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题访问的实施

专题访问的实施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专题访问的实施电视专题访问这种体裁的特点很突出:一是专,二是访。同样,专题访问之前也应做好相关的准备。知识资料专题访问与其他采访不完全一样,由于特定的人物与特定的话题,其采访不可能光打“外围战”,提一些泛泛的一般性问题。问题设计通常,专题访问都要准备采访提纲。在某种意义上说,专访的完成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密切合作的产物,这也是专访体裁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专题访问的实施

电视专题访问这种体裁的特点很突出:一是专,二是访。

专是指题材内容而言,访是指制作手段和成片形式。也就是说,专访在主题以及内容方面所需要达到的“专”,是通过“访”来实现的。

专访是一场目的性明确的思想交流。交流什么,采访前已有构思,主动权在记者的手上,问题的准备和提出都要由记者完成。

采访时,记者必须到现场,与被采访者“一对一,面对面,单兵较量”,进行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接触、访问。

一般来说,专访具有不可重复性,约好时间、地点,采访一次就是一次,要尽量做到一次成功。不要有进行补充采访或者第二次、第三次采访的打算,如果这样,就事倍功半了,同时也会给被采访者带来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消耗。

专访的过程一般是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完成的,因此记者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质量。况且在采用问答式的专访体裁中,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体现记者的思想和水平、风格和智慧,这就更需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有高质量的问题才有高质量的采访。

怎样才能出色地实施“专题访问”呢?

(一)专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有备无患”等格言,说的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样,专题访问之前也应做好相关的准备。著名的电视记者杨澜在主持凤凰台的人物访谈节目时,曾经成功地对几十位各界人士进行了专访。当问及她“在这些采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时,她回答说:“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这段话是记者的体验,也是工作的方法。

专访事前的准备包括:

背景材料

采访之前,对被采访者的背景情况尽可能全面掌握。例如他(她)的年龄、专长、成就、爱好、经历、性格、习惯、职业、家庭等。如果是进行问题专访或者事件,除了对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外,还要尽可能掌握与所采访的特定问题或者事件有关的背景情况,访问的细节问题或者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与其他问题或者周围事件的联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熟悉掌握背景情况,就是摸索、寻找被采访者的脉络,这是为采访过程中排除意外的障碍,深入挖掘专题材料打基础的。

例如中央电视台1998年在《东方之子》节目中曾作过部长系列访谈。从现场提问可以看出,记者在对这些部长访问之前,都认真做过“功课”,即尽可能了解他们的背景情况。例如专访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记者提问:“您小时候看到铁路,看到火车隆隆地过来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还问到他当上铁道部部长时,有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亲等。这些很有情趣的话题,显然来自记者对傅志寰身世的了解,这位部长出身于铁路世家,他的父亲干了一辈子的铁路工作。

知识资料

专题访问与其他采访不完全一样,由于特定的人物与特定的话题,其采访不可能光打“外围战”,提一些泛泛的一般性问题。专访中“专”的特点为被采访者提供了深谈的空间,被采访者所回答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职业”或“专业”深度,尤其像问题、观点、学术之类的专访,更会涉及不同领域中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与被采访者对话。因此,在专访前,必须临阵磨枪,熟悉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资料,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作业。

2009年10月,是中国空军建立60周年。假若你要做一期以中国空军发展为题的专访,不论你采访某师师长,或是某团参谋长,或是军事专家,或是某型号战机的设计师,你都有必要对中国空军的历史、发展阶段,过去和现在的飞机状况,目前服役的战机型号、性能,以及在防御和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中的地位等问题,有关航空和空军的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你采访和做节目的底气才会足,有利于专访的进行。

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取得了采访的资格,使得不至于出现太“业余”的尴尬局面,也会引起被采访者与你的对话兴趣,自然有助于取得专访的良好效果。

问题设计

通常,专题访问都要准备采访提纲。这就需要事先设计,包括设计问题、问题的结构、提出的顺序等。

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提纲中应该包括基本问题、随即性问题、储备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问题的排列顺序也很重要,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问题之间如何巧妙地转换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专访的效率与成果。

通常来讲,不论是人物专访或是事件专访,必须拎出几个核心问题,这是支撑节目的支柱。如果是人物专访,你得首先搞清楚他(她)是政要?还是学者?还是明星……假如是明星,就不能少了他(她)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成就里面的酸甜苦辣是什么?品尝这些味道有什么心得?在摘取桂冠的征程中,最难忘的故事有哪几个?等等。

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人的思想、情绪和心态,会随着时机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恰当的时机与场合有利于引导被采访者进入角色,打开他(她)的话匣子。有时特定的时机和场合还可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活跃思维,讲出感情,讲出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来。专访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有时会对记者和被访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

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

进入专访后,要尽快形成谈话所需要的合作气氛。在某种意义上说,专访的完成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密切合作的产物,这也是专访体裁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实现合作的前提,正如成功的职业记者所说的,要最大限度地取得对方的认同感。但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个人背景的差异,也包括文化政治、知识结构背景的差异等等。记者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方的这种差异感,第一组问题如何发问十分重要。

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

在进入实际访谈之后,光有事前周密的准备还不够,临场的控制与发挥也很重要。在专访进行中,记者要善于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地通过提问,把握谈话的方向与话题的深入。

这里的应变能力,包括如何根据采访对象本人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提问方式,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包括如何避免冷场、如何掌握访谈的节奏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抓住要害问题,即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临场发挥,想方设法追问下去。

注意用眼睛采访

前面谈到,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现场、记者。这里的现场特指专访现场,即专访是在什么地点、场合、环境、气氛中进行。对于构成专访内容来说,虽然“现场”处于“陪衬”或者说背景的地位,但它对专访采拍能否以真情实景来感染观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专访后,核准相关材料

无论哪一种专访,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是最起码的要求。专访进行过后,虽然已经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被访问者的语言和说话时的情绪。但人不是神仙,说漏、说错的情况也会有的。因此,在专访后还有必要做做收尾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有:首先,整理好专访时所录的声音,看看有没有听不清的或不连续的情况;尽量搜集齐全相关的文字材料,特别是专业性、知识性强的业务资料,这将在制作节目撰写文字稿时,对于准确表达是非常需要的。当然,也包括事物材料,比如新的产品、著作、照片等。其次,要把被访者的姓名、身份、职务、经历等“档案”核对准确,特别是以往的时间、单位、职务。

最后,专访的文稿写好后,稿件最好送给被访者审校,他(她)可以帮你把关,帮你提修改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