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挑战

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挑战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挑战公司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星洲日报》业已形成了各级部门的自我检讨制度。《星洲日报》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忠实、客观地报道新闻,并遵守新闻道德准则。《星洲日报》管理层认为,作为一份负责的报纸,它绝对不能滥用新闻自由,也绝不能违背新闻道德准则,否则,它将为大众所唾弃。

六、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挑战

公司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公司企业已经把吸纳和培养人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它提升到攸关公司和企业生死的地位来对待。《星洲日报》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招聘和吸纳优秀人才,并把具有潜力的记者和编辑送到国内外有关院校培养,以作为报社的人才储备。

《星洲日报》不断在社会上招收人才,也吸引了众多人才的加盟,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人才吸纳和培养也面对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员工的新闻专业主义

由于种族关系敏感,在马来西亚,伊斯兰宗教不容任何置喙,这是记者和编辑必须注意的重大课题,但有些时候,记者和编辑仍然有意无意犯错。有时候,记者和编辑并不是故意犯错,但是由于知识欠缺,或者不小心打错字,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惹来读者的不满。比如说,针对马国种族关系和宗教等敏感话题,一位青年编辑许钦斐于2006年7月26日在《有话直说》发表《回归新闻专业主义》一文,提醒记者和编辑要注意概念的区别,并注意观点阐述。

现代读者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要制造新闻欺骗读者已是不太可能的事。读者从一份报章获得信息,也可以从多个管道包括因特网、电视、收音机,甚至是从身边亲友交谈、手机短信探询,以考核一件事的真实性。而报章刊登的新闻,读者不一定都认同其重要性。读者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报章负责人不会故意用新闻或评论煽动民众,影响人民的思考,使人民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公众都知道,这样做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如果发生种族暴乱,引起紧张局势,不仅记者编辑自己受影响,也可能会导致亲朋好友,甚至整个国家都面对生命、财务的损失。政府官员能想到的情况,记者编辑也能预见得到。

一件事如果据实报道出来会成为煽动新闻,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也就是足以挑起人民情绪的事。如果有关当局可以处理得完善,报章报道的作用不过是让读者知道曾经发生过某件事,作为借鉴。但是,如果当局没有正视问题的存在呢?或者政府有很明显的行政偏差,该由谁来提醒他们?为什么可以容许事情发生,却不准报章提供信息让读者思考?当然,如果完全放任报章炒作新闻,确实可能会造成情况失控。报馆里有理智的把关人,也可能会有被竞争冲昏头脑的人。只是如果政府管制得太多,报章就会变质,表面上是人民喉舌,实际上却是让人民失声的哑药。

此文一方面阐述了报纸有必要报道种族和宗教课题,因为读者有权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报纸在报道这两个课题所应遵循的原则,即尽量平和处理,从事实出发,深入理解和明晰各种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

《星洲日报》业已形成了各级部门的自我检讨制度。如果某天漏掉重要新闻,各级部门就会自我检讨,而记者也可以在集团的网络论坛上发表意见,各级采访主任必须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回复,并加以解释。同时,采访部主任也对记者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无形之中给了记者和编辑压力,要全力挖掘新闻,不漏掉一条重要消息。

至于上市之后是否会影响《星洲日报》的新闻专业主义,《星洲日报》执行副总编辑郭清江坦承,还是会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但多少会受到限制。比如说,因为新闻内容不断增多,很需要对新闻版进行扩版,但是上市之后,扩版申请就不会像上市之前那么容易通过,要走很多的程序,最后甚至有可能无法如愿以偿。他说,即使董事会批准,也会因此而延误报道时间。故此,他希望董事会能够根据报纸的新闻报道特性,对新闻部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对于涉及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的负面新闻,《星洲日报》要不要报道,如何报道,这也是考验记者和编辑智慧的时候。《星洲日报》认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负面新闻,只要是事实,就予以报道,不能掩盖。曾有段时间,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对报纸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有些不快,但是《星洲日报》对此进行解释,并坚持自己的办报理念。刘鉴铨董事认为:“华人是一个相当仁慈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智慧、有分析能力的民族。就报纸对中国发生的多起负面事件的报道而言,事实证明,负面事实被公开后,并不损害社会的正常运作,相反会促进政府和公众的自我反省。”他借此鼓励记者和编辑要培养新闻专业主义,遵守新闻准则,准确、客观报道新闻,对权势不惧怕,敢于坚持原则。

作为一份民营的报纸,《星洲日报》再三强调办报宗旨和新闻准则:遵守不偏不倚的立场,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及不故意夸大与渲染事实的新闻操守,记者要理解新闻自由对社会和读者的重要性,要为读者服务,对社会负责。《星洲日报》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忠实、客观地报道新闻,并遵守新闻道德准则。他们绝不可因个人利益而受到别有用心及不负责任的人利用,破坏记者及报纸的形象。报社要求,人有人格,报有报格,一份受人尊敬的、受读者认可和信赖的报纸,必然是一份报道忠实,评论客观,不会无中生有,不夸张渲染、造谣中伤的报纸。《星洲日报》管理层认为,作为一份负责的报纸,它绝对不能滥用新闻自由,也绝不能违背新闻道德准则,否则,它将为大众所唾弃。

报社每年都会检讨记者和编辑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操守,一再强调不能收受他人红包,特别是对新招收进来的记者和编辑,报社都会对其实行三个月岗前培训,让其了解和熟悉报社的办报精神和新闻操守,并要求他们熟记于心。萧依钊说,如果有朝一日《星洲日报》的员工失去新闻专业主义或者降低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那么《星洲日报》的未来就将会是一片灰暗。因此,报社相当关注记者和编辑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培养,并把它放到关系报纸生存与否的高度来对待。

2.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

笔者在采访《星洲日报》执行副总编辑郭清江时,他非常坦率地指出记者存在的问题:华文水平低,新闻太长,啰唆重复,文句不通,错别字多。他说,由于要出版夜报,下午4点就要截稿,对记者要求比较高,出现错别字无法避免,但是新闻写作总不能表达不清晰,拖沓冗长。他说,编辑很多时候拿到记者的稿件后,有时无法读懂稿件中的意思,不得不致电询问记者,以致延误编排时间。

因此,报社出台了很多政策,让记者和编辑接受再教育。鉴于记者和编辑华文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星洲媒体集团已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编采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聘请本地和海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注重提高他们的新闻知识、写作技巧和对外沟通的能力,增加新闻从业者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求他们撰写的新闻要符合《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写作标准和规范。同时,报社还派遣新闻从业者到海外受训或进入当地大专院校深造,鼓励他们到外面进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集团不时派遣新闻从业者参与各项研究计划,如在美国东西文化中心(East West Centre)举办的“杰弗逊奖学金计划”(Jefferson Fellowship Program)及在日本举办的“日本新闻协会与东盟新闻从业人员联合会奖学金计划”(NSk-CAJ Fellowship Program)。一些记者和编辑还被派遣参与一些国家的新闻从业人员交换计划,如美国、法国、德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与此同时,星洲媒体集团也经常举办内部在职培训,邀请外面的人给员工讲课,修改和指出新闻中的语法和用词错误。

比如说,为继续提升记者和编辑的语文水平,星洲媒体集团于2006年6月特邀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师黄玉莹设计和主持“语文进修课程”,给员工再教育、再进修的机会。总编辑萧依钊在语文进修课程开始之前指出,随着读者的知识水平提高,对报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星洲日报》的读者,要求比其他报纸更高,因此记者和编辑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星洲媒体集团才能与时并进,满足读者的需要。在语文进修课程中,黄玉莹对华文用法和写作语法进行专门讲解,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提高语法修辞的重要性,对员工进一步了解语法、纠正错误和提高写作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此外,报社还制定每个记者和编辑每月至少读一本书的计划,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考虑到华文报纸对记者和编辑华文水平要求比较高的实际情况,报社在招收记者和编辑时,会举办各种培训班,先让学员参加培训班,然后从中择优录取。在学习期间,报社还给予学员200—400令吉不等的补助。比如说,1995年9月2日举办第三届新闻培训班时,大约有100人申请参加培训班,经过考核,被录取的仅有17位学员,录取率仅有17%,一方面说明《星洲日报》招收员工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学员华文水平较低的事实。

每次举办新闻培训班和招收新员工的时候,《星洲日报》都会寄语他们,希望他们表现出色,成为新成员:“新闻工作是一份神圣、受人尊敬和深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新闻工作者扮演着启迪民智、传播信息和维护社会正义的任务。你们的家人会因为你们加入新闻事业的行列而感到骄傲。不过在担任这项工作之前,你们必须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必须要有大专水平的语文修养,擅长中文写作,能理解马来西亚语和英语。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会为你们安排密集的基本训练课程。考试及格后,你们就会被录取成为《星洲日报》的正式雇员。”有时,报社高层也会出面会见和激励学员。如1995年,时任总编辑的刘鉴铨寄语新闻培训班学员:“我国华社需要有素质、有道德、有勇气的报章,希望学员们能成为有素质的新闻记者。”

虽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自成系统,但是毕竟学习时间有限,师资力量有所欠缺,学生华文知识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口语、交流不存在问题,但在写作方面尤其需要提高。笔者在广州暨南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每年都会指导一批马来西亚华人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当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文字功底不够扎实,历史知识欠缺,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等,其中令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缺乏严格的华文写作训练,新闻专业知识也有些不足。

在指导他们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笔者发现,这些学生无论是论文写作的规范,还是语言的表达,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比如说,论文口语化倾向相当严重,文章堆积了相当多的资料,不懂得利用这些资料来分析和说明问题,揭示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独创的观点。由于文章当中堆积了相当多的资料,造成层次不分明,逻辑不清晰,文章中心观点不突出,语言不简练,文章就好像是为总结而写的发言稿,甚至像一本流水账。

笔者几乎对每一个接受指导的学生都提出文章要独树观点的要求。笔者认为,即使观点不是很完善,但如果能够在文章中体现出来,说明他们对事物有思索和探讨的精神,这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盲从学术权威的人格有相当大的帮助。实际上,老师对学生提出这些要求,对于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规范写作的意识有相当大的好处。

笔者了解到,来华留学的华人学生要么来自国小,也就是由政府资助,但是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要么来自华小,就是政府资助很少,大部分办学经费来自华社捐赠,但完全采用华语教学的学校。国小只是把华语当作选修课,一周可能只有两节课。老师用马来语教授数学、地理等课程,自然使得学生在学校里缺乏使用华语的环境。但幸运的是,父母和亲戚、华文报纸均成为他们学习华语的老师,甚至一些父母还带着自己的小孩参加社会上的华语补习班,以此来加强他们对华语的学习,保持强烈的华人族群认同感。虽然如此,但从国小出来的华人,缺乏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华文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倒是把华语当作教学语言,但是政府明确规定学校要教授马来语,并采用测试学生马来语水平的方法,来决定是否给予他们在中学毕业时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无形中迫使华人要学好马来语。与此同时,为了强化马来语的国语地位,政府在招聘公务员时,也会测试应聘者的马来语水平,也迫使华人学生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学习马来语。此外,华人学生还需学习英语。三种语言同时在华校开设,必然会占用学生学习华语的时间。虽然学校可以用华语上课,但是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又在一个远离中华文化母体的环境下学习华文,再加上华文的资料和教学用书都比较欠缺,所以华人学生的中华文化功底欠扎实、写作欠训练、论文欠规范也就可以理解。

这种欠缺文化功底的缺点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他们来中国留学后,无法像中国本土学生那样很容易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的教学方式,常会使一部分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感到很难适应。所以,他们如果想在中国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中华文化功底。事实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聪明勤奋,尊师重道,学风很好,经老师点拨后,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课后注意补充缺失的知识,并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然而学习时间较短,功课较紧,虽然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需要时间的磨炼。再以论文写作来说,由于学生不知晓学术规范,不熟悉论文写作,指导老师要付出相当多的心血来指导他们。笔者的同事因此就说,指导一名留学生要付出指导一名中国大陆学生两倍以上的时间。

除了文化功底、写作能力有所欠缺外,他们的专业知识也略显不足。笔者在课堂提问时,就发现他们的新闻专业知识不太牢固,理论积淀显得相当薄弱。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马来西亚华社普遍存在的华语写作问题,认为,针对华人学生中华文化有所欠缺的实际情况,《星洲日报》要想提高记者和编辑的写作水平,一是要强化他们的写作能力,如要求他们自己修改稿件,让有经验的老记者、老编辑采取帮扶手段,实施一拖一、一拖二的指导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二是要求他们多读历史文化书籍,以免在写作时张冠李戴,出现笑话。报社制定记者和编辑每月读一本书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记者、编辑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据笔者了解,要在马来西亚做一名华文报纸的记者不容易。他们要懂三语:英语、华语、马来语,而且写作水平要高,反应要快,又要具备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因此,《星洲日报》对记者和编辑的要求很高。虽然面对这么多的难题,但《星洲日报》为提升办报水平,也须解决这些问题,要尽快培养年轻员工,加强人才储备,不然的话,报社就会缺乏接班人,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然而,报社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但起薪却较低,而且薪水增加的幅度较慢,这使许多优秀的人才望而生畏,也不太愿意进入报社。所以,如何培养员工,招聘优秀人才,不仅是《星洲日报》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华文报纸均须面对的问题。

如此多的挑战,摆在《星洲日报》面前的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和崎岖曲折的道路,需要所有员工贡献智慧,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才能创造新的辉煌。笔者相信,《星洲日报》聚集了如此多的人才,又经历了停刊的历史,在长年累月的办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绩不断向上提升,员工待遇不断得到改善,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一定会勇敢迎接挑战,谱写新篇章,摘取更丰硕的果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