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负面功能与刻板印象

媒介负面功能与刻板印象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中的刻板印象,其突出的社会负面影响往往集中表现在民族、性别、宗教、年龄等方面。总体而言,大众传媒是形成、传播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媒介与社会刻板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意识到媒介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并进而揭

二、媒介负面功能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亦译为“定型”或“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一种与其所代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固定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另一群体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17]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对范畴中个体的各种特征的观察并经过抽象形成的,这种抽象表现为当人们想到一个范畴的成员时,通常所想到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样例。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人眼中,德国人“有科学头脑”、犹太人“精明”、黑人“迷信”“懒惰”。这就是美国人对另一(国家)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即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了某种认知模式和固定看法,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刻板印象是对认识客体的一种简单化的固定印象,有助于加速信息处理过程,以应付复杂的信息环境,这是其积极的一面;然而,由于刻板印象往往表现为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因此,其消极作用更为突出。

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多种渠道。在“媒介化”的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间接形成刻板印象的最重要的途径。人们通过接受媒介内容中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描述,形成对各社会群体简单、固定、概括的看法,即刻板印象。媒介形成刻板印象,其根源在于媒介具有塑造“媒介环境”和“意义构成”的功能,在于人们认知过程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趋向。

媒介中的刻板印象,其突出的社会负面影响往往集中表现在民族、性别、宗教、年龄等方面。它既是各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如性别歧视、老年人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残疾人歧视、同性恋歧视等)的传播渠道,也是这些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这使得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成为一个广泛涉及伦理、道德、人权、政治等领域的问题,成为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一直十分关注的重点课题,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性别方面,媒介中男性出现的几率远大于女性,且女性多是柔弱、迷人、性感、情绪化的依赖男人的角色,而男性则多是具有坚强、勇敢、智慧、理性等特征的重要的社会角色。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体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平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当今世界中的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传播传统的女性定性角色;制作暴力和有辱人格的色情产品;将妇女身体商业化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从男权中心文化的立场来塑造女性形象,是一种性别歧视,因此,促进媒体传播非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就成为国际社会促进性别平等的战略目标之一。[18]

在种族(国家)方面,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非常显著。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美国佩恩研究就着重分析了电影对年轻人的社会态度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观看肯定中国人的影片《神之子》之后,持亲华态度的百分比显著提高;在观看一部否定黑人的影片《国家的诞生》后,被试对黑人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显著降低。1970年代一项针对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青少年电视观众心目中的外国人形象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主要来自电视,而且充满了刻板印象。例如,加拿大青少年认为美国气候温暖,生活充满了乐趣;苏联爱好战争;德国人是纳粹;非洲人住在茅棚里;墨西哥人很懒惰;中国人口众多并且爱好打仗等。研究者指出,这些观点非常片面,而且早已过时。[19]学术界一直非常关注对非白人种族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一项美国学者1980年代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的娱乐节目中,普遍存在着对非白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化处理,表现为过分简单化,把白人作为较理想人群的参考点。例如,把美洲印第安人描写成原始和野蛮、亚裔美国人腐败和强暴、拉丁美洲人暴躁和懒惰等、非洲裔美国人偷懒无能和易受惊吓等等。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研究还显示:在电视中出现的比例低于人口普查数据、与白人相比更经常性地成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或卷入犯罪行为、年龄较白人低、权威性较白人差等。[20]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妖魔化”问题,集中反映了媒介对种族(国家)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如,在中国人眼中,美国媒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妖魔”和“威胁者”;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媒介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是“霸权”和“反华”。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在中国国防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官方媒体的许多报道把美国塑造成一个以主导中国和世界局势为目标的国家,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反对情绪;同时,他也承认,美国媒体有关中国的一些报道也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1]显然,这种媒介刻板印象严重妨碍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理解,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在年龄方面,媒介中老年人的负面形象远远多于正面形象。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曾就电视剧中人物的年龄差异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在1969年至1978年黄金时段电视剧9000多个人物中,年龄为25—45岁的中青年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实际比例;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只有3.7%。并且,老年人通常表现为口出恶言、坏脾气、丑陋、无助、顽固、愚蠢、性格古怪、不受尊敬。同时,研究还发现,越是长时间接触电视的人,越是倾向于对老年人持否定的评价。

此外,媒介刻板印象还广泛涉及其他许多方面,例如,残疾人———社会负担、恶魔、牺牲品等;宗教———偏执、愚昧、保守、恐怖、暴力,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等;少数民族———愚昧、落后、懒惰、狭隘、保守等。

总体而言,大众传媒是形成、传播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媒介与社会刻板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意义构成功能”;另一方面,也由于大众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市场因素和媒介制度因素对媒介传播的制约和控制。媒介刻板印象具有正面效能,如有助于受众在繁复杂乱的信息汪洋大海中辨识航向,形成一种相对简便的认知模式,辨认、理解和认同各种社会范畴和社会群体,以提高人与社会、与自然互动的效率。然而,与正面效能相比,媒介刻板印象的社会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刻板印象与“现实环境”的偏差,以及这种偏差最终影响和导致受众认知与行为的误差。正因为如此,意识到媒介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并进而揭示其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深层机理就非常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