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接近段控制器设计

接近段控制器设计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接近段通常采用微波雷达测量视线参数,而且控制任务是减小视线距离,所以适宜用视线动力学方程描述系统的相对动力学方程,并以视线动力学方程为依据设计控制。在交会对接系统中,还需要对系统的被控变量进行分类。该策略通过适当安排对接进展过程的时序,减弱被控变量间的藕合,使复杂的控制系统分离成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设计可以得到简化。
接近段控制器设计_交会对接制导与控

由于接近段通常采用微波雷达测量视线参数,而且控制任务是减小视线距离,所以适宜用视线动力学方程描述系统的相对动力学方程,并以视线动力学方程为依据设计控制。

1.接近段过程解耦

在交会对接系统中,系统中存在的藕合因素体现在两点:姿态控制系统与轨道控制系统之间存在藕合;系统的相对动力学模型中,变量之间也存在藕合(C-W方程中x,z之间存在藕合;视线动力学方程中r,p,q之间存在藕合)。为了便于系统设计,需要对系统进行解藕设计。

在现有的解藕方法中,适于非线性系统的解藕方法主要有输入输出解藕方法、逆系统解藕方法和多变量频域设计方法。其中,输入输出解藕方法、逆系统解藕方法以状态空间理论为基础[110~111],能够得到完全解藕的设计结果,但存在如下问题:对数学模型的精确度要求高,若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两种方法的鲁棒性较差,需要复杂的计算,不便于在自主交会对接系统中使用。多变量频域设计方法以古典控制理论中的频域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对角化设计以实现近似解藕[112]。该方法在应用中的问题是:不便于将非线性系统的视线动力学方程转化为传递函数,且该方法的鲁棒特性有待提高。

在航天系统中,经常采用时标分离原理将复杂系统转化为若干个快慢有别的子系统,其基本思想是:若系统状态直接受控制作用影响,该状态“变化最快”;若系统状态受“变化最快”状态的控制,则该状态为“快变化”状态;若系统状态受“快变化”状态控制,则该状态为“慢变化”状态,关于时标分离原理及其用应用参见文献[113~117]。

在交会对接控制系统中,时标分离原理可以应用于如下方面:对于姿轨控动力系统,姿态控制系统为快变化系统,而轨道控制系统为慢变化系统;对于独立的轨道控制系统,由控制力产生的加速度量是“变化最快”的量,其次是由加速度变化引起的速度量为“快变化”状态,位移量则为“慢变化量”;对于姿态控制系统来说,由力矩产生的角加速度量是“变化最快”的量,姿态角变化率或角速度是“快变化”量,而姿态角是“慢变化”量。

在交会对接系统中,还需要对系统的被控变量进行分类。根据变量对控制任务的影响程度,将被控变量分为主控变量和辅助控制变量。其中,主控变量对控制任务的完成起决定性作用,辅助控制变量对控制任务的完成起辅助性作用。

基于上述时标分离和变量分类原则,本书提出了一种过程解藕策略。该策略通过适当安排对接进展过程的时序,减弱被控变量间的藕合,使复杂的控制系统分离成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设计可以得到简化。

采用过程解藕的控制方法,将控制步骤分为如下步骤:

①进行姿态对准,使航天器姿态与所需轨控力方向重合,消除姿态控制系统对轨道控制系统的影响。

④在姿态稳定和视线角速度稳定情况下,控制r→rsafe,完成控制任务,其中rsafe为系统接近段终点的视线距离。

上述过程解藕流程,如图11所示。上述过程解藕流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若=0,可以直接从第①步跳到第④步。

图11 接近段过程解耦流程

2.节能型MSMC设计

选定表1中No.6的数据设计主控变量r的滑模面,则

其中er=rsafe-r。该滑模面表明系统的接近速度为50m/s,滑模面连接点为1250m。根据表1可直接估计,接近过程所需的时间为298s,速度增量为100m/s。

由于交会对接控制系统中,发动机以开关方式工作,设计r,p,q方向的控制律为

其中Ar=1m/s2,Ap=Aq=0.25m/s2为轨控加速度幅值。

3.滑动模态吸引区域和存在区域

将系统的视线动力学方程改写为

其中

根据式(3.30)得

由于er=rsafe-r,所以

将式(3.34)中¨r代入式(3.36)得

当sr>0时,将ar=sgn sr=1代入式(3.37)得

sr <0得

当sr<0时,将ar=sgn sr=-1代入式(3.37)得

sr >0得

综合式(3.39)和(3.41)得,sr所表征的滑动模态的吸引区域为

式(3.42)所表示的吸引区域与滑模面sr的交集为滑动模态的存在区域。

根据式(3.31)得,

将式(3.34)中p¨代入式(3.43)得

在接近过程中,r>0,q <90°,所以r cos q不会变号。若sp>0,由于ap= 0.25sgn sp=0.25,所以

若sp<0,由于ap=0.25sgn sp=-0.25,所以

所以,sp代表的滑动模态的吸引区域为

同理,式(3.47)所代表的吸引区域与sp的交集为滑动模态的存在区域。

对于sq,其滑动模态的吸引区域和存在区域的确定方法与sp的确定方法类似,结果为

同理,式(3.48)所代表的吸引区域与sq的交集为滑动模态的存在区域。

4.系统稳定性

在滑动模态的吸引区域和存在区域证明系统的稳定性。

在滑动模态存在区域内,稳定性证明如下:

根据式(3.30)知,

对于sp,利用等效控制证明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在滑动模态上,sp=0, =0,所以,在r cos q≠0时,根据式(3.31)、(3.34)得,sp所代表的滑动模态的等效控制为

将(3.50)代入式(3.34)得,p¨=0,所以系统在sp所代表的滑动模态上稳定。同理可知,系统在sq代表的滑动模态上稳定。

综上所述,系统在滑动模态的吸引区域和存在区域内均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