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

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基于对外开放而提出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走出去”战略首次正式提出。此后,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走出去”战略在各行各业全面实施。

一、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

“走出去”战略是基于对外开放而提出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这标志着“走出去”战略思想的雏形开始形成。

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江泽民同志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这是“走出去”战略首次正式提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此后,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走出去”战略在各行各业全面实施。

“走出去”战略最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而文化领域的“走出去”纳入中央决策层视野则始于2003年。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2003年12月6日,李长春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形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逐步改变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积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方、各文化企业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并举,积极引入商业运作机制的新局面。”

文化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便是2003年10月~2004年7月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法文化年历时21个月,46座友好城市参与,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青年、体育、民族、宗教、建筑、环保、旅游等方面,共计300多个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中法文化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举办期间世界各国媒体广泛报道,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就中法文化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就是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年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一个具体表现。

2004年6月,作为文化产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文化部就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举行研讨。文化产业界称此次研讨会“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是一个起点,使人意识到“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其意义不仅局限在经济层面,它开启了中国从文化这个渠道走向世界的新进程。

以四川为例,在“走出去”方面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以“文化感恩致谢”为主题,“欢乐春节”品牌海外巡演、“天府四川宝岛行——四川成都大庙会”“锦绣四川——美国行大型演出”等大型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四川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天府四川宝岛行——四川成都大庙会”得到文化部、国台办高度评价,认为“堪称近年来各省市入岛交流的一大亮点和深入民间社会、贴近普通民众的成功之作”。“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800多个,交流范围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对外文化贸易形成新格局。积极实施“一市一州一品”对外文化品牌工程,全省共有18个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9个文化品牌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着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艺术品、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出口大幅提升。大力培育对外文化贸易重点企业,涌现出德阳杂技团、自贡灯贸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积极拓展川剧的海外市场,《火焰山》《镜花缘》等对外商演取得成功。“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对外文化贸易额超过12.2亿元,开展境外演出近万场,展出超过700天,观众达到600万人次。对外文化贸易年均增长率15%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文化品牌不断增加。[1]

可以看出,文化领域实施“走出去”是从涉外文化产业开始的。没有强大的本土文化产业为后盾,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不仅要善于“走出去”,还要大胆地“请进来”,引进资金和产品,引进国际惯例和共同规则,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则保护我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以云南为例,在“请进来”方面,他们有一点非常明确:想尽一切办法同国内外影视界顶尖人才展开合作,并通过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扩大云南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他们邀请国内外影视剧组及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制片人和投资商到云南参观、考察、选景拍片,并承诺:“服务好,积极做好支持工作;不干预,让大家按艺术规律进行创作。”2004年4月,热情邀请张艺谋到云南拍电影。同年12月,张艺谋到丽江拍摄了备受影视界关注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并倾情打造了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印象 丽江》。2006年4月,他们参加了“第二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并举办了为期3天的“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同香港影视界进行了密切交流。之后,著名导演尔冬升赴云南拍摄了电影《穿越香格里拉》,香港星皓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峰把原定在其他省份拍摄的影片《落叶》移到云南。真诚热情的服务、宽松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境内外众多的影视剧组。中国制片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张明智在云南拍摄了《茶马古道》之后,又拍摄了云南题材的《金凤花开》。他说:“我在云南拍片,每一阶段、每一生产过程,云南方面有关人士都要听取汇报,竭尽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感到非常温暖。”从2003年以来,谢晋、张艺谋、陈凯歌、成龙、姜文、巩俐等国内外著名影视导演和明星,纷纷汇聚云南,拍摄了《神话》《无极》《千里走单骑》《周渔的火车》《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几百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2008年,成龙被聘为“云南省文化产业高级顾问”,并决定在昆明建立中国首个植树环保公园——成龙和平园。著名制片人唐季礼投资30亿元建立昆明影视与新媒体产业基地。著名导演陈凯歌与云南世博集团签约,拟投资150亿元在昆明建立全国最大规模的影视城。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影视机构也开始到云南拍片。[2]通过“请进来”,我们同样可以了解世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使我们更好地参与高端文化竞争,把涉外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总体的目标都是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要兼收并蓄,勇于和善于吸收、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比较中鉴别,在交流中借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将坚持文化自主性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在传播和彰显我国文化价值观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努力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文化差异,提倡不同文化平等对话,促进世界和谐和文化共同繁荣;不断改革创新交流形式和内容,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当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意研究和把握外国受众的特点,遵循跨文化交流的规律,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文化竞争力;必须始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抵御有害文化入侵,注重依法管理,加强科学有效监管。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同时,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国际文化产业转移,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要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内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