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成熟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成熟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包括经济责任存在较大的分歧。在这种方法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是一对并列的概念。

一、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成熟

20世纪初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消耗大量的社会环境资源,由于企业没有及时采取一定的防范及补救措施,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企业行为外部性的关注,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趋高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脉络简要回顾

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阶段(1923~1970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初步界定和认可阶段(1971~1999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化发展阶段(2000年~)。西方国家最初的企业并没有什么社会责任的概念,它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了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理论几乎把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功能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高效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销售给消费者,企业就算尽到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历史前进到十八十九世纪,早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认同慈善事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于是,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当历史发展到了当代,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边际效用递减,对生活质量则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工业产品的副作用,对环境污染的消极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由于经济非平衡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有时经济发展比不发展所产生的矛盾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企业有了更多的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内容,其中包括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节约和爱护资源等。

自“社会责任”术语形成以来,为其确定定义的尝试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致现有社会责任定义的数量多得无法统计。在日常用语中,在各种媒体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看到或使用“社会责任”一词,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责任”一词可谓是使用最为频繁、最为时髦的词汇之一了,例如:用谷歌引擎搜索网页,含有“社会责任”一词的文章竟达几百万篇之多。正如卡罗尔所言:“我们将发现其他人提出的绝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同样也有一定的局限。得到一个我们大家都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其困难之处在于所给出的对管理可起作用的定义究竟应包含哪些意思呢?这就存在着一个几乎是不可克服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企业,在规模、生产的产品类型、盈利能力和资源、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而它们信奉、履行社会责任之道也就不同。”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企业本身存在差别、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等原因,国内外各界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图1-1概要地归纳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变过程。

img1

图1-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

(二)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

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关于企业是否承担CSR的研究→关于CSR内涵的研究→关于CSR的相关理论研究→关于CSR的管理研究→CSR的实现机制的研究。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直在不断深入,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为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起到了积极而又广泛的推动作用。

1. 关于企业是否承担CSR的研究

CSR理论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研究上。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企业是否该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哈佛论战”,即伯利—多德之争。在20世纪60年代,否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居于统治地位,即企业的责任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弗里德曼(Friedman Milton)对企业社会责任论进行了公开的系统批评。弗里德曼(1962)曾明确指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此外,F.A. Hayek(1960)、Rutherford Smith(1988)、R.Gunness(1986)、理查德·A·波斯纳(1997)等也认为企业没必要承担社会责任。20世纪60年代以后,倡导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增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失去了统治地位。肯定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华德·R·鲍恩、安德鲁斯、弗里曼和卡罗尔、彼得·F·德鲁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趋同地认识到企业已经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而是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

2. 关于CSR内涵的研究

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把握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对CSR的内涵并没有形成共识,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包括经济责任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独立于经济责任之外的促进股东之外的其他相关主体利益的责任,如我国学者卢代富、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他们按照责任的对象不同,把企业责任分为企业经济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在这种方法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是一对并列的概念。有的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包括经济责任在内,如早期的“三个中心圈”概念、“金字塔”概念、“三重底线”概念以及我国学者王敏及其课题组(2009)、黎友焕(2010)。卡罗尔(1997)把企业经济责任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之下,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试图建立一种企业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3. 关于CSR的相关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转向多重视野,相关的理论也大量涌现,如以William C.Frederick(1978)为代表的企业社会响应理论、斯坦福研究所首先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2]、以Thomas Donaldson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企业公民”理论等。

4. 关于CSR的管理研究

20世纪末至今,学术界对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SR的管理研究,如CSR与企业的财务绩效(CFR)、CSR的标准化、CSR的国际化、CSR与公司治理和供应链上CSR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5. 关于CSR的实现机制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CSR的实现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对CSR与CFR的相关性研究,还是对CSR的标准化问题的研究,都成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基础。近年来,关于CSR的实现机制的研究视角是,从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探讨CSR的管理两个方面研究CSR的实现机制。例如,Ursa Golob和Jennifer.L.Bartlett(2006)认为CSR报告是增加企业透明度和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对话的重要途径;Bryan W. Husted(2003)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就在自愿、合作、内部化的条件下CSR的管理模式的最优搭配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试图通过研究给企业管理者们提供较好的参照,以减少因CSR的管理模式搭配错误而使CSR活动无效情况的发生。我国学者徐挺(2006)认为,各国强制施行CSR的效果虽较明显,但没有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成的责任和利益间的冲突,企业通过EHS(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责任和利益的关系,从而可能成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条新途径。

简而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最初对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到逐渐认同;从企业应该承担对员工、社区的责任,逐步扩大到对环境、消费者等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责任;经历了从概念的提出、理念的讨论到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管理过程和方法所进行的探索,并逐步制度化。社会各界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许多文献对CSR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在CSR的标准化研究和实践中,发达国家的CSR运动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非发达国家而言,如何使CSR标准化以适应并促进其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