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工作特性

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工作特性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工作特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特性,决定了节目的工作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在策划谈话类新闻节目是一种即兴探讨、无现成文稿的节目形态。此外,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选择还有三项具体指标:一是话题的新近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必须是重要的、显著的,并且与受众情感、利益是接近的;三是话题的延伸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要有展开的空间。

二、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工作特性

谈话类新闻节目的特性,决定了节目的工作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策划

谈话类新闻节目是一种即兴探讨、无现成文稿的节目形态。即兴探讨,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即兴谈话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充分表现人的真实个性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而引发受众的兴趣,形成收视亮点;另一方面由于即兴探讨是无现成文稿的交谈,很容易出现谈话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轻则出现谈话的语无伦次,重则发生节目导向的偏离。《讲述》栏目主持人王婷曾说:“在诸多的电视节目形态中,谈话节目的‘不可控’因素或许是最多的。”谈话类新闻节目的策划,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话题选定

话题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的核心。话题问题,首先不是一个主持人或是谈话嘉宾想谈什么就能谈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宣传有纪律”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大众传播的话题从来就是一个事关舆论导向、事关国家利益、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机构必须遵守的“宣传纪律”,如新闻政策、宣传纪律,等等。

此外,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选择还有三项具体指标:一是话题的新近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必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件)。事件越新鲜,话题的新闻性就越强;二是话题的重要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必须是重要的、显著的,并且与受众情感、利益是接近的;三是话题的延伸性。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要有展开的空间。就是说,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可能存在不明白、不理解、不重视和有疑惑的问题。

(2)设定谈话方向

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一个话题可能有多种方向,如解读事件的谈话方向、分析事件的谈话方向,预测事件发展的谈话方向,等等;二是从事件性质上解读,如正面的、积极意义上的解读或是负面意义上的解读;三是指把谈话引向深入的程度,如有些话题的解读就只能“点到为止”,而有些话题则需要进一步和更深入地展开。

(3)确定谈话口径

这里的口径,主要是指谈话内容要符合党和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宣传口径”的要求。它包括主持人提问设计的合理规避和嘉宾谈话内容的分寸把握两个方面。确定谈话口径的要义,主要有二:一是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如新闻政策、宣传纪律、宣传口径等;二是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及主管部门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最新精神、态度等。

(4)设定节目悬念

从调动受众收视兴趣出发,一期节目要求要有起伏、有悬念和有高潮。谈话类新闻节目的悬念设计,既可以是纵向式安排,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脉络,或先抑后扬、或先叙后答等方式设定,也可以是把受众鲜为人知的事实信息或知识信息放大,形成一个个节目亮点。

(5)制定纠偏预案

在谈话过程中,嘉宾由于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偏离谈话的设计或是超出谈话的“分寸”。主持人应及时、不露声色地打断或引开嘉宾的谈话,使谈话朝向设计的方案。

2.重在驾驭

“驾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驱使车马行进,二是使车马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主持人驾驭节目的重心,是使节目“服从自己的意志”。总揽节目、把握要点,激活思维、创造亮点,紧扣设计、补白纠偏,是谈话类新闻节目主持人驾驭节目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

(1)总揽节目,把握要点

所谓总揽节目,它分为联通天线、贯通地线两个方面。联通天线是指节目主持人要对自己主持的节目性质、节目定位,对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具体政策,以及有关部门对某一事件(态)的最新精神、最新态度,要铭记于心。贯通地线是指节目主持人要对节目内容,如事件的起因、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如政治因素、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等社会因素,要耳熟能详。

一般来说,一期电视节目是由若干个关节点组成。每个关节点都应当是节目的亮点、拐点或是受众的惑点。谈话类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出场前首先要弄清楚本期节目哪些是应当展开讨论的重点?本期节目的亮点是什么?由几个层次构成?哪些问题是敏感性的话题?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有什么最新精神和最近指示。

“功夫在诗外。”谈话类新闻节目主持人“总揽节目、把握要点”的功夫,不在节目的本身而在节目之外,是业务素养、理论水平的积累。

(2)激活思维,创造亮点

应邀前来担任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嘉宾,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对其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地位。然而,面对摄像机镜头,节目嘉宾有可能出现情绪过高或情绪不稳定,如由于过于拘谨、紧张而引起的情绪低迷等问题。这些对节目都是有害的。

节目嘉宾的谈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而人的思维是需要唤醒和激活的。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被激活的思维是敏捷的。处在激活状态与处在沉闷状态,谈话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由于先有主持人的提问,后才有嘉宾的回答,二者之间构成了“一问一答”的行为模式。然而,主持人的任务不仅仅是按照节目设计不断地向嘉宾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激活和促进嘉宾的思维,使嘉宾的思维处于一种高昂状态,才思才能敏捷,思路才会清晰,节目也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一个成熟的谈话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一方面要促进和激活嘉宾的思维,另一方面又要对嘉宾的情绪有所调控。它包括调高和调低两个方面。前者,是激活。当谈话嘉宾情绪处于低迷状态时,主持人就应当从激活的角度促进嘉宾的情绪。后者,是调低。当谈话嘉宾情绪处在一种过高状态时,主持人应设法把嘉宾过高情绪调整下来,使之保持一种与嘉宾身份、节目内容、现场气氛相吻合的谈话情绪。

(3)紧扣设计,补白纠偏

“补白”一词,原是编辑学的一个概念,是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或补充说明。我们借用“补白”一词,意表主持人对嘉宾谈话内容的归纳、补充、重申或是小结,使之成为语义明确、语言连贯、重点突出的谈话整体。

谈话是一种口头语言传播。口头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也可能存在不连贯或产生歧义的问题,这时需要主持人出来加以纠偏或补充说明。纠偏,既指纠正谈话内容偏离设计方向,又包括纠正谈话嘉宾的口误或是谈话言词的超出“分寸”,使节目回到预定的设计和宣传口径上来。主持人补白、纠偏的实质,既是对节目的一种驾驭,确保节目导向的正确,更是与嘉宾的紧密配合,二者的“一唱一和”,才相得益彰。

思考题

1.试述谈话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

2.简述谈话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

3.如何理解嘉宾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的主体?

【注释】

[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2]孙国宝:《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3]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4]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5]孙国宝:《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502页。

[7]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362页。

[8]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10]《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42页。

[11]http://baike.baidu.com/view/860682.htm.

[1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78页。

[13]敬一丹:《主持人节目研讨会综述》,《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4]任远:《论节目主持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15]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16]转引自刘兴豪:《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17]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18]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