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一、信息是策划的依据媒体战略策划既讲究科学又讲求艺术。其中调查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获取媒体策划的必要信息。而要了解策划对象的过去和现在,就要收集和策划对象有关的信息。第三世界主要国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与其宗主国十分相似。

第二节 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一、信息是策划的依据

媒体战略策划既讲究科学又讲求艺术。讲科学是指它要有的放矢,合理安排,精心布局;讲艺术是要求策划的方案要有艺术的眼光和视野,要像创作艺术品一样追求完美。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制胜法宝,作为获取策划第一手资料的必然一环,一定要贯穿在媒体策划的始终。其中调查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获取媒体策划的必要信息。

策划是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和规划行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只有了解策划对象的过去和现在,并根据策划人的经验和知识,推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出科学的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的策划。而要了解策划对象的过去和现在,就要收集和策划对象有关的信息。信息在策划工作中的作用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表述:首先,信息是任何策划活动的前提,没有信息就根本谈不上策划;其次,信息是策划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触媒;策划的核心过程是一种在占有大量客观材料基础上的主观思维的过程。思维既包括形象思维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又包括大量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后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辩证思维常常需要新的输入信息的刺激才能形成。因此人们常常称为智慧的火花。第三,信息还是领导者实施组织领导和调节控制策划行动的纽带。策划者借助信息来认识外部世界,又通过信息传递把他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以指令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策划者不断发出指令信息,同时又不断依靠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策划行为。这样信息流总是在策划者同他的环境之间穿梭着,且贯穿于策划过程的始终。

1.策划对信息的要求

(1)保证获取信息的准确性。策划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信息要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否则,虚假的信息会误导策划者,使策划走向失败。策划所需的信息能否准确,关键在两个地方:一是在信息源那里;二是在传输与加工环节中,本来是真实的信息,是否会由于某个环节处理不当而引起信息失真。

(2)保证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在当代信息社会,信息资料越来越多,信息的变化速度也不断加快,变化周期大大缩短。因而信息的及时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再好的信息如果不及时获取,就会失去其效用。

(3)保证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如果策划者所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在对信息进行利用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建立在不完整信息基础上的策划就不能保证能够获得成功。

(4)保证获取信息的总量适度。过多过杂的信息使决策者无暇汲取其中的有用部分,也无法进行适当的判断分析。

(5)要求提供的信息精度是适当的。一般说来获取信息的精度愈高,对策划者的价值愈大,但是当精度达到某个点以后,信息的价值增量随精度增加呈现很缓慢的渐进态势;相反,信息获取费用在低精度时很小,但随着信息要求的精度提高,增长得愈来愈快。在实践中我们应把握适当的精度要求,使信息价值对费用的比值达到最大。当用抽样方法获得必要的信息时,抽样点数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上的原则。

2.媒体策划需要的信息

(1)策划主体自身的信息。策划主体在策划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或过低地看待自己,都不利于策划的成功。

(2)竞争对手的信息。要在竞争的策划中获胜,就要做到“知己知彼”。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历史、现状,了解其规模、干部配备,了解竞争对手的意图和行动方案等。

(3)策划环境的信息。策划者除了了解策划主体自身的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外,还要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政策法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伦理道德等有关策划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信息可以左右传媒业的发展

以下是媒体市场的调研和传媒及受众市场的变化信息在世界传媒业中引起的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报纸在媒体中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呈没落趋势。以澳大利亚为例,早在1972年,每10个年龄在18~30岁的拥有表决权的澳大利亚人中,就有5位表示,他们每天都阅读报纸。而今天,这个数字已变为1∶5,专家说这个数字将在2010年下降到1∶10。

年轻人拒绝与日常的报纸进行“交战”,他们对阅读没有多少兴趣。这是因为受互联网提供的扣人心弦的图片、电脑、游戏以及电视的诱惑吗?抑或是他们对新闻本身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对那些内容枯燥、说教性质的东西越来越感到乏味,对外界漠不关心?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或者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答案是什么,问题的确存在。

一项对1991年至2002年澳大利亚MORGAN读者倾向性所做的调查显示,年轻的报纸读者们的数量占读者总人数的比例正在稳步地下降,尤其是介于14~24岁年龄段的人数。在过去的10年间,周一到周五的读者降低了30%,周六为16%,周日为11%。25~34岁和35~44岁的人群当中,平时报纸读者的流失量为19%。这两个年龄段在周六的读者流失率极为接近,为5%和4%。25~34岁的周日读者人数保持稳定,35~44岁读者还增加了12%[2]

三、信息控制和世界信息秩序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从殖民地帝国中独立出来,但却无法摆脱与原有宗主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半球国家在经济上与其前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甚至依赖的关系。具体到媒体行业,许多独立国需要原宗主国的支持来建立现代的传播系统,如英国协助津巴布韦建立国家电视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经济关系和国内政治的薄弱性束缚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主权。它们在国内以及国外关系中行使独立权的能力因此受到削弱。

文化领域,独立国的“文化”主权也受到质疑:这些国家能否用自己的文化来建设国家,确定政治结构,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公正与公平?能否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以自己的思维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学者指出: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已导致“社会文化殖民化”。第三世界主要国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与其宗主国十分相似。外国势力的长期压制使发展中国家感到自卑,而跨国公司不仅将货品带过国界,也将潜在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一起带入这些国家。

主张建立全球信息新秩序的观点认为,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不仅控制了联合国等政治组织,而且还控制了全球的传播系统这个重要的符号载体。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即对软件的控制不断加强。对国际软件市场的控制,如电视节目、电影、录音带、资料和广告等,已经与对国际传播系统的硬件的控制一样重要。如微软对计算机操作平台的控制已使美国赫然成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从宣传的目的,还是从娱乐节目、新闻、广告、音乐、商标、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的角度,国际传播系统,特别是媒体产业,已成为符号或文化冲突的竞技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流量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信息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价格,更多的渠道,更丰富的主题,流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信息革命穿透了主权国家的国界:由于其流量、规模、内容继续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所控制与主宰,特别是越来越明显地为美国所控制,信息革命更增加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信息差距。以信息为中心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

研究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美每年的邮件总数超过世界总数的45%,加上欧洲和前苏联,共占82%。电话也同样集中在这些地区,其总数的80%集中在北美和西欧10个国家。美国和西欧国家以及前苏联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超过世界所有国家图书馆藏书总和的一半。相比之下,占世界人口70%的发展中国家,每年仅生产20%的书籍。这个报告指出,从各个方面来看,特别是按世界各地区的人口比例来看,传播通信材料的分配是非常不平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不能满足其基本的通信需求……事实上,较贫穷的国家的投资少于较富裕的国家,而贫穷的人口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就是国家之间差距的原因。只有通过比目前规模大得多的合作才能缩小这一差距[3]

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体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世界推销着美国。20世纪第一个10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公室。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电影趁欧洲陷于战争的混乱中,逐渐取代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的欧洲电影基地,形成国际化的电影市场。从1919年开始,国外市场就已经进入美国电影的生产预算之中。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外国电影市场的收入已经占美国电影总利润的1/3到1/2。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美国电影工业放到了一个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制作上都领先全世界的地位上,而且从此以后,这一地位就再也没有动摇。到1995年,美国电影已经占有欧洲票房收入的75%。由于卫星传播和有线频道的发展,美国电影在欧洲电视播放的电影中也占有70%以上。好莱坞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优势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即便在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中国香港,美国电影也在动摇本土电影的主体位置。到20世纪末,美国电影每年在国内票房已经达到75亿美元的同时,还从海外电影市场得到了超过60亿美元的收入,是美国仅次于军火的最大经济收入,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努力,如今,好莱坞无处不在,其最耐人寻味的结果是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美国电影已经不再显得是“美国”电影而成为电影的代名词。

进入90年代后,美国主张并且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使各国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公民都感受到全球化。这样,信息秩序争论以美国的无言胜利而告终[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