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动控制局面

主动控制局面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称新闻发言人为制度人,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闻发布机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发言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普通人,他也具有普通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控制力的培养主要是:首先通过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分寸得体,让其

第三节 心理素质:主动控制局面

人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方面,我们上面已经分析了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任何一个自然人而言,都是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它在整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它参与人的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调节和制约的作用,并直接影响行为的效率。”[3]所以有人说,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主要是一种心理关系。

我们称新闻发言人为制度人,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闻发布机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发言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普通人,他也具有普通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当然,发言人的工作是极具快节奏和挑战性的,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指人们对于来自客观的或主观的种种压力能否经受得住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明显地具有个体性的差异,也就是说同等的压力之下,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对待压力的应对方式和结果的截然不同。比如2004年典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的表现,在个人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有的人由于心理承受力较差,根本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痛失冠军;而有的人能化压力为动力,超水平发挥,一举夺金。所以有人说,真正的大赛对手间的水平相差无几,关键是在比心理素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美国体育代表团有几十名的心理医师随队出征。

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政治要求高,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而且当今世界信息传递、反馈迅速,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几乎无处不在。所有这些,都会给发言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面对咄咄逼人的电视镜头以及媒体的狂轰滥炸、不断发问时,对发言人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是巨大的,

学者认为,“心理承受力与一个人的抗挫折力、忍耐力和毅力成正比。究其实质,心理承受力是人的内在力量与压力之间的力量差,而不在于压力本身的绝对值。”[4]所以作为新闻发言人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的自我调适方法,以及充分地面对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等。

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方法:

1.强化内在力量,也就是用“内功”去抗衡压力

国外有学者通过量化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当客观压力增加一倍时,人们必须在心理上、精神上、信念上增加三倍才能与之对抗。比如排除来自主观的种种私心杂念,发言人最怕自己说错话丢失乌纱帽,又怕自己临场多说话承担责任等,这些心理障碍会使发言人精力不能完全集中,造成面对媒体时语无伦次或一味回避。所以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例:北京市长王岐山面对媒体时应对自如,给记者和公众留下很好的媒体印象,他的经验之谈是:

“不自信而谁人信之。”

“面对国内外媒体应保持充分的自信,而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能让老百姓增强对政府的信任。”

法国专家对他的评价是:

“一个非常有主见,有见地和有决心的领导,他不会让记者牵着鼻子走,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引导记者从政府工作和政府努力的角度去问问题”。

2.改变认知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有些人习惯于将压力归罪于客观原因,比如记者提问太尖锐,现场气氛太紧张等等,实际上造成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具体表现为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多从自身找毛病才能不断增强心理素质。比如对记者行为方式要有正确的认知,记者是发言人的挑战者,记者的职业要求是不断质疑和探询真相,他们不可能与你站在一个立场上,他们也不可能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所以,对媒体间、记者间的竞争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要对挑战者求全责备。当发言人以一种宽容平等的心态出现在媒体记者面前时,这恰恰会成为一种心理优势,可以减轻剑在弦上的紧张心态。而且这也是给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我对对方是了解的,是可以把握的。”

二、现场控制力

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激发、选择和调节的作用。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而情绪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控制冲动性,从而提高智力水平。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发言人在与记者沟通时,实际上也是一种智力上的较量,双方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气氛中进行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一个拥有经验的、比较练达的新闻发言人会努力掌握现场的主动权,控制好记者的情绪和情感。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发言人能成功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既不会被对方咄咄逼人的提问激怒,也不会被对方的狡猾恭维而忘乎所以,失去自控。情绪与情感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该严厉处严厉,该动情处动情,实际上,人之常情莫过于此。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最怕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官气十足的姿态。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有效传播,都是多种符号的成功运用的结果,除了语言符号外,非语言符号中的姿态、情绪、感情、语气等都会影响现场气氛和传播效果。

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在一个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讲过这样一番话:

新闻发布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好的新闻发布会,或者接受记者的采访,或者临时被记者逮到了,你要面对他的提问,面对的是控制和反控制的过程。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永远是一个控制和反控制的较量,单独采访也是控制和反控制的较量,记者想用他的方式把你引入到他设定好的氛围和方向之中。你一定做好了一个准备,我要用我的方式,用我的回答把我今天最后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到我要表达的范畴之内,说白了就是这个道理。新闻发布会也是这样的,糟糕的新闻发布会一定是发布新闻的人失控了,控制不住了,导致大家的情绪甚至是反感的,有尖锐的,有对立的,现场其实已经被记者的提问控制住了。一个问题问完之后,你发现你没控制住,被记者控制住了。控制与反控制前提就是更多了解对方,用你的方式去解决。在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好的技巧应该是看不到的,但凡看得到的技巧都会找来麻烦。

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控制力的培养主要是:首先通过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分寸得体,让其在自己清醒的驾驭之中;其次是要掌握好情绪情感的时空平衡,既不显得煽情做作,也不要拒人千里之外不尽人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中或接受采访过程中要合理分布自己的情感元素,喜怒哀乐均有节制;三是努力达到与记者和公众的情感共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时才能找到共同的情绪敏感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某种共识。

三、随机应变力

应变力是认识主体能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当应对行为的能力。这种应变是在原则性与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针对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应变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和应对速度上。发言人的应变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心理素质,在现场问答中,有时应变力是新闻发布或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机敏、巧妙的回答,可以表现出发言人的智慧和幽默,有时又可以活跃现场气氛。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发言人只有破除思维定势,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才能掌握主动权。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尊重个体的权利,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如果还是用陈词老调解决新问题,只能适得其反。

尤其是对一些敏感问题,新闻发言人常常要应对国内外记者突如其来的提问,有些问题涉及国家机密,有些问题过于敏感不能直接回答,需要回避。我们采取一些重大决策时,有些信息还不能发布,比如明天可能出台农产品涨价的政策,如果今天一说大家就都去采购了。但如果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新闻发言人的政治意识提醒他,打死也不能说,回避这个话题就需要发言人的智慧和技巧了,能随机应变。

例:在2003年“六方会谈”期间,外交部新闻司孔泉司长在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一个外国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给我比较一下,中国和北朝鲜的关系和中国同南朝鲜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实际上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有挑拨中朝关系的潜台词,他知道有不可比性,你要是一五一十对比分析就上了他的圈套了。前面还有别的问题,孔泉答完了以后说,“中朝关系大家都知道,这些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双方之间共同的利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在处理对朝政策方面也有一些调整。我们同韩国的关系,南朝鲜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很快,去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六百多亿美元,欧盟15个国家的总和不到一千亿,相当于我们同所有的欧盟国家的三分之二,包括法国、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发展非常快。”孔泉通过事实阐述,避开正面的、直接的评价。但记者又追问,“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有什么区别?”孔泉当时很巧妙地说了一句话,如果实在对他们进行比较,中韩和中朝关系有什么区别的话,一个是中国同朝鲜半岛北方的关系,一个是同朝鲜半岛南方的关系,这是最大的关系。实际上,记者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想让你一定有个结论,他是在故意刁难,看你新闻发言人怎么应对?孔泉的这个回答既没有说“无可奉告”,也没离题万里,同时又不乏幽默。在座的记者们也心领神会地一笑而过,对发言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能不佩服。

增强应变力的关键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能对外界的变化闭目塞听,新的信息、观点和社会舆论的新动向都要熟知在心,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融入自己的观点中,表现出新闻发言人在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只有在与社会同步的前提下,才能谈到引领。因此,从某个角度说,新闻发言人要以“新”见长,信息新鲜、观点新颖、语言鲜活,一个都不能忽视。

心理素质是个体各种心理因素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能。它是在生理素质、文化教育和自我修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品德、智能、才能、技能等的个性特点。在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指个体在工作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一般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特殊的专业知识,知识是整个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经验:指个体在学习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是个体特定认识的累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智能:指的是个体的智慧,是个体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统称,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是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是智能的一种发展形式,是指个体较高水平的某种专长,能够帮助个体创造性地完成专业任务。

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完成工作任务有关的特殊智能,是工作方式技术化的掌握,但它比才能低一个层次。

品德:是指个体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其具体表现形式有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是天生就具备的,学习积累、实践锻炼、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