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媒体的分类及其舆论的特征

网络媒体的分类及其舆论的特征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分类及其舆论的特征网络舆论的兴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传统“把关人”角色功能的嬗变,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与传统大众媒介舆论有较大差别的舆论形态,具有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分类及其舆论的特征

网络舆论的兴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文化群体。在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集团、群体必然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文化口味,社会摩擦的急剧增加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起制度化的良性机制来促使他们充分、合法地发表各自的意见,从而实现沟通、化解偏见、消除冲突。网络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由此形成了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一、网络媒体的分类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含的范围极为宽广,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它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它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就其承办主体来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个人为承办主体的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这类网络媒体一般以人际传播为主要目的,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信息传播受个人爱好、心绪的影响较大。个人站点以独立网站的形式存在,其受众一般为亲朋好友或志趣相投者,影响力要看其个人的知名度与网站内容的好坏。个人博客与微博大都依托于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其受众也大都是兴趣相同的粉丝。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家相关制度的建设,个人网站数量在不断减少,但质量却有大幅度的提高。过去一些内容杂乱、主题落后、思想低级、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个人网站被关停。而那些思想健康、内容丰富、能满足网民需要的个人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被称为“自媒体”微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个人微博粉丝数量已超过百万,影响力超过了专业的报纸、广播。

二是以职业的媒体组织为承办主体的新闻网站、专业信息网站等。这类网络媒体是由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来建立的,如人民网是由人民日报社来承办的、新华网是由新华社来承办的。这类网站脱胎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其组织形式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备,信息的传播一般按照传统媒体的处理方式,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所有信息的传播要经过严格规范的审查流程,有职业的“把关人”,确保信息的流动是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符合媒体意愿的。还有一类职业的网络媒体是民办的各类新闻及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这类网站以信息传播为职业,其组织结构与各类规章制度与传统媒体一样是较为健全,信息的传播也是严格按照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所有这些职业的网络媒体,都受国家新闻出版相关法律的严格控制,都有规范的组织机构与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从业人员也大都有较高的新闻职业素养。

三是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为承办主体的企业门户网站或专业研究网站等。这类网络媒体大都不是组织的主体业务,而是服务于主体业的辅助部分。网站主要以宣传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传播与企业或社团理念相符的信息为主,是一种非职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体。它们大都受商业利益或团体价值观念的制约。其信息的传播大都有明显的倾向性与功利性。网站信息的发布大都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而是由网站负责人来把握。所以信息的传播受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影响较大。有时在利益的驱使下,会突破法律法规的限制与道德的规范,发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一切舆论的形成都要经历个人意见、社会讨论、舆论领袖评价指导、获得权威性等无数力量互通互导、犬牙相制的过程。网络舆论也不例外。在个人意见和社会讨论这两个舆论形成的初期过程中,都要求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意见交锋,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恰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种要求。由于传统“把关人”角色功能的嬗变,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与传统大众媒介舆论有较大差别的舆论形态,具有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

(一)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共享性、个性化和开放性,再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导致一些低俗、虚假、调侃、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的信息大量充斥其间,以至于网络舆论内容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异常丰富。谈到网络舆论的主要实现手段之一网上论坛(BBS)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阂大洪认为,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域”,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但网络舆论主体的泛化和分散,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和复杂,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都使网络舆论控制变得难以操作。

(二)自发舆论多于自觉舆论

舆论根据其形式是自发还是自觉的、是有组织还是没有组织的,可以分为自发舆论和自觉舆论两大类。传统的广播、报刊、电视电影媒体传播信息要受一定的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的控制,现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查和控制的方式,因而是以自觉舆论为主。但是网络传播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颠覆。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互为传播的主体,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要对网络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完全进行监控是不可能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网络舆论以自发舆论为主。

(三)舆论的分散性和冲突性

在网络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了一起,大家关注的主题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且网上舆论的形成主要体现为公众自发,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可能较为一致,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则可能意见分歧,甚至高度对立,由此造成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冲突性。加之网络是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也无需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因此讨论时往往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于一个主题的讨论,往往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激烈辩论之后,才可能取得比较趋同的结论,有的主题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各“派”仍是各执一词,泾渭分明。

(四)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地理位置的自然屏障作用,交通和通讯技术相对落后,加上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难以入侵。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可以把任何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语台,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当年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文明必须进行长途的跋涉,如今被直抵桌面的计算机网络取而代之。因为互联网四通八达,天然地域障碍已不复存在,希望在互联网上控制别人的言论又不太现实,于是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多元化。

(五)网络舆论观点的透明性

网络舆论的透明性是指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和观点不仅完全公开、直观、透明,而且其强度和范围还是可量化的。传统的社会舆论大多表现为“媒体舆论”,因为它只能依附于媒介,才是现实可感的,才具有传播力度。然而,碍于报纸、杂志版面的限制和电子媒体时段的有限,真正广泛的社会舆论是不可能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上得到展示的。人们只能隐隐感觉到某种舆论的存在,但是不可能全面地观察得到,更不能将其量化。然而,网络空间的出现,使舆论的形态与特性都发生了改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用户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是完全透明的,网民说了什么、以什么方式说的(文字、图片、漫画、Rash、音频、视频等)都是现实可感、直观呈现的。即便是仅占少数人群的意见群体,其观点、意见也能够完整、直观地反映在网上。例如,新闻网站经常使用“新闻排行榜”和“网友热评排行榜”的方式,统计一定时间段里最受关注的新闻报道热点话题。“新闻排行榜”是以点击数的多少确定的,“网友热评排行榜”是就某一话题网友的发帖量和回帖量确定的,它们都成为反映网络用户关注新闻关注社会问题的十分直观的方式,也成为反映网络舆论的一种方式。比如千龙新闻网上的“新闻排行榜”这个专栏,分为“千龙最新新闻排行榜”、“千龙48小时新闻排行榜”、“千龙周新闻排行榜”和“千龙月新闻排行榜”四个类别,这就透明直观地反映出网民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的关注点。而通过各大网站所开设的“网友热评排行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网络舆论的热点。

另外,就网络舆论存在的形式来讲,网络舆论的强度和范围是透明的、可量化的。譬如,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产生的评论数量是可以量化的,网民在哪一段时间内发帖量最多是可以统计的,而网民所属的地区范围也可以通过其IP地址查询得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间段内网民就某一问题所作出的评论数量(新闻跟帖量和论坛发帖量),来测算出该舆论的强度;通过查询其IP地址,可以弄清楚是来自哪个地区的人所作的评论,全国哪个地区的网民对该事件的反应比较强烈,等等。

(六)网络舆论的民主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和影响,民众的意见很多时候难以直接、顺畅达出来,即使表达出来有时也很难让公共部门获知,因此这种民众意见很难在公众范围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舆论。

通常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者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表民意是件相对困难的事情。而相反,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则使得公众意见表达的瓶颈冲破。公众在网络上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是目前为止成本最低、传播捷、表达最方便的方式。网络舆论在舆论界不仅仅是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发挥着越来深刻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网民的急剧增加,政府重视这种反映民意的渠道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通过观察各大网站论坛,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关注百姓民生的网民越来越多,社会焦点问题上越炒越热,网络论坛、社区、BBS逐渐成为了民意表达和汇聚的新阵地。在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舆论对于促成宽松活泼的社会环境、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网络具有天然的自由民主属性。在表达公众情绪、意志和倾向性方面,它不仅方便、快捷、高效,而且与常规的行政性民意诉求方式相比,它渠道畅通、成本低、风险小、安全性高,无疑会成为广大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参政意识以及表达欲望强烈的公民的首选媒体。相比之下,有些政府部门往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民意采取能封则封,能压则压的态度,正常的民意诉求渠道形同虚设。互联网上传播或者“泛滥”的网络民意恰恰是更真实更直接的民意表达,表达者很少带有功利驱动,其表达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打磨和修饰,可以说是一种“原生态”的鲜活民意。

(七)网络舆论的难控性

在网络媒体上要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控制并不难实施。各国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分配传播资源,对创办新媒体审核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等等来规范大众传播。所以说对传统新闻媒介来说,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的控制是不难做到的。然而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在网络上匿名地发送邮件、参加BBS讨论都相当容易,电子邮件也极易被人截取、更改和伪造。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理论上使每一个人都称为“新闻发布者”。对于数量庞大的因特网用户,对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言论,更不可能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就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