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复刊后至茅草行动前,《星洲日报》有了长足进步,不断更新设备,印刷更加精美,版面变得清新和活泼,销量节节上升,《星洲日报·吉隆坡版》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也相当良好。1977年6月《星洲日报》改组工作全部完成。1977年10月21日,新公司公开发售532万余股票,公众踊跃申请,认购额超过22倍,可见公众对《星洲日报》充满信心。

三、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复刊后至茅草行动前,《星洲日报》有了长足进步,不断更新设备,印刷更加精美,版面变得清新和活泼,销量节节上升,《星洲日报·吉隆坡版》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也相当良好。1982年马来西亚商人林庆金从胡氏家族买下《星洲日报·吉隆坡版》后,《星洲日报·吉隆坡版》改变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与新加坡《星洲日报》不再有从属关系,业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按其当时的发展趋势,前途十分乐观,但是马来西亚政府采取茅草行动后,《星洲日报》发展势头被阻断,前途也面临比较灰暗的境况。

1.采用多项新设备

1962年至1964年,《星洲日报》先后在吉隆坡、槟城、怡保各地办事处装置中文稿件电传机,把中、北马一带的新闻电传到新加坡总社。它是马来西亚当时第一家采用电传机的华文日报。电传机每5分钟可传送约600字的稿件,比通过国际航空公司递送更为快捷,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为了节省运输与派报的时间,《星洲日报》于1966年再耗资200万令吉在八打灵再也设立厂房,出版《星洲日报·吉隆坡版》,为日后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奠下发展的基础。同年7月7日,《星洲日报·吉隆坡版》改由八打灵再也新厂印刷出版,改变了过去新加坡印刷后,通过空运或车辆运输造成新闻时效性降低的问题。

八打灵再也新厂装置的报纸电传机,比以前的装置更加先进,只需10分钟便可将整页报纸由新加坡总社电传到八打灵再也,使每日出版时间大大提前。使用报纸电传机是《星洲日报》的一大创举,据说《星洲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最先采用这种整版电传设备的华文日报。

1967年,八打灵再也新厂成立了本身的编辑部、校对组、排字部等,建立起报社完整的出版系统。1970年,《星洲日报·吉隆坡版》便正式在八打灵再也新厂编排和出版,不过,报纸仍由新加坡总社编辑部编排,然后通过先进设备整版电传至八打灵再也制版后印刷。

1975年,增辟霹雳及北马地方版。1978年3月,耗资数百万元添购柯氏卷筒彩印机,同时扩建八打灵再也厂房。1978年为集中行政,方便统一管理,便将设在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街的行政部门及总社采访部迁入八打灵再也总厂,这个地方便是现在的《星洲日报》总社。

随后,为掌握制作技术,《星洲日报》排字部、制作部的职工,也有多人奉派赴香港各地华文报社及外文报社考察或实习,吸取先进经验,学习和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以使柯式印刷及有关生产制作能够顺利进行。

此外,从1975年开始,报社逐渐添置电脑设备,逐渐采用照排排版和印刷,1982年全面采用打字排版,大大提高了版面的清晰度,也借此提高报业运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竖排改横排,繁体变简体

鉴于中国使用简体字,以及采用横排排版,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能增加更多的信息量,《星洲日报》于1979年6月27日,把排版由传统的竖排改为横排,这是马、新华文报业史上编排方式的重大变革。

事实上,《星洲日报》创刊时,已经有一些版面采用横排,比如说,重要新闻及文艺副刊,如创刊初期的《文艺工场》就特别采用横排。根据各国视觉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结果,书报横排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节省人力、物力,又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因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横排的版式渐趋流行。在这样的趋势下,报社迎合这一新潮流,也逐渐增加横排的篇幅,副刊几乎都采用横排编排。1979年中期,为了配合新加坡政府推行两种语文政策,新加坡《星洲日报》将所有新闻版也一律改为横排,报页也改向左翻,向西方报纸看齐。这一编排方式的改革,既方便了英文源流的读者阅读华文报章,也为将来《星洲日报》排印工作的电脑化打下基础。

除了改竖排为横排外,报纸的字体也改用简体字。为协助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推行两种语文政策,响应教育部采用简体汉字的决定,1970年1月起,报社开始逐渐改用简体字排印。第一批有502字,其后逐渐增加,到茅草行动前,除了标题外,新闻正文基本全部采用简体字。为解决老读者认字和辨字问题,报社也在版面一角,刊登简繁字体对照表,以供读者随时查阅,从而解决相当一部分老读者不懂简体字的问题。

3.销量迅速上升

由于不断采用新设备,编辑和印制彩色版面,文字图片的印刷更加清晰精美,新闻和副刊的编排更加灵活醒目,报纸面貌更加活跃,同时,内容也得到充实,受到读者的欢迎,销量不断上升,利润也不断增加(见表1-4和表1-5)。

表1-4 1968—1978年报社周日及星期天平均销量(仅限于新加坡发行)

img7

表1-5 1968—1978年营业成果(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总收入)

img8

(续 表)

img9

从表1-4、表1-5可见,到了1978年5月份,销量就突破了10万份大关,而星期刊的报份则接近12万。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销量,另从营业额及纯利润来看,《星洲日报》的经营状况也相当不错。1973年开始业务进展迅速,1975年利润回降乃由于新闻纸价格猛涨,以及报社因为上一年利润大增而加发雇员每年花红所致。至于1976年则因为搬入新社址(《星洲日报》大厦),购入新型柯式彩色印刷机等,在设备折旧及新厂开支方面大增所导致。但1977年随即利润回增,到1978年高达100%。另一份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陈寿仁博士及讲师郭振羽博士主持的调查报告,也证明《星洲日报》的销量与地位与日俱增,独占鳌头(见表1-6)。

表1-6 新加坡各报销量及读者调查

img10

注:此项调查由当时新大社会学系主任陈寿仁博士及讲师郭振羽博士主持,于1978年6月完成。

1975年7月1日,成立《星洲日报》(新加坡)有限公司。1977年6月《星洲日报》改组工作全部完成。《星洲日报》的日均销数是9.7万份,星期天则为11万份。1977年10月21日,新公司公开发售532万余股票,公众踊跃申请,认购额超过22倍,可见公众对《星洲日报》充满信心。

1980年1月,《星洲日报》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星洲旅游公司。公司订购价值1 000万令吉的全自动彩色印报机,进入业务电脑化阶段,筹备搬迁到裕廊品质路与仁定巷82号的地段。1982年,《星洲日报·吉隆坡版》转手林庆金后,该报也有了比较快的发展。根据大马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所做的调查,当时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已超过50万的广大读者群。从1981年至1985年,每年有12%—19%的销量增长。1985年12月底ABC(发行销量核查局)公布数字,《星洲日报》每日实销数字为116 100份,到1986年6月份已增加到120 000份,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见表1-7)。

表1-7 1985年《星洲日报》在华文报中的市场占有率

img11

注:《星槟日报》是《星洲日报》的子报,主要在槟城销售

从表1-7来看,《星洲日报》与《星槟日报》联合起来的读者人数在所有华文报读者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说明《星洲日报》的内容得到读者的肯定(见表1-8)。

另据马来西亚市场调查公司S.R.M.发表的常年报告书,1981年6月《星洲日报》日销65 800份,1984年9月,销量增加到1 004 000份。若以读者人数统计,1984年的《星洲日报》读者约有471 000人。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陈寿仁博士及讲师郭振羽博士主持的调查报告与马来西亚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来看,很显然,大马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所做的调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这些数据看,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在茅草行动之前的前途相当美好。

表1-8 1985年《星洲日报》阅读兴趣调查

img12

《星洲日报》销量之所以上升得如此之快,笔者认为,是因为它的印刷比较精美和内容相当丰富,这可从表1-8反映出来。

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是国内、国际、地方及经济新闻。这反映了《星洲日报》与《星槟日报》的新闻版为读者提供了既准确又快捷的消息。75%的《星洲日报》读者每日读报时间超过半小时,80%的《星洲日报》读者订报已有两年以上的历史,有50%以上的读者订阅了四年或更久,80%是长期订户。这些数字反映了读者群有很高的忠诚度,也反映了《星洲日报》内容丰富、印刷精美的事实。

虽然遭受经济不景气的打击,1983年至1985年马来西亚广告业仍然能够相当稳健地成长。华文报的广告增长率比一般广告指数还高,而《星洲日报》更是此业翘楚,比《南洋商报》指数高出27点。这显示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倾向于在《星洲日报》投放广告。这也与《星洲日报》和《星槟日报》读者绝大多数是白领阶层、专业人士、公司高层执行人员及商人,他们的购买和消费能力很强有关,由此《星洲日报》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在此期间,《星洲日报》也不断推动文化教育事业,于1971年5月初起恢复50年代曾风行一时的《星洲周刊》的出版。《星洲周刊》为8开纸16页,以原有《星洲画报》为封面,内容分为《天下事》、《人物》、《电影》、《家庭》、《小说》、《游艺场》等栏,每逢星期日随报附送,不另收费,为读者提供具有南洋风味的副刊文化,对新马华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报社也推动文教、学术、体育活动,举办和资助了许多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球赛、棋赛、数学比赛、地理知识比赛、书法比赛、文学及美术创作比赛等。

从中国取消双重国籍到1982年转手给林庆金期间,由于《星洲日报》的总社设在新加坡,它的新闻内容以新加坡居多,虽然在1966年开辟了吉隆坡版,但是仍然受新加坡总社的控制,因此,它或多或少以新加坡的利益为依归,偏重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关注,甚至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发生争执时,言论倾向也以新加坡利益为主要考量,因此在某种程度忽视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报道,这也是引起马来西亚政府不满之处,是马来西亚政府希望《星洲日报》实现本土化和马来西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直至1982年,林庆金从胡氏购买了《星洲日报》之后,吉隆坡版才正式与新加坡《星洲日报》分家,从此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受马来西亚政府的管理,并把视角全部投放到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上,成为华人重要的舆论中心和精神食粮。1983年,新加坡政府把《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合并成《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便成为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的继承者,继续承担向马来西亚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华人利益的华文媒介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