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约哈瑞窗口”

“约哈瑞窗口”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5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了人际传播的自我认知功能。图3-3 “约哈瑞窗口”资料来源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第三个方格称为“秘密区”,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除了隐私,还包括不愿意暴露的“我”的弱点。

1955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瑞·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Johari window,两个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而成)理论(16)。说明了人际传播的自我认知功能。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见图3-3)。

图3-3 “约哈瑞窗口”

资料来源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第一个方格称为“开放区”,在这里,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可以公开的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方格内,包含了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如性别、职业、年龄、家庭、行为等。

第二个方格称为“盲区”,传播各方的“我”不知道的他人评价“我”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内,即为别人感受得到而自己却不知道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如我们平常在事件中经常说的“旁观者清”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些信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都知道,看得很清楚。

第三个方格称为“秘密区”,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除了隐私,还包括不愿意暴露的“我”的弱点。有些甚至对至爱亲朋也不能说。即为那些只能为己知而不能为外人知的个人隐私,如个人所不愿意被他人知晓的一些行为、情感、态度和收入等这样一些秘密,我们将之称为“秘密区”。

第四个方格称为“未知区”,传播各方都不知晓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中,即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区域。这是指每个人身上尚未开发出来的信息或潜能,遇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这类信息会生成和表现出来,为传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觉。

在人际传播互动中,和他人进行交流时都可以画出这样一个窗口,窗口中每个部分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同他人情感交流的成分和领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可能会获知部分盲区的信息,也会暴露部分封闭区的信息,同时从无知区生成新的信息。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永恒的流动中,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