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结构)

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结构)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结构)这是录音专稿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和专稿的构思紧密相连的。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或者说结构,与普通的文字通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死关头,年轻的女教师马芮为保护学生身受重伤。专家们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尽全力把马芮的身体损伤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四节 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结构)

这是录音专稿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和专稿的构思紧密相连的。有了好的构思,接下来就是要选择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结构。这也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方面。

前文我们曾介绍了录音新闻的结构方法,诸如“音响引入法”、“音响夹心法”、“音响结尾法”等等,实际上,在录音专稿中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方法,只不过录音专稿的结构方法要更为多样,文字与音响的关系也更为复杂。

录音专稿的谋篇布局,或者说结构,与普通的文字通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大致归一下类,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顺叙结构法

这是所有通讯类体裁(包括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所谓顺叙式,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种方法,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步,平铺直叙,简单明了。请看示意图4-4:

img22

图4-4

比如:录音专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疆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12月播出)。

女播:请听本台记者采写的新闻专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

2006年12月20号中午,乌鲁木齐市65中学附属小学门口,发生了一起针对学生的恶性杀人案,造成两死四伤。在生死关头,年轻的女教师马芮为保护学生身受重伤。

【片花】(音乐,压混)

男播:面对歹徒,她临危不惧!

【音响】医生:刀子一下子砍下去,把牙齿都砍断了,掉了5颗牙齿,连牙槽骨一块断的。

男播:保护学生,彰显高尚师德

【音响】马芮:我绝对不能让他伤害到我的孩子!

男播:她用自己的勇气和鲜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音乐扬起,止)

女播:12月20号,一个普通的上班日子。听到中午放学铃声,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乌鲁木齐市65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三班班主任马芮合上了讲义。今天是她值周,要护送孩子们过马路。13点半,马芮和她的学生们拉起了安全通道,组织同学们井然通过。就在大部分学生顺利离开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路边林带里突然窜出一个中年男子,从腰间抽出一把明晃晃的砍刀,穷凶极恶地砍向毫无防备的孩子们。马路上顿时鲜血四溅。听到学生们的惨叫声,值周老师马芮看到不远处的歹徒正举着血淋淋的砍刀,向一名吓呆了的学生挥去,情急中,马芮一个箭步冲到这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把他紧紧抱在怀里,随即,马芮感到脸上一阵剧痛,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身子不由得倒向地面。就在这时,马芮看到马路中间还站着几个学生。怎么办?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想到这,马芮用尽全身的力气稳住自己,双手推着怀里瑟瑟发抖的孩子,冲着学生们大喊:快跑!快跑!大家快往学校跑!马芮的喊声激怒了歹徒,话音未落,滴血的砍刀又一次朝马芮狠狠地砍了下来!鲜血顿时喷涌而出。马芮感到自己的嘴里全是热乎乎的液体。她顾不上疼痛,继续喊着:同学们快跑!快回教室!四年三班的马小贝、马青云一起回忆说:

【录音音响】当天我和我们班同学刚过马路,听到一声喊叫,然后回头一望,一个女生,她跪到地上,捂着脸,在那哭,马老师刚好也看到了,叫了一声快跑,我就看到,马老师怀里一直搂着一个男同学嘛,然后,那个人就拿着大刀,往马老师的脸上挥了两刀,然后,马老师就把那个男同学推开,让他快点跑!快点跑!

女播:听到马老师的喊声,四年级三班的于洋赶紧跑回了教室。他后怕地说:要不是马老师的大声呼喊,恐怕还有更多的同学受伤。

凶案发生时,乌鲁木齐天山区延安路街道办事处的两名干部张静栋、冯德喜正好经过现场,张静栋回忆说:当时,已经有几名小学生被砍,躺倒在地,鲜血染红了路面。他们被瞬间的惨剧惊呆了。

【音响】当时就看到这个歹徒挥着刀在砍那个老师!我冲他喊了一声,我说,你把刀放下!

女播:这时,冯德喜冲了过来。

【音响】我也喊了一声:你把刀放下来。他来追我的过程中间呢,张静栋把他扑倒了。

女播:这时,120急救车也赶到了事发现场,马芮和受伤的孩子们被分别送到了医院。乌鲁木齐友谊医院副院长古力敏热看到血流满面的马芮,惊呆了。

【音响】这个砍伤的程度非常残忍。我当大夫当了二十三、四年了,见过很多很多伤,但是她这个伤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出血比较多,当时创面也大,创面也不是太干净,她的外衣领子上都有很多毛,都裹上来了。

女播:医院立即成立了由口腔科、耳鼻喉科、整形美容科的四名专家组成的手术治疗小组,为马芮会诊。口腔科专家阎跃斌说:

【音响】我一看呢,面部吧,有三处刀伤,一侧是两个刀伤,一侧是在耳朵这块儿。这个耳朵整个就断裂掉了,还一个就是她这个牙槽骨都有骨折的现象,牙齿掉的比较多,掉了5颗牙齿吧。这个刀是这样砍下去的,一下下去,所以,一半的牙齿呢,砍断了,连牙槽骨都断了,粉碎性的。还一个就是耳朵一侧这个,比较重,也比较深,出血部位主要在这块儿。

女播:医院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专家们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尽全力把马芮的身体损伤减小到最低程度。

夜幕降临了。马芮被缓缓地推出了手术室。此时焦急地等在门外的父母、亲戚、学生家长全都围了上来。一看到女儿,马芮爸爸马玉新的眼泪夺眶而出。

【音响】她眼睛闭着,我就说,马芮啊,我是你爸爸。她就抓着我的手说:爸爸,学生们、学生们,我的学生们好吗?(抽泣)我的心太疼了!

女播:和马芮送到一个医院治疗的,还有她的学生谢帅。马芮的目光扫到谢帅妈妈身上时,她用力睁大肿胀的眼睛,谢帅妈妈赶紧擦掉眼泪,走到马芮跟前,安慰她说:谢帅没事,只是受了点轻伤。

【音响】她说,谢帅妈妈,孩子我没有带好。我说,这不能怪你。如果不是你挡住的话,我想可能当时伤亡的同学更多。

(片花,同前。略)

女播:12月25号中午,65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家长们把一面写有“师德高尚,英雄本色”的锦旗送到正在乌鲁木齐友谊医院治疗的马芮的病床前。由于面部修复手术才做完5天,脸颊部还裹着厚厚纱布、脸色苍白的马芮说话很困难,但见到学生家长代表马青云的妈妈时,她依然忍着疼痛,急切地问:

【音响】(吃力地)学生都好?(马青云母亲:好呢。)好、好就好,好、好我就放心了。(马青云母亲:我也跟马青云说了,你要拿最好的成绩来看马老师。)让他好好考试,等我好了我去看看他。

女播:透过病房玻璃门,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年轻女教师,家长们神色凝重。学生家长吴京新痛心地说:

【音响】老师是为了娃娃,我们作为家长的,心情非常难受。我路过那个地方的时候,看到那里的血呀非常地惨,我当时心里面就非常地紧张。我的娃娃也在这个班上呢!我娃娃说,我老师为了保护我们,脸上被砍了刀!

女播:家长马玉莲抽泣着告诉记者,作为大人,马老师看到歹徒,绝对能跑掉。就是被砍,出于本能,她也会用手去挡刀!可马老师却硬生生地被歹徒在脸上砍了三刀!家长刘大伟说:

【音响】马老师为了保护那些学生,被砍了嘛。因为她毕竟是一个21岁的小女孩儿,脸部对她很重要。她不顾自己也要去护着孩子,她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去护着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女播:从2004年乌鲁木齐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65中附小起,马芮老师就担任起现在四年级三班班主任,三年来的朝夕相处,在马芮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这几天,她在病床上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

【音响】(吃力地)当时我心里想到的学生,我绝对不能让他伤害到我的孩子!他们才10岁、9岁。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保护他们。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

女播:同样作为孩子的母亲,马芮妈妈穆秀娟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女儿,既骄傲又心疼!

【音响】(哭声)哪有不心疼的……你说,在那些学生里面,她大,可是她也没多大,她才21岁!我说当时你没害怕?她说我没知道,没感觉。(抽泣)我不知道她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其实她是胆子特别小的一个女孩,就在我们家自己的院子里,晚上出去,她就害怕。

(片花,同前)

女播:2006年12月21号下午,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检察院启动快步程序,以故意杀人罪批捕了当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阿布杜·哈里克·米吉提。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对马芮等人的事迹进行了通报表彰,社会各界对他们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赞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到医院看望和慰问马芮。马芮的病房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音响】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我叫王晶。看到关于马芮老师的事迹,我觉得很敬佩她!听说马芮老师长得特别漂亮,现在看到她这样子,心里面觉得挺难过的。

【音响】我是广告公司的一个设计师,叫谷运涛,我是在网上看到这条消息的。实在是让我感动。所以今天我想来看一下马老师。我想给马老师一些祝福,祝她早日康复!而且我觉得,她是能够感动我们新疆的。很伟大、很伟大的老师!

女播:乌鲁木齐友谊医院副院长古丽敏热动情地说:

【音响】她一直在惦着她的学生。她就问学生怎么样?学生怎么样?我觉得她的所作所为,任何人听了都会被感动的。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始终想着她的学生,特让我受感动!目前她的病情比较稳定,转移到一个比较温馨的病房,就让她修复心理上、生理上的创伤吧。

女播:虽然马芮老师被歹徒的尖刀毁坏了青春靓丽的面容,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她依然是最美丽的老师!这几天,乌鲁木齐市65中附小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们学习更认真了,他们想用最好的成绩迎接马老师的归来。庹安宁同学说:

【音响】马老师是我们学校最漂亮的老师。而这次,她的脸上被砍了三四刀,我很心疼马老师。每天做梦都梦见马老师跟我们快乐地在一起,高高兴兴地,一直带着我们,一直到我们上初中。我觉得马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个英雄!

(音乐起)

这是一篇新闻专题,新闻性很强。记者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的方法,真实报道了青年教师马芮舍身保护学生的高尚行为。

首先可以看到,作品的题目来源于主人公的一段讲话。这又一次印证了作者的构思过程,也体现出作品主题是如何产生的。

另外可以看到,作品的结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来展开的,几乎都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一一道来(只有一两处小的插叙和补叙)。我们在专稿中可以看到明确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几月几号”、“中午”、“下午”、“夜幕降临”等,其中能明显看出时间的顺序。这是比较典型的顺叙结构。

同时还可以看到这篇作品中音响的使用。记者采访到的有当事的小学生、路人,还有医生、学生家长、马芮的父母等,这些音响有的是叙述事实,有的是发表感想,最难得的是记者录到了马芮父母以及马芮和家长们之间交流的音响,录到了马芮本人发自内心的那句话:我绝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虽然记者没有赶上新闻的第一现场(这是一起突发事件),但后面记者的追踪采访是成功的,音响的运用是精练和准确的。

还有一种顺叙式结构,时间并不突出——它是按照时间的大致顺序,比如常用这样的词语:有一次,还有一次,再有一次——是以举例的方式,将事件“串”起来的。这样的结构很像是一串“糖葫芦”,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时间不明显的结构方式称为“举例结构法”、“暗时间顺叙式”或“糖葫芦式”。它是顺叙法的一个变种。

二、倒叙结构法

这也是录音专稿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所谓倒叙式,就是先讲故事(新闻)的结尾,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从头讲起。这种讲述方法,可以提高时效性。请看示意图4-5:

img23

图4-5

倒叙式的例子很多,如后文的《珠峰日记》、《杨利伟,21小时的太空之旅》、《离家百年,钟回故里》、《爱心编织的谎言》、《强大了的中国是你的朋友》等等,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有的新闻事件时间跨度比较大,记者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体现时效性,因此,将新闻事件的结尾提到前面来叙述,这是很典型的新闻手法。

三、插叙结构法

所谓插叙式,就是以顺叙法为主要结构,但在其中插入一些主时间轴以外的内容。这种讲述方法不仅灵活,而且弥补了事件线索比较单一的缺陷。如图4-6所示:

img24

图4-6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邓大姐回故乡》(获1992年度中国广播奖二等奖,天津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7月播出)。

女播:海河,天津人民的母亲河,你哺育了多少英才骄子,你养育了多少津门后代呀!今天,你又张开那巨大的臂膀,迎接着一位伟人的到来。她就是我们可亲可敬、德高望重的好大姐邓颖超同志。

邓大姐回来了。这消息不像往常那么令人振奋,它在人们心头增添了万分沉痛,因为这次大姐来天津,不是匆匆地一过,而是永久地投入海河的怀抱!遵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撒到海河!

1992年7月18日,当护送邓大姐骨灰的灵车队驶进天津的时候,数万群众伫立街头,武警战士、执勤民警行军礼致意!街道两旁不时有“邓大姐,我们怀念您”、“邓大姐,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挽幛出现。几乎每个楼房的阳台上都站满了人。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从宜兴埠到塘沽,百里长街装不下天津人民对这位老大姐的无尽思念!

天津人民不会忘记,邓大姐曾经就读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并和周总理一起,创立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天津是她投身革命,工作、生活、战斗的地方,邓大姐曾经把天津称为第二故乡!

【音响】邓颖超:我的童年,我的青少年,也都是在天津度过的。我对天津这个地方,我对天津各族人民和同胞是有深厚感情的。(掌声)今天,我不但是出现在你们南开中学全体师生、学生、同志们的中间,我还回到了我第二个故乡——天津!(掌声)……(压混)

女播:今天,她真的又回来了,而且不走了。她要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永远地在一起!她要看着天津人民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天津人民敬重这位老大姐,因为她时刻关心着天津人民,她对天津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

1976年,在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的那个日子里,天津天红服装厂的73名工人看到大姐一个人守在总理的身边,她们的心都碎了。她们想,邓妈妈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女,我们就是她的儿女和亲人!于是她们买来丝棉和布料,精心地缝制了一件丝棉袄,寄往北京。1984年,当邓大姐来天津的时候,一下车就到处打听她的儿女们。7月4号这天,她们终于相见了。

【音响】邓颖超:你们在座的都结婚了吗?没有结婚的人举手。(没有几人举手)没有?有一个。这边还有。少数啊!多数人都结婚了。(答话:还有两个吧)结婚的有小孩了吗?你们孩子有淘气的吗?(大家笑)(答话:现在是独生子女,淘气的多!)(笑)现在有打孩子的吗?……(压混)

女播:您听,她和她的儿女们谈得多么高兴啊!天红服装厂的工人们说,跟她在一起,就好像是女儿见到妈妈一样!

凡是见到过邓大姐的人,都为她那高尚的品德所感动。罗云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回忆起这样一段往事:

【音响】邓大姐非常关心我们干部,关心妇女儿童。具体到我这里,体验很深的一件事,就是1956年我带了一个28天的孩子到北京中国妇联去开会。因为中国妇联的通知上说,不要带孩子去开会,当时我没有办法,放不下孩子就带去了。我想法搁到朋友家——我的老朋友杨沫家。后来邓大姐发现了,吃饭的时候没有我。开会的时候有我,吃饭的时候没有我。她就问别人,后来有人告诉她,妇联的通知里不让女同志带孩子来开会。邓大姐非常有意见对这件事。她说,妇联开会都不让女同志带孩子,那女同志在别的单位工作,她们能工作吗?女同志就是有孩子嘛!她说像罗云这样跑来跑去,多么累啊!快为她安排个房子,叫她搬到我们这来住。结果很快就给我安排了房子,我就住进去了,又宽敞又明亮的房子。邓大姐路过我门口的时候,还进去看了看,看了看孩子。……(压混)

女播:今天,邓大姐再一次来到天津,再一次来到她的亲人中间的时候,人们再也看不到她那和蔼可亲的面庞,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感人的话语了。曾经在邓大姐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最难忘与大姐朝夕相处的日子。

【音响】邓大姐很俭朴,而且我接触得比较多了,上厕所什么的,她都要穿一个大背心,我问,邓奶奶,您干吗要穿这么大一个背心呢?还有补丁,有破的地方。她说,这是总理(呜咽)留下的背心(抽泣)……就一直穿在身上。就说邓奶奶勤俭到哪种地步,就是连上卫生间用的卫生纸,每次我给她叠四折,她说太浪费!这样叠一折,这样叠一折,叠三折就行了。都是这样要求。后来,我就按照她的要求,在卫生间里叠了好多三折的。就说她细致到这种地步,连卫生纸她都不浪费。……(压混)

女播:1984年的7月1号,党的生日,邓大姐正在天津视察工作。在大姐的提议下,组织了一个只有身边几个工作人员参加的小型庆祝会。老人家心情非常激动,即兴给大家唱了一支歌:

【录音】邓颖超:这个歌的歌曲是陕北的风格的歌曲,词是我们的×同志写的,他写了好多段,我只记得一段了,比起你们的嗓音呢,也没法比了。(唱)明月遮星光,……黄河上,中华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士气高,我们是抗日军。(掌声)

女播:这是一支深情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青年一代、激励我们踏上新长征之路的歌!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灵车队离蜿蜒的海河越来越近了,人们多么想再多看一眼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姐啊!

【音响】(轮船汽笛声)

汽笛一声长鸣,催促着灵船起航。邓大姐的警卫秘书高振普手捧大姐的遗像,赵伟秘书手捧骨灰盒,从大姐生前的工作用车上走下来,登上新海门客轮,赵伟秘书望着这个骨灰盒,哀思无限!

【音响】今天,用的这个骨灰盒,是周恩来总理去世时用的骨灰盒。她说这样节约,等我死的时候,你还用这个骨灰盒来装我的骨灰。我们当时的确是按照她的交代,收藏起来。然后我们每年立了秋的时候,把骨灰盒拿到外面通通风。所以总理逝世已经16年了,我们的骨灰盒保护得很好!……(压混)

女播:1992年7月18号中午12点15分,历史将记下这凝重的时刻。邓颖超同志的骨灰,合着天津市市花——月季花和花瓣撒向海河!她虽然没有亲生儿女,但是天津市900万儿女都是她的亲人!她虽然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但是她的名字将和周恩来的名字一样,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分析上面这篇录音专稿,我们不难看到,作品以邓颖超同志逝世后骨灰回归故乡天津和撒入海河这一事件为新闻主线,其中穿插了她生前的许多片段,如回到南开中学、与天津天红服装厂女工的欢聚、罗云同志的回忆、邓颖超秘书的回忆等,这些插叙,生动勾勒出邓颖超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和忠于党、热爱人民的可亲可敬的形象。

可以说,插叙这种结构方式能够很好地弥补主线过于单一的不足,从而达到丰富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另外,从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学到音响资料的运用。例如,邓颖超同志当年在南开中学的讲话,她与天红服装厂工人的对话,还有她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唱歌的音响等,都是很珍贵的音响资料。没有这些音响,这篇报道显然就要大为逊色了。可见,保存好重要的音响资料并学会运用,对于音响报道来说是很重要的。

四、总分总结构法

所谓总分总式,就是开头与结尾是“总”,是概括,而中间部分则是并列结构。这种方法,与前面所说的“糖葫芦”式有些相似,但“总分总”的特点是,时间可以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是并列。这样的形式适宜于讲述在同一个时间内(时间的顺序在这里不重要)发生的不同事情,并以此说明或归纳出一个结论。如图4-7所示:

img25

图4-7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北京,请下达命令!》(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5月播出)。

男播:2003年4月,北京遭遇“非典”的猖狂进攻。“疫情如火似风,疫情就是命令,疫情把齐鲁大地牵动。”《风流歌》作者、老诗人纪宇(音)用无法抑制的激情记录了山东人民支援北京抗击“非典”的一幕幕画卷。

【片花】(音乐起)

播音:“北京,戴口罩的春4月,你使中国老百姓不敢……”

【录音】诗人纪宇:北京是心脏,我们就是北京,我们必胜的信心,似大海腾空!

播音:北京——山东,山东——北京!已到决战时刻,请你下达命令!请听新闻专题:《北京,请下达命令!》

(片花止)

男播:4月23号上午8点,北京血站向山东求援,由于“非典”疫情迅速扩散,进入4月中旬之后,北京的日采血量从平常的900多袋锐减到30多袋,血液中心库存量突破了1000袋的警戒底线。北京血液中心调配处主任恭伟:

【录音】因为我们的库存血吧,应该是3000到4000袋左右,当我们库存血降到1000袋,我们就得紧急调动了!

男播: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高国敬:

【录音】我们心急如焚,有许多等待治疗的病人没有血液的供应会威胁他们的生命。

男播:告急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打到了山东省。山东省献血办公室主任王文秋刚刚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一口打了个保票:

【录音】现在看北京这个疫情啊,心里特别着急,千方百计想有一个帮助北京的机会,只要北京能够平安,全国就能稳定。

男播:其实当时山东的医疗用血同样紧急,这一点,王文秋比谁都清楚。

【录音】现在不是山东讲困难的时候,现在就是咱应该奉献的时候。再说,山东人比较有血性,沂蒙精神几十年来,大家这个奉献精神一直就没减弱!

女播:“爱中国那就是爱咱爹咱妈,说北京那如同说姐妹弟兄。”

男播:4月23号下午,王文秋把第一批支援北京急救用血的任务下达给了菏泽、邹城和枣庄三个血站,4月24号一大早,菏泽、枣庄的采血车全都开了出去,车身挂出了一道横幅:“捐献热血,支援北京!”看到横幅,人们陆陆续续地围拢过来,挽起袖子,举起了胳膊。菏泽市牡丹区烟草专卖局职工穆林正和妻子在东方红大街上散步,看到采血车之后,穆林第一个走了上去。此时他绝不会知道,自己成了全省无偿献血帮助北京的第一人!

【录音】能够这样帮助北京,是很光荣的事。很激动!

男播:除了这么几句话,不善言谈的穆林实在不愿多说什么,这是他两年之内的第三次无偿献血。

4月25号,菏泽的150单位的血浆抵达北京,这也是山东首批支援北京的血液。

4月26号,枣庄援京80单位,邹城支援北京450单位,整整9万毫升。然而,这些血液对于北京来说,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车薪。

女播:“1000多袋鲜血流淌向北京!人人是血库,任你随时抽用!”

男播:4月28号,省直各单位接到通知,为支援北京无偿献血。

4月29号上午8点,风雨中,山东省广播电视局的187名干部职工撑起雨伞,在采血车前排起了长龙。许多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刚刚值完早班,便从办公室、从播音间直接赶到采血点。编辑阎燕由于出门太急,穿的太少,第一次量血压时,工作人员告诉她,血压太低不能献血。可是我们的阎燕并没有走,她就这样在风雨中站着、等待着,一直等到最后,她走上前去,要求工作人员再为她量一次血压。这一次,血压正常了。阎燕最后一个走上了采血车,伸出了胳膊。

4月30号,“援助北京急救用血一日捐活动”首先在省城济南展开,随后,青岛行动起来了,临沂行动起来了,全省都行动起来了……到5月5号止,山东省已经支援北京血液2472个单位,计49.8万毫升,占全国援京用血的49%!

此时北京血液中心又亮起了红灯!这红灯却是血库饱和的红灯!这红灯让北京血液中心调配处主任龚伟感慨万千:

【录音】山东省还有好几个血站,像淄博、醴陵,都一直打电话说,你们有困难,我们一定支持你们!真的,真的,真得好好感谢山东省,给我们很大支持!

女播:“一辆辆大型汽车开往北京,一车车新鲜蔬菜日夜兼程。”

男播:5月12号午夜2点30分,寿光市政府副市长王茂新率领一支车队,将寿光市无偿捐送的22.5万公斤、价值55万元的蔬菜启程运往北京。司机曹志强紧握方向盘,面部表情像平时往北京送菜一样轻松。在这支车队中,曹志强是第一个报名的司机,可报名过程并不轻松。此时上北京,他的心里也有恐惧。他的妻子更是一百个不放心。但是就在一夜之间,他用这个道理说服了妻子,也说服了他自己。

【录音】我就跟她说,你看,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抗击“非典”。人家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咱们也得有个好的态度啊!

男播: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车队抵达北京大羊坊收费处,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吴文艳代表首都人民迎来了雪中送炭的送菜车队。

【录音】今天寿光给我们送来了新鲜蔬菜,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了寿光市人民给予北京市人民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勇气。

男播:真情在危难之时更显出珍贵与崇高。在北京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寿光市每天都有30多辆车将50多万公斤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运进北京。

女播:“北京——山东,山东——北京。心连万户千家,上下左右牵动。”

【录音】战争年代,沂蒙老区的人民牵挂着人民子弟兵……(压混)

男播:朱成荣,临沂市纺织系统一个普通的下岗职工,她致富后热衷于拥军等公益事业,赢得了沂蒙新红嫂的称号。这天晚上,朱成荣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别人不注意的细节,一个白衣战士的床头放着一盒没有吃完的盒饭,朱成荣再也坐不住了。

【录音】抗“非典”,这么艰苦的工作,战士们吃不上饭。要是叫这些战士吃上我的水饺,我就很高兴。人就是一种心情。

男播:朱成荣连夜行动,60多名职工组织起来,大家一起用手包起了水饺。一个,一个,一包,一包,两天两夜之后,60多个人硬是赶制出了2500公斤水饺!搓着发麻的手指,揉着发酸的腰,5月7号下午4点半,就像当年支前一样,朱成荣亲自带着煎饼、咸菜,揣着一面写有“沂蒙红嫂情系京城小汤山”的锦旗出发了。凌晨3点钟,赶到了北京。8点多钟,朱成荣她们进入了小汤山医院。

得知北京需要防护用品,千万件口罩、防护衣立即启程。消毒液告急,急救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紧缺,最紧张的时候,山东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丁志强办公桌上的4部电话此起彼伏,应接不暇。北京需要,上海需要,香港需要,深圳需要,内蒙古、陕西都需要!突如其来的灾害同样使山东省的防治物资一时紧张,但山东人从全国的大棋盘上,掂量得出自己这枚棋子的分量。

【录音】咱们山东有困难,可以克服,也要保证支援全国!支援那些比咱们严重的区域。

男播:作为全国医药生产基地的淄博,16家生产抗“非典”专用药品的企业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联合协会,以无偿捐赠或只收成本费的方式,向北京等地区供应抗“非典”物资。新华医药集团无偿捐助了价值290多万元的抗“非典”药品,董事长贺端石说:

【录音】只有把非典型肺炎压下去,全国的形势稳定了,那我们的企业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这个时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认为是一致的。

男播:山东省经贸委这一张调度表,详细记录着4月19号到5月19号期间,全省支援全国防治“非典”的物资:地塞米松和地巴维林等药品,针剂2950万支,片剂1亿多片,消毒柜、焚烧炉100多台,口罩340万只,消毒液1100万瓶,防护用品6.2万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防治“非典”协调小组的一位同志感慨道,跟山东的同志协调办事,就像在一个单位似的,不讲条件,不谈价钱。

【录音】在交物资的时候,首先问山东有没有。你有没有啊?我有。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多少?能。

男播:在自身防治“非典”的巨大压力面前,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音)代表省委、省政府明确表态:

【录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要物,我们有物;要人,我们有人!

女播:“告诉病人,我们来了!我们来了!齐鲁白衣战士已誓师出征!”

男播:4月27号,济南军区第一批24名医护人员启程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

4月29号晚,山东大学医疗组到达北京,并立即投入抗击“非典”的战斗!

为了让进驻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休息好,山东将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所属的泰山饭店腾出来,作为白衣战士的临时兵站。

女播:“还要什么?北京请讲,请讲!恨不能为你送去万里海风!”

【录音】我们是护城河,要护北京之城!……

女播:“我们是护城河,要护北京之城;我们是泰山峰,要做北京之亭;我们是特效药,要医北京之痛;我们是防护林,要为北京挡风;我们是晴朗天,要护北京航线;我们是高速路,要保北京畅通!”

“山东——北京,北京——山东!我们祝福,中国平安,北京!”

这篇录音专稿以2003年抗击“非典”为背景,从不同侧面——血浆、蔬菜、各种医药防护用品以及医护人员,展现了山东人民对首都北京全力支援这个总的主题。很明显,中间的几个部分是并列的,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题。

这篇作品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用诗人纪宇的诗做串联,穿插和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这些诗句,有的是播音员来播,有的是诗人本人朗诵的音响。这样的构思,比较有新意。

五、双线结构法

所谓双线结构,就是作品中有两条线,记述了两件事。如图4-8所示:

img26

图4-8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樊书生的大小事》(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2月28日播出)。

男播:2007年2月6日,中南海。

女播: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的一次座谈会。

【音响】温总理:中南海的大门是向人民开的,就是,政府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的宗旨。你们关心什么事情,你们希望政府办什么事情,你们对政府工作有什么意见、批评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

女播:从1月30号到2月8号,中南海连续五次召开同一主题的座谈会,这次是面向基层群众,征求对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2月6号,在与会各条战线的劳动者中,一位农民工与总理的对话,成了当天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个农民工就是樊书生。

男播:丁亥年大年初一,内黄县东田氏村。

【音响】(鞭炮声。压混)

男播:每逢过年,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到村里,樊书生也不例外。村里多了人气,添了喜气,更有了鞭炮声。樊书生家今年鞭炮放的多,灯笼挂的大,满村老小都知道书生和总理说过话。

【音响】村民1:这个村里边震动很大,不起眼一个农村里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能受到总理的接见,这确实也是个了不起的事。

【音响】村民2:大伙都说,总理能接见?咱就是想一百下也想不到这。

男播:放完炮,樊书生照老规矩,挨门给长辈磕头。每到一家,大伙总要拉着他问长问短。

【音响】看到温总理了,说你代表农民工?我说是。这是农民工第一次由总理接见。有史以来这是第一次。(笑)

男播:东田氏700口人,250多人在外打工。郑州、北京、天津、东北,大伙撒得像满天星星。过年了,这满天星星又聚回到豫北的小村庄。今年,大伙最关心的就是总理都和书生说了些啥?

(音效)

女播:2007年2月6日晚,樊书生走出中南海,满脑子热乎乎的。建筑工地上的工友们接连不断地拨他的电话。

【音响】没等我回去就给我打电话,说你啥时候回来?我说干啥?这次真见到总理啦!咱得庆贺庆贺。当时我们就出来连吃两天!

女播:来自天南地北的工友,挤进热气腾腾的小饭馆,要几个小菜,开几瓶老酒。大伙说,咱农民工也受到国家的重视了,真该好好庆贺庆贺。

【音响】就和我们一块工作干活的,中午晚上出来上饭店,“搓”一顿,就问我……(压混)

女播:那两天,樊书生每说一件事,大伙碰一回杯,叫一阵好,真喝得酣畅淋漓,痛快淋漓。

男播:丁亥年大年初一,内黄县东田氏村。

【音响】(过年热闹景象,压混)

男播:又一个新年,樊书生和乡亲们结伴走在拜年的路上。

【音响】以前这个村里一旦下雨或下雪,要走都没法走咧。除了道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还有路灯……(压混)

男播:在樊书生的眼里,家乡这两年变化太多了。

【音响】你进谁家就看桌上放的那个烟就看出来了。那时就是一块多钱,现在都是五块钱,再加上一瓶酒,那就是几十块钱,那时候哪消费得起?现在总理不但不要我们缴公粮,国家还补给你一部分,农村合作医疗,国家拿30%到40%,这个在咱农村来说,老百姓是十分满足的,挺高兴的。

男播:路灯映衬着村里的房子,樊书生猛然觉得,许多人家的房子都变高了。由此,他想到自家的房子,那还是85年父亲外出打工挣钱盖的,当时也曾轰动全村,现在父亲也老了,房子也老了。樊书生想,盖房子的事得靠自己了。

【音响】盖了两层,一步到位,花了四万块钱。

男播:生活在变,有的时候,真有点看万花筒的感觉。记得80年代末,跟父亲一块挤进城里,谁也不曾正眼瞧过自己。

【音响】那个时候一个农民工走在大街上,穿的就能看出来。坐火车就是背个大包,出去打工的都有这个感受,车站民警撵的就是你这个背大包的。

男播:樊书生走在村街上,很有些感慨。就俺这农民工,会被请进中南海?

(音效)

女播:2月6日,中南海。

【音响】三点钟的时候,温总理进来了,走到我面前说,你是代表农民工?我说是,是农民工干活的代表。他说最喜欢这样的人。

女播:樊书生听着各路代表的发言,看着总理的面容。

【音响】人家都有开场白呀,我前面也想说一下,他说,你不用说开场白,有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你只要实打实地说。我就跟总理说了,在03年以前,农民工工资拖欠,住宿条件不好。在03年以后,住宿地方确实比以前好了,生活区都挺好,现在在北京打工,就是说目前我知道的,都是能拿完工钱回家。

女播:听着樊书生说,温总理脸上露出由衷的微笑。樊书生的心里真的有些百感交集。

【音响】你说国家一个总理,国家那么多事都要等着他处理,那时候心里也感觉到,国家对这个农民工确实是挺重视,农民工的地位也确实是提高了。

女播:面对着一个大国的总理,樊书生感到,他的心是那么细。

【音响】总理问的,包括我们的住宿,每人住多少房子?每天晚上能不能看到电视?都问得挺详细。我和总理我们俩人之间就像是唠家常。

男播:丁亥年,大年初一。内黄县东田氏村。

【音响】(鞭炮声,压混)

男播:鞭炮声又响了起来,旧的一年转瞬而过,一转眼又是新年。也许是随着年龄增大,樊书生的拜年也多了份沧桑感。

【音响】咱也长久不在家,在家就是拜年,走到哪个门上的时候,你还得看一看,这家老人还有没有?贴没贴门对儿?没有贴,可能就是不在了。确实是一年一年,咱自己也要随着老了。要不有时候体会到这个养老保险。

男播:对联讲述着人生的更迭。当年父亲带自己外出打工时,是多么精壮的一条汉子,而今年纪也大了,病也出来了,地也快种不动了。

【音响】樊父:过年长一岁,我也不行,老了,我也尽量干。我种了五亩地,等到种不动了就不种了。

男播:人都说,养儿防老,而农民工樊书生想的却是另一层。

(音效)

女播:2月6日,中南海座谈会。农民工樊书生谈到了一个实质性问题。

【音响】我说像我这个岁数,再干十来多年,我也就三十多年工龄,我们拿的工资也是在偏低的情况下,能不能享有劳保待遇、医疗保险?

女播:总理的回答也简洁明快。

【音响】他说这个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会在会上提出,农民工工资将会慢慢往上涨。总理当时就说,国家在07年推出这个政策之后,将会实行这个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来由老板给你们,一站一站打工,那地方给你们上保险,上医疗保险,农民工将来有个大病保险,医疗保险,有大病了,有单位或者是医疗机构来给你管着。

女播:全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都有樊书生这样的后顾之忧,樊书生意识到,总理的回答将改变两亿多人的命运。而对于政府,这意味着沉甸甸的义务和责任。

……

(音乐起,压混)

男播:2007年2月18日,丁亥年的大年初一,阳光照着东田氏村,照着家家门楣上的火红对联,家家都从樊书生那里知道,国家对农民工又要有好政策了,而从中南海出来的樊书生,似乎比过去想得更远。

【音响】06年我看那个条文,对农民工出台的政策,这一年落实不少,07年这个“两会”期间又为农民工颁布一些政策,方针政策是越来越宽,而农民工的地位吧也逐步在往上提。

(音乐,压混)

男播:东田氏村的阳光抚摸着樊书生,他在想。

【音响】过两天,“两会”也该开了,不知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会不会有我的意见。“两会”是国家大事,但我觉得和咱老百姓家的小事是很密切的。

(音乐,压混)

男播:樊书生知道,“两会”是全国的大事,但它是那么紧密地牵连着自己和每个平头百姓家的小事,对于他,一位无官、无职、无党、无派,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工,这大事小事都挂心了!

(音乐扬起)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通过一个农民工的经历,映衬出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农民工政策的变化。其中有两条线:第一条是讲樊书生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温总理的接见,参政议政;第二条是讲他过年回到家乡,在家过年的情形。这两条线表面上看互不相连,其实却紧密相关,使作品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两条线索看似无关却紧密相关的构思方法,显然比较巧妙,也形成了这一类结构的特点。

六、剥笋结构法

所谓剥笋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层层剥开事件,步步深入,最终找到答案或结果。这种方法与顺叙法有些相类似(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剥笋法给人的感觉不是从前往后,而更像是由外到内;它偏重于“找”(发现),更多设问,而不单纯于“叙”。所以,剥笋法是调查类专稿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请看示意图4-9:

img27

图4-9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揭开天津“康迪”空调重新崛起的奥秘》(天津人民广播电台,2000年)。

主持人:听众朋友,提起“裕年空调”,可能有很多朋友熟悉它。没错,裕年空调是天津80年代和泰国合资的产品,也是全国最早一批空调企业的名牌产品。但是您可能还不知道,从80年代到现在,十几年间,裕年空调经历了由“泰国裕年”到“美国开利”再到“天津康迪”的一系列转变。而这一系列转变的背后隐含着一段由盛到衰,再由衰到兴旺的曲折过程,其中包含了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在今天的《1071社会报道》中,请听记者××发来的新闻调查:《揭开天津“康迪”空调重新崛起的奥秘》。

记者:天津康迪公司的前身是天津裕年空调公司,这是本市最早成立的一家空调合资企业。企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与泰国合资。当时天津裕年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因为如此,到了90年代的时候,天津裕年被世界上最著名的空调大跨国企业——美国开利集团一眼相中,他们以高出原来数倍的价格购买了天津裕年的全部股份。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合资的6年中,天津开利的赢利却逐年减少,直至亏损。6年后,美国开利撤资,企业重新由中国人自己来管理。然而美国人撤走后,企业效益非但没有继续下滑,反而很快止住了亏损。新的空调品牌——“康迪”在中国人手中走出市场困境,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一新闻的背后究竟隐含了什么呢?

是“康迪”的技术比“开利”先进?美国开利公司成立于1902年,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它的创始人开利博士被称为“空调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出空调器的人。目前开利集团主要以生产中央空调为主,它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康迪”空调至今一直在使用美国“开利”的技术!显然,说“开利”的技术不如“康迪”是不现实的。那么,是美国人的管理水平不如我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与谁交谈,大家都众口一词,说从美国开利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经验。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子燕:

【音响】从管理上、思想认识上都按照美国开利的管理模式走,从中我们也确确实实跟他们在一起合作,从管理上,从程序上,大家收益不小。特别是从管理企业上,跟美国开利合作6年收益最大。

记者:走进康迪公司,只见不大的厂区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据了解,1999年,天津康迪公司被评为天津市花园式企业,被市经委、市园林局和市爱委会评为文明红旗单位。职工们告诉记者,这种重环境、重环保的传统还是“老美”留下的。制造部经理崔国庆在谈到美国人是如何重视环保时说:美国人特别注重环保,比如说“三废”的排放,他们要求不断地进行检测;再比如说油类物品的存放,不仅要求有一个防雨防晒的固定位置,而且规定必须得再放在一个托盘里,这样万一泄露,油就可以流到另一个容器里。而令崔国庆最为感慨的,则是美国人注重安全的意识,那种不惜代价对人身安全重视的理念:

【音响】他们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挺重视的。他们有一个SP008标准,说起来很简单,不像我们国内有很多,他就一条:两米以下,你手不能摸到危险部位,这样对人就保护了。他们注重防护,但投入也很高。我们有台锻压机,买来设备才三万多块钱,但那套防护花了将近三万块钱。(压混)

记者:那么,在技术上始终领先、管理上一直先进,而且让中国同行刮目相看的美国开利,为什么却没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天津开利呢?经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开利在中国共先后开办了5家合资企业。1993年天津开利空调公司成立,美国老板为天津开利制定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多品种,小批量,灵活多样”,避开竞争非常激烈的一般家用空调,发展10匹以上的大型柜机和小型的水冷型中央空调,以弥补市场上的这一空档。按说,美国开利的这一经营战略并没有错,但问题就出在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市场。

与美国开利合作了6年的总经理杨子燕在回过头去进行反思的时候认为,美国开利技术过硬,产品先进,管理严谨,这无与伦比,但他们将产品全部集中到上海去销售,而不是让分厂自产自销,这大概就是败笔之一。杨子燕:

【音响】原来销售队伍都归到联合开利,(在上海),他们认为在中国市场这样做是有利的,利用他们开利的网络,把五家的网络合并起来就加大了市场的力度。那么,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以后,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确确实实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使有些企业的销售额出现下降。

记者:杨子燕认为,联合销售造成了产销分离,这样,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不能很快掌握,导致产销脱节,也影响了一部分产品的市场占有。另外,美国开利作为一家超大型的跨国集团,机构庞大,在产品开发上层层审批,因此也不能很快适应市场需要。

【音响】它审批起来要有一定的程序,你比如说,过去我们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我们早就有想法,开发模块型的风冷式机组,可是几次跟他们探讨他们不同意。所以上面迟迟不批,就把市场丢失了。

记者:可见,美国开利公司尽管在技术上有优势,管理上很先进,但还是在中国市场上暴露出一些问题。

那么,美国开利转股以后,企业转由中方企业家进行管理,离开了洋专家,我们自己能行吗?

【音响】当初转股的时候,别说员工,就是我们管理层都信心不大,美国人、跨国集团都不行,我们中国人能行吗?结果适得其反,它不行的我们行。我们行不是说我们有多能耐,也就是我们把它好的东西吸收过来,适应我们国内的情况,适合我们厂的情况。

记者:说到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方法,其实很大程度还是来自于这几年从美国开利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当然,要靠兼容并蓄,靠扬长避短。

【音响】所以这几年,美国开利走了以后,我们中层有这样一条宗旨,也就是说,美国在这儿的时候,一些好的管理的东西我们要发扬,而且要把它执行得更加严谨。

记者:其实,合资的6年,正是中国企业家认真学习的6年。因此,当美国开利宣布撤资之时,实际上也到了中国企业家走向成熟之时。

【音响】你比如说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我们修订了工时定额。美方在的时候当然也有,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如我们那么强烈。现在我们从美国开利转过来以后,人员压缩了,原来230人,现在压缩了将近50人。还要干开利同期批量的活,那么这50人的潜力我们靠什么?靠我们自己挖掘出来。结果,效益也有了。

记者:美国开利好的东西加以借鉴吸收,不好的东西加以改正,这就是康迪公司成立后所奉行的宗旨。比如,美国开利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安全,注意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注重人才的培训和教育等等,“康迪”公司毫不犹豫地借鉴过来。而美国开利搞集中销售,限制了生产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天津康迪成立后,他们便吸取这一教训,首先成立了自己的销售队伍。而在开发新品的问题上,过去他们需要层层审批,错过了许多大好时机,康迪成立后,他们把户式中央空调和风道型中央空调的开发放在了首位。公司副总经理隋长胜在谈到企业的产品战略时说:

【音响】我们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那么就应该针对市场情况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在发展方向上注重了一些大规格的产品,像10匹以上的大型柜机,国内生产厂比较少,竞争也少,相对讲就是有咱自己一片市场。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开发了这个系列的产品。目前已经供应市场,而且反映比较好。

记者:由于有了适销对路的产品,再加上有了自己的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康迪公司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

中国的康迪终于走出了开利的阴影。在谈到这几年的收获时,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杨子燕可以说体会很深:

【音响】从国有企业到合资企业,从和泰国到和大的跨国集团合作,确确实实自己从思想认识、管理方方面面,我觉得长进不小。我想,作为一个企业不管他是合资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成功的因素主要是看你这个企业能不能适应市场,如果能,你这个企业就能得到发展。

记者:当记者走出康迪公司的时候,心里忽然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确,康迪的成功得益于美国的开利,但他们又没有完全拘泥于开利。在虚心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又保持了一份清醒,而正是这一份清醒,使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开利。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家的成熟与进步,听众朋友,您说,我们能不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吗?

这样的结构,常常是从一个谜团入手。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先前的一个个猜想被否定,紧接着又一个个谜团被解开,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最后揭示真相。

先设谜,然后一步步揭谜,常常是这类结构方法的特点。

七、对比结构法

所谓对比式,就是采用内容与内容间进行比较的结构方式,造成一种强烈的区别,从而展开报道。这种方法,容易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报道。请看示意图4-10:

img28

图4-10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录音专稿《从拿出40万到拿回1400万的历史跨越(下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1999年)。

播音员:听众朋友,在昨天的《1071社会报道》中,我们报道了南开大学靠发挥自身名牌效应,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未掏一分钱,成功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80年校庆。那么围绕南开大学80年校庆,企业——特别是天津的企业又是怎样面对,如何把握的呢?请您继续收听记者××、见习记者××发来的新闻专稿《从拿出40万到拿回1400万的历史跨越——南开大学80年校庆给人们的思考》,今天请听下篇。

记者:记者在采访南开大学80年校庆期间,曾在校方提供的一份材料上看到,上海在’99全球“财富论坛”之外,围绕商业服务展开了激烈竞争。比如在论坛开始前,企业间就在为谁能成为“指定纪念品”的供应商而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饮用水、会议用车的竞标也有100多家企业参与;而在指定酒店的争夺中,更是“硝烟弥漫”,最后是上海的金茂凯悦和浦东香格里拉等四家大酒店中标。据说金茂凯悦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特意将所有555间客房配上了能上网的电视机;而香格里拉则在客房中全都配置了可上网、可发传真和可打电话三不误的多功能电话。

那么,天津南开大学适逢80华诞,天津的企业能像上海那样,有如此强烈的商业眼光,有如此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吗?

在南开大学校庆达到高潮的那两天,记者见到学校主楼旁的小广场上,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摊位。其中两个摊位前居然排起了长龙。凑上去一看,记者不禁眼前一亮!原来一队是学生们在排队买南开大学纪念邮封、纪念邮票和校园明信片,另一队则是在排队为首日封盖章。

借校庆之机推出纪念邮品,这真不愧是一个生财的妙招!

在繁忙的临时柜台里,记者见到了一位大忙人,一问才知道,他是天津市邮政局科贸街邮政支局局长蔡玉珉。

【录音音响】蔡玉珉:从今年初我们听说南开大学有这个80年校庆的活动后,我们就积极地与南开大学有关部门接触,就把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些新业务向南开大学的有关部门进行了介绍……(压混)

记者: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这次南开大学80年校庆,天津市邮政局共制作了3000套纪念册,10万只(一万套)学校明信片,2500枚纪念封和10万枚“学校专题封”,而且为南开大学80年校庆专门设立了校园临时邮局。这位负责人说,为一所学校设立邮局这还是首次。

【录音】蔡玉珉:通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后,我们邮局的柜台可以说就延伸到社会了,现在除了正常的邮局业务以外,我们努力在外部承揽一些业务,如纪念邮品、专用信封、邮购等……(压混)

记者:积极地把自己的新业务推向市场,天津市邮局真可以说是颇具市场眼光和营销意识。

可见,只有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才能把握住商机。

从天津市邮政局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本市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市场观念的转变,看到了他们市场营销意识的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在南开大学校庆期间,像天津市邮局这样主动出击,主动找市场的企业还不多。

在校庆期间,记者看到的几乎都是外地企业,例如,河北省易县一家制作砚台的企业不远百里赶来参加;北京一家酒厂也带着自己的新产品来此促销。而天津的产品,记者只看到王朝葡萄酒厂和一家纯净水厂的产品。整个校庆几乎成了外地企业展示自己的舞台。

河北易县砚台厂的厂长,从头到脚一看就是一副农民的模样,但是,他却头脑灵活,颇有生意人的眼光。

【录音】我们这个砚台本身是文化用品,跟学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通过学校这个窗口,也宣传一下咱们民间的传统工艺,起个宣传作用。

记者:承担南开校庆纪念表制作的是北京一家公司,公司经理对市场营销颇有见地:

【录音】我们在钟表行业里面属于观念比较超前的了,现在天津的一些表行业还在研究零售市场,我们现在已经在搞促销、纪念表,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得比较快了……(压混)

记者:这位负责人说,他们曾在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中承揽了全部纪念表的制作,获利近百万元;不久前,他们又为重庆大学校庆制作纪念表,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他们是看准这个市场了。

而相比起来,天津企业则显得缺乏这种市场敏感和竞争态势。在谈到这一点时,南开大学副校长、校庆总指挥王文俊感慨颇多:

【录音】我觉得天津的企业家观念不够新,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敏感度差。虽然是一个学校的校庆,但是学校和社会甚至和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他很敏感地认识到这里面有商机,他会主动地和我们联系。相反是天津的不多,外地的多。

记者:王校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校庆晚会上有一个节目,需要放冷礼花,结果湖南浏阳的一家礼花厂不知怎么知道了信息,早在一年前就追着南开大学,要以优惠的价格向校庆提供礼花产品。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文俊听说本市津南区就有一家礼花厂,而且价格要比浏阳的便宜许多。最后倒是南开大学主动找到津南区这家礼花厂,将生意送上了门。

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如前面我们介绍的,这次南开大学80周年校庆需要制作大量纪念手表,而与南开大学仅一路之隔的本市一家著名手表厂却不知为什么始终无动于衷?!

南开大学的校庆之夜,无数个礼花腾空而起,天空一片绚丽,礼花把南开的80华诞推向高潮,推向美好的明天!与礼花一起升上天空的,既有人们对南开美好未来的祝福,也有人们对天津发展的思索,更有对天津美好未来的企盼与祝愿!天津将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天津正在跨步迈向新世纪,在这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人们不禁会想到,天津的企业家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将如何迎接经济腾飞这一美好未来呢?

这是天津台一位记者在南开大学80年校庆期间采写的两篇录音专稿中的下篇。上篇写的是南开大学走出“象牙塔”,采用市场化手段开门搞校庆,结果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年前75周年校庆时,校方自掏腰包,拿出40万元办了一场文艺晚会;5年之后,还是同样的领导,思路却变了——采用多种市场手段,在校庆活动中“拿”回了1400万(与刚刚结束的上海’99全球“财富论坛”一样多),不仅圆满举办了80年校庆,而且更新了校内设施,改造了校园(还节余了很多)。一所大学,能有这样的市场意识,令人意想不到,又不得不刮目相看。而相比之下,天津市的许多企业却令人不可理解,他们在市场面前无动于衷。所以,下篇主要是通过这种对比,让大家来看看上海和外地企业是怎样面对市场的,希望能以此唤醒那些“沉睡者”。

1988年,曾有一篇对弃农经商进行思考的作品《面对撂荒地的思考》,采用的也是对比结构。它通过对两个典型人物——撂荒者李宝庆和务农者沃荣年的采访报道,使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前后对比。

八、螺旋结构法(进二退一法)

所谓螺旋式,就是指在组织作品时,螺旋前进,进二退一,曲折前行。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结构方式,它适合表现完成一件事情的艰难与曲折。请看示意图4-11:

img29

图4-11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录音专稿《离家百年,钟回故里》(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天津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7月23日播出)。

男播:听众朋友,流失海外105年的大沽钟昨天终于回到了故乡——天津塘沽。如果它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感慨万千。因为它承载过屈辱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世纪的和平、友谊。请听本台记者李贺采写的报道:《离家百年,钟回故里》。

【音响】(飞机降落,压混)

女播:2005年7月17日晚上10点50分,由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起飞的FQ822次航班照例稳稳地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架飞机上,托运了一座流失海外长达105年的天津古钟——大沽钟。

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大沽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回归仪式音响】(掌声)塘沽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迎接大沽钟回归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压混)

女播:尽管古钟在流失英国的过程中已经残损,不能再敲响,但在大沽炮台举行的庆祝回归仪式上,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录音】群众:我今天心情特别激动。小时候我就听我爷爷说,这儿有座钟,每天都能听到(敲钟)声音。所以这钟回来了,多热的天气我也要来看看,表示祝贺。

女播:这座令人震撼的、独一无二的、曾经一直挂在塘沽大沽炮台上的大沽钟,铸于1884年,它高65公分,直径58.5公分,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然而,在晚清那个民族羸弱的年代,“风调雨顺”成了“风雨飘摇”,“国泰民安”尚未实现,却带来了“民族耻辱”。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座古钟也伴随着国耻惨遭劫难,最终成为英国奥兰道炮船士兵的所谓“战利品”。1902年朴次茅斯博物馆将它收作受保护的文物,还列入了英国国家二级文物目录。此后,大沽钟就栖身在朴次茅斯维多利亚公园一个中式石亭里,亭子上写有“这口钟缴获自中国天津大沽口”字样,亭子的旁边是奥兰道炮船死亡官兵的纪念碑。100多年来,大沽钟孤零零地悬挂在异乡,供游人参观。

离家105年的大沽钟在海外漂流着,先后有很多学者追索、寻找过古钟的去向,但每次的努力都由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时间在飞速流逝,转眼到了2003年,一位中国留学生范辉来到了英国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在公园艺术中心主任马克先生的办公室里,偶然发现一座中国的古钟,顿时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萦绕在她的心中。听马克讲,前几天这座钟差点被人偷走,虽然盗窃未遂,但大钟上方的挂环被破坏了。为了保护古钟,他只好把钟暂时搬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这座来自中国的古钟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细心的范辉辗转联系到了北京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明明。有着20多年钟龄文化研究经验的夏明明是这样判断的:

【录音】接到范辉的邮件之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断定这口钟属于天津大沽口,我就找到大沽口遗址的纪念馆,告诉他们,英国方面有人想归还这口古钟。

女播:就在夏明明对大钟进行鉴定的同时,范辉和马克又从大量的资料中得知,大沽钟在英国的历程也是非常曲折、坎坷的。在二战期间及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口大钟曾从维多利亚公园的那座亭子里“消失”,一时不知去向。当时,有人说是为了防止被纳粹德国的空袭炸毁隐藏起来了;还有传闻说,丘吉尔在战时曾要求全国上交铁器以铸造军炮,朴次茅斯人害怕古钟被上交,就把它埋在了自家的花园里。范辉说,得知这座历尽沧桑百年古钟的身世后,马克先生首先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

【录音】他说:哎哟,这还是中国的古钟,应该还给中国吧。我说对啊、对啊。在我本身来说,就是不敢想,因为没有先例嘛。第一个是他先说了。

女播:英国朋友的坦诚让这位中国留学生非常感动。从此,他们便开始尝试各种渠道,希望大钟“落叶归根”。他们把这个消息通过夏明明传达给了塘沽方面后,大钟故乡的人们异常兴奋,曾经寻找了多年的古钟终于有了明确的下落。

但是,回家的路途漫漫,谈何容易?天津塘沽区负责此事的区委副书记荣新海心里边没底。

【录音】国家之间追讨文物没有成功的,很少。往往都是有些国家为了表示友好,主动地向你提出来,我要把某个东西送给你。那么通过某一国家我要把某个东西要回来,这个可能性特别小。所以作为我们来说,也非常慎重。

女播:有资料显示,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精品不下百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近代以来被巧取豪夺走的。对于流失海外文物难回归的问题,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的负责人曾经介绍说,虽然国际公约规定,被掠夺的文物应当归还原属国,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同时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几个国家,至今还没有在这些公约上签字。所以这些国家博物馆主观上并不希望归还其收藏的中国文物,甚至对参观、拍照都严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异常困难。在世界文物回归的历史上也记载过几个成功案例,掐指算来也只有区区几次。

然而,看着范辉他们传来图片资料上的古钟的容颜和钟亭上那行“这口钟缴获自中国天津大沽口”的文字,经过再三研究,故乡的人们还是决定要放手一搏,百年耻辱不能再继续下去。

【录音】看到那字,也是很激动的,感慨万千。因为100多年前,我们在这和他们打了一仗,他们侵略我们,把我们的东西弄到那儿,流失了105年,心里就是想办法要把它弄回来。但是这个东西需要双方的沟通。

女播:当事情进入操作层面时,人们才发现,实际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加烦琐,不可预料。

【录音】后来才知道,非常复杂。就是这个东西(大钟)在那儿究竟是由艺术中心管呢?还是由市政府管呢?是由市议会管?谁来管辖这个钟,双方还有一些争论。那么我们要去跟他们谈,找谁都是不确定。难度挺大的。

女播:众多的头绪、磨人的查询、来回的交涉。10个月的时间,就像手指缝隙的沙慢慢流逝了,仿佛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陷入僵局。在英国,范辉和马克同样焦急。他们想到了当地的华人组织。叶锦洪——朴次茅斯市华人协会会长,听说这件事后,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促进大钟回归的行列中。通过越洋电话的采访,我们仍能感觉到叶先生那片滚烫的赤子之心。

【录音】我是一名中国人,我应当为这件事出力,我们不能看着屈辱的历史再继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女播:于是百折不挠的努力重又开始了。叶先生首先写信给朴次茅斯市的市长,很快得到答复:同意谈判。一周后,塘沽谈判代表团和朴次茅斯谈判代表团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在谈判桌上,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讲了这样一段话:

【录音】我说,这口钟放在你这儿,你也耻辱我也耻辱。我们两边都没面子。为什么你耻辱呢?你把人家的东西抢来放在你这儿,别人要还不给,这耻辱不耻辱?那么,我为什么耻辱呢?我这个地方,这么大一个国家,你来了几百个人、上千人,弄几条军舰就把我的东西弄走了,我也耻辱。你把这口钟交回来,你也光荣我也光荣。你是善良的,是一种新的理念,对我来说,我也赢得了尊严。

女播:参与谈判的范辉当时一直非常紧张,事先设想过很多种谈判的过程,甚至连英国人摇头拒绝的表情都已经浮现在眼前。值得庆幸的是,谈判结果大出人们所料,朴次茅斯市市长的表态意见,给中方一个意外的惊喜。

【录音】他说,就我本人的意见,很支持这件事。他说,当时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原因,但是今天我们做这件事,也是冲着友好的意愿,市政厅的态度都很积极。

女播:然而,谈判的成功并不代表事情已经尘埃落定,更为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还应由当地议会表决决定,据了解,在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议案绝非易事。

【录音】它那个议会,整个议会大部分人反对也不成,要是说,有一部分人反对很强烈的话也不会成。

女播:果然,这个议案在朴次茅斯这座不大的城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英国早年侵略其他国家时的所谓“战利品”,古钟已经被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列入了英国文化遗产的二级目录,永久在英国保存,它代表了英国在那个时期的所谓辉煌。而议员中的很多人却坚持认为,要有一个正视历史的态度,新的时代背景下,那绝不是英国辉煌的象征。

而此时,首先提议归还古钟的马克先生,通过媒体向当地市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录音】我的曾曾祖父1860年到中国来过,在攻打大沽口炮台的时候,是游泳渡过炮台外面的壕沟,为此负了重伤,他当时还获得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也就是他所在的这支队伍在1860年当年,10月18号,火烧了圆明园,抢走了大量财宝。那么,过了这么多年,作为他的后代,我想,历史应该重新解读。

女播:叶锦洪先生回忆说,那些富有正义感的议员们为大沽钟的最终回归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

【录音】最有代表性的是Terry Holl。他给每位议员写了一封邮件,他讲,这口钟的主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口钟是人家的,我们就应该给人家,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友好的姿态,用来促进英国和中国两国之间友好关系。在这点上,他们和有些国家不承认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一样,非常正视这件事。

女播:就这样,议案得到了绝大多数议员的支持,顺利通过。当地政府和议会通过后,还需要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天津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说,一切努力都已尽到,就剩下这个更为棘手的环节了。

【录音】从去年的11月15号到今年的5月25号,我们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就是走这个报批的过程。报批中,也要求有很多文件。到了3月14号的时候,英国国家文物遗产协会来了一个消息,同意在八个星期内给予答复。

女播:漫长的等待煎熬着每一位对这件事做出过努力的人。对于这件文物的回归,英国政府的态度显得非常谨慎,他们深知文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一段历史的记录、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最终,他们还是批准了给中国送还古钟。此时,天津塘沽区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一直为大沽钟回归不停奔波的荣新海感慨万千:

【录音】清朝政府太腐败了,那时候《辛丑条约》中定的一条就是拆毁大沽炮台。这口钟本来它只是大沽口炮台的遗物,当这口钟被送回塘沽的时候,这口钟已经又成为中英关系史的一个文物,它在证明,人类在向着改善前进。上个世纪,我们是伴随着战争、流血、对抗和冲突开始那个世纪的历史的,而我们这个世纪要用和平、友谊、合作和谅解来创造我们新的历史。

女播:考虑到朴次茅斯人对这座钟的深厚情感,天津塘沽区决定复制一座一模一样的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钟回赠给朴次茅斯市,它会像大沽钟一样被悬挂在维多利亚公园里,而大沽钟将被永久安置在即将建成的塘沽区博物馆内。至此,天津市首例流失海外文物无偿回归一事,以皆大欢喜的局面圆满告终,在世界仅有的几次文物回归历史上,从此多了这样一个记录:“2005年7月,流失105年的中国大沽铁钟,由英国朴次茅斯市归还给天津塘沽区”。

105年,百年古钟见证了沧桑变幻!如今,天津和朴次茅斯这两座港口城市正在协商,要尽快缔结为友好城市,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钟声响起,压混)

悠扬的钟声再次响起,是警醒,更是和平的呼唤!

这篇作品,初看似顺叙式,实则不完全是。因为它的时间概念并不明显,也并没有强调,若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它的结构比顺叙式要复杂——请注意,它的情节每取得一点进展,必定要转折——标志性的语言就是“但是”或者“然而”。就像我们在登一座塔,虽然向上,但充满曲折。有关对它的具体分析,我们将在本章第六节“录音专稿的主题提炼”中进行。

九、复合结构法

所谓复合式,就是几种结构形式混合使用。请看示意图4-12:

img30

图4-12

比如:录音专稿《爱心编织的谎言》(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山东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10月28日播出)。

(舒缓抒情的音乐声起)

男播:2004年的秋天,一个叫田世国的普通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音响】听众:田世国是让我从内心很感动吧。

男播:捐肾救母,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音响】田世国:把母亲救过来,只要母亲活着,就是完整的一家人!

男播:在这个现代版的“卧冰求鲤”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田世国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听《爱心编织的谎言》。

(音响渐弱)

【音响】(火车鸣笛声,火车进站音响……压混)

女播:2004年9月27号凌晨5点,177次列车缓缓驶进了上海站。田世国搀扶着65岁母亲的手,慢慢走下火车。38年前,就是这双手迎接他来到人世。如今他紧紧握着母亲的手,却是为老人寻找生的希望。

【音响】一定要让她多活一天是一天!决不放弃!决不放弃!(音乐起,压混)

女播:母亲身患绝症,面对着两难的抉择,田世国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母亲的病痛。

2004年3月,医院一份诊断书,让这个普通的家庭变得不再平静。母亲刘玉环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生命岌岌可危。这个消息让远在广州当律师的田世国一时难以接受。

(音乐止)

【音响】田世国:从我弟弟打电话通知我的那一天起,就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非常大的压力。

女播:望着病床上被病魔折磨着的母亲,田世国心中的痛苦丝毫不亚于老人。他说,母亲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没想到,到了享福的年龄,却得了这种病。

【音响】田世国:一个65岁的老人,长时间不能喝水,不能吃水分大的东西。我妈在那一直痛苦,我们的痛苦也很大,无法用语言表达。

女播:对尿毒症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肾脏移植手术。但是这种手术不仅手术费用庞大,而且肾源难找。据统计,每年100万患者中,只有5000人能够找到合适的肾源。田世国清楚,以母亲当时的身体状况,她能拥有的时间并不充裕。

【音响】田世国:我妈等不起。也许等不到,生命就终结了。

女播:怎么办?一边是生命走到尽头的母亲,一边是遥遥无期的等待。作为长子的田世国,当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捐献自己的肾脏去拯救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去燃亮母亲那微弱的生命之火!

【音响】田世国:当时我就决定换我的。我本身就是她身上的肉,再回到她体内,总要比别人的要好!

女播:没想到,田世国的决定被母亲刘玉环无意中听到了。这位性格倔强的老人当即表示,这样做决不允许!

【音响】你说你想给我换肾哪,我说,你要给我换肾,我就跳楼自杀!再大的痛苦我自己受!

女播:儿女的身体重于自己的生命!做儿子的,田世国非常清楚母亲的心意。但是,他决心已定!

(音乐起)

【片花】母亲,为了挽救您的生命,我只能面带微笑地去欺骗您。

(音乐止)

女播:2004年9月22号,田世国从上海回到家中。在他口袋里,装了一份上海中山医院开出的移植配型检查报告。报告显示,他的血型与母亲完全一致,可以做肾脏移植手术。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母亲带到上海去接受治疗。为了打消母亲的疑虑,从来不对母亲撒谎的田世国小心翼翼地向母亲编织出第一个谎言:

【音响】我就骗我妈妈,我说,刚才医院来电话了,说有3个符合你的肾源。不过我说,这个肾源是国家保密的,不允许问的。

女播:善良的母亲相信了。老人非常高兴。她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深深震撼了儿子田世国!

【音响】当时听到我说找到肾源的一刹那,她那个眼光,我觉得,你们常人谁都看不到的,也感受不到一个老人被这种病折磨了半年,她对生的那种渴望!我一生都忘不了那种眼光!

女播:老人哪里知道,围绕着这个谎言,全家人曾经发生了一次多么大的争论。田世国的决定一开始就遭到弟弟田世凯、妹妹田晓志的一致反对。因为他们都争着要用自己的肾脏来挽救母亲的生命。

【音响】我妹妹也要换,当时她刚生完孩子,也挺虚弱的,我弟弟呢,心脏不大好。都做好准备了。

女播:在兄妹三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田世国拿出老大的权威,一锤定音:谁也别争,就换我的!

【音响】我妹妹呢,她那个单位破产了,在家。我弟弟单位效益也不好,好几年也不发工资了。我觉得我做律师的吧,可能挣钱比他们容易点吧。我是老大,义不容辞!就从我开刀吧!

(音乐起)

女播:两个相邻的手术室,两台同时进行的手术,两个血脉相连的生命,传递着爱的轮回。

(音乐声渐变成手术室里各种仪器声和手术器械声,压混)

女播:2004年9月30号上午7点半,上海市中山医院手术室。田世国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看着医生们紧张地进行手术前的准备。昨晚,他彻夜未眠。由于怕母亲在做手术时见不到儿子起疑心,田世国专门来到母亲病房,为母亲编织起第二个谎言。他说,有个案子他需要出庭辩护,明天一大早就动身。

【音响】

田世国对母亲:7点50的火车,6点多就赶过去了。

母亲:是吗?明天早晨?

田世国:早晨。我看我工作安排好了,就……

母亲:行行,让你弟弟勤给你通点消息。

女播:老人丝毫没有怀疑,反而安慰田世国在外面好好工作,不要挂念自己。田世国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病房,想想明天的手术,回想起从小到大母亲照顾自己兄妹三人的情景,他怎么也睡不着。

【音响】你看我这么大个子,其实我心里很弱的。有时候感冒发烧不能动,我妈就给我去擀面条,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音响】(手术室内器具声,压混)

女播:上午11点,母亲刘玉环进入手术室。她绝对不会想到,躺在她隔壁房间为自己捐献肾脏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田世国。老人的精神很好,对未来充满希望。

【音响】

护士:手术完了就可以喝水了。

母亲:好的。

护士:高兴吗?

母亲:高兴。非常高兴。

护士:祝你手术成功,阿姨!

母亲:好,谢谢!

护士:我们等你出来!

母亲:好的。

【音响】(心脏监护仪发出的有规律的心跳声……压混)

女播:手术室是相连的,儿子的血脉和母亲的血脉天生就是相连的,当那颤抖的肾脏被移植到老人体内的一瞬间,奇迹出现了,不到一分钟时间,这无比宝贵的肾脏就马上开始了工作,仿佛一个外出多年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主治大夫、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朱同玉介绍了手术后老人的身体状况。

【音响】

记者:手术还比较成功吧?

朱:很成功,非常成功!已经有很多尿液排出来了。

记者:这就是说移植的肾脏已经正常工作了?

朱:对,已经正常工作了,并且每分钟的排尿量非常满意!像我们的正常肾脏似的。

(音乐起)

【片花】为了母亲的微笑,在这个美丽谎言的背后,不知凝聚着多少人无私的爱意。

(音乐止)

女播:如今,田世国已经陪同母亲回到了山东薛城老家休息,腹部缠着厚厚绷带的田世国看起来有些虚弱,多说一会儿话都会出汗,尽管如此,面对着母亲关切的眼神,田世国还是不得不为母亲编织起第三个谎言。

【音响】我母亲知道我腰不好,我前两天告诉她,我说,哎呀我没小心把腰又扭了一下。我说走路不大舒服,休息两天可能会好。她以为是我腰的问题。骗我妈的目的,就是让她在不知不觉中,鼓励她,让她活下去!

女播:虽说母亲是被救过来了,但是老人的身体依旧是田世国他们全家人今后生活的主题。

【音响】哎呀,抓紧一切时间去赚钱啊!因为我母亲需要大量的钱现在。她每天要吃9粒那种抗排斥药,进口的,1粒70块钱,还不算其他辅助的药,平均一天下来要800块钱左右!起码在这一年内要维持在这个水平上。

女播:在田世国捐肾救母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其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妻子刘华的理解与支持。一边是自己深爱着的丈夫,一边是自己敬重的婆婆,无论站在哪一边,结果对她来说都是那么的残酷。这位贤惠的女性,在选择面前表现出的大度令人尊敬。

【音响】刘华:他第一次跟我提出来以后,我就不知不觉脑子里有了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他真的要换,我也不会阻止他,而且我也知道,我应该支持他。

女播:除了妻子之外,邻居、医生、护士、病房的病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田世国的队列中,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个“骗局”。

【音响】整个中山医院,包括那些病友都知道,就是唯独我妈不知道。大家都不说,都帮着隐瞒这个事。

女播:上海中山医院也全力配合了田世国。医院把他的病床安排在与母亲一楼之隔的6楼,还专门为他们母子开辟了绿色通道。由于保密措施得当,老人至今依旧不知道这个救命的肾脏就是儿子捐献的。田世国说,他已打算不让母亲知道事情的真相。

【音响】田世国:如果换完肾以后比较顺利,后期排异比较低,效果好,就不让她知道,永远的是个秘密吧,她以为是哪个尸体移植下来的。

【音响】母亲:你说奇迹吧?眼看就要死的人了,这命一下子活过来,你说这个心情用言语怎么个表达法?我还得感谢那个给我捐肾的那个(尸体),我说的,你活着,你干坏事不干坏事我不知道,你死了以后,对我做的那么大的贡献,我说我感谢你啊!

女播:或许将来的某一天,老人最终会知道事实的真相,到了那一天,老人应该不会生气,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老人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田世国说,他只是做了一件儿子应该做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儿子应该做的事,令无数的人陷入了反思当中。据了解,上海医院已经做过的上百例肾脏移植手术,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为子女捐献的,子女为父母捐献肾脏,田世国是第一例,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例。

【音响】田世国是让我从内心里很感动吧,能这么平静和乐观。

【音响】我儿子看了以后也很激动:妈妈,你将来需要什么,我都献给你!

【音响】对孩子也是个教育,对老人吧也是一种安慰。

女播: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像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不知有几千万。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母子、兄弟、夫妻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共渡难关。家的含义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家的力量被无穷地放大。弟弟田世凯说,他们现在对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倍加珍惜。

【音响】通过这个事以后呢,我是才体会到什么叫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概念!(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揣手”[1]弱起)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母亲的凝聚力非常大,也是我们在外面工作回家的一个目的,真正家的意义,就是因为母亲的存在。

女播:真正家的意义,就是因为母亲的存在。真正爱的价值,是无私的奉献与报答!或许对田世国而言,真正能够抚慰他伤口疼痛的,就是每次回家都能够见到母亲喜悦的眼神,都能尝到母亲亲手擀的面条。母亲的细心与勤劳,善良与大度,体贴与甘于奉献,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勇于承担责任,是儿女们永远的向往,也是维系着中国传统家庭团结和亲密的源头所在!

(歌声《烛光里的妈妈》扬起……压混)

《烛光里的妈妈》是田世国最喜欢的一首歌,他说,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想到自己的妈妈。

【音响】我觉得这首歌写的就是我母亲的样子,第一次听到这首《烛光里的妈妈》就觉得特别好,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善良,并且又原则,又疼爱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对我们而言,我觉得挺伟大的!把母亲救过来,只要母亲活着,就是一个完整的一家人!

(歌声扬起)

这篇作品的结构比较复杂。

首先,作品以倒叙开始。从2004年9月27日田世国和母亲抵达上海火车站,准备住院接受换肾手术写起,然后往前一跳,回到2004年3月,母亲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的那一刻。故事从这里正式讲起。

接着,重点叙述了他为确保换肾成功,对母亲的三次善意欺骗。这是比较典型地按照“糖葫芦”串联的方式结构的,是暗的顺叙。

其间,有两段插叙。第一段是他向母亲撒了第一个谎之后,插叙了他与弟、妹之间发生的激烈争论。第二段是讲他们母子已经上了手术台,准备实施手术了,这时,插叙“昨晚,他彻夜未眠”,向母亲撒了第二个谎。

另外,围绕是否捐肾,母亲怎么反对,他怎么坚持;家人如何不赞成,他如何力排众议;还有医院的协助,妻子的态度等等,又构成了一个螺旋式结构。可以说,主人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最终完成了对母亲的这一孝举。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复杂的结构方法,周到、细致同时也是很圆满地展现了一个孝子为母亲捐献肾脏的曲折过程。

另外,本篇音响的使用以及语言运用也很突出,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第五章和第十一章中谈到。

以上,我们探讨了录音专稿中几种主要的结构方法。总起来说,这些方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之所以研究它,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录音专稿的构思与写法,其中包括新闻视角,事件切入的角度,以及选材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学会其中音响的选择与使用(包括衔接)。一定要记住的是,音响的使用绝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对前人探索与实践的一个初步总结,我们相信,随着广播的发展,随着大家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新闻专稿的结构将会更加丰富,更多和更新颖的形式将会创造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