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列报道采编要求

系列报道采编要求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系列报道采编要求(一)策划选题系列报道是有很强计划性的报道,它有足够的时间确立报道思想,酝酿制定报道计划,安排播出时间,协调报道步伐。系列报道的成败与事前有无严密、正确的报道策划是分不开的。这种议程设置实际上就是对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强调。但是,系列报道选题的宣传性比较强,导向味道比较浓,因此,它的选题往往是预见性内容、配合式新闻。

三、系列报道采编要求

(一)策划选题

系列报道是有很强计划性的报道,它有足够的时间确立报道思想,酝酿制定报道计划,安排播出时间,协调报道步伐。系列报道的成败与事前有无严密、正确的报道策划是分不开的。前期新闻策划是以选题为中心的,选题是新闻策划的起点,确定选题是策划的第一步。

新闻选题是新闻采访选择的“题目”,是新闻报道的起点,新闻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深度与传播效果。可以说,好的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成功的一半。具体到新闻策划而言,新闻策划的前期是以选题的策划为核心的。失去了有新闻价值与可执行性的选题,新闻策划也就不存在。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选题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

选题的确立要立足于以下几点:

1.符合于舆论引导(宣传目的)的要求

中央领导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国家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国家之祸。”新闻不仅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也要体现自己的“议程设置”,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通过有组织、有特色、有意识的报道,形成一定的信息传播的强势,吸引受众,有效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传播学中有一个观念叫“议程设置”,就是说传播者通过安排与设置传播内容来达到吸引观众、引起注意、树立理念的目的。这种议程设置实际上就是对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强调。虽然在新闻节目的整个报道过程中,传播主体可能只字未提其个人的思想观点及意识倾向,但是这种观点已经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或隐瞒而予以体现。这种传播方法一方面利用媒体的传播权利划分了传播重点,潜意识地强迫受众对某一类信息予以接受和关注,另一方面也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了传播主体的意识核心,这就是传播主体对受众客体的一种潜在的意识引导。

2010年春节过后,央视在《新闻联播》开辟的“直击抗旱一线”小栏目,在报道西南旱情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报道如何对付旱灾,把灾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目光引导到“找水、引水、送水,自立、自救、援助”的舆论氛围上来。

在系列报道中,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而进行的报道和展示成就性的报道,权重是比较大的。

2.立足于观众的需求

任何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看到、知道的,从而发挥报道的作用。再好的报道如果不是观众需要的,不愿意看的,这种报道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观众的需求就成为决定报道的重要砝码,因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就能抓住固定的观众源,让你的媒体、你的节目为观众所认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档栏目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改版,在包装上、节目的环节设置上、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良,就是满足观众日趋变换的需求。人在每一时段对节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早期看新闻仅仅是满足信息的需求,到后来则需要了解一些新闻后面的东西。他们不仅希望知道是什么,还希望知道为什么和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焦点访谈》等一批以背景分析见长的节目应运而生。也就是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在不同时期、不同时段是不同的,当然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系列报道“世博倒计时”小栏目中,就充分地考虑了观众所需求的信息,诸如到主展览馆的公交线路有几条,开馆时间有多长,餐饮价格是多少,限制措施有哪些……这些,都是服务性很强的内容,是受众需求的信息。

3.着眼其他媒体的影响

新闻的竞争表现在选题上,同一新闻选题,往往是多家媒体共同去选择,这就要研究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和选题特点,在角度选择、题材选择、报道的规模、评述、电视化的表述等方面做到与之不同,避免人云亦云。在选题上要把握热点、把握三贴近的原则,站在时代的前沿,捕捉新闻事实。借鉴《焦点访谈》选题三原则:即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尤其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已经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已知事实的重新安排,表达出新的观点和思想。尤其是要让观众知道事实背后的事件成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选择的报道角度不同,所表现出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新闻报道要出精品,就应该精心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老百姓关注的角度去挖掘和制作。实践证明,有些报道由于角度选择得好,贴近了受众的生活,因此受到受众的欢迎。

(二)系列报道选题类别

新闻是要求时效的,相比而言系列报道对时效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对内容信息的选取不那么苛刻。但是,系列报道选题的宣传性比较强,导向味道比较浓,因此,它的选题往往是预见性内容、配合式新闻。

1.预见性新闻选题

这类选题指尚未发生、可能发生或根据已发生的现象、问题或事件等所引发的选题。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推知即将发生的事件是这类选题与其他类选题的根本区别。选题的特点是:事实的可预见性、新闻价值的不确定性、选题时效具有未知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有时间上的提前)。这类新闻选题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预见性新闻顾名思义是指采访之前即已预知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要素,记者可以事先经过策划和准备而拍摄的新闻事件。选题的范围包括:历年定期召开的党、政府、人大、政协等党政部门较为重要的会议;定期举行的一些重大活动等;节假日、纪念日举办的活动等;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事件)所带来的结果与影响所做的新闻价值判断,并在进行价值判断后予以报道。这类新闻策划的重点在于首先判断其新闻价值,在肯定新闻价值的前提下对新闻的报道形式、时段的安排进行策划。

从2009年秋冬到2010年仲春,西南(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遇到了六十年来甚至百年来罕见的干旱,严重威胁那里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可以预见到的事情将是各级政府领导人民怎样抗击旱灾,全国各地做些什么支援,于是当地电视台和央视综合、经济、新闻、农业科技等频道在新闻栏目中,均开设了诸如“关注干旱”、“抗大旱、保民生”子栏目,系统报道抗灾救灾的事迹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个选题就是具有可预见性的系列报道的上好选题。

节目的选题是做好任何报道的前提,具有时效、符合当前的形势,又是电视观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节目自然会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题材陈旧,制作又没有新意,那观众就会选择换台。具备重大意义或极具典型色彩的选题应该是规避这一现象的有效方式。在具体选题时要围绕热点、力求创新

2.配合式新闻选题

配合式选题主要是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而确立的新闻选题。由于媒体的性质与功能,这类选题不仅大量存在,更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这类选题的特点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价值显著、事件发生有持续性但时效性相对较弱。选题范围包括党和政府强调的重要工作、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典型经验以及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等重大题材。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和首都文明委组织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2006年正式启动。为此,《新闻联播》开辟专栏,连续播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北京市开展交通文明建设、改善社会公共秩序和开展窗口行业培训年、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等相关消息,以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迎奥运天津营造文明出行环境”等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的系列报道,又有“英语标识错误百出小细节大形象”等不够规范的细小环节。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央视及一些省级电视台在新闻栏目中,分别设立了诸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小栏目,而且分门别类,按“调研行”、“改造篇”、“创新篇”等主题组织稿件,里面容纳的内容都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的新闻,完全是为配合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重心而进行宣传的,可谓是比较典型的配合式新闻选题。

(三)点面结合

新闻的力量在于生动的事实,生动的事实都是非常具体、典型的,特色和代表性也都比较强。成就报道既要从面上展开,站在全局的角度说透成绩,也要从点上着手,抓住典型的事例,佐证对全局的认识。这样,有点有面,有宏观有微观,相互呼应,便于形成有说服力的对情况的反映。正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列报道中,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组织选题是十分成功的。其中,有好几期是山西省如何做好煤文章的报道。从山西省的角度讲,既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放眼将来的持续发展,这是从面上说的。从点上说报道该省临汾地区痛下决心,决然关停并转小煤窑的事例,特别是一个煤老板谈将自己的小煤矿合并给国家煤矿后的感言,认为自己服从国家大局,个人的“小局”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可以说是系列报道的通用方法。

点面结合,还要求报道有生动的细节。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或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在多数情况下比面上的情况介绍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系列报道属于正面报道,宣传的味道比较明显,宣传的内容当然是成就、经验一类的。这些年来,随着报道尺度的宽松,在对全局有影响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同样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组织选题。比如,2010年6月中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六省(区)连降暴雨,部分中等城市一片泽国。6月17日,央视《东方时空》报道:“全国大江大河首次出现超警戒水位”,各地实施应急预案。先是从面上宏观地概要地报道了降雨量和造成的灾害,接着报道了两个点:一个是福建龙岩工人被困,当地政府组织力量,组成水上生命线,经过10个小时的援救,救出120多人;一个是广东河源新四龙镇被水围成孤岛,镇政府及时安置60多名无家可归的群众,安置点上有水喝、有饭吃、有凉席、有毛巾被、婴孩有奶粉吃……由此我们可以说,点面结合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通常的也是优良的新闻选题方法。

(四)贴近实际

成就性系列报道要能吸引观众,令人信服,立意要高,切入点则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报道才能入情、入理、入心。寻找与群众生活的接近点,从观众应知、欲知入手,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成功的钥匙。《改革在你身边》以贴近生活为表现特色;《弹指一挥间》在宏观把握高度上也注意了从生活入手,有的题材本身就关系到了人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接近点。

接近点,还应寻找感情上的接近、沟通,使报道以情感人,入情入理。山西电视台的报道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昔日逃荒路,今日致富路》就是以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走西口》的歌声知晓者甚多,但走西口的路途今昔的变化,却知者甚少。题材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表现手法上恰当地运用了记者沿着走西口路的采访见闻来展现。当挑担走在桥上的青年农民说到今天走这条路与父辈逃荒要饭走西口的不同时,当由旧社会过来的老人们谈到昔日走西口时手抹眼泪的痛楚辛酸和谈到今日生活变化的发自内心的朗朗笑声,令人信服地感受到两代人今昔生活的巨变。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当代新闻主管部门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从业人员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必然选择。今天的新闻报道,如果离开了“三深入”、“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受众也将会离开媒体的新闻。在今天,有关贴近实际的报道内容,可以说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五)精心制作、编排

正因为系列报道是计划性很强的报道,题材又是重大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要有精品意识,要以精良的制作力争搞出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

运用声音反映不同时代和人物的精神面貌,也能给人以较强的感染力。《昔日逃荒路,今日致富路》,开头用了当年走西口的一首民歌,凄凉动人。记者在沿途采访的几个人各有特点,其中一位农民讲到今天富起来的两个原因:一是政策好;二是有志气。这两点说到了要害处。政策普天之下都一样,有的富得快,有的富得慢,原因当然很多,但重要一条是看人有没有志气。

成功的报道还要注意电视特技和字幕的使用。过去,特技制作在电视剧和专题节目中用得较多,在新闻中用得少。现在,电视新闻工作者也注意使用特技,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变得一目了然。如中央电视台的《喜迎十七大》中,就开辟了“经典页面”,里面又设计了“数字”、“心声”等;又如中央电视台《绿色使贵州结束了“地无三尺平”的苦恼》,也绘制了贵州的铁路网图。有的台还使用了叠画、定格等特技,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系列报道,特别是配合中心工作的重大题材的系列报道,都需各方通力合作。章壮沂同志在回顾组织《弹指一挥间》的成功经验时曾说:“这类大型系列报道必须有一个编辑组,负责后期编排和播出前的制作工作,才能保证计划的落实和较好的屏幕效果。《弹指》编辑小组由5人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新闻中心负责同志一起审看各部门提供的有关《弹指》栏目的新闻,编排当天播出的节目,编写串联词和《共和国之最》;与播音员、美术编辑、技术人员等共同制作符合播出要求的录像带;最大的工作量是改编报道词和画面,目的是提高系列报道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