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人类历史,也就有了礼仪。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达成的一套关于自身言谈行为的模式和思维演绎的方式的协议和共识,是人际传播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言行和仪式的标准。

有了人类历史,也就有了礼仪。由于礼仪之风的源远流长以及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所以礼仪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而庞杂。

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它上面记载着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事项,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其入庭后必须遵守的规矩或行为准则。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1)此外,“礼仪”在英文中还有“courtesy”和“protocol”两个词与之对应。“courtesy”即礼貌,泛指一切客气的状态。“protocol”在英文辞典中的定义是“外交的或军事的礼节和秩序的规则”。比如开会时关于悬挂国旗、演奏国歌的规则,举行正式宴会时的座位安排、介绍客人的顺序、感谢出席宴会宾客的顺序等。(2)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礼仪最早是指祭祀中一套仪式,《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礼”:“禮,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从而示豊。”“示”,许慎解释为“神事也”。“豊”为行李之器,“从豆,象形”,即豆器上放的祭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从“祈神”转为“敬人”。首先用于宫廷,随后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运用于人们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在古汉语中,“礼仪”也被称为“礼”、“仪礼”、“仪检”、“礼教”、“礼法”、“礼律”、“礼制”等。从中国古代文化来看,“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如《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执事不礼于寡君”(执事:指晋国国君;寡君:指郑国国君)。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晋书·陆纳传》:“及受礼,唯酒斗,鹿肉一柈”。“仪”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礼节和仪式。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既表现为一般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即包括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我们认为这是广义的礼仪的范畴。近代以后,礼仪逐步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分离,演化为一种狭义的礼仪。林晓娴在《规范礼仪必读》(3)中给礼仪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礼仪,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我们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传播学的文化准则,是人们在传播中必须遵循的一套言行礼仪规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技巧。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达成的一套关于自身言谈行为的模式和思维演绎的方式的协议和共识,是人际传播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言行和仪式的标准。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礼仪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受到宗教信仰的强烈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文豪梁实秋先生在其《秋室杂文·谈礼》中说:“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

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的外化。日本礼仪专家松平靖彦先生在日本全国社出版的《正确的礼仪》一书中认为:“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段话说明了礼仪和道德的深层关系,只有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才可能很好的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一个人的学识、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它能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作为人际传播中必须遵循的一套潜规则,它有利于美化传受双方的言行,使传受双方达成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1992年埃米莉·波斯特的巨著《西方礼仪集萃》第一版问世,她曾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它变得平易近人。”(4)所以,礼仪是一剂润滑剂,它不仅有利于人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达成共识,促进人际传播的良性发展;它还有利于美化人们的言行,使社会风尚更加文明,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和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