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媒介学东西

从媒介学东西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媒介学东西——谈受众的主动性“我”是一个双重的概念,分为主动自我和被动自我。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从媒介中学习到的知识成为我们个人经验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同样,他们对媒介的真实性毫不怀疑,并把从媒介中学习到的经验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之下,个人的自我意识感都十分强烈。

从媒介学东西——谈受众的主动性

“我”是一个双重的概念,分为主动自我和被动自我。主动自我提出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被动自我就是我们学得的一切经验,这些经验立体地构架在我们的大脑中,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从媒介中学习到的知识成为我们个人经验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

比较被动的人不会积极批判媒介,他们将媒介工作者都假定为专家,甚至报刊和广播电视本身在他们眼里就是“专家”——他们认为只要是这些媒介上面的内容和信息,都是有权威性的,都可信。他们用自己从媒介获知的信息来解释自己的所见所思,这正好达到了信息发布者的预期目的。

儿童多半比较容易崇信媒介,孩子的大脑仿佛是等着盛载经验的空器皿,倾向于将大人统统视为权威。同样,他们对媒介的真实性毫不怀疑,并把从媒介中学习到的经验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成人如果在生活中出现问题,又在真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学习的对象,就会不自觉地也相信媒介。

也有人对媒介的警觉性比较高。他们知道不应该完全视媒介内容为真实,并不期望从中学习,只是将其视为让人愉快的娱悦品,用来消磨时间。但是假如媒介内容让人深信不疑,则可能对这些受众有积极的意义或价值。

例如,喜爱看言情剧、青春偶像剧的女中学生们并不认为那些电视剧中的情境和人物是生活的原型,但是她们的某些行为举止却表现出受言情剧影响的程度。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发展同伴关系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性心理正在萌芽,但是我国在中学生中的青春期教育还做的不够,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异性有好奇的心理希望与异性接触又往往不知道如何交往;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更关心他们的学业和考试成绩,并且时常在这些方面进行督促。因此,轻松有趣地反映人际关系的电视剧就不知不觉地成为她们人际交往方面的老师。

一般情况下,处理来自媒介的信息并非完全个人的行为,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想象别人会怎么看我们而来的,如照镜子一般,想象我们怎样在别人面前出现,想象他们如何评价我们的出现,然后体验自己因此而产生的感觉。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之下,个人的自我意识感都十分强烈。

虽然我们努力相信保持个性非常重要,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不愿意在直率的人面前表现扭捏,或者在勇者面前表现胆怯,也不愿意在一个苛求完美的人面前显得粗心大意,即便我们实际上并不认为这些是缺点,也会有意无意地隐藏它们。我们会透过别人的眼睛审视自己,但问题在于: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我们的镜子,我们只会重视某些人的意见,他们一般被称作参考群体(ReferenceGroup)。

例如儿童的参考群体是父母,也就是说儿童无论是在玩还是在上课,都会想到父母在场。即使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们也会一直记得父母的意见。现在很小的孩子都知道不应该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零食,他会在贪婪地望着你手里东西的同时,说妈妈不准他吃别人的东西。

人在面对媒介的时候也会时刻铭记参考群体的意见。海外的电视台有时候会放映一些限制级的成人节目,当小孩子收看这些节目的时候,虽然有可能被吸引,但他们会考虑到父母和老师以及朋友会怎么看这些内容,会怎么看待自己此时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发展自律意识。

同样,参考群体不仅来自于日常生活,而且还会产生于媒介。

据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独孤如愿的美男子,某日他到郊外打猎,晚上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型。

现代大众传播时代,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会模仿自己所喜爱明星的着装造型、言谈举止。电视在塑造明星方面是十分强有力的媒介,这些名人在荧幕上要远比在生活中更光彩照人更有魅力。看电视的时候,虽然我们对他们持保留态度,但不使用媒介的时候,我们却很可能把这些角色带到脑海中。假如你很欣赏崔永元的讲话风格,那么在你和别人闲聊的时候,会不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他的风格呢?

但是在一个异质性很高的社会,如果我们将参考群体的意见作为行动的标准,就必然会面临参考群体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理想形象,以他的所作所为作为我们参考的对象。

例如至今仍在网络上甚至电视节目中流行的Flash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它有至少三个最流行的版本。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在提倡发扬雷锋精神,每年3月全国都会掀起学雷锋的热潮,但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雷锋的形象和雷锋精神似乎很模糊,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活雷锋好像很不容易说清楚。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位“活雷锋”的典型事迹,已经算是一个理想形象了,不同的作者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各自心目中的活雷锋,于是我们看到了多个版本的Flash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些Flash里面的东北人似乎就是具体的活雷锋了,实际上还是我们创造出来的理想形象。

很多时候,这个理想形象并非以具体人物的形式存在,而是表现为规范。这个理想形象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的行动,让我们认为只有那样做才是正确的。

总而言之,我们作为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具有主动和被动的双重属性。我们被动或许是因为漫不经心,或许是因为我们从媒介表象中获得的兴奋感比单调的生活经验更能满足我们。当我们进入成人阶段,开始形成分辨是非的认知能力,但我们仍然不自觉地把从媒介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现实中,原因之一就是已成习惯。主动的我们在过往经验的指导下学习新的经验并进行重组。

理性得自于自我反省——想想我们每天学到的东西,你又从媒介学到了多少呢?媒介影响了你多少?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们处在信息超载的社会,必须学会主动辨别,才能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应付自如,保持自我的发展、完善与进步。

刘晋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