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也为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思路。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却认为,股东不是企业的惟一的主体,企业的股东也是多元的,企业并不是仅仅归出资人所有,而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所共有。按照利益相关者模型,企业要对社会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应尊重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利益。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股东权益至上模式开始遭遇了挑战,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资源日益富足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物质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股东也不再承担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产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笃信股东至上模式的英美企业与德日企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对比。20世纪60年代以后,奉行股东至上模式的英美等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企业经营中更多地奉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德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迅速崛起。这也引起了英美国家学者和企业界对传统企业理论逻辑的质疑。其三,在这一时期,经营者的极端趋利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全球企业普遍遇到了诸如企业伦理问题、环境问题、消费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引发了社会公众强烈的反企业情绪。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企业活动是否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运而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政府和法律界的大力倡导。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也为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思路。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公司属于谁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而管理公司?

回答这一核心问题涉及企业的投入主体、治理模式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传统主流企业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传统主流企业理论按照股东至上的逻辑安排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单边的或者说是“股东治理”的结构,在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中,股东是企业惟一的所有者。在企业的利益分配上,传统主流企业理论认为,股东利益至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股东(出资者)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传统主流企业理论的上述内容可归纳为企业治理的股东主导模型,如图4-3所示。

img9

图4-3 企业治理的股东主导模型

在图4-3的模型中,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转换器。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将所有者的资本、供应商的原材料和员工的劳动相结合,生产出产品,通过出售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是所有者的私人财产,股东依法享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的主要和惟一目的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按照图4-3的股东主导模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对于股东的责任,如弗里德曼所言:企业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是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旨在增加它的利润获得。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却认为,股东不是企业的惟一的主体,企业的股东也是多元的,企业并不是仅仅归出资人所有,而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所共有。股东、消费者、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都为企业进行了不同的“投资”,既有有形资本,也有无形资本;既包括可以用货币直接衡量的投资,也包括不能直接用货币衡量的投资。在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中,股东的出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甚至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都作出了关系性专用资产投资,企业的成长和利润的获取特别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往往更依赖于这部分专用资产的投入程度,而不是仅仅靠股东的出资。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只局限于股东与经理的关系,而应处理所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除了股东承担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以外,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甚至消费者都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都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了作用,为了激励更多的专用性资产进入企业,应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企业的治理。所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向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激励、责任和权利。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应以双边或多边的“共同治理”模式取代传统企业理论治理中的“股东至上”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利益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在剩余索取权分配时,除要为股东争取合理的回报外,也要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争取合理的回报,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为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因此,与传统主流企业理论的企业治理的股东主导模型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是企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如图4-4所示。

img10

图4-4 企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从图4-4可以看出,企业位于一系列多边关系的中心,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权利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企业对每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必须予以考虑,对他们的利益要求作出恰当有效的反映,而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仅把企业视为增加股东财富的工具。按照利益相关者模型,企业要对社会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应尊重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利益。企业经营是为了实现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通过比较股东主导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我们可以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是为其一切构成要素创造价值的生产制度和社会经济体系,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

第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企业的目标和责任不只是对资产所有者负责,而且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它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等等。

第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企业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管理,即企业要在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利益上的均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活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回答了公司属于谁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而管理公司这一核心问题的同时,也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这也从根本上回答了企业为什么以及为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期望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实际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责任。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实施,使其经营活动和行为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期望和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企业责任的认识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虽然在如何认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如何合理限定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边界?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当前大多数学者用以论证企业社会责任正当性的主要论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也为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思路。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化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企业对每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必须予以考虑,不能仅把企业视为增加股东财富的工具,只考虑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可以使企业变得更有利可图;忽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实际上是在冒风险;如果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立,则可能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克拉克森(Clarkson)认为,没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性参与,企业很难持久生存。企业要对社会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应尊重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利益。企业经营是为了实现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强化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2. 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和范围

究竟应该为谁承担社会责任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争论的焦点。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私人财产,股东依法享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的主要和惟一目的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企业社会责任被明确地界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从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和范围。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既包括经济和法律责任,也包括伦理和慈善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取决于它有哪些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全球化运作的今天,许多个人和群体都会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员工、消费者这些显在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供应商、自然环境、其他生命物种乃至未来的几代人,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取向,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要求。例如:

(1)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事实上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由原来的单一的货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股东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股东的关系渐渐演变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有了社会性。首先,企业应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规定,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责,力争给股东以丰厚的投资回报。其次,企业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财务报表、公司年会等。

(2)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政府越来越演变为社会的服务机构,扮演着为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和实施社会公正的角色。在这种制度框架下,要求企业扮演好社会公民的角色,自觉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和义务,并接受政府的监督和依法干预。

(3)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就成为企业的消费者,但从广义上来说整个社会成员都是企业的消费者,只不过有些是潜在的,有些已成为现实的。企业对消费者负责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负责的体现。作为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的组织,提供物美价廉、安全、舒适、耐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企业的天职。企业对消费者的最基本社会责任是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其次是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使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产品,履行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不得欺诈消费者和谋取暴利,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4)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企业与员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劳动和雇佣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员工作为公司营运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享有的权利与其在公司营运管理中所具有的地位直接关乎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属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问题。企业必须以相当大的注意力来考虑员工的地位、待遇和满足感。企业只有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员工利益,方能说履行了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保证员工的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休息休假权、安全健康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等。

(5)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区的组成部分,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意识到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报给所在社区是其应尽的义务。

(6)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企业应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企业应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企业要自觉地承担治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费用。

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策略指导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时代,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不仅改变了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不仅要求股东、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也要激励管理人员、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在企业中,各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的位置上都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在这些资源中,往往是某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利益相关者管理确保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坚持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使企业重视整个企业利益相关者团队成员各自的贡献和权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确定企业的决策所涉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范围;(2)确定企业决策所涉及的与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3)评估这些利害关系的合法性;(4)对相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排出优先顺序;(5)对具有优先权的合法的利害关系作出回应,并确定策略选择;(6)按照企业管理的观点评估所作选择的可行性,包括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任何特殊考虑在内;(7)作出最后的决策。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如主要的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区分,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区分,核心的、战略的和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的区分,都有助于企业开展利益相关者管理工作。

总之,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除考虑股东利益外,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目的,以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并非要求企业放弃利润或改变企业的逐利本质,而是将短期获利转变为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提升持续竞争优势。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将从事业单位转为现代出版企业,不再是事业单位,而是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的经济主体,除了为投资者(国家、主办单位、股东)追求利润外,同时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者(职工、经销商、教材使用师生、大众读者、关联企业、社会)的利益,勇于承担相关利益者对出版人的要求和希望,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把履行好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作为改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关于谁是出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出版企业应对这些利益相关者履行哪些社会责任,我们将在第六章第二节中详细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