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

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说话是否清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就很重要,在广播电视这种“时间艺术”不可“停格”、不能“倒放”的大众传播中,就更不可等闲视之,有时一个字听不清,可能造成误解,或者在分辨时漏听下一句,致使传播信道出现梗阻。

第二节 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

说话是否清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就很重要,在广播电视这种“时间艺术”不可“停格”、不能“倒放”的大众传播中,就更不可等闲视之,有时一个字听不清,可能造成误解,或者在分辨时漏听下一句,致使传播信道出现梗阻。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因此,播音员主持人乃至所有“出镜出声”的记者、编辑都必须格外重视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的基本功。

一、口腔控制的总体把握

1.打开口腔

打开口腔,并非“张大嘴说话”,而是指发音时口腔内壁肌肉绷起,呈“腔圆壁坚”的状态,使得各咬字器官运动自如,同时音波在口腔内能得到良好的共鸣,发出的声音圆润响亮。口腔这个共鸣腔是人体发音共鸣腔中最容易控制的,打开口腔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挺软腭。软腭指上颚后部柔软的地方,也就是舌头舔不到的那部分上腭,它与舌根相对,后面紧连着小舌(即悬雍垂)。软腭挺起,即软腭部分向上用力,这个动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间加大,并减少灌入鼻腔的气流,避免过多的鼻音色彩。挺软腭可以用模拟“半打哈欠”或“举杯痛饮”的动作来体会。所谓“半打哈欠”,就是嘴不要张太大,但还是做了一个深吸气的动作,此时口腔直对着的后咽壁有“吸凉气”的感觉;“举杯痛饮”时口腔后部的打开及用力深吸气的动作,同样会在后咽壁有“凉”的感觉,同样可以体会挺软腭的动作要求。做这些练习,可以拿一面镜子对着口腔检查一下,先张开嘴,软腭放松,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舌头,然后,做挺软腭的动作,如果看不到小舌了,说明软腭挺起来了,此时要体会并记住软腭挺起这个动作的实际感觉。能够挺起软腭,声音会比较洪亮,比较集中。会做这个动作了,就要把这种感觉带到发音中去,可以先发“ā、ō、ē、ī、ū、ǖ”这些单元音,再练两字词、四字词;我们还可以通过像“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这类韵母开口度大的民歌或诗词来练习,带着想象和感情朗读,悉心体会声束打在挺起的软腭并挂在上颚,口腔内部开大能充分发挥口腔共鸣作用的感觉;此外,朗诵“江阳辙”的诗词,能较明显地体会到挺软腭的声音效果,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练习中一方面注意揣摩“挺软腭”的动作要领,一方面注意听辨自己的发音是否比较明亮、圆润,只要坚持练习,就会形成良好的打开后声腔的发音习惯。

(2)打开牙关。有人讲话习惯不好,牙关很紧,两颊肌肉松懒下挂(俗称“拉着脸”),此时口腔必然不开,音色发闷、发扁,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在图像上面部表情也显得消极、不愉快。打开牙关的动作要领是:说话时,上颚主动抬起,上下臼齿之间似有一指厚的海绵垫,同时两颊肌肉用力撑开向外绷起,使口腔中部得以打开。牙关打开,舌头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字音的清晰,也给声音增加了明亮、刚劲的色彩,如果两颊松塌无力,音波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共鸣。这个动作,除了依“单元音、两字词、四字词”的顺序练习体会“打开牙关”的感觉之外,还可以用带u的音节来练,韵母u的开口度最小,声音易闷,我们就针锋相对地练,打开牙关,两颊肌肉外展,可得到较明亮的声音。练习时可以对比一下,先是牙关不开,两颊肌肉松塌着发带“u”的音节,然后再按照打开牙关的正确要领发带“u”的音节,音高不变,但后者的音色上一定会有明显的改善。还可以练这样一个绕口令

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就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练习时,不要噘着嘴说,而是像跟朋友开玩笑似的,很俏皮,很有兴致地说,不要求速度,要注重感觉,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说,声音就比较明亮。不妨对比一下,噘嘴拉脸地说,声音浑浊闷暗,兴奋地打开牙关说,声音效果好。如果连续说两三遍,两颊肌肉感到发酸,口腔的状态就对了,经常练习,形成打开牙关的习惯,两颊肌肉也就不会发酸了。

(3)提颧肌。从上唇到颧骨的肌肉叫颧肌,发音时,颧肌提起,似兴奋地要唱的感觉,又似笑的感觉,但这个笑,不是咧嘴笑(咧嘴笑的口腔状态使嘴角紧,口腔扁,声音发嗲,显得小气),此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感,鼻孔亦随之有些张大,唇齿相依,呈微笑状。提颧肌的练习,一般用舌面音(j、q、x)与撮口呼相拼的音节做练习,如“选举、戏曲、序曲”等等;还可以用舌尖前音(z、c、s、)与ong相拼的音节练习,如“宗、葱、松”等等。

(4)松下巴。在吐字发音过程中,下巴即下颌向内微收,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不能着意,更不能着力。如果打开口腔的意识及着力点放在下巴上,不仅会导致喉部紧张发音费力、口型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由于口腔这个共鸣腔形状不稳定,基本处于“大撒口”的状态,因而使得声音很难听,显得“傻气”。因此,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声音效果讲,下巴的大幅度活动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综上所述,打开口腔是通过有关部位协同动作“综合治理”得到的。“挺软腭”扩大了口腔后部,“打开牙关”使口腔中部展开,“提颧肌”这个动作使口腔的前部适当打开,加之下颌的内收放松,这几个动作配合起来,就使得口腔上部全面地打开,从而为说话发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

2.唇舌灵活,力量集中

唇和舌是重要的咬字器官,它们活动的灵活有力,与吐字的清晰度有极大的关系,还对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刚柔有直接的影响。

(1)唇舌灵活。首先是指唇的撮、展动作变化灵巧,比如遇到撮口呼(含ü的韵母音节)与齐齿呼(含i的韵母音节)结合的词组:“地区医院、第七医院、北京剧院、天气预报经济、京剧、男演员、女演员、学语言、用语言……”如果唇的撮展变化不灵活,就会出现错误,要闹笑话;其次是指舌的灵活度,它影响到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前鼻音韵母音节(in、ian等)和后鼻音韵母音节(ing、iang等)的发音。

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是许多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的难点,往往理论上弄清了这些难点的发音区别,单发也正确了,可是一旦碰到难点的混编词组就绕不过来,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原来所操的方言中舌的动作没有舌尖前(z、c、s)与舌尖后(zh、ch、sh)或前鼻音韵母(n)与后鼻音韵母(ng)的对应区别,所以变化不够灵活。只有多做“齐撮”混编练习、平翘混编练习、前后鼻音混编练习,熟能生巧,唇舌动作才会准确而灵活。

(2)唇舌力量集中。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唇舌力量应尽量集中,声母“成阻点”,接触面小而有力。具体说,舌的力量应集中在舌面的中纵线上,发音时,舌体取“收势”,即舌体向中纵线收拢,不可呈瘫软状,发音部位的接触尽量呈“点”而非模糊的“面”,才能保证舌体与硬腭或齿背接触的着力点准确而有力,从而有利于舌的动作在咬字过程中弹动有力而灵活,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克服舌根紧张而舌前中部无力的毛病。可以专门做集中舌体力量的练习:发za、ca、sa(舌尖前部用力),da、ta、na、la(舌尖中部用力),zha、cha、sha、ra(舌尖后部用力),jia、qia、xia(舌面用力),ga、ka、ha(舌根用力),练习中体会舌体不同的用力部位,做到接触部位准确且轻巧有力,并由前到后地全面锻炼舌头的力量。唇的力量,要集中在唇中央三分之一处,不必满唇用力,这样有利于发音的清晰有力和灵活轻巧。为了加强唇舌力量还可做声母的喷弹练习,如:用力蓄气连续爆发“b”、“p”、“d”、“t”、“l”等音,体会并加强唇的“喷弹力”、舌的“顶挤力”和“弹动力”。

3.字音的冲击点

口腔的打开是为了提供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获得良好的共鸣环境,因此必须与声音走向及字音冲击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口腔控制的最终目的。有的人着意追求一种厚实的所谓“有共鸣”的声音,注意力放在听自己的声音上,不用心控制声音的走向,结果声音到喉口就失去控制沿着舌面送出口外,声音显得“散”和“侉”。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清晰的口腔控制的意识,引导自己的声音经喉口贴着后咽壁打到挺起的软腭上,并“挂”在上颚上,沿打开的“上口盖”在口腔里像“抛物线”似的一直冲击到双唇中央的“人中”处,字音透出口外。简而言之,声音走向是:喉口—后咽壁—软腭—硬腭—人中。这样的控制意识和相关动作要领的配合,能够有效地改善声音质量,使声音圆润饱满、响亮动听。

4.有关练习

使唇舌灵活、力量集中的综合练习,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常做“口部操”,让咬字器官做“热身”,活动开。

(1)双唇练习——双唇闭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及向左、向右绕圈;

(2)舌的练习——舌尖伸出口外,向前、向左右、向上下伸;舌尖顶下齿,上齿边刮舌面,边做舌面顶起把口腔撑开的动作;舌尖在口内顶左右口腔壁;舌尖在门牙上下转圈;

(3)牙关开合练习——做夸张的“啃苹果”动作,及上下颌用力咬合的“咀嚼”动作。

第二,选择一些发音容易出现错误的混编两字词及绕口令做练习,练习时不要图速度快,而是要求发音正确、清楚、灵活的质量。如齐齿呼与撮口呼的混合练习、合口呼的连续发音练习:

经济纪律、天气预报、利欲熏心、囤积居奇、里约热内卢、连续剧

人大常委会、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刚果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两字词的练习,根据声母的不同发音部位可以分别锻炼双唇或舌的各个着力点(舌尖前、舌尖后、舌尖中部、舌面、舌根)的力量,本书附录“普通话语音知识和发音技巧”里有词例,这里不再重复,只提供几个简单易学的绕口令,可以做加强练习。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巴老爷有八十八棵芭蕉树,来了八十八个把式要在巴老爷的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巴老爷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树,不让八十八个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树下住,八十八个把式烧了巴老爷的八十八棵芭蕉树,巴老爷在八十八棵芭蕉树下哭。(锻炼唇力)

门口吊刀,刀倒吊着。……(反复说,锻炼舌的顶力)

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就拉哪两辆,拉两辆,留两辆。……(反复说后两句,锻炼舌的弹力和灵活)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沟,观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锻炼舌根的力量和灵活)

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了砖堆钻砖堆……(反复说,锻炼舌尖的灵活)

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的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区分声母s和sh,锻炼舌尖的灵活)

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阎演员,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的眼圆,还是阎演员的眼圆。(锻炼唇的展撮灵活)

老齐欲想去卖鱼,巧遇老吕去牵驴,老齐想用老吕的驴去驮鱼,老吕说老齐要用我的驴去驮鱼,就得给我姨一些鱼,要不给我姨一些鱼,就别用我老吕的驴去驮鱼,二人争来又争去,都误了去赶集。(锻炼唇的撮展变化)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区分声母f与h的练习,同时锻炼口腔的开合变化灵活)

二、吐字归音三阶段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对吐字法的概括,它根据汉语音节的结构特点,提出在吐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发音要领。大多数汉字音节都可以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如:bei,其中声母部分“b”即“字头”,韵母中的主要元音“e”即“字腹”,韵尾“i”就是“字尾”。遇韵母有介音“i、u、ü”的,如:tian,一般把介音与声母一起视作“字头”。吐字归音的技巧把这三部分的发音过程分成“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字头的出字关系到字音的清晰程度,字腹的立字关系到字音的响亮与否,字尾的归音关系到字音的完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风格。平时我们说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或“吃字”“吐噜字”,都是因为没有吐字归音的基本功,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口齿不清显然是一“大忌”。

1.字头出字

要求发音部位准确,叼住弹出。就是说,声母的发音要求成阻准确,除阻轻巧有力,既不能含糊不清“叼”不住字头,也不能为了清楚把字咬得过“死”。老艺人形容清晰灵巧的出字有如“大老虎叼着小老虎过山涧,既不能让小老虎中途掉下山涧,又不能把小老虎叼过去了却被咬死了”。字头的发音,关系到字音是否清晰,耳背的人听人说话经常“打岔”,问题就出在对字头辨别不清,顺着韵母跑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字头发音准确清晰的重要性。出字的功夫主要通过以声母顺序排列的两字词进行练习获得。

普通话当中有部分“零声母音节”,它们的音节不以声母打头而直接由韵母开始,像“阿、喔、俄、爱、诶、傲、欧、安、恩、昂、衣、呀、夜、摇、由、烟、音、央、鹰、用、屋、哇、窝、外、为、弯、稳、望、翁、鱼、月、圆、韵”等,遇到这样的音节要格外注意,不能把两个音节变成一个音节,如“公安局”说成“关局”,“天安门”成了“天门”,“中央台”成了“专台”,“会议”成了“会”,“谢雅芳”成了“夏芳”……对于没有字头的零声母音节,为了发音的清晰,为了防止“吃字”,打头的元音一定要有意识地发成带有一些摩擦的“半元音”,如通过“喉塞音”(声带先有意识地收紧再突然松开成声)发a、o、e等打头的零声母音节,或使i、ü的舌高点收紧,气流通过时发出轻微的摩擦从而有效地防止“吃字”现象的发生。请用这些方法试试下列零声母音节的发音:

延安 银耳 扼要 偶尔 额外 问安 一样 药物 委员 汪洋 运营

2.字腹立字

要求韵母发音拉开立起,圆润饱满。字音的响度和长度都集中体现在字腹上,也就是说,字腹部分的发音是一个字音是否响亮的关键,同时还关系到字音的正确、饱满。吴语方言区复合韵母的主要元音发音短暂,结果有些韵母发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影响到字音的准确清晰,字音还显得“扁”“紧”“小气”,如“源泉”“宣传”中的韵母“yuan”,韵腹“a”一定要“拉开立起”,口腔打开发充分,否则就不可能发音到位。因此,字腹部分,口腔要打开,韵腹即主要元音一定要“拉开立起”发得到位、充分、饱满、响亮,复合韵母舌位的移动和唇形的变化滑动快速而自然。在整个音节的发音过程中字腹占的时间最长,这样才能保证字音的清晰、圆润和响亮。立字的功夫主要通过复合韵母音节的练习得到。

3.字尾归音

要求干净利落,到位弱收(或趋向鲜明)。字尾的归音不仅保证字音的完整,还表现出说话人“或雅或俗,或文或野”的风格。北京有些人说话“大撒口”,不注意归音到位,人们讥之为“胡同串子”味儿、“京油子”味儿,显得大大咧咧,懈怠疏懒,满不在乎;眼下北京一些女孩子说“对”字时“大撒口”,几乎成了“duai”,露出一种“矫情、发嗲”的劲头;但归音过死,又会显得矫揉造作或笨拙。

归音主要有如下一些规律:

(1)鼻尾音n、ng:字音结束时,尾音要归到应有的位置,否则会出现前后鼻音的混淆。n,舌尖要收到上齿龈,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即收;ng,舌根要收到软腭处,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即收。除此之外,后鼻韵母的归音实际上口腔随着舌根的升起有个收小的过程,忽略了这个细节,又不及时收住就会给人“大撒口”的感觉,发音显得“夸”。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南方人为了强化自己的后鼻音,模仿某些北方人不注意归音的发音习惯,结果矫枉过正,后鼻音的音节也成了“大撒口”,那就不对了;

(2)u做字尾时,唇形要收圆,并有一定的舌位高度;

(3)o做字尾时,归音的位置实际在“u”上,像“鸟(niao)”“小(xiao)”的归音要归到“u”的位置才好;

(4)i做字尾时,则不能完全归到“i”的位置,而是在舌向“i”的位置抬起的过程中弱收,这种弱收叫做“趋向鲜明”,而不强调字尾“i”的“到位”。遇到ai、ei、uei等韵尾是i的音节,归音时在舌前部向i的方向运动当中声音收住,如“台(tai)”、“菜(cai)”的字尾,最后就不能归“死”,即不应该有咬死的“i”的尾音,不然,就会显得小气、生硬,不够洒脱大方:

(5)秃尾音节,即只有韵腹没有韵尾的音节,如韵母为a、e、i、u、ü、舌尖前特殊元音(-i)、舌尖后特殊元音(-i)的音节,这些音节虽然没有韵尾同样也需要归音,即字音结束要有“口腔收小”及“气息减弱”的意识和实际动作,没有这样的归音习惯,会影响到整个语流的风格,显得“油俗”“江湖气”。

三、吐字归音的“枣核形”

“枣核形”是民间说唱艺术对一个音节完整的发音过程的描述和比喻,以达到字音“颗粒清楚”,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圆玉润”的效果。

所谓“枣核形”,对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阶段的整体要求是:字头和字尾占的时间短些,恰似一个枣核的两端,字腹占的时间长、力量相对也强些,好比枣核中间的“鼓肚儿”,一个音节的完整发音过程就像一个枣核的形状。如iao、iou的发音过程,就是比较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口腔开度由小到大、由闭到开,再由大到小、由开到闭。在练习吐字归音的要领时,可以先练习这些音节组成的词组,就能较为真切地体会到吐字归音的阶段要求和整体要求。经过练习,我们要把这样的意识和吐字习惯带到实际的语言交际当中,不管一个字的音节结构是否“头腹尾”俱全,口腔都要有一个“由闭到开”,又“由开到闭”的出字、立字、归音且如枣核形的控制过程。

吐字归音要求“枣核形”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字正腔圆”。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字正腔圆”的基本功,但是它决不是刻板、一成不变、僵硬的同义语。在实际运用中吐字的“枣核形”也好,“字正腔圆”也罢,都允许多种样态的存在,正如自然界的枣核,大小、圆扁、长短各异,但它终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状,而非杏核、梨核,更不是芒果核。同理,语流的声音形式千姿百态,一方面不应强求每个音节的吐字过程都是同一标准的“枣核形”,另一方面,不论是着意突出强调还是快速轻巧带过,每个字都必须是清晰的,因语速快而“吃字”“突噜字”都是要影响信息传播的,也是听众观众所反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