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

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了解电视新闻的声画传播特性,树立正确的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是把握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和顺利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前提。另外,在电视新闻中,如果画面上的人物或物体就是声音的来源体,这种声画合一的方式又称声画同步。电视新闻的写作,在声画合一的情况下,一般要求记者写出适当的文字稿来配合画面。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采用声画对位的叙事组合方式。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

了解电视新闻的声画传播特性,树立正确的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是把握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和顺利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前提。

(一)电视声画元素的特点

人们一般将电视的传播要素分为两大类,即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指图像语言或称画面语言,主要是指活动的画面,当然还有少量的文字符号。听觉元素是指声音语言,包括解说、同期采访声与音响音乐。在电视新闻这个视听结合体中,画面和声音这两类叙事语言的交错运用才能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和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每一种元素在电视叙事的过程中,都有长处和短处。

活动的画面语言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它擅长展示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表现事物现在存在的状态,展示物体的运动形态,体现可以直接感知的方面,具有鲜明的具象性、直接性和运动性。形象化的活动画面是电视相对于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介最大的差异。但活动画面的局限性也很突出,它不适合、不善于表现那些抽象的、哲理的或难以直接感知的间接信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也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展现一些画面不能表达的抽象的间接信息,在无声电影时期,字幕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

电视新闻中人物采访的同期声和后期的配音都是语言声,是声音叙事的主要元素。语言声既擅长表现抽象的、哲理的或难以直接感知的间接信息,又善于表现想象性的体验,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哲理性、联想性。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自由地讲述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自由地讲述画面展现不够、无法展现、甚至画面以外的任何东西。但语言声在表现具体形象的事物时,就远远不如活动画面语言那样逼真传神。很多时候,那些活生生的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有事物的造型、色彩,很难用语言恰当地表述,但只需要寥寥几个镜头,就十分清楚明了。

在语言声以外的音响音乐声也同样参与了叙事的运作。由于音响音乐语言本身无形体性,难以反映那些具体、明确的内容,只擅长表现某种情感或情绪,在电视节目中主要起渲染情绪和连接画面转场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

(二)理解声画关系:声画一体

电视新闻传播的声画关系可以表述为:它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的不同电视功能,这些不同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应该说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新闻的叙事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分主次。英国电视理论家格林·阿尔金说过:电视不只是一种看的东西,然而也没有必要说音响和图像哪个重要。在制作一个效果好的电视节目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两者中任何一个能独立发挥作用的话,那不是对它的赞扬,相反却说明这两者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更进一步理解声画之间的关系,明白新闻写作的要点,就需要了解声画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从电视声画的相互关系上可以划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指声音和画面在传播的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声音和画面同步发生,同时发展和同时结束,视听高度统一,观众既能观其形又能闻其声,这种组合方式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的本性,能够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纪实的魅力由此产生。例如新闻《20亿只田鼠肆虐洞庭湖》。

img10

配音说大通湖区,画面则出现湖面和堤岸;配音说老鼠破坏严重,画面则出现毁坏的庄稼;配音说人们每天和老鼠作斗争,画面则出现人们用各种方式打老鼠的镜头和声响。画面、同期声和配音共同指向同一事物和动作。

另外,在电视新闻中,如果画面上的人物或物体就是声音的来源体,这种声画合一的方式又称声画同步。例如在新闻《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中,有两处明显的声画同步,第一处是新闻开头五秒的爆炸画面和爆炸同期声。另外一处是指挥员现场下达命令。声画同步更加凸显了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纪实性,用来展示新闻的真实性,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最强的。充分利用了这种声画同步的方式,这种纪实性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感染力。

对于声画合一的表现方式来说,电视记者一方面要找到反映新闻主题的画面,另一方面要找到能够充分反映画面内涵的语言,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发生。声画两张皮是指电视新闻画面和配音各说各的,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例如在一条《绿色农产品出口大增》的新闻中,讲的是近期绿色农产品出口的情况,匹配的画面是养殖场、养渔场、种植大棚、农田等画面。画面上这些农产品是否就是要出口的绿色农产品,新闻中丝毫看不出有这种联系,因为记者使用的都是涉农新闻的“万用画面”。这种利用画面的多义性进行任意诠释的做法,是不符合电视声画传播规律的,对观众也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对于声画同步,要求记者能够将现场有价值的声音和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同期声一定要和现场同期,要的就是这份真实和自然,否则就会大大降低现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电视新闻的写作,在声画合一的情况下,一般要求记者写出适当的文字稿来配合画面。如果声画同步的信息量比较充足,这时文字稿的写作主要是作一些背景交代和衔接过渡。

2.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和声音按照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甚至表面上看是有差异的,但它们正是通过差异来达成和谐,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对于声画合一,声画对位无疑是较高层次的声画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声画内在的有机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采用声画对位的叙事组合方式。第一,电视镜头无法或没有拍到的画面,只有通过语言叙述配上相关的画面来展现,例如《神舟五号飞船安全成功着陆》其中有一段,画面是监控室工作人员工作的镜头,解说却是神舟五号的运行情况,“……5点36分,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5点3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动火箭点火……”摄像机无法拍到飞船高空运行的情况,只能用解说配合相关的画面来说明。第二,需要交代一些画面以外的信息,在限定的时空中扩大信息量。例如《汉族青年为藏族妇女无偿捐肾》最后一段,画面是藏族妇女仁毛草带着儿女生活的情景,解说是:“……汉族青年无私救助仁毛草的感人故事传遍了夏河藏区的家家户户,夏河县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倡议,先后为仁毛草捐款9万元。”似乎声画无关,其实扩大了信息,提升了主题。第三,利用反差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强片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是谁让我坠入黑暗》最后一段,画面是东东睁着明亮的眼睛与父亲对视的照片特写,出现的同期声是东东妈妈的讲述:“他很想看到,他就拿着小手这么挥呀挥呀,有时候都碰到眼睛上了,还在挥,他想看到,我知道他想看到,但他看不到。”强烈的反差足以让这令人心碎的场景深深地刻在观众的心里。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两种声画的组合方式,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声画合一纪实性强、生动流畅,声画对位寓意深远、对比效果好。在具体的电视新闻实践中,通常是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作为补充,它们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完成电视叙事。

事实上,在电视中,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要想用一个绝对的命题来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有时以画面为主,解说为其展示抽象的内涵;有时以解说为主,画面为其作为形象的展示和证实。有时解说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有时画面为已经出现的解说作必要的补充。

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三)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性倾向

电视新闻的声音由解说和同期声构成,同期声又分为同期语言声和同期音响声。电视声音中的语言声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叙述者的声音,即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一是现场录制的人物的声音即同期语言声。在电视声音的叙事过程中,经常会交替用到这两种声音。这种转换经常发生,外加的声音(解说)消失了,让位于人物的同期声,或二者共同完成语言叙事。如果将同期声当中的语言声也作为一种文字来看,它和解说词一起可以构成电视新闻完整的文字结构。因此,电视新闻需要写作的文字稿主要是解说词部分,所以在同期声运用较多的语境下,文字稿的写作呈现出非完整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很可能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时单独看文字稿,人们不能得到完整的新闻信息。例如《小金飞向总理直言》[2]

【导语】8月28日,是市二中高三学生叶金飞终生难忘的日子,她能够面对面地向温家宝总理反映情况。

14号台风“云娜”给我市造成极大灾害。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酷暑,到我市视察灾情。

【现场音】

总理:我来看望大家。

群众:总理好,总理好。

【录播】人群中,一个女孩一脸焦急地向总理挤去,她就是叶金飞。总理看见她,立刻亲切地握住她的手。

【现场音】

总理:上来说,上来说。

小金飞:我不知道该不该讲,我外婆家和奶奶家那边山体都裂开了,她们现在很危险。

总理:地点在什么地方?

小金飞:在陈家坑村和兰田村。她们的山全都已经裂开了。

总理:我知道,我知道。

小金飞:很危险。一下雨的话他们全都要往外跑,这样的话根本不能过日子。我不知道国家的安置政策是什么样的,我上次看报道说总理为民工讨回工钱,这会儿我也很勇敢地站出来,我希望您能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总理:你叫什么名字?

小金飞:我叫叶金飞,我上高三了。

总理:小叶,你放心,我一定落实。如果我落实不了,你找我,找省委书记,好吧!一定使你家里安全,好吧!

小金飞:感谢总理,谢谢您!

【同期声】掌声

除了导语,该新闻的文字稿仅两段话,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内容全部由现场的同期声和画面进行叙述。该新闻中的解说词无法独立成篇,离开了人物的同期语言声,观众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报道内容,其基本新闻事实的陈述必须用解说来交代,那么它的文字稿相对就比较完整。例如《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下午6点08分,辛集市王口镇郭西烟花厂响起第一声爆炸,接着引起连锁反应,爆炸持续不断。记者赶到现场时,郭西烟花厂已是一片火海,一股股热气夹杂着浓烈的焦糊味扑鼻而来,弥漫的烟雾刺激得人眼睛都难以睁开,大大小小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搜寻伤亡人员的工作在爆炸和火光中紧张地进行着。据现场抢险人员介绍,爆炸发生后,当地医护人员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等陆续赶到现场抢险,现场不断有伤员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了简单处理后,根据不同情况送往相应的医院进行抢救。据了解,爆炸发生时有169人在厂区工作,到记者发稿时已知有2人死亡,100人左右受伤。

此新闻讲述的是突发爆炸事故,新闻的五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基本上全部用解说词进行介绍,即使没有同期声和画面,解说词仍然能够独立成章。但是如果没有富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同期声,该新闻就不会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强大的冲击力,也不可能获得中国广电新闻一等奖。特别是,如上文曾提到的《绿色农产品出口大增》之类的新闻,新闻文字稿虽然也能传播完整的信息,但画面是万用画面,声画基本上是两张皮,文字没有和图像有效结合,没有发挥出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这种状况不是电视新闻的发展主流。

在电视新闻中,生动连续的图像和现场的同期声带给受众的特定信息和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新闻能够或适合用图像和同期声表现报道的内容,新闻的文字稿就必然要从报道整体结构出发,与图像和同期声相配合,其文字结构和内容就呈现出非完整性和非独立性的状态。

如果将采摄得到的画面和同期声作为前期素材,将解说词配音、音乐等作为后期素材,那么在前后期素材之间明显地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如果前期素材(画面或同期声)表现力强、信息丰富,作为后期素材的解说就处于辅助地位,例如《小金飞向总理直言》;画面或同期声信息含量不够或表现的力度、深度不够时,解说起到主要叙事的作用,例如《在路上》。如图8-1所示,X代表前期素材,Y代表后期素材,L线代表前后期组合方式的总和。其中,位于A点的这种组合方式明显前期素材的采用比例较大,而位于B点的这种组合方式明显后期素材采用的分量较大。

综观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佳作,大都非常重视同期声等前期素材的运用,那种只有解说词而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在获奖作品中基本绝迹,相反,只有很少的解说词甚至没有解说词但同期声运用十分有特色的作品获奖屡见不鲜。如上述的《小金飞向总理直言》就荣获2004年度中国广电新闻一等奖。如果能用同期声代替后期解说,电视新闻显得生动真实感染力强,这是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当然,在新闻实践中,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会同时运用同期声与解说词,这种前后期素材的结合也被称为“包裹式”新闻手法,这是目前电视新闻最常用的报道手法。

img11

图8-1

(四)电视新闻写作:用理性创造感性

声画思维是电视新闻写作独有的思维方式。记者拍摄采访得到的画面和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基础,新闻写作和编辑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换种说法,文字稿的写作受到画面的制约,这时必须用一种画面思维的方式来规定文字稿件的框架。体现电视声画思维的写作流程如下:第一,要确定哪些现场的画面必须使用,哪些现场同期声必须使用,也就是确定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声音来叙述新闻事实。第二,确定新闻叙事中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画面,什么时候使用这些同期声。第三,决定新闻中的什么内容用文字叙述,文字稿如何与画面对应,文字如何引出采访同期声。第四,形成完整的电视新闻叙事框架和相应的文字稿。

如果先有文字稿件再去找画面,就容易产生对文字稿件的依附,电视新闻的表现不容易出彩。或者说,如果一条电视新闻可以事先将文字稿件完全形成,电视现场中那些临时出现的闪光的、出彩的场面就很难进入到新闻中或得到充分的展现。例如1997年“香港回归”现场直播时,其中有一个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的场景。原计划港督的座车离开时只绕现场一圈,直播的稿件也按此准备完成,谁知道港督的座车在绕完一圈之后又绕了一圈。因为解说的稿件中没有考虑到这种场景,主持人对此毫无准备、无话可讲,观众也看得莫名其妙。

当然,强调画面思维并不是否定电视新闻中文字语言的思维作用,文字思维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担当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显性的角度看,文字是电视新闻构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字解说的作用是画面和同期声无法代替的;从隐性的角度看,电视是一个用理性创造感性的过程,其中文字思维起着理性思维的主干作用。文字思维往往决定着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叙事结构。

人通过自身的视听感官接受电视信息,电视视听符号的形象化、生动化、浅层化、表象化使得电视新闻明显趋向感性化。可电视新闻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的、理性的叙事文本,讲述的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实或新闻故事,它由经过选择的画面和声音按照一定的叙事顺序构成,而不是随意的感性的画面和声音的堆砌。电视新闻和其他形式的新闻一样要讲究叙事条理清楚、逻辑关系明确。什么地方用画面叙事,什么地方用同期声叙事,什么时候用解说叙事,这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来统摄。文字思维恰恰是一种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电视新闻记者需要运用文字思维对事件进行提炼和浓缩,把生活中的故事提炼成新闻中被讲述的故事。电视叙事就是用理性的思维来组合感性的电视素材,让观众在感性的支配下顺利接受电视新闻的视听信息。

新闻《刘翔夺冠创造历史》中对刘翔的采访:“太兴奋、太兴奋了!谁说黄种人不可以拿到奥运会前8名?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我觉得,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的!我相信,在我以后的运动生涯里,还有更多更多的奇迹,等待我去创造,等待我去辉煌!”这是一段非常感性非常感染人的语言。随后,在画面上:刘翔登上领奖台时,手举五星红旗一跃而上,挺直身躯将红旗高高举起。这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同样非常感人,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总之,电视新闻的外在表现形态是连续的画面、声音和字幕文字的组合体,这其中画面思维和文字思维交错并行,统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电视声画思维方式,它决定了电视新闻叙述的方式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