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领域的采访

社会领域的采访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社会领域的采访与以上到固定的单位采访不同,社会领域的采访则是面对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接触纷繁丰富的事物、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对记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派出所证实他已经在2002年12月1日的阳泉沟矿难中死亡。就这样,曲长缨查出了被瞒报的第一人。在采访过程中,曲长缨接触的很多矿工家庭,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生活十分艰难。

三、社会领域的采访

与以上到固定的单位采访不同,社会领域的采访则是面对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接触纷繁丰富的事物、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对记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与上面采访有所不同,这种采访具有这么几个特征:随机性、迂回的身份、暗访的经常性。

1.随机性

记者经常遇到突发情况,在采访时并不是有备而来(往往是接到报料赶赴现场),目的也不明确。今天在与党报党台分庭抗礼和风头正劲的形势下,都市类媒体尤其都市报刊登的大量新闻是记者随机采访到的。“大报交给党,小报找市场”,大批都市报为立足地方求发展,招聘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中的青年人进入媒体,地方媒体刊播本地新闻数量超过全国性媒体成为地方媒体的独特现象。新闻内容大多是随机采访的,有些新闻虽然是随机遇到,但新闻质量还是颇高的。如《饭后聊天,假菊花茶露馅》,以及《称称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七斤半!》都是记者在工作之外遇到的。

随机性不是指记者活动的随机而显得漫无目的,事实上记者虽有这种自由但在思想上不能随机对待,而是时刻要准备着有新的发现和收获。犹如一个人每天会遇到很多事,但出于与己无关而将它们放过,或者熟视无睹,即使有人出车祸(这是具有极大看点的,因为某种心理和视觉匮乏),大多数人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记者则不然,恰巧遇到了,职业意识促使他去过问,力图报出一条新闻来。当一个人反映居住社区的问题(如卫生、治安、管理、文明等)时,也只是出于投诉而保护个人、集体的利益而出头露面,至于这种问题有多大新闻价值,反映出什么突出症结,则不是他们考虑的内容。有社会学者调查社区居民的环境抗争,这种抗争主要是利用关系网络取得局部胜利。这对记者具有新闻价值,对于当事人而言则追求实际效果,不会考虑媒体之需要,当然也会诉诸媒体曝光的影响,但那是另一回事。所以对记者来说,“碰上”是随机,抓住深挖却不是随机,也不能随机,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记者由随机进入有意(采访动力),展开缜密的调查,从而能获得意外的报道成果。

2.迂回的身份

在社会领域的采访,记者的身份是个重要的问题。这不同于去某个事业单位的公开身份的采访,记者在社会中与人打交道往往不宜公开身份。在遇到一件事情后,记者要打听事实,被问者没有义务回答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问题,他可能回答,却不一定就热情反映。那么记者只顾追问事实会让人积极回答吗?回答应是否定的。尤其当记者在这种形势下亮出身份后,反而会使人退避三舍。不宜亮出身份的原因除了没有义务之外,还有对记者交代事实会暴露身份,经媒体刊播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可能是采访对象考虑较多的因素。

迂回的身份也是方便记者采访的需要,很多时候不亮身份,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套近乎反而更有利。在通常情况下,在外采访的记者作为一个外来者、贸然闯入者,容易使采访对象产生戒备心理,这时候记者需要消除对方的这种不信任甚至敌对心理,就要搭讪、套近乎,有时一根烟就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因为对方会产生被尊重、被满足感。此时应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步步深入,问得详细些;但同时又不能太急切,不顾对方感受问个不休,使人感觉到总是要刺探什么情况,况且对方与自己只是萍水相逢,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建立起非常信任的关系。因此询问不能太急太快,只能循序渐进,让对方在得到好处、甜头中与其聊天。只是以闲聊为主,对方不会损失什么,也就愿意跟尚不知身份的陌生人聊一会。聊天也不能太久,因为时间久了会使人生疑,不知记者有何企图。在此形势下,记者不能总盯住一个人,还需要及时转换。这里主要讨论记者的隐匿身份问题,是适度的隐匿,不是绝对的如此。而且是否隐匿也要看具体情况,隐匿到何种程度也要视情况而定,还有的是到采访最后才亮出身份。在这方面有许多高水平的记者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下面是《南方周末》记者曲长缨的采访经验:

2003年12月,山西临汾突发矿难,曲长缨被派去调查真相。

一无线人,二无线索,开展调查困难重重。到了临汾市区,距离阳泉沟煤矿还有50多公里。那天大雪漫天,曲长缨包的出租车,一路走一路问,还是迷路了,车也陷在山上。曲长缨干脆跳下来,等在路口,想从沿路车辆打探消息。披一身雪花,手脸冻得通红,他全然不顾。拦住一辆面包车,一打听,刚好有位阳泉沟煤矿的四川矿工回矿取东西。从他那里,曲长缨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赶到事故现场时,已是矿难发生后的第14天。事故井口已被关闭,并堵上了木头,工人们已被遣散,整个矿区死气沉沉。问几个看矿人矿难的事,却一问三不知,曲长缨只好早出晚归,四处打探采访。从附近的宾馆、矿工家,到火葬场、医院,都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他决定再上矿区。矿区内,空荡荡的两排房,人去屋空。曲长缨翻来翻去,在一堆破布下发现了一个写着“吕世文”名字的通讯录,如获至宝。根据通讯录提供的信息,他们一行赶到安徽界首,找到陶庙乡派出所,查出吕世文的资料。派出所证实他已经在2002年12月1日的阳泉沟矿难中死亡。就这样,曲长缨查出了被瞒报的第一人。

在采访过程中,曲长缨接触的很多矿工家庭,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生活十分艰难。矿工们住的小屋年久失修,不足以挡风遮雨,全家老小都指靠那点工资,即使黑心矿主不提供安全保障,矿工顶着生命危险也得下井。因为穷,两万多元就可以了却一条人命,让家属们揣着钱老老实实地含泪回家。因为穷,矿工本人也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矿难中有个受伤者出院后,曲长缨和同事打听到他家住址,三顾茅庐。怕碰不到人,早上8点就堵在他家门口,等到中午11点仍不见人影,矿工家人则一口咬定,不知道!曲长缨不死心,晚上11点再次登门拜访,他的家属都烦透了,见了记者就锁门。

这几趟共跑了100多公里,但矿工就是不露面,原来他们怕惹事躲了起来。曲长缨能理解,人死不能复生,矿主趁家属伤心之机,一般也能以钱封口;而受伤的矿工出于种种原因,也不想揭露矿主瞒报。

用钱就能买命,这样的事情在当地司空见惯。那阵子调查陷入困境,忽然有消息说,某旅馆有遇难矿工家属正在和老板谈赔偿条件。曲长缨和同事心中大喜,破门而入,并端起了摄像机,屋中十几个人都望着他们愣住了。亮明身份后,曲长缨问几个衣服打补丁的人,他们异口同声,都说自己是到临汾来玩的。最后,他们终于承认是遇难者的家属,正和老板谈赔偿,不过不是阳泉沟矿难,是另一起矿难在私了。[2]

3.暗访的经常性

除了隐匿身份,还有一个情况是暗访。这种情况下,记者除了隐藏真实身份,更要小心谨慎地采访,这种采访靠的是暗访。暗访主要是进行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现在由于社会中被批评对象对暗访的警觉和报复,使其开展这项工作的艰险性大大增加,记者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加高昂,但这并不能阻挡住记者为守护正义进行暗访的潮流。但社会中竟然还有一批人对暗访横加指责,认为应当限制和取消它。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最起码没有看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暗访或曰舆论监督的存在是维护社会肌体健康的极端重要的保证。社会要维持正常运行,既有法律这种刚性的约束,也有道德这种柔性的规约,还有单位的规章制度等各种各样的管束指标,它们构成了日益庞杂的约束网络。虽然如此,社会的秩序还是受到一些人日益严峻的挑战:破坏法律者逍遥法外,践踏道德者安然无事,违规违纪者称心如意。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矛盾与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在局部有加剧的趋势。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的群体事件让管理阶层愈加惊恐不安,那么这种失衡主要来自于贫富差距拉大和违背公平正义的问题分外严重。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官员受到惩治力度不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泛滥流行,这些都由于缺乏有效制约力量而使其有机可乘,肆意扩张,长此以往,社会就会更加难以维护良好的运转秩序。法律、道德、制度加在一起仍然是有限的作用发挥,还需要引入更有效的力量,这就是监督,这种监督以往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街谈巷议,今天则主要依赖传媒。

其次,承上所述,传媒是社会软监督中最为有效的一支力量。与其说道德、教育具有普适性、长久性,不如说具有难以避免的脆弱性。道德、教育也可以作为利用的道具,所谓“道貌岸然”是也。而传媒则不同,借助于强大的影响力,传媒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件事传遍地球的每个角落。过去所说“纸里包不住火”,意指做了坏事难以掩盖,那么今天则更是如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做了坏事,传媒以及它的使用者犹如无处不在的眼睛能够发现,有可能就此传播出去;此时谁也无法一手遮天,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传出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千夫所指、飞短流长、品头论足,其声誉、社会评价降低。一旦名誉扫地,就难以再如过去那样舒坦自然了,也无法自如地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今天借助于网络,一个人一夜成名甚至身败名裂都是过去所难以想象的。网络传播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个人劣行公告天下,其声誉就会降到极点,不可能再指望在仕途或社会评价上风光无限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传媒就是阳光,它能照进黑暗的现实,让那些丑恶行径、不良行为无所遁形,使得监督对象唯恐避之不及。媒体记者每日四处出击,寻觅察访,揭出丑行,也使受访对象遭受巨大压力,不得不畏惧,不得不收敛,由此社会空气得到净化。

再次,暗访和监督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缺少监督的社会必然混乱不堪,乱象迭出。“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有了监督,社会的腐败和丑恶会大大减少,它不仅能及时惩治那些作奸犯科者,而且能促使更多的人积极转向,追求那种美好的一面,向真向善向美,由此美好的东西会不断增多,积极的因素也会不断上升。由于暗访和监督能够产生激励的力量,惩恶扬善也给人一个明确的导向,会激发人性中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从而产生创造力量和维护机制,这样由少到多,形成合力,会产生巨大的良性作用。可见这种行为的积极意义巨大,社会进步作用不容低估。

以上论及暗访和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呢?显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采访,而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暗访,因此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周密策划又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采访,批评、揭露对象,既要巧妙地接近,迅速取得信任,又要诱之以利,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尽力周旋中完成暗访,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脱身。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

第一,接近暗访对象。暗访要尽量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的基础。如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记者就要想法去接近:一是乔装打扮,改换身份装作买主。二是大方进入现场,不可动摇不定。暗访中沉着镇定,稳住对方。三是不动声色善于观察,用眼记录。而询问中无非是价格、数量、风险、购买方式等,这个既要详细询问,又不能只是问而不动,显示不出购买的意愿和热情,否则买主就会表现出厌烦和警惕,若话不投机,暗访则更难进行。

第二,迅速取得信任。要在短时间内取得信任很难,但至少不要引起对方怀疑。因为作为卖方最关心来者是不是购买者,也以求利之心打量来者,从其言谈举止判断来看买与不买或另有所图的迹象。这时候,记者需要极力与对方套近乎,拉近距离,这与平常采访技巧差不多,以老乡、爱好者、利益等拉近距离。商人最关心买卖,而记者则可以诱之以利,使其心动,这样的诱惑会使自己掌握主动,可以看似随意,实则询问要害问题,甚至迷惑对方,进入制售现场以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一步则是暗访的关键环节。

第三,尽量进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当记者与卖主谈生意到一定的火候,可使对方放松戒备之心,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看货检验生产现场。如果卖主觉得多此一举或起疑心,记者就需摆出正当的理由,以数量多必须谨慎为由打消其顾虑,然后自然地在卖主的带领下进入现场。进入现场之后,记者也要不露痕迹地验货、察看,包括生产环节及原料等。这时候表面上显得自然,实则迅速地用眼记录。有时候,记者是冒充生产者的亲戚、熟人进入现场,偷拍偷录中被发现盘问,这时候记者则需尽量与其套近乎,消除误会,然后迅速脱身;或者感到危险之际,就迅速逃离现场。

第四,寻找机会脱身。当现场采访目的达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记者接下来要考虑脱身,找一个没有破绽的理由离开。面对卖主急切要出售的心理,记者如何稳住对方呢?这的确是个难题。有的记者会告诉对方,对产品非常满意,过几天会来进货;或者说自己还做不了主,需要请示之后再定;或者说来得匆忙,现金准备得不够;或说还要看看别的,再做决定,等等。这会让卖主肯定感到失望,因为卖主费了很多口舌,还让“买主”看到了生产、库存现场,却说不要了,肯定心理不愉快。这个时候,记者更要安抚卖主,不能惹恼对方,可以坐下来再商量几句,再给对方留有希望,甚至留下一些押金使对方有一个满足和期待。此时记者千万不能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离开,否则卖主不会答应,而且可能导致对方的追赶盘问,会引来人群围观,到时候脱身就更困难了,说不定还会带来人身危险。所以沉着应付是首要技巧。下面是《新快报》记者翠峰的暗访:

暗访黑水浸泡臭萝卜

“花都区新华镇是劣质酱菜的加工集聚地!”8月1日下午2时,记者根据阿强提供的消息,来到新华镇新街大道东铁路煤场旁的一个破旧的小院中,老远就飘来臭气熏天的气味,并隐约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小院周边都是一层低矮临时工棚,记者在整个小院中探寻了3圈,却无法找到酱菜工厂。

“你干什么的?”就在记者转悠时,工棚旁的一个小屋中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对记者厉声问道。“买酱萝卜的!”记者答道。“这里几家工厂都搬走了,你快走吧!”中年妇女瞧了记者几眼后说。

无奈下,记者打算离开。此时,一辆大货车驶进院中,迅速在靠里面的一个仓库前停下,原来紧锁的大门开了,记者迅速朝仓库走了过去。

仓库足有400多平米,在昏暗的仓库中十多名男女工人正在专心地制作萝卜干,甚至记者的到来也未让他们察觉。6名女工在不停地将大量的干萝卜条扔进切割机中,伴随着切割机的高速运转,萝卜丁落在了黑乎乎的水泥地上。随后,一男工操起一条水管朝一大堆散发出臭味的萝卜丁上冲水。

不到一分钟,另两名全身赤膊的男工一边嘴中叼着烟,一边拿起铁锹将地上的萝卜丁装进了一旁的大桶中。没有风扇和空调,全部赤膊的男工早已汗流浃背。大桶中装满萝卜丁后,男工们开始从一旁地上拎起白色晶体物、红辣椒粉倒进大桶中,随后拿起木棍不停地搅拌着木桶中的萝卜丁。

大约3分钟后,一名赤膊男子搅拌停止了,快速地将桶中的红色萝卜丁装进纸盒中。记者看到,纸盒外标有“东北特产”、“兰花”牌风干萝卜丁,而产地却标明“武汉龙阳咸菜加工厂”,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生产日期及许可证号。

有毒保险粉漂白酱菜

“你找谁?”此时,从大货车上下来一高大男子,他在仓库中见到记者惊讶地问道。“来买你们萝卜的!”记者答道。该男子放松了对记者的警惕,他问记者“要买哪一种”。记者谎称是广州某大型超市的采购员,要带些回去给领导看看样品。该男子听后殷勤地向记者介绍起来:“我们这里生产环境虽然差,但味道一定让你满意!”他告诉记者,这些萝卜丁都加了添加剂,“保持期肯定超过6个月,而且卖相特别好”。

该男子带着记者参观了其设在加工区一旁的仓库,记者看到摆满了千余箱刚生产完的萝卜丁及酱萝卜,而仓库一较阴暗的角落里堆满了黑乎乎的萝卜干。“你们真厉害,这么黑的萝卜干都被你们弄得那么漂亮!”记者试探地问道。“其实只要加上足够多的保险粉就行了!”该男子说完,立即问记者要带多少箱走。为了安全,记者以每箱9元的价格买下了两箱“风味萝卜丁”。就在记者离开这臭气熏天的黑加工厂时,记者吃惊地看到,一名女工竟穿着鞋踩在已调好味的萝卜丁堆上装包。

仓库地面上深达十多厘米的污水,早已把记者的鞋湿透了。从仓库中出来,记者全身已是臭气熏天。据报料人称,这样的黑加工厂,仅在新华镇至少在10家以上,每天有10吨以上劣质酱菜源源不断流向市场。[3]

总之,暗访作为采访中难度最大的一种现场隐蔽身份的访问形式,本身充满了风险,也蕴含着刺激。有些记者对之心怀忧惧,有些记者则主动进击。不管如何,作为社会领域的采访,这是最具挑战性的。同样,社会领域的采访因为缺乏明确的单位依赖,难度很大,也因此更具有挑战性,更能锻炼记者的采访能力。今后随着都市类媒体日益兴旺走红,受众对于社会领域的新闻需求量会随之上升,这当然对记者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实,关注那些能为他们解闷解惑更解气的问题,这既是要求,也是责任。按照普利策将记者定位于船头上的瞭望者,就可知社会不能没有记者们捕捉新闻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的作用发挥,不能缺少社会信息的获取。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存在这样一个日益广阔、延伸得无边无际的天地:社会变动的剧烈、人类交往和各类活动的日益复杂,都使记者肩负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即使有了互联网,有了众多的网民在不断地传递信息,但还不足以代替记者的采访,记者的信息选择、把关以提供更有效的新闻的角色无可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