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北京限制养狗政策报道为例

以北京限制养狗政策报道为例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内在逻辑:以北京限制养狗政策报道为例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是如何形成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规定以及引发的公共问题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11月7日至18日这一时间段内,仅中国和美国媒体就分别发表新闻报道22篇。

3.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内在逻辑:以北京限制养狗政策报道为例

文化新闻传播中,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是如何形成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进行话语分析,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述。这种描述有两个主要的视角,即文本(text)视角和语境(context)视角。文本视角是对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描述;语境视角是把对这些结构的描述与语境的各种特征如认知过程、再现、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2]本节所要进行的是文本视角的话语分析。

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发出了关于开展养犬管理专项整治的通知,其中规定在九大重点管理区内,每户只准养一只犬;大型犬、烈性犬必须实行拴养或者圈养,不得出户遛犬;养犬人严禁携犬进入公共场所,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规定以及引发的公共问题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11月7日至18日这一时间段内,仅中国和美国媒体就分别发表新闻报道22篇。

话语的文本分析的第一步是标题的解码和解释。标题一般表达该报道宏观结构的顶层信息,它可以透视文本的命题(proposition)结构。

以美联社为主的美国媒体共有22篇新闻报道此事,其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crackdown”(镇压,打击)、“slaughter”(残杀,屠杀)、“massacre”(残杀);其次是“impose”(强制),“limit”(限制),“protest”(抗议),“demonstrate”(示威),约占18%。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则是“decry”(谴责),“angry”(愤怒),“deny”(否认),“doggone”(可憎的,畜生,此语在这里具有双关语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新华社报道为主的中国媒体亦有22篇新闻报道此事,其新闻标题中出现的主要关键词是:“狗患”、“犬患”、“公害”、警惕”、“耻辱”、“放纵”、“触目惊心”、“咬伤”、“咬碎”、“和谐”、“文明”。

从上面的关键词来看,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美国媒体报道主要集中于两类话题,一是北京市政府镇压,屠杀猎犬;二是市民的抗议游行和谴责。(其实,游行示威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主要是宠物养犬人,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表示支持和理解的。)中国媒体的报道集中于这样两类话题,一是狗患是城市公害,政府整治不文明行动;二是市民呼吁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在媒体话语的选择上,美国媒体报道和评论将报道重点放在“crackdown”这个话语上,一些编辑把本来常常用来形容血腥战争和恐怖袭击的词也用在了这个与狗有关的消息上;而中国媒体则频繁使用“狗患”,此外,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媒体都运用“管理”、“整治”,而没有出现西方媒体中所用的“limit(限制)”。美国媒体对事件的表达重心在于,北京市政府由于无情的镇压和屠杀人类的“朋友”,而引起了市民的谴责,同一类型的词语如“crackdown(镇压)”、“slaughter(屠杀)的反复出现,证明着这一判断的确定性,并在受众中形成一种认识,北京政府太残忍了,连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也要被剥夺生存的权利;进一步地,由狗权引申出人权,导引出中国不重视人权的话题。

荷兰语言学家梵·迪克(Van Dijk)在其《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一条新闻从主题到主要词语之间的网状结构,形成新闻话语的框架分析,展示出新闻本身的意义线路。因此,要对新闻话语进行框架分析,必须找出关键词和新闻主题的互动线,寻求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3]对美国《纽约时报》的《北京推行一户一犬政策以抗击狂犬病》(Beijing Sets a“One Dog”Policy to Combat Rabies)和新华社的《犬患成“公害”,整治须长效》进行分析。

《纽约时报》的报道一共有15个段落。我们将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从这个新闻文本中得出其宏观结构,即归纳出每一个段落的宏观命题:

1.The authorities announced Wednesday a“one dog”policy for many Beijing households as part of an effort to eradicate rabies.(交待时间、地方、事件起因。官方宣布从周三起北京将推行一户一犬政策以消除狂犬病)

2.The official New China News Agency said the limit would apply to nine zones in Beijing.“Only one pet dog is allowed per household in the zones,and dangerous and large dogs will be banned,”the news agency said.“Anyone keeping an unlicensed dog will face prosecution.”(交待消息源,引用新华社对事件报道的相关内容)

3.Rabies is on the rise in China,where only 3percent of dogs are vaccinated against the disease,which attacks the nervous system.The disease nearly always kills humans after thedevelopment of symptoms,though it can be warded off by a series of injections.(狂犬病病例的上升损害了体系的安全)

4.Rabies killed 318people nationwide in September,according to the news agency.There were 2,651reported deaths from the disease in 2004,the last full year for which data are available.

5.In Beijing,69,000people sought treatment for rabies last year,according to state news media.

(这两段介绍了狂犬病造成伤害的数据)

6.The 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said the Chinese policy failed to address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the rabies crisis.

7.“The focus should be on rabies vaccination rather than a limitation on the number of dogs in a household,”said Wayne Pacelle,the organization’s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Large-scale vaccination programs aimed at reducing and eradicating rabies programs do work in large nations.”

(这两段引用美国人类组织专家的话,专家指出中国的限制的做法不正确)

8.Ingrid Newkirk,president of Peop 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said the policy might prevent people from acquiring more dogs than they could care for.

9.“It’s sad that it comes to this,”she said,“but for the dogs’sake,restricting people to one dog stops impulse acquisition,encourages better care and will reduce the numbers who are suffering on the streets.”

(这两段引用专家的话,专家指出这一限制对狗而言,有利于人们对狗的照料以及减少人们被伤害的情况)

10.The limit on dogs in the capital was announced by the Beijing police and the city agencies for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the news agency said.Abandoning dogs will be an offense under the new regulations.

(中国的限制新规定的后果会促使对狗的大规模丢弃)

11.Dog owners will also be forbidden from taking their dogs to public places like markets,shops,parks,exhibition halls,amusement parks,railway waiting rooms and sightseeing areas.

(这一规定会禁止养狗人带狗进入公共场所)

12.The authorities prompted an outcry in July and August when they conducted several mass killings of dogs.In a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where three people had died of rabies,the authorities killed 50,000dogs,many of them beaten to death in front of their owners.

(有关当局指挥的多次大规模屠狗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应,并回顾了中国云南事件)

13.Unlike in the West,where dogs have long been cherished as companions or helpmates,dogs have rarely had an easy time in China.

(与西方进行比较,说明西方人爱惜狗,把它们看作好伴侣,而狗在中国难以生存)

14.Dog meat is eaten throughout the country,revered as a tonic in winter and a restorer of virility in men.

(中国人爱吃狗肉,作为中国男人壮阳的补品)

15.After the Communist seizure of power in 1949,dog ownership was condemned as a bourgeois affectation and dogs were hunted as pests.Attitudes have softened in recent years,although urban Chinese are still subject to strict rules on the size of their pets and must pay steep registration fees.

(进一步交待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养狗当成资产阶级的作风,尽管情况有所缓和,但政府对城市人养狗依然有很严格的规定,并要支付高额的注册费)

整个故事便是北京市政府限制“一犬一户”政策。总背景是狂犬病比例增加,北京消除狂犬病(第1段到第5段);后果导致市民抗议游行(第10段到第12段);评价则是专家对北京市政府行为的评价,以及记者比较西方人对狗的态度(第6段到第9段);前背景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回顾前段时间的“云南事件”,二是中国老百姓对狗的态度。三是中国政府历来对养狗的态度(第13段到第15段)。从宏观来看,删去文本的交代具体细节的部分,以及补充部分,对其进行删减,美联社的这篇报道可以概括为:

上周三,北京政府限制“一户一犬”来消灭狂犬病。专家指出这一政策对狗而言,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照顾狗,但是北京政府应加强狗的防疫工作而不应该限制市民养狗数量。北京政府多次屠杀狗已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抗议。在中国,政府一直把养狗当成资产阶级的作风而限制养狗,中国人也经常吃狗肉,狗在中国很难生存,而在西方,狗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而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和保护。

我们可以发现,在报道中,西方媒体侧重于强调北京政府的这一整治行动引起了人们的抗议,并将这一行为定义为“屠杀”的行为,引用专家的话更进一步的证实这一行为的不正确性,即使后一位专家的话指出这一行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照顾狗,也只是说就狗而言(for the dog’s sake),言下之意,是说控制狗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能更好地照顾狗,但是北京市政府这种行为还是让人伤心的(it is sad to come this)。接下来,记者发表评论,指出中国政府把养狗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觉得养狗是资产阶级的做法,以此说明中国政府对资产阶级怀有芥蒂;而中国人杀狗,把狗肉当成补品,让西方人觉得中国人没有人性,并且与西方人爱狗、善待狗形成对照,从而构成“我们”与“他们”的对立叙事。由此,就像前面关键词分析的一样,美国媒体在报道这一话题时,都采用同一角度、同一话语方式,导致前面所说的“舆论的一致性”和“普遍的赞同”。

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报道《犬患成“公害” 整治须长效》,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的话语:第一,在第1、第2段指出北京狂犬病病例急剧增加,成为城市“公害”。第二,从第3到第7段说明了第一个主题即中国违法养犬成“公害”,造成的后果是公众严格养犬管理甚至反对养犬的呼声与日俱增。第三,从第8到第12段说明了第二个主题即中国狗患责任在于养犬人,后果是政府宣传“心有余而力不足”。第四,从第13到第19段说明了第三个主题即北京市开展整治活动要进行科学管理,需长效整治。后果是需要政府的管理智慧。从宏观来看,删去文本的交代具体细节的部分,以及补充部分,对其进行删减,这篇报道可以概括为:

中国养狗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社会上各方严格养犬管理甚至反对养犬的呼声与日俱增。北京市政府专项整治工作展开,并将采取科学管理的长效整治机制。整治养犬活动需要政府智慧,需要人们的了解和理解,这样社会才能创建和谐的美好生活。

我们可以发现,报道形成了另外一种话语逻辑: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数据或统计资料,说明北京市市民被狗咬的事件数不胜数,狂犬病发病致死人数不断上升,医院犬伤门诊病例猛增。市民把狗看成超级恐怖的动物,支持政府的政策。而且作者反复强调全国各地出现的“狗患”问题,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城市形象,而且对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其次,通过呈现养狗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如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引发邻里纠纷,制造交通隐患,等等,说明养狗行为涉及公共利益,是对公共利益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破坏,养犬人理应承担社会责任。中国人民是个很注重群体利益的民族,少数人的行为造成了多数人的伤害,那肯定应该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政府应该加以整治,而且刻不容缓。

最后,作者运用专家的话语,强调整治养犬活动需要政府智慧,需要人们的了解和理解,这样社会才能创建和谐的美好生活。

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如此大的话语差异呢?这首先得从文化上说起。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有一些动物是非常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牛,然后是马、羊、驴、猪。其中,牛、马、驴等都是各种机械装置重要的动力来源,其中,牛是用来耕地、拉车等;马是重要的代步工具。相对而言,狗的作用比较小,除了看家外,就只能提供肉食了,而且是比较低等的肉食,所谓“狗肉上不了正席”。在中国,吃狗肉的习惯延续至今,甚至还影响到周围的国家(例如韩国)。

而欧洲文明中,最早是以渔猎和畜牧文化为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牛和羊成了主要的肉食提供者,而狗却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类选育出的几百种犬种中,大量的猎犬、牧羊犬都出自西方国家,而原产于中国本土(西藏等地不算)的犬种非常少,而且用途也值得怀疑:松狮犬原产于中国,但主要是因为它的肉质鲜美(据说松狮的舌头还可以入药);沙皮狗原产于中国,却是被用来作为斗狗使用。

相应地,在关于狗的习语方面,中西方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习语(idiom)是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具有极高使用频率的语法结构式;同时也是打上了深刻文化烙印的交流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因此在每一种语言和文化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观照中西方语言中关于“狗”这一对象的相关习语,发现其中的“狗”文化观念差异,我们就可以看清楚中西方话语中某种隐秘的原因。

在中国,关于狗的习语大多是负面意义的:狐群狗党、鸡鸣狗盗、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皮膏药、狗屁不通、狗偷鼠窃、狗头军师、狗行狼心、狗仗人势、狗仗官势、“狗改不了吃屎”、“挂羊头卖狗肉”,等等,不必赘述。而在西方人观念中,狗是人类最忠心的伴侣,“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圣经·创世纪》的增篇《死海古卷》说,狗“dog”这一单词的来源跟上帝“God”有关,上帝看见人类很孤单同时也为了监督人类,就创造了“狗”这一生物,上帝给狗取名时,直接用了自己名字的倒写,可见上帝对狗的热爱。西方人如此的爱戴上帝,当然对狗也会爱惜有加。西方人的习语里对狗自然是欣赏有加,比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ive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等等。在一则著名的英文小故事《上帝、狗、人与面包》(God,dog,man and bread)中,狗具有非常仁慈的形象:它请求上帝宽恕人类的错误,把上帝给它吃的面包也留给了人们,以解除人类饥饿之苦。很显然,在人的无意识中,有关“狗”的习语所呈现的文化偏好沉淀到了新闻话语与人的表达习惯中,成为“制造共识”的潜在力量。

与此同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偏见也自然成了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的原因。根据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群体成员在陈述群体内人员或者群体外人员的行为时,存在采用不同的具体客观或者抽象评价的语言倾向,这便是群体间语言偏见(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认为,人们使用更抽象的语言描述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特别是当行为者是一个外部群体的成员的时候。[24]我所讲的这一案例表明,美国记者对中国人采取了抽象的语言评价,刻板化的印象微妙地影响了美国记者对中国人的行为的解释。在下一个案例中,我将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分析。

在现实层面,话语的差异还缘于对事实的感知的差异。中国记者偏向于感知狗患的严重性和与政策相对应的声音,美国记者偏向于感知对狗的侵害和与政策相反的声音,于是,都形成了话语的偏向。这种偏向的形成又缘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舆论的沉寂化效应下,少数的、非主流的、弱势的意见被“筛选”掉了。所有这些因素,又带来了公共事件报道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从而形成了公共传播的危机。

关于城市养狗问题,养犬人、非养犬人,以及城市的管理者,在围绕城市的狗问题上,形成一个的三角链条。各方都是利益相关者,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分析中可以发现,中美记者都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断裂了“利益链条”,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被采访对象一般有三类人:养犬人、动物协会官员、权力(人权或动物权利)组织;而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被采访对象有四类人:市民(非养犬人)、环卫部门、传染病医生、相关专家学者。很明显,西方媒体缺失了中国市民即非养犬人这一利益相关群体的话语,而中国媒体缺失了宠物主人即养犬人的话语。这样便造成了“一边倒”的局面。这样一种话语的失衡,其实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也压缩了公共表达的空间。其实,在涉及跨文化表达时,所谓客观性还不只是寻求信息的平衡、观点的平衡、报道力度的平衡、发布时机的平衡,还应把客观性看作是一种交流的、交互的表达,此时的新闻话语实践还必须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平等相处的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