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正面舆论强势推动和谐黄山构建

营造正面舆论强势推动和谐黄山构建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党报理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正面舆论强势,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到《黄山日报》就是要为构建和谐黄山作出应有的贡献。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产蔚为大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营造正面舆论强势推动和谐黄山构建——构建和谐社会与党报刍议

img19

李跃梅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又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作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历史判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党报理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正面舆论强势,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具体到《黄山日报》就是要为构建和谐黄山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引导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代表先进文化,是党报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产蔚为大观。和而谐之,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徽派建筑中俯拾皆是,荷下有蟹的生动木雕等诠释了徽州先民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谐文化可谓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处于新时期,拂去历史的尘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偏居一隅的古徽州今日新黄山大放光芒。黄山市的最大资本、最大优势,就是不仅拥有黄山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还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这笔资源,不仅是黄山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资源;不仅是黄山加快发展的资本,更是黄山加快发展的动力。《黄山日报》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徽文化的价值取向,结合建设文化大市的实践,长期推出徽苑专版,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历史精华,切实增强全市上下拥有文化资源的自豪感,切实增强挖掘文化资源的责任感,切实增强保护文化资源的紧迫感和开发利用文化的使命感,形成共识,通过文化的发展提高黄山发展的竞争力,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提高黄山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的影响具有无比的穿透力。《黄山日报》倡导并及时跟进了全市万安罗盘、祁门目连戏等非物质遗产的申报、保护过程,用现场新闻、专家访谈等形式呼吁加强散落全市各地的大量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构建比较完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重要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在品牌专栏“文化”中,专门推出“徽州旧事”,串起民间艺术的奇葩,再现历史的璀璨。2006年10月15日,黄山民间艺人在香港表演了傩舞传统剧目——《开天辟地》,引起一片喝彩。《黄山日报》记者及时跟进,第二天即见诸报端,黄山市民亦拍手叫好,引以为豪。

在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黄山市注重按中央部署,认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黄山日报社统一思想,突出宣传报道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在“知荣辱,树新风”、“身边人,身边事”、“社会公德”等专栏里,不仅迅速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声音,采编大量动态消息,扬善揭丑,还组织系列报道,宣传身边的典型。2006年4月,郑重推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整版理论文章,让各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集体亮相,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抓紧抓实。

精神文明创建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黄山日报》精神文明创建报道常抓常新,2006年更是浓墨重彩,迭出华章,仅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黄山召开期间,《黄山日报》与《安徽日报》同步,推出了“一路山水一路景”,“精细之处见文明”,“更踏层峰辟新天”等一系列深度报道,同时开辟专版,专门介绍兄弟地市文明创建经验,既充分展示黄山文明创建风采,又积极借鉴他山之石,配以“好风凭借力”的千字社论,让更多的群众感受“优秀的人文风采,良好的社会风尚,会让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更加美好”,激发全社会构建和谐黄山的热情。

二、引导和谐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黄山找准突破口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黄山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黄山的和谐。黄山的市情是“八山半水一分田”,景点80%在农村,全市70%是农民。山多地少,农民增收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是摆在黄山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前的重大历史命题。

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在报道经济发展时,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构建和谐黄山的重中之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黄山日报》抓住全市抓百村促千村,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及时报道了市委书记王启敏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视《今日关注》中提出的黄山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突出黄山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深入分析当地的徽文化和生态优势,《黄山日报》紧密结合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关心的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路径等问题,加强正面引导,营造舆论强势。黄山市发起并成立了跨省区域间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黄山日报》抢先报道,及时跟进;黄山市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黄山日报》不惜版面,大力宣传;全市涌现的农村新村型、古村落开发型、新型乡村旅游型、城市近郊型、科技农业观光园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得到充分报道。黄山脚下翡翠谷,“实际上是黄山市新农村建设一个非常优秀的示范。历史上有一种说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怎么吃?砍树也是吃,摘茶也是吃,种板栗也是吃,搞旅游也是吃。现在这个吃法比较高级了,老百姓过得很好,当家人村支书头脑也很清醒,非常和谐”。这是2006年6月13日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到黄山调研时说的一番话。对翡翠谷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代表,《黄山日报》从其开发翡翠谷景点办旅游公司,到创建农民新村,聘请同济大学高起点规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并投入乡村游,连续报道,点滴切入。“黄山脚下新农村”图文并茂,“总经理住车库”妙趣横生。乡村旅游除了带来游客的直接消费外,还可促进当地上下游产品的销售,引发乘数效应;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在农闲时也能够获取收入,避免人力资源和资产的季节性闲置,从而获得时间效应。通过这些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原原本本地告知百姓,增强了感染力,满足了读者需求。黟县西递宏村村民们利用自家居住的老房子,办起原汁原味的皖南古村落旅游,把皖南乡村风土人情表现到极致。《黄山日报》密切关注,随时报道西递宏村旅游的进程,“西递人家”、“卖饼郎”等普通乡村旅游业者,都登上了《黄山日报》的重要版面。而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像休宁县的黄村,则以中美跨文化交流为亮点,成为《黄山日报》高扬的黄山乡村旅游旗帜。新闻特写“中美交流进士第”,辅以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中美学童交流照片,展示了徽州大地可亲可近,可感可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图: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目前,黄山市已有16万农民直接投身乡村旅游并从中获益。《黄山日报》也大大提高了权威性和影响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作为党报,自身要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还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努力体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观念创新,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引导;内容创新,变千篇一律为丰富多彩;手法创新,变新闻同质为独家报道,为构建和谐黄山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

〔李跃梅:黄山日报社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