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变革与独联体的“颜色革命”

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变革与独联体的“颜色革命”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变革与独联体的“颜色革命”因为发生了剧烈的革命,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不是调整而是变革了,其发展也可以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界分成两个历史阶段。波兰是东欧国家最早出现政治动荡和新闻改革的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变革也有其各自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变革与独联体的“颜色革命”

因为发生了剧烈的革命,东欧国家的新闻传播不是调整而是变革了,其发展也可以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界分成两个历史阶段。

东欧国家80年代出现了新闻改革的浪潮,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化和开放。其主要的历史轨迹是从放松对新闻的限制和揭弊报道开始,到制定新闻自由的立法,在扩大新闻机构自主权的同时,原来集中统一的新闻体制不断向社会开放,而媒体也成了80年代政治动荡中反对派的主要工具。特别是8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了公开化原则以后,东欧的新闻改革开始加速。

波兰是东欧国家最早出现政治动荡和新闻改革的国家。1980年波兰的反对派团结工会就领导了全国性的罢工,同时利用其工会的报刊《周报》等制造舆论。而波兰执政的统一工人党不断放开对舆论的控制,允许公开讨论1980年的危机。1984年,波兰还制定了一部自由的新闻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申请办报,各种报刊都可以自行决定报道方针。于是各种类型的报刊,包括私人报刊纷纷出现,统一的党报体系被打破了。(8)80年代中期以后媒体成了政治运动的主要工具,报刊的主要报道内容就是对统一工人党40年执政的不满,结果在1989年的大选中执政党下台了。

如果说波兰是由反对派从外部推翻了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匈牙利的变化则是从内部产生的。1984年匈牙利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放开了对新闻的控制,1986年制定的《新闻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通过新闻途径发表不违反宪法的观点和作品”。(9)1988年匈牙利共产党开始讨论政治多元化与多党制问题,媒体出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翻案之风,报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完全放开,终于导致1989年修改宪法,改变了国家的发展方向。

东欧其他国家的变革也有其各自的历史特点。例如捷克是因为历史上有苏联入侵,所以是以反苏开始其历史变革的,民主德国是以统一而完成历史巨变,罗马尼亚是因为齐奥塞斯库的强硬统治导致了流血事件,而保加利亚作为紧跟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其改革完全受苏联影响。媒体在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报道的重点有的重在对苏联的攻击(如捷克),有的是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赞扬(如民主德国),有的重在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如保加利亚),无论是哪种方式,执政的共产党都成了被攻击的对象。因为放开了控制,“美国之音”、“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等西方媒体也开始推波助澜。这一切导致了1989年底到1990年东欧国家的巨变。

90年代以后东欧国家依然处于动荡时期,在政治上经历了一段极右之后,左翼在90年代中期又卷土重来,多种政治力量并存,经济发展缓慢。90年代以后的新闻变革主要表现在私有化、商业化和企业化,形成了以私有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多种体制并存的新闻体制,在新闻报道的观念上也从宣传型向西方猎奇型新闻报道转变,西方资本对东欧国家媒体的逐渐渗透和控制引人瞩目。

东欧国家媒体的私有化贯穿了整个90年代,捷克、波兰和匈牙利在90年代初就制定了新闻自由的法律,除报纸之外又开始开放广播电视。如捷克议会1991年通过的新广播法明确规定允许广播私有化。波兰在私营电台电视台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1992年通过广播电视法规定了公私并存的体制。匈牙利1993年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罗马尼亚也开始向私营广播电视发许可证,同时国家电视台也可以由私人经营。1999年,保加利亚最后一个向私人开放了广播电视。私有化的结果使私人或股份制媒体成为东欧国家的媒体主流。报刊大多数为私人控股的独立报纸,如在波兰发行量最大的《选举报》1989年创办时就是股份制公司,而《共和国报》由政府机关报改成了私人性质的独立报纸。东欧最大的电视台也基本上是私营媒体,例如匈牙利的纳普电视台、多瑙电视台,捷克的诺瓦电视台、首播电视台,都是该国最大的私营台,占有70%左右的电视市场。(10)东欧国家原有的国家级电视台尽管依然存在,但是体制僵化,节目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受众。东欧国家政府主要用间接手段控制舆论。西方跨国媒体公司也在东欧市场上攻城略地,尽管东欧国家对外资的进入有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也在逐渐被打破,东欧国家最有活力的电视、广播和报刊背后,许多都有外资活动的身影,有的还达到了控股的程度。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联盟形式,各国的主权实际上完全独立。独联体国家在90年代以后也经历了与东欧大致相同的道路,在新闻传播方面彻底改变了原苏联时期的国营和党报体系,走上了私有化、西方化之路。目前的媒体体制是政府拨款和私营两种,但是私有企业是媒体主流,外资也开始进入媒体业。例如在乌克兰,20多家电视台中只有国家一台、二台为国家控制,其他影响较大的国际电视台、现代电视台、基辅电视台、“新频道”电视台等都是私营股份制电视台。国家二台每天播出的12个小时节目中,还有8个小时是出租给了私营电视公司。在白俄罗斯700多家报纸和300多种杂志的纸媒体中,国家所有的也只占三分之一。

21世纪之后,从2003年到2005年,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成了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而新闻传播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颜色革命”一词来源于西方的说法,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比较宽泛的定义,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除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外,还包括伊拉克的紫色革命(伊拉克民众选举时,涂了紫色墨水按手印)、黎巴嫩的雪松革命(雪松为黎巴嫩国树)等,甚至还包括其他地区一些国家温和的政治变革。另一种是比较狭义的定义,专指某些独联体国家近两年来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治变革。

“颜色革命”与上世纪苏联东欧剧变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一脉相承。所谓“天鹅绒革命”(Velvet Revolution),是与暴力革命相对立的一种类型,是借天鹅绒的平和柔滑比喻和平转移政权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过程。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 年11月发生了反对共产党统治的“民主化革命”,因为这场革命从头至尾没有发生以往社会变革的激烈对抗,在不发生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实现了政权更替,西方媒体形容这是一次“天鹅绒般的革命”。

从2003年开始,“颜色革命”像一个幽灵在欧亚大陆的独联体国家中跳来跳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席卷了三个独联体国家。首先是2003年11月在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发生了“玫瑰革命”。反对派手持玫瑰,通过街头政治否决了选举结果。2004年11月斯拉夫文明的摇篮乌克兰又爆发了“橙色革命”。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指责选举存在舞弊行为,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结果在重新选举中上台,橙色的栗子花是基辅市花,所以该事件被称为“橙色革命”或“栗子花革命”。2005年初,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也发生了因议会选举引发的政局动荡,执政的总统阿卡耶夫被迫下台,因为其首都比什凯克的市花是黄色的迎春花,发生革命的时间正好是迎春花开的季节,所以吉尔吉斯斯坦事变被称为“黄色革命”,也叫“柠檬色革命”。

学者们总结了“颜色革命”产生的许多原因,例如这些国家广泛存在的社会矛盾、经济停滞、种族矛盾和政治腐败,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战略争夺和意识形态竞争,反对派力量的增长和独联体只重视当权者的政策失误等,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媒体和舆论的作用。西方国家“从国内外发动全方位的媒体攻势,抹黑现政权,形成‘颜色革命’势在必得的舆论氛围”。长期以来,美国传媒一方面向有关国家输出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以此动摇其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所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舆论障碍(11)独联体国家的媒介私有化和西方化更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舆论战争提供了条件,俄罗斯和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政府控制的媒体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美国首先是利用传媒对现政府的经济状况、社会弊端等大肆抨击,进行反政府煽动;当“革命形势”出现后,马上对西方支持的反对派予以广泛的舆论支持;而一旦“事件”发生,媒体便迅速将消息传遍世界,借此推动“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传播媒介在社会变化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