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量机制的实施

质量机制的实施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广播节目创新的根本保障:质量机制的实施创新归根结底是保证产品质量得到受买方的认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广播媒体持续创新的保证。因此,建设完备的广播节目创新体系,对国内的广播界同仁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仅就广播节目创新做了粗浅的实践概括与理论思考,从中已经看出广播节目创新正在实践中逐步地展开。

(六)广播节目创新的根本保障:质量机制的实施

创新归根结底是保证产品质量得到受买方的认可。因此广播节目持续创新的根本保障在于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质量管理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每一个产品,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就是每一期节目,都要保证一定水准;二是持续创新,保持买方对产品的信任和喜爱。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进入市场的媒体也不例外。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媒体的节目质量经常会因人而异,节目创新时有时无。一些管理者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各种管理手段运用到媒体中,将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目标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但是这些管理仍徘徊在节目质量的外围,作为生命线的节目质量仍然没有被纳入管理的范围。

近些年来,随着ISO9000标准被国内一些广电媒体采用,质量管理开始有章可循。ISO9000将节目实现的整个过程和配套全部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固定下来。ISO9000标准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给顾客使用符合法规要求的产品,并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法律法规要求,达到顾客使用并满意。

广播媒体采用ISO9000标准,使节目从简单的政治把关、艺术策划上升到质量管理的层次,使媒体的管理从节目质量的外围(人事、财务、行政管理)进入到节目质量的内部,并使节目质量活动涵盖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而且将与节目实现过程相关的过去所谓配套管理(包括人事、财务、行政管理)全部纳入节目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体系不可分割、不可删减的有机组成部分。媒体的管理终于可以覆盖其最核心的领域,或者说,媒体最重要的活动终于被纳入管理的轨道。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广播媒体持续创新的保证。在实现持续改进的诸多措施中,最富特色的最为有效的是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两种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改进机制。对节目按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可以持续关注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对节目做出评价,防微杜渐,从而保证节目质量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同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认质量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验证实施效果,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持续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因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对节目质量的管理,同时也从本质上不断促进了节目创新与改进。

正是由于ISO9000标准的这些特点,近几年,国内陆续有广电媒体,如北京电台交通广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厦门电视台等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证书,其中厦门电视台是全国广电行业第一家以全台为范围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这几家媒体(部门)在节目创新和节目质量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上述广播节目创新系统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请看下图:

img2

图2 广播节目创新体系图

在实践中,只有上述这几个要素协调运转、充分发挥,才能保证节目持续创新。但是,国内的媒介上述几个要素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如评估机制、学习机制等。有的要素,如法律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即使是发展了很多年的收听率,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建设完备的广播节目创新体系,对国内的广播界同仁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广播节目创新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命题,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创新是广播在现时代保证可持续发展、提高广播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本文仅就广播节目创新做了粗浅的实践概括与理论思考,从中已经看出广播节目创新正在实践中逐步地展开。但是,在理论上,还有很多问题尚没有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周晓音 吴 倩〕

【注释】

(1)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著,苏金琥等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徐泓主编:《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9页。

(3)吕晓红、苏新:《谱写广播改革的第一乐章——经济频率》,《中国广播》,2002年第8期。

(4)刘桂兴:《多点直播,以一当十》,《中国广播》,2003年第6期。

(5)降巩民:《服务意识的体现是广播专业化的本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2期。

(6)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7)周小普:《对广播电视专业频道的认识及节目设计方法——北京交通台成功的启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9期。

(8)王悦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总监刘晓龙:7分钟标准》,《英才》,2004年第4期。

(9)谢勤亮:《夜间谈话节目操作三要素》,《中国记者》,2003年第6期。

(10)朱春阳:《试论传媒定位创新》,《中国广播》,2003年第10期。

(11)徐泓主编:《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3页。

(12)③ 王学文:《中国传媒结构与市场份额分析(分类篇)》,《新闻与传播》,2003年12期。

(13)王学文:《中国传媒结构与市场份额分析(分类篇)》,《新闻与传播》,2003年12期。

(14)胡正荣、刘斌:《广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制度创新(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7期。

(15)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16)苗棣:《依旧脱口秀》,财经网,2004年2月11日。

(1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18)朱江:《广电媒体可以开展手机短信经营业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8期。

(19)胡泳:《传媒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年第12期。

(20)宋友权:《广播电视节目评估工作的运作及发展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5期。

(21)虢亚冰、高立民:《中国特色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5期。

(22)宋友权:《广播电视节目评估工作的运作及发展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