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貌通讯的采写

风貌通讯的采写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风貌通讯的采写(一)风貌通讯概说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旅途通讯、旅行通讯等。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注意利用方志上的材料,但为的是从历史与现实对比中,加强文章的纵深感,核心是突出“变”字,描绘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近年来,风貌通讯越来越注重从写人物来反映一个地方的变化。

二、风貌通讯的采写

(一)风貌通讯概说

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旅途通讯、旅行通讯等。它通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变化,展现时代前进的步伐,展现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发展;它通过舒展隽永的笔触、纵横交错的结构、广阔灵活的视角,描绘出一幅幅或壮丽或奇巧的“风貌画”、“风俗画”、“风土画”,开阔读者的视野,增加读者的知识,提高读者的情趣,并从中真切感受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由于它的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多年来一直是报刊上深受读者喜爱的体裁。风貌通讯经常用到的标题包括“纪行”、“巡礼”、“随记”、“漫记”、“参观记”、“印象记”、“见闻录”、“掠影”、“一瞥”、“散记”、“侧记”、“杂记”、“札记”、“拾零”、“拾趣”、“拾萃”、“记游”等等。风貌通讯结构方法,常见的大致有:先总后分结构、移步换形结构、纵横交错结构、对比结构和跳跃性结构。

(二)风貌通讯的类型

风貌通讯可有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综合性风貌通讯、印象性风貌通讯、国际风貌通讯、杂记性风貌通讯。

1.综合性风貌通讯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条战线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性变化或某一项工作的总体性变化,除描述、抒情外,可有议论,提出和分析问题。

2.印象性风貌通讯

它主要是记者在一些参观、巡礼或访问中所获得的见闻、感想的记录,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和笔触对一地区面貌、趋势变化的纪实。重印象而较少议论,一般不提出和分析问题,如1995年发表于《人民日报》11月16日的《雪域高原第一乡》。

3.国际风貌通讯

它主要是反映世界各地的风貌及其变化,如1989年刊载于《环球》第5期的《哭墙前的沉思》。

4.杂记性风貌通讯

这种通讯取材小,笔调更活泼,但有一定透视性(以小见大),如分别发表于1984年11月29日和12月14日《文汇报》的《广州酒家就餐记》和《信息茶室客盈门》等。

(三)风貌通讯的写作要领

要写好风貌通讯,就必须做到:

1.要充分占有材料,通过典型事实反映全貌

风貌通讯大多以全景式的介绍来报道对象,给人以“概貌”的感觉。因此常冠以“走马观花”、“一瞥”、“掠影”等字眼,有人就误以为这种文章真的只要随便走走看看就能写得出来。殊不知,这“一瞥”背后,包含着记者大量艰辛的劳动。采写风貌通讯要注意收集材料,包括该地区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能表现演变发展的对比性数字、事例,能表现风貌特征的具体材料,表现变化、富有启示、引人入胜的事例、片断、镜头,记者自己的独特感受等等。占有材料后还要进行分析、筛选,并善于驾驭这些材料。只有吃透全面材料,才有可能使“一瞥”而见全豹。将那些能反映报道对象特点的具体事物、场景、精彩片断和侧面,与报道对象全貌结合起来,让读者既能了解报道对象的全貌,也能看到报道对象的细微之处,以形成立体化的认识。

《河北日报》2001年5月31日的通讯《挺进中原》报道麦熟季节,河北省约有1.1万台收割机及3万多名麦客跨过黄河,参加到跨区机收的行列的情景。记者用白描、反复、排比等手法,展示了一幅燕赵麦客驾驶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挺进中原参加麦收的壮观图景。开头这样写道:

一台联合收割机开过去,又一台联合收割机开过去了,像南飞的雁阵,像南下的兵车,他们跨过漳河大桥、黄河大桥,一路向南,再向南,而后四面八方散开,驶进一望无际的麦海。

开头写出了场面的宏大、开阔,像万马奔腾的战场,给人以气壮山河之感。开头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出下文,更重要的还在于吸引读者。

风貌通讯要写出特点,要求记者深入采访,仔细观察,找出事实的特征,立体化地反映某地的风貌。《挺进中原》的作者深入到跨区作业现场采访,注重描写当代麦客的风采。作者观察到这些“农民部队”虽气势庞大,但装备各异。机器装备也并非整齐划一,人员组合各有特色,其父子、夫妻参战和亲戚朋友混合编队的情形是对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深层的诠释。

2.要选好角度,突出变化

角度不新,难以做到“以小见大”;缺乏“变”,则通讯无异于方志。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注意利用方志上的材料,但为的是从历史与现实对比中,加强文章的纵深感,核心是突出“变”字,描绘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主要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这种对比通常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在对比的两面中,旧的一面只是给新的一面起陪衬作用,只是表明面貌变化的起点,目的是为了突出新貌,展现出时代的变动。如《今日白帝城》就是在描述今日新貌时,穿插一点过去的背景,形成一种反差,让人感觉到惊人的变化。新加坡《联合晚报》发表过一篇《广州现代新民风》,抓住广州人在一定的物质消费提高的基础上,现在注重感情消费这个特点,写出了时代的变化,形成一篇富有新意的风貌通讯。[8]

《方寸工资条折射沧桑变》以小见大,从工资条反映职工工资的提升情况,反映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角度虽小,但很新颖。张先生1990年的工资条工资总额只有203元,现在工资条上已有8 000元的月薪,是过去的40倍。这篇通讯在描述工资增加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工资变化的内涵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进步

3.通过写人来展示风貌,并在展示风貌中展现人的风采

风貌通讯不能只写风景而忽略了写人,作为报道,着眼点还是写人。通过人来展示风貌,通过写人让通讯活起来。近年来,风貌通讯越来越注重从写人物来反映一个地方的变化。

2003年10月26日发表在《西藏日报》上的通讯《在狮泉河镇务工的牧民》先写西藏政府通过各种方法引导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地区的牧民走出去寻找致富门路,接下去写牧民们进城后的思想状态,写牧民们的性格则从侧面反映出狮泉河镇的当代风貌:

这些人仍保留着牧民粗犷豪迈质朴的性格,感情奔放。喧闹的狮泉河大街虽不是牧民们跳舞的场所,但并不影响他们放歌。他们在大街上转悠时,不管男女不经意地就唱了起来,不是那种小声哼唱,而是放开歌喉喊出他们的祖辈喊了几千年的牧歌,那种节奏自由、悠长高亢的高原牧歌。他们唱得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自然,没有丝毫的造作与修饰,是内心的直白和呼唤,唱到高兴时还长袖飞舞而不在乎周围的人是否在注意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