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告文学主要特征结合作品分析

报告文学主要特征结合作品分析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报告文学的写作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典型的艺术再现的文学体裁,其创作可以调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文学手段,创新余地很大;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不一样。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基希称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载体”。值得一提的是基希的研究者巴克的看法:“报告文学和电影都是年轻的,非常年轻的艺术。在它们的活动上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譬如特写、幻想、简单动作、剪辑等。”

二、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典型的艺术再现的文学体裁,其创作可以调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文学手段,创新余地很大;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不一样。这里,仅就写作中几个主要方面,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经验。

(一)关于描绘

1.现场景状还原

苏联作家A·托尔斯泰说过:“作家们,你们应当时时运用幻觉,就是说,学会看见你所描写的东西,你们对你们所幻想的影子看得越清楚,你们作品的语言就越准确而切实。”[4]报告文学中所写的场景大都并非作者亲历目见,这就需要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方法,依据事实艺术地再现。

2.细节推想

报告文学中有些细节,如人物曾经说过的话、有过的心理活动,由于时过境迁,本人也未必能很具体、准确地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作出反复认真的有根据的推想。如徐迟写《地质之光》时,对李四光从英国过海峡到法国和瑞士是哪里过海峡这一细节,由于李本人逝世,家里人也不清楚,就只能靠推想。徐迟借来很多导游手册,又查阅“二战”期间的有关记载,最后推想李四光是从南安普敦港口过海峡的。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还得借助于和生活的真实相一致的“想象和补缀”。

3.特定环境显现

任何人总是在一定的天地中工作、生活,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命运,他的性格,总是与他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报告文学只有在特定环境中去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才能给人以浓郁的生活实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张平的长篇纪实文学《法撼汾西》,作者以率真的笔调形象地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汾西县偏远山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描绘了主人公刘郁瑞——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的形象。如果没有权与法角逐的大的社会背景的展现,没有把汾西这个偏僻小县里那帮恶棍、地头蛇和那些掌权人物纵横交错、相互勾结的恶势力写深写透,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就不会写得如此力透纸背,刘郁瑞这个人物的形象也不会那样令人振奋,发人深思。

4.多感觉调动

初学描写的人大多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这只是印象的一部分。要反映出一个场景,仅仅调动一种感受是不够的。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说:“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以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粒也还曾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会遗漏掉许多生动的记忆吗?”[5]

5.情景互映

要学会用真情实景互生的手法来抒情,即作者在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爱憎时,不要抽象写情,而要将悲喜之情藏在观察采访到的真实景物之中;也不要随便写景,而是要写含有自己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的景,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二)关于叙述

1.多格调语言交叉

报告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把形象、对话、描写、叙述、抒情、分析、议论等交织在一起,既明白而又错综复杂地向前叙写;而且还要善于在一篇作品中用不同格调的语言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节奏,细腻地传达出作者丰富的体验、感受和情感。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有个人的语言风格。徐迟善用能包含辩证法则的对仗句、骈体文;而白夜的句子大多很短,有很大的跳跃。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作者在保持其个人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因情况的变化而转换笔调,正如作家秦牧所说:“写各样的事物,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笔墨”,“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像怒潮奔马那样豪放,有时又要像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像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像寒光闪闪的解剖刀……”[6]

2.耐人寻味,创造意境

1982年,白夜写了一篇报告文学《丁玲的微笑》,发表在《芙蓉》杂志上。丁玲看后很为欣赏,写信给作者说:“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会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7]写报告文学,材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完全是材料的堆砌而无意境,也会令读者感到味同嚼蜡,过目即忘。要留出空白,创造意境。意境中蕴藏着韵味,它并不外露,需要去寻。寻味的过程,本身是读者艺术上的享受;有味可寻,是读者对艺术,包括报告文学的并不过分的要求。

3.哲理渗透,政论色彩

当代报告文学作品,已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往往由所报告的事件和人物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联想与由表及里地开掘,从而加强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和哲理性。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基希称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载体”。因为它容易流于空泛,容易“反客为主”,作者代替人物,危及真实性。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哲理是渗透在形象描述之中,从形象的深处焕发其光彩;其政论性是从主题和题材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上,从作者对主题和题材的深刻思考、独特见解以及作者对这些见解的激情表达上,发挥其威力的。

(三)关于结构

报告文学的结构随题材性质、篇幅大小和作者风格的不同而呈多样化趋势,大多数作品的结构,与通讯、特写的结构也并无根本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基希的研究者巴克的看法:“报告文学和电影都是年轻的,非常年轻的艺术。在它们的活动上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譬如特写、幻想、简单动作、剪辑等。”基希的作品,其结构和叙述就具有很强的镜头感,我国的报告文学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也运用了跨时空的跳跃式结构,以镜头画面的组接推动故事情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