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息源的确立及取得

消息源的确立及取得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消息源的确立及取得请看这样一则报道:故障车停主路导致连环撞[2]本报讯 昨天凌晨3点半左右,在东四环内环主路小武基桥附近,一故障车在主路停车导致两起货车追尾事故,造成主路封闭6小时。事发后,斯太尔货车司机严先生被急救人员送往同仁医院救治。朝阳交通支队劲松队认定斯太尔货车与解放货车负同等责任。事故导致东四环由北向南方向拥堵。

第一节 消息源的确立及取得

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故障车停主路导致连环撞[2]

本报讯 昨天凌晨3点半左右,在东四环内环主路小武基桥附近,一故障车在主路停车导致两起货车追尾事故,造成主路封闭6小时。事故中一人受伤,幸无人死亡

目击者赵先生说,事发时,在四环主路中间车道行驶的一辆北京牌照的解放货车突然停车,尾随其后的货车为躲避转向内侧车道,而在内侧车道行驶的一辆山东牌照的时代金刚卡车躲避不及撞上货车,随后撞上内侧隔离带。此时,在金刚卡车后面的河南牌照斯太尔货车也躲闪不及撞上停在路中的解放货车,并侧翻在主路上。

解放货车司机说,因传动轴发生故障才停车,他欲下车摆放警示牌就被追尾了。

几分钟后,警方赶到,随即封闭东四环小武基桥到十八里店北桥路段,所以车辆绕行辅路。

早上六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斯太尔货车侧翻在东四环内侧主路上,占据3个车道,前窗玻璃碎裂。金刚卡车车头严重变形,挡风玻璃完全碎裂。

事发后,斯太尔货车司机严先生被急救人员送往同仁医院救治。同仁医院的医护人员说,严先生下巴和左胳膊受皮外伤,下巴缝合8针,胳膊受感染需要清洗后进行缝合。

朝阳交通支队劲松队认定斯太尔货车与解放货车负同等责任

事故导致东四环由北向南方向拥堵。凌晨四点,现场交警封闭道路,10点左右,道路封闭解除,交通恢复。

在这条新闻中,记者回答了几个最关键的问题:

发生了什么?——两辆货车连环撞,一人受伤,幸无人死亡。

谁被卷入了?——三辆车的司机。

在哪儿?——东四环内环主路小武基桥。

什么时候?——昨天凌晨3点半左右。

为什么?——一辆货车传动轴发生故障。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连环相撞。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件事情的责任及影响:斯太尔货车与解放货车负同等责任;事故直接造成了一人受伤,因事故原因,还造成东四环近六小时的拥堵。

在这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记者,要到事故现场亲自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应该采访目击者,如果可能的话,采访负责调查事故的警官,并且在尽量接近截稿时间的时候给医院打电话以获得受伤者的最新情况。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检索档案,了解在同一地方过去发生的事故,以及涉及事故的驾车者的违规记录等等。

每一种信息采集手段都能给你提供事件发生的不同信息。在确定选题之后,正式采访之前,记者必须准备以下内容:自己需要获得什么信息?从哪里获得信息?怎么才能获得信息?

一、确立现场作为消息源

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在事发现场,你能看到新闻发生的基本状态、什么人被卷入此事件以及他们在事件中的角色。拿到选题后,记者应该思考这个选题是否需要现场作为消息源?

一般来说,在现场记者能看到发生的一切,并以亲眼所见的生动描述再现现场的情况;记者能见到并有可能采访到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同时记者还能记下让人疑惑或有趣的事,便于随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将记者亲眼看到的事实进行报道,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记者在现场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是订证、检验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记者在做采访准备时,要尽可能地将进入现场作为自己的采访手段。

这一点,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尤其重要。现场可以说是广播电视采访的核心内容,没有现场,就很难做成电视新闻。如上面提到的连环撞事故,如果电视记者到达现场后事故车辆都已经清理一空,交通已经恢复正常,那么这条电视新闻是无法仅凭几个当事人、目击者的回忆来支撑的。因此,作为电视记者来说,如何能尽快地到达现场、如何能记录下现场是采访准备的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确立要进入现场将其作为消息源,那么采访准备的重点就要放在自己将如何介入现场?是旁观者的冷静审视?还是参与到现场当中成为现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旁观式,就是指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介入方式的优势在于真实感很强,记者只是在一旁记录,客观地把新闻的全貌呈现出来,并不强加于人,让听众和观众自己做出判断。

像本章开头的那个例子,记者就采用了旁观式的现场介入,冷静地观察到了这些内容:“早上六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斯太尔货车侧翻在东四环内侧主路上,占据3个车道,前窗玻璃碎裂。金刚卡车车头严重变形,挡风玻璃完全碎裂。”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旁观就意味着摄像机的忠实记录。如《焦点访谈》的获奖节目《难圆绿色梦》,记者在一旁记录下这样的一幕幕:曾经是植树治沙模范的徐治民老人回到自己亲手种树的地方却看到没有活的树,没有绿色,只有砍断的树、拔出的树根,八十多岁的老人流泪了,用颤抖的手摸着树桩;没有树的阻拦,风沙又来了,孩子们在沙漠里抓老鼠、挖沙子,却很难挖出湿润的沙土了;村里的人家炕上都是沙土,一天下来,甚至看不出来床单本来的颜色……通过这样一个个场景的记录,表现了“树进沙退,树退沙进”的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广播而言,这种旁观主要体现在对现场音响的采集上,即记者在不影响现场的情况下,录下现场存在的各种声音,用这些音响表现新闻事实的特点。

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作为现场的一部分。记者以参与的方式介入现场时,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感受与现场气氛结合起来可以赋予报道以浓郁的现场感。整个采访过程和事件进程都是通过耳闻目睹的直观感受,使受众产生参与采访、亲临其境之感,它消除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较能为受众所接受和理解。

如某记者想要曝光医托,如果采用旁观的方式介入现场的话,就是记者以第三者冷静审视的方式展示患者遭受“医托”和医生欺诈的全过程,但这种旁观方式很难让记者进入核心现场——医托和医生的内幕交易情况,这种“守株待兔”式的采访很可能抓不到真正的内容。如果记者采用参与的方式介入现场的话就好操作得多。如记者可以乔装打扮为患者、医托,以“事件亲历者,新闻当事人”的身份深入暗访,通过记者这一直接见证人,让“医托”行骗过程大白于天下。

二、确立人物作为消息源

通过采访人物——就像本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个例子,无论他们是目击者、参与者、医护人员、警察还是其他人,记者能很快地从了解情况的人们那里获得信息。人物作为消息源可以使报道更具有可信性与可读性,从目击者和参与者处获得的信息使让报道更为直接,而直接引语能够增强报道的趣味性。采访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并让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1.选择采访对象

明智地选择你的采访对象能够使采访的有效性大为提高。作为通行规则,记者需要从至少三个独立的消息来源获取信息,以避免虚假和失实的现象发生。

如一位小保姆打电话到报社声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记者如果要采访这条线索,不仅需要采访小保姆本人,看其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至少还要采访小保姆考上的那所学校、小保姆所服务的那个家庭等。只有这几方面的信息都共同指向同一个内容,才能基本判断这个事实是属实的。

选择采访对象有以下三个原则:

(1)知情

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擦地板的话,那你采访清洁工就可以了,不需要采访保洁公司的总经理。做采访也是如此,只有与直接关系的人交谈,才能向你提供最为准确和鲜活的信息。确定采访对象应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一层层辐射开来,最中间的是当事人,然后是目击者、利益相关者等,再就是旁观者、意见提供者。核心层的采访对象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信息;而外围的采访对象如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帮助分析新闻事实的本质。

知道跟谁联系需要记者首先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记者在做采访准备时需要将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实列一个清单,然后问自己,这些信息是否准确?这些信息是从哪里获得的?消息源可靠吗?谁可以澄清或确认不实的信息?记者还需要就自己准备获得的信息列一个清单,然后问自己,我首先需要的是什么信息?什么样的消息我只能从一个来源获得,而什么样的信息我可以从多个来源获得?

有的时候采访对象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新闻的当事人只有一个人时,记者无论如何只有采访到他才算成功;但有的时候采访对象是可以替代的,如有多个当事人,多个目击者,或者有多个专家可以对这件事发表看法,这时记者就应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那一个或几个人。

北京电视台一次采访市民对北京街头的早餐工程快餐车的看法,对其卫生状况记者选择在医院附近的一个摊点,采访了前来就餐的几位女医生;对其价格情况记者采访了几位外来打工者;对其布点的合理性和方便程度记者采访了胡同里的老人。这样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更具有可信性和代表性。试想让外来务工者谈卫生问题,女医生谈价格问题,其采访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在找采访对象时,显著性原则常常会起作用。如在一群受害者中间找到受害最严重的,在受益者中间找到给他带来实惠最多的等;如果新闻当事人、知情者、分析者中有知名人物的话,可以优先考虑。

(2)愿讲

在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热情配合记者采访,这样的采访对象通常认为报道的内容对他们或者所有的单位有利,或者有助于自己问题的解决;二是消极应付记者采访,通常是因为采访对他们关联度不大,但由于某种原因得接受采访;三是借故回避记者采访,这样的采访对象通常认为采访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没有意义;四是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这样的采访对象认为采访会给他们带来不利。除了第一种采访对象让记者比较省心外,其他几类采访对象都需要记者做工作,如取得他们的信任,打消他们的顾虑,让采访对象认识到接受采访的意义和价值,或者利用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来突破等,让他们从消极变积极,让采访对象变得“愿讲”。如果这些常规方法都不奏效的话,最后只能进行暗访,偷拍偷录手段是记者突破采访对象的封锁线的一种补充,但切记不可滥用。

(3)善于表达

在采访对象有可选择余地的时候、在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毛病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较为生动。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1996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作品《巨额粮款化为水》述评的是东北某地的粮站挪用了农民的购粮款建矿泉水厂,而水厂经营不善导致农民的粮款覆水难收。这是一个并不很新鲜的话题,但是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方面非常成功。在追踪采访的时候,记者非常注意捕捉、收集当事者质朴、直爽的议论,这些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情冲击力,让人震撼,引人深思,如谈到他们拿到白条时,农民说:“写两个字就拉倒了,拿回去搁热炕头焐和着去吧!”谈到拿不到钱款的后果时,农民说:“你钱不到位老百姓过年怎么过呀!当官的都知道吃饺子,老百姓不知道吃饺子?你没钱搁啥吃呀?”这些生动形象、尖锐泼辣的话语,表达了广大农民的义愤与无奈,也鲜明的昭示了粮站做法的危害,为报道增添了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观点性信息的收集时,记者不要依赖于朋友或亲戚来填满你的采访对象清单。从你熟知的人那里获得想法和观点并没有错,但如果一个记者不断地在其可以引用别人的话时引用自己朋友或家人的话,就会显得这个记者很懒,或者是在利用其职业提携与自己亲近的人。

新闻采访不仅仅是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非常注重,如何选择采访对象、让他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见和观点,也需要下一番工夫。

2.熟悉采访对象

熟悉采访对象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采访对象不同,记者要了解熟悉的侧重点也不同。

如果采访新闻事件的知情人、当事人、目击者、分析评论者等,准备重点应放在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与新闻事实的关联度、基本的态度和倾向等方面,而对其人生经历、个性爱好等方面信息的准备可以不做。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消息来源,只需了解一些初步情况,以便能和对方搭上话,做到无拘无束地交谈就行了。

如果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报道对象,记者就必须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学历、经历、家庭、个性、爱好等,都要尽量去熟悉,越多越好。

一次,北京广播电台有位记者准备采访琵琶演奏艺术家刘德海,见到刘德海后,刘德海问记者想谈点什么?记者只提了笼统的要求:“谈谈您的经历,谈谈您和琵琶相关的有趣的事,还可以谈谈您最近的工作和今后的打算。”刘德海问这位记者大概要谈多久?记者回答:“估计半天,可能还不够,谈不完再找时间。”刘德海见这位记者对他毫无了解,便拿出自己的两篇文章,让记者先拿回去看看再来找他,并说:“这里面可能已经回答了你的不少问题。”记者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回去后认真阅读了这两篇文章,还找到不少有关刘德海的资料,并从刘德海的熟人那里打听了一些情况。当他再次来到刘德海面前时,对刘德海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提问具体、层层推进,谈得十分投机。分手时,刘德海高兴地说:“今天可是倾囊而出了,有许多事连同行们都不知道。”采访结束后,记者一口气写了4篇报道,除了北京广播电台播出之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都进行了转载[3]

但并不是所有采访对象都能像刘德海一样能给记者多个采访机会,有的时候,由于采访准备不充分,有可能会葬送掉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六十年代,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到美国访问,一位美国记者一上来就唐突地问她:“请问你在《乱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很不高兴,于是反问记者“你看过这部片子吗?那部小说你读过没有?”记者回答说:“没有。”费雯丽说:“由于你缺乏常识,我们不必继续谈了。”说完,拂袖而去。

因此,如果采访对象又是报道对象时,准备工夫一定得做足。如以采访世界政要首脑著称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所说,要像“面临一次大考一样”做准备,与采访对象应该“相识与采访前”。

三、确立资料作为消息源

书面报告和文献记录等资料也能使记者很快地获取信息。这些资料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来增加背景信息,将报道放到一定的情境中,以及从事件的发展看出更重大的报道选题——如趋势、危险和问题等。这里面的资料除了文字材料外,也包括照片、录音、录像等音像资料。

此工作有一部分在进行选题论证时就已经做了,选题确立之后,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与研究,以便记者加深对选题的理解,使自己的采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发现更好的角度、更有价值的问题。

如中央电视台记者2003年8月15日在新华社的稿件中发现这样一条工程简讯——地跨深圳、香港的罗湖铁路桥将整体拆移,并在原址上建新桥。记者意识到这条线索可能有价值,能够进一步发展。经过一番资料收集后,记者发现“罗湖桥,1906年由詹天佑监督设计,1911年建造完毕,曾是参与省港大罢工的工人们往来香港与内地的必由之路,二战期间被炸毁,重建后一直是香港与内地物资运输要道”,因此,这次罗湖桥拆移的意义非同一般。于是记者形成了一个报道选题,即通过报道罗湖桥拆移来反映一段历史、一种情结。这一选题获得通过后,记者立刻着手收集更详细、更全面的资料,包括罗湖桥的历史、轶闻和此次拆移工程的资料等。由于准备充分,在罗湖桥拆移的当天,记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5档直播,制作了30多条新闻,从不同角度将老桥的命运记录在册。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加工,记者将一条有可能被淹没的新闻拎了出来,充分展示了它的价值。

收集背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网上检索、图书馆查找等,一些新闻机构也有自己的资料库,记者也可以通过本单位的资料系统查询。此外,从采访对象那里也能要到有关资料,采访前可以向采访对象提出。

四、消息源的取得

1.现场消息源的取得

现场对于记者的价值就是获取第一手材料,所谓第一手材料就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要获得第一手材料必须进入到现场中。

尽管在很多时候可以通过采访其他在现场的人来得到关于现场的很多情况,但是那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记者在现场,亲身沉浸于现场的景象和声响中,因为这会让那些非常直观、非常生动的细节不断地闯入到记者的眼中。

一旦确立需要在采访中使用现场的消息源,那么接下来记者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进入现场。

有时进入现场是艰苦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震中与外界的交通、通讯已经完全瘫痪。记者和救援队伍一样,急切地需要进入现场才能把地震真实的情况报道出来。

5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随一支1500余人的部队从都江堰徒步近50公里,花了12小时进入了遭遇地震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的映秀镇。这50公里的路上,不断有塌方和泥石流,途中有3座大桥倒塌[4]

有时进入现场是危险的。

2003年5月,一场非典向北京袭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柴静进入隔离病区,与这种有生命危险的病症共舞,将最真实的消息报道出来。

有时记者要进入的现场是被遮蔽的。

如南丹矿难发生后,在黑心矿主的运作下,记者根本无法靠近现场。最后是人民网的记者想尽了一切办法取得了突破。

在采访准备时,记者要为如何能进入现场做出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记者冒着很大的风险才能进入现场。即使是这样,记者也不应该不去现场,只在办公室打几个电话就认为搞定了采访。因为新闻在现场,细节在现场。

2.对于人物消息源的取得

除了从现场直接获得信息之外,记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是通过采访人物。如何取得人物消息源?唯一的办法是得到所采访的人的信任,问适当的问题,仔细地听回答,并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观察。

好的记者往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来接近别人以提出采访请求以及采访。最好的采访是面对面完成的,通过预约或即兴进行。如果时间有限,或被采访的人距离很远的话,有的采访也可以通过电话来完成。

(1)即兴取得人物消息源

报道突发事件时,时间非常紧迫,采访都是即刻快速进行的,很少有时间事先打电话或写邮件安排采访。如郊区的一家炼油厂爆炸,导致5人死亡9人受伤,记者到达现场的速度几乎得和消防车一样快。记者要采访消防指挥官、幸存者、死难者家属等人物,这时需要快速地提问,能问到谁就问谁。

这类人物消息源通常是在现场即兴取得。记者在现场遇到的目击者、知情者、参与者等都可以成为采访对象,不需要单独约时间采访,找到他们后就可以发问。

这些人多半都是陌生人,对于新手记者来说会有一些不安。但如果你能在与人打交道之前先在自己头脑中想清楚你报道的价值,以及为什么这位采访对象对你的报道非常重要,那么你也许会更自信些。

在不同场所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方法因人而异,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在不同的环境下与人打交道的途径,但真诚与坦白往往是很有效的武器,能让陌生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和你交心。

比如一位记者采访一场比赛,当他赶到体育场时,发现体育场售票处排了长队在买票。于是他走上去问负责秩序的保安:这个队最长的时候有多长?他们在那排了多长时间?等等;当他走得更近时,他就可以物色自己的采访对象。如他发现队伍里有两个小男孩,记者便上前说明自己身份及服务的媒体,征得对方同意后就可以提问了,如他们的年龄、姓名,谁带他们来的?是否喜欢这场比赛?为什么?等等。记者有可能要和五六个人进行谈话,但并不会都用到报道中。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式来即兴采访,重要的是以职业的、礼貌的态度行事,因为在现场即兴采访中,你的行为举止或许是采访对象据以判断是否信任你的唯一根据。

(2)预约取得人物消息源

如果截稿时间不是很紧迫,采访对象比较重要,或者采访需要占用采访对象比较多的时间时,预约采访可以帮助记者有时间准备问题,表现记者最佳的一面,同时预约采访也让采访对象有所准备,表现自己最佳的一面。

在预约采访时,尽量要提前,以显示你为采访对象着想,也有助于保证记者不至于在截稿日期前两天发现你要采访的人在度假或者无法安排时间,而且要在截稿日期的四天之后才返回。作为记者,有责任组织好自己的采访计划,而不要为了赶上一个好几个星期之前就知道的截稿时间,而不停地让别人停下手头的事儿来跟你交谈。要记住,采访对象实质上是帮助你写报道的志愿者,要为他们着想。

直接与消息源联系。记者如何能越过秘书、公关人员和其他为消息源工作的人以及那些维护他们的人而直接与采访对象接触?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电子邮件通常都会越过秘书和公关人员直接到达消息源手中。如果你有幸得到消息源的手机或家庭电话,那么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给他打。在合乎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你也可以搞清楚采访对象会什么时候来上班或者从什么地方返回,然后你可以守在半道上截住这个人,提出你的采访要求。

和中介者保持良好互动。如果你很难跟消息源本人联系上,只能通过秘书或者公关人员中介一下,那么请和中介者保持较好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如《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地产界重量级人物任志强时,通过任志强的秘书与其联系,记者想办法找到了这位秘书的MSN,只要她一上线,记者就开始追着她给自己安排采访。“我曾经在凌晨两点的MSN上夸奖她的MSN头像拍得PP,说得她芳心大悦,所以后来她甚至反过来帮我出主意,告诉我要发怎样的采访提纲任志强才会感兴趣。”[5]最后在秘书的安排下,记者采访到了任志强。

说明你的身份。清楚地说明你是谁,在为哪家媒体工作,你的采访目的,以及你认为采访所需要的时间。在预约采访时,可以概要地告诉采访对象一些情况以及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会放在报道的什么位置。这样采访对象会感到接受采访时心中有数。另外,告诉采访对象大约需要的时间也很重要,绝大多数采访需要半小时至一小时,时间取决于你所采写的报道类型以及采访对象的时间安排。新闻人物通常都很忙,如果他只能给你几分钟,也要答应他,这总比不给你采访机会要好。重要的是获得采访机会,因为人们一旦开始谈话,通常都会超过预定时间的限制。如果采写的报道只是用于新闻课程,也应当如实相告。当人们知道采访内容是否用于发表时,他们有责任控制其谈话的内容。

坚持不懈。不要因为电话被挂断、让你等待却遥遥无期或者干脆的拒绝而烦恼。如果这个采访对象是必须的消息来源,那么请坚持。你可以分析一下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如向其分析接受采访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他担心自己接受采访会被暴露则可以向其承诺会在报道中保护他。一位记者的经验是当采访对象在试图回避你时,那么迟早他们会决定跟你交谈。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请不止一次地打电话显示你的坚持,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考虑消息源是否方便。如果在熟悉的环境下交谈,采访对象会更健谈,因此让他们来决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比较好。如果采访对象反问:“你什么时候方便?”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截稿时间和自己的安排,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希望。但从根本来说,采访应该方便采访对象而不是记者。有一些技巧能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在为他着想。如当采访对象不耐烦地挂掉电话时,记者可以等上一分钟再打电话过去,而且一定说是线路被切断了,这样大多数时候采访对象不会第二次怒气冲冲地摔电话;又如你等采访对象很久他都没有回电时,你可以先打另外的电话,然后再试着打给先前让你等回电的采访对象,解释说你刚才正在使用电话,并担心对方可能试着跟你联系了但接不通,所以再打过来。这样采访对象一般会为自己没有回电而感到内疚,相对更容易接受采访。

思考你想问什么。预约采访前就应该为采访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这样当消息源说“我之后都很忙,你现在就采访吧”的时候,你就不会很尴尬了。

3.对于资料消息源的取得

大部分媒体都有自己资料库,记者可以通过电子文档或书面资料来收集已经存档的过期报道。如果没有资料室,查询新闻报道档案资料的记者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报纸合订本、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一些信息或从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处获得必要的背景信息。

大学和公共图书馆能提供大量有关采访对象和各类主题的网络信息或印刷信息,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1)关于采访对象的资料

这方面的资料储备有助于帮助记者与消息来源建立起良好的融洽关系。这样才能在采访时,觉得更放松、更健谈,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

如果从以前的报道中查到这位采访对象曾经接受过其他媒体的采访,那么可以去找写这个报道的记者谈一谈,他们能对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提出一些看法,也可以判断他是否是一个容易采访的人。

有些采访对象本身有作品,如作家、学者等,要阅读他们的作品,书或文章确实能展现作者的很多东西,没有什么比说我看过你的书或文章更自然的了,这一句话就能使采访对象放松。

如果你准备采访的人从来没有接受过采访,那么请尽量从他的朋友或同事那里获得一些资料,采访前获得的信息有可能会使采访变得更顺利。

(2)关于新闻主题的资料

这些资料能帮助记者更好的理解新闻背景,从而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例如,假设一名记者被派去报道发生在一年多以前的一宗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的审判过程。首先,这名记者要从图书馆或网络获得信息,阅读过去写的有关该疑犯杀人和被捕的报道。这些报道可以让记者获得关于这一新闻的基本信息,确保报道中的事实因素如日期、地点、细节等前后一致,如果不同的报道有出入,记者就要向警察或法院工作人员进行确认。

然后记者需要查找与这宗杀人事件相关的资料,如本地上一次类似手法的杀人案的情况等,获得必要的背景信息。

通过这些资料记者还可以列出潜在的消息来源及形成问题。如列出法官、受害人的家庭、嫌疑人的家庭等作为采访对象,并列出需要向他们问的问题。

在审判开始前,记者应该已经从资料中收集到这个报道的很多情况、知道应该去采访谁,问什么。

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会占用很多时间,但它能确保记者在进入新闻现场时不会不知所云,不会遭到采访对象的藐视。事实上,采访对象更愿意回答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猜测而提出的问题。

没有理由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采访或写作,如果没有找到有关消息来源的资料,请彻底搜索一下有关新闻主题的资料。很多人从来没有被采访过,但没有被撰写过的主题几乎是没有的,到图书馆或网上搜索一定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