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贴近生活,服务大众

贴近生活,服务大众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贴近生活,服务大众服务性报道不仅表现在节假日,有时也可利用某些条文法规的发布纪念日来进行。狭义上来说,即是指媒体围绕假日经济,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以引导消费、服务市场为主旨,侧重宣传服务性的经济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各类促销的信息有的甚至是虚假信息也是媒体假日新闻的报道重点。

四、贴近生活,服务大众

服务性报道不仅表现在节假日,有时也可利用某些条文法规的发布纪念日来进行。这样既宣传了法规的意义,又确实为读者了解和掌握法规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为读者服务、为市民服务是我们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时时刻刻都不可忘记。但是,借助于一定的节假日或纪念日来进行这样的报道,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这里的时间是特定的,这给人们以特定的意义,人们对媒体宣传的东西记得牢;有的服务性报道本身就是为读者节假日服务的,所以更受读者欢迎。

2006年6月5日《中国环境报》推出了《2006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专题报道,该报的报道主题与“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主题是息息相关的,这次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莫使旱地变荒漠”,而中国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刊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这期特刊的文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该系列报道出台的政策背景,比如说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中国生态安全高层论坛时的讲话,强调加强生态保护,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还有比如说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的白皮书,内容就是我国已经采取六大措施保护生态安全。第二个部分是全球当今的环境问题,比如说《世界环境日全球现在进行时》,文章就是选取了全球很多城市在这一天的纪念方式的镜头,表现出环境问题现在在全球已经是个人类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了,这样会更加显示出这个专题策划出台的迫切性和现实性。第三个部分是该篇策划的核心,即记者们的倡议——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为配合世界的主题,编辑们还特意选取了黄河这个特殊的案 例,说明如果再不倡导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那么黄河的悲剧很有可能再继续上演,编辑们一连用了五篇文章来述说黄河的故事——《甜乳汁变了味》、《聊城飞沙使人愁》、《黄河水,黄金水》、《生态兴黄河兴》、《黄河水价太贱》,表现了现代人的一种缅怀和反思。

这期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新闻策划,《中国环境报》做到了宏观指导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案 例来做个案分析,更能唤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而生态保护白皮书的出台,又能给报道增添一丝亮色,唤起人们的希望。

像这样类似的法规日、纪念日的报道,一要注意紧扣当年报道主题,二要有创新。如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我们的报道策划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文章和图片。《中国环境报》的这一期策划紧紧围绕了这个主题,黄河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是我们在策划这一类有变换主题的特定日报道时应注意的。

下面谈一下关于假日经济的报道策划。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了《全国节假纪念日放假办法》,使全国每年的法定节日放假时间由7天增加到10天。按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天,应当在工作日放假。这使得“春节”、“五一”、“十一”由于放假前后的合并使用了周六、周日的时间,出现了休息七天的“长假”概念。从此,“假日经济”和“假日新闻”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在“春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空前火爆。据统计,仅2007年“五一”7天期间,国家共接待游客达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游客人均花费支出达420元。[5]这种场面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假日经济的魅力。有的学者更是断言: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从此汇入休闲消费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假日经济一路风行,这使人们对与休闲消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新闻媒体不能置若罔闻。假日经济报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假日新闻,从广义上讲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甚至网络等媒体在假日期间报道的所有新闻。狭义上来说,即是指媒体围绕假日经济,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以引导消费、服务市场为主旨,侧重宣传服务性的经济新闻报道

假日经济不仅为假日新闻的产生创造了前提,而且也为后者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有资料表明,国外现代报业节假日呈现增版趋势。在我国,一些目光敏锐的新闻媒体为了抢得先机、争夺节假日市场上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可谓下足了功夫,从而使假日新闻出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报道空间。各类报刊纷纷调整编辑方针,使假日新闻报道“规定动作”的稿件少了,精耕细作的版面多了,报道的内容、角度能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

假日经济火了假日新闻,使其成为新闻媒体普遍看好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经营、开发好这个热点,不少媒体明显准备不足。一哄而上的报道给假日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把假日经济等同于假日旅游,这是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认识误区。现在一提起假日经济,人们很自然联想到旅游,似乎假日经济就等于假日旅游。为什么会给人们这样的错觉呢,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便翻报刊、看电视,在假日新闻报道中,假日经济的内涵十分单一,几乎被假日旅游的报道所淹没。一旦临近“黄金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就开始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地宣传假日旅游。其实,旅游只是假日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讲,它在假日经济中的地位还相当低。2000年“五一”长假确实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旅游热情,但也直接造成了近5个月的市场回落。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居民积累性消费依旧是很明显的特征。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对于2000年下半年增加的收入分配,只有26.7%的消费者选择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消费,城镇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仍集中在供子女上学、买房、养老和医疗上,花在旅游上的只是家庭预算中的闲钱。可见媒体把假日经济与假日旅游混为一谈,既不符合国情,对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无益的。

与此同时,长假将至,媒体的各种软广告也一天天地多了起来。一些大的报纸往往在节前一个月就开始扩版添张,为假日来临作热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如各个旅游景区的介绍、服务行业优惠措施的出台,名为新闻,实则是诱使消费者花钱出去玩。除此之外,各类促销的信息有的甚至是虚假信息也是媒体假日新闻的报道重点。当然,传媒对此受益匪浅,从它们经济效益的飙升就可以看出。但是假日消费表面的热闹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消费总量的明显增长。同时由于媒体狂热的报道,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把一些非必须的潜在消费激发出来,形成了一种即时的消费。由于这类消费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消费者往往没有经过认真挑选或仔细查看就仓促购物,因此“花钱买伪劣”的现象在所难免。

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策划,开拓假日新闻。假日经济应该是一个把节日、公众假期都包括进去的“大假日”概念。从消费角度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过去单纯的消耗型、享受型的消费模式,而逐步开始向智力型、开发投入型转变。传媒如果仍一味囿于原先内涵狭窄的报道方式,显然难以适应受众需求。媒体应该加强报道策划,让人们认识到假日消费并非只有旅游,而是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立体展示假日经济的深刻内涵。[6]

假日新闻的报道重点应放在受众对假日经济最重视的问题上。在这个层面,媒体有四个方面的文章可做:一是把假日经济中的最新动态、消息及时传递给受众;二是在假日新闻里提供一些景区的信息,例如重点旅游城市天气预报、交通调整、酒店住宿状况、旅游点人数及活动项目等;三是在假日新闻里开辟一个“职介”窗口,一方面可方便用人单位、打工者,提升传媒自身效益,另一方面又均衡了社会财富,有利于稳定社会;四是针对假日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暴露的新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孕育了新的空间,被称作“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文化产业与假日经济应该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媒体在加强宣传假日经济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文化消费,促进假日经济与“第四产业”同步发展。

总之,在假日经济的报道上,媒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进行假日经济报道策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进行这一类策划,一般来说应该有一个提前量,也就是在节日没到之前就应该把服务专版推出来。特别是一些重大节日,早些天人们就开始作打算了,或是走亲访友,或是出外旅游,他们如果能在动身前就知道线路和景点等资料,就方便多了。包括一些节日菜谱,也该早些日子拿出来为好,当家人好早些采买准备。到了节假日才刊发,有可能就成了马后炮。其次,一定要作好调查,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出力要讨好。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组织服务性专刊,不能老是以自己的好恶和固定的习惯、模式来取舍。一定要真切地知道一般人需要什么,特殊人群需要什么,一般时间需要什么,特殊时间需要什么,市场最近有了什么,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策划者应该事先了解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一定要注意报道的宣传形式。节假日总是喜庆色彩要多一点,给人一点美感。数字、名字、地址要无误,有的需要用表格罗列出来,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编排上要注意方便读者剪裁和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