参见www.cinnic.cn 2008-8-26。

[7]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8]陕西人周正龙用年画老虎与野外图片拼接成一幅图片,谎称在陕西发现野生华南虎,被多家媒体报道,后被证实图片系伪造。

[9]《大庆日报》摄影记者刘为强用电脑合成了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桥的图片,获得“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图片被发现系伪造后,奖项被收回。

[10]《透明度》栏目记者訾北佳通过指使他人制作纸馅包子,自行拍摄其过程为电视新闻并通过审查得以播出,后被证实造假,訾北佳本人获刑。

[1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