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沸腾的”网络世界

“沸腾的”网络世界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 “沸腾的”网络世界日本知名IT公司[1]的前首席执行官堀江贵文,人称Horiemon,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见,这种网络“沸腾”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互不相识的博客用户之间,因此可以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上。

9.1 “沸腾的”网络世界

日本知名IT公司[1]的前首席执行官堀江贵文(Horie Takafumi),人称Horiemon,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2006年1月26日,因为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堀江的公司遭到东京地方检察厅特别搜查部的彻底搜查。当时,堀江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社长博客”,同时也为自己公司提供的博客服务做宣传,该博客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据当时该公司管理高层的伊地知晋一透露,在东京地检登门的第二天,一晚就收到超过1万条的评论,其中大多为批评堀江的内容,电脑也因为无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大量信息而险些死机。

如上所述、由于因特网上的某句发言而引发众多议论(多为批判性的)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沸腾”。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超过1万条的网络评论可谓是破天荒的规模,但是其实无关规模大小,实际上在网络上的各类博客空间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或大或小的“沸腾”闹剧。伊地知受到上述堀江事件的启发,同时结合自身经营博客的经验,在《博客沸腾》(图9.1.1)一书中将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以下网页:http://ascii-business.com/zeisei/blog-enjo。

img21

图9.1.1 伊地知晋一著《博客沸腾——Web2.0时代的风险与机遇》,日本ASCII出版,2007年。

大量的批判性评论并不是“沸腾”现象的终结,往往在发言者与评论者之间一场口舌之战在所难免,激烈的争论有时甚至升级为诽谤中伤,发言者舌战群儒却难敌众口,最终败下阵来落到关闭博客的窘境(又称“玉石俱焚”)。同时,当某博客的“沸腾”被另一个博客或者论坛引用,从而在一个新的场所里引发另一场争论的现象被称为“蔓延”,这种现象甚至可以扩大到网络以外的世界,实际上堀江博客迸发出来的火种就曾一度“引燃”了伊地知晋一的博客。

这一类现象不仅存在于一般博客,在需要通过有介绍人才能加入、用户之间大致相互了解的SNS[2]等其他网络服务里也相当普遍。《博客沸腾》一书中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日本的大学生,将自己酒后驾车的经历写在SNS的日记里,结果收到大量来自其他用户的批评,批评的声音“蔓延”到该大学生所在大学的网络社区,最后校方不得不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公众致歉来平息这场风波。可见,这种网络“沸腾”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互不相识的博客用户之间,因此可以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上。换一种思维角度来看,我们的网络发言确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在网络上留下言论,无论是在自己的日记里还是他人的博客上,尽管只是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是随时隐藏着能够激起一场“沸腾”现象的可能性。

上述言论听起来似乎有耸人听闻的嫌疑,但是实际上确实存在不少网络用户因为惧怕引起诸如网络“沸腾”这样的现象,而对博客评论等一些在线交流服务深感不安。“沸腾”现象的确是在网络交流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但是是否只要满足网络这个前提条件,在任何时候都能引发“沸腾”现象呢?又是否一旦“沸腾”开始,就必定导致车毁人亡、悲惨收尾呢?

在本章里,我们首先从网络“沸腾”问题入手,着重讨论在线交流(又称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中素昧平生的人们相互评价、留言等匿名进行的交流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之后,以网络匿名用户之间的关系为依据,考察网络世界里人际关系的展开与帮派集团的形成带来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读者对在线交流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因为网络不单纯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同时它也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与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